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逃离家园>14、真的想了

14、真的想了

作品名称:逃离家园      作者:小葱      发布时间:2013-11-01 21:39:17      字数:3167

  接下来的几天里好像都相安无事,最起码我是没有什么事情的,不知道什么原因总是有一种想出去的心里,可能是身边的这件事对我的冲击太大了。再说了人生苦短,还没有好好的享受就那个了,总感觉有点不大划算。我制定了一个计划,就是先了解城市在了解人,然后找个工作踏踏实实的干着。也许有可能我会在这座城市久居下去,直到很久,直到我能给我的后代讲我在这个城市中的故事;也许一段时间过后我还会离开,但我会给这个城市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直到人们提及我,就会想到这个城市的一些东西;也许在这里我真的能遇到一个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然后开始了一些很重要的事;也许……总之,这其中任何一种结局都让我感觉很美好很释然。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一个陌生的地方,那你一定要去这个地方中带“场”地方,像某某广场、某某商场等。因为只要是这个地方人,都回来这些地方,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都会来,而且一定会来。
  不过现在还只能算是傍晚,春后的太阳刚一发热人们就又开始不满了,虽然这身上的棉衣还没有完全退干净,但是嘴里已经开始抱怨着“太热了,热死了”。要说抱怨最少的那还的是那些较老一点的人,可能是他们以前抱怨的太多了,能抱怨也都抱怨过了,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抱怨的了吧。这一类人对生活和季节或天气等,一般来说都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不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黑天白天,广场上都会有他们的身影。这些人可能是在,那一排排的钢铁水泥盒子里挤累了,也不想再挤了。也可能是在这个城市里挤的时间太长了,也没法再挤了吧。他们就像这个城市的守望者,守望了一生也寻找了一生,此时的他们终于可以在一个不挤的地方,舒舒坦坦的打发时光了。和农村人不同,他们可以光荣下岗再拿着三金,靠着年轻时候积攒的名气,老了完全可以坐享其成,如果运气好的话完全有可能再红再紫一次。不知为什么,看见他们我却想起了父亲,这个一点都不光荣却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男人。真的,父亲一点都不光荣,不论是作为千千万万个穷苦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还是作为先进国家中的伟大的公民中的一员,父亲他都不是光荣的。因为他没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建言献策,也没给党和人民生一个好儿子,父亲好像一辈子都在吮吸着社会主义的甘泉却没能为美丽的祖国做点什么。然而父亲还是个一个很苦的人,最起码在这个不孝子的眼中没怎么享过福。父亲经过文革、挨过批斗、没上过学也没见识过社会主义的大千世界。父亲一生的目标就是子女不在像自己一样,没白没黑的翻检这这片贫瘠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是他们能品出来的“采菊东篱”。风刀霜剑早已在他的脸上记下了这一代人的沧桑,世界的使者只能从他的脸上才能看出他确实的来过,却又好像从未来过。
  父亲最让我壮胆也是最让我心碎的一句话就是:“上,能上什么样的大学就上什么样的大学,没学费砸锅卖铁也要弄出来。”但我无论如何也不敢告诉他,这么多年我学的除了怎么考试之外就是雷锋、董存瑞和飞夺泸定桥等假的不能再假东西。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法帮助他脱贫致富,而且还要他来为我的愚蠢买单。对于父亲来说我和土地是他的全部。父亲的世界从村子的这头一直延伸到庄稼地的尽头,但父亲从不认为这就是世界,但他感觉这就是半个世界而且是最好的那半。村里的光棍老张和五保户老李都是他的参照对象,和大众人们一样,父亲的幸福也是建立在自己的精神文明之上。父亲的搞笑之处在于从来不让孩子学习自己,没有任何文化知识的他只能教导孩子看黑人奥巴马,他感觉自己的孩子再怎么差劲儿也能好的过那个黑汉子,他所会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出国转转却从不提及回来孝顺他老人家,父亲感伤了。
  四季的轮回让他感受了成长,好像也感受了收获。麦子熟了,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
