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国事家事
作品名称:大汉王朝(一) 作者:冯占宇 发布时间:2013-06-26 21:47:37 字数:38392
第十六章
国事家事
汉家宫阙(205)——尽情释放
公无前200年十二月,刘邦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在这里,他受到了准女婿张敖热情、隆重、谦恭甚至有些奴颜婢膝的接待。
前不久,张敖的王妃不幸去世,在吕雉同志的