  父亲经年守望着,春去秋来的季节除了额头上的皱纹之外,好像什么也没盼到。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工作了、成家了、立业了、不再回来了……父亲实现他的使命和梦想,最终却发现这好像又不是自己想要的。坚强的儿子们会学着把头仰起四十五度,只为眼泪不落下来,父亲是走过了年轻时代的人,他会怎样?在送上儿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时,他依然没能走出那片从他父辈手里接过的土地,即使是工作了的孩子们也没能改变他风里来雨里去的田间劳作的日子,难道他真的没有对闲适生活的追求?没有改变现状的企图?此时的父亲又像是个哲学家,唯物与辩证的方法让他觉得也许这样会好一些,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天没塌下来后代就能成长起来。
  父亲的世界是满足而清淡的。
  雨水是这片土地的恩惠,庄家是这些穷苦劳动者的唯一希望,风霜雨雪的“自然美景”从来都不是他们所能“欣赏”的东西。饥饿的年代,父亲不惜磕破头颅“求神拜佛”才领到三十斤口粮,吃着不满的稀粥都不忘感恩戴德,念叨着我们应该感谢谁,却从来不会去想一个勤劳的农民,勤勤恳恳一整年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喂不饱,自己应该去恨谁。他总是教导孩子处世之道要隐忍学者保护自己,顺其自然或者苟且偷生都是父亲对子女的要求,他好像始终害怕着什么……父亲好像不了解这个喜欢文人的儿子,当文人不能说话了的时候他自然是不满的,父亲他不懂文学但对文革是一清二楚的,他见过所以切切实实的感到害怕,改革的春风也没能抚平他受伤的心灵,那个远去的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敌人”竟能让他这么个一无是处的老农民如此惊恐?
  在这个拼爹的年代,“我爸是李刚”拉开了贫下中农自卑与仇恨的序幕,就连足不出户的父亲都在为自己没能姓李而感到有极大的过错,政治上的境外势力是村里图墙用的第二大油漆(第一是计划生育宣传语),就连群只能游弋于泥土里的土包子,都叫嚣着打到资本主义。他们或许不知道所谓敌对势力只是政治家制造出来的名词罢了,其实老百姓对谁是统治者并不在乎,他们最想要的是人身不受侵犯,财产得到保护,言论有自由,宗教有自由。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谁能给的了他们?在渐行渐远的时光里,父母们好像连自己的无上至宝——子女,都没能留住,新一代的理想与利益的追求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却也甩开了血脉的距离。夏天我们要上班,冬天我们也要上班,不上班的时候是我们最逍遥的日子,逍遥到连父母在干嘛他们又能干嘛都忘记了。是我辈走了,还是父辈去了?
  主观上讲我不想仇恨任何一种人,也不想批判任何一代人,以前常说的美国“垮掉的一代”不也没有什么吗,国家照样进步人民照样富强,这不就够了吗。
  每一件事情都有最先参与者,他们也大都是最终受益者。不论是大事小事,哪怕是那些亘古不变的最平常的事,也都是一样的,当然这儿也不例外。如果你是一个有心的闲人,你会发现那些个,推着装的满满的作战装备的车子,往这里赶的人,就是这个广场的第一批组成人员。他们有着明确的目的、扎实的基础和老道的经验,赚钱是他们不变的原则。我称他们为“广场投机者”。至于他们为什么要赚钱,我想每个人都能找到不下一百个理由。
  “清风送爽,生意盎然”。这八个字也许是对这个广场风景的最好的阐述,根本不用说什么“春姑娘又这样那样的走来了”,也不用说“国旗又怎么怎么飘扬了”,就这么简洁明了就行了。在城市中广场向来都是很受欢迎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没地方可去而又没事情可做,所以来了这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广场。不过太阳一落山这儿好像也会人满为患,早上太忙中午太热,大家好像都在等待着夜的降临。该来的总是会来的,大家好像从来也都没有失望过。火红的太阳终于在众生的诅咒中消退了,夜就真的来了。
  像注定了一样,当黑夜来临时,一切都在静静地发生……
  孩子的打闹声小贩的吆喝声和神秘乐队的音乐声,一起围着这个广场向四周散开了去,展示了一副最常见城市夜景图。也许这个城市里的很多人依然不是很明白,那些露天的而且烟熏火燎的东西怎么能吃呢?那些水泥地面或柏油地面怎么能坐呢?那些三教九流都有鱼龙混杂的地方怎么能去呢?那些……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隔阂,不过我感觉叫阶级和层次比较恰当。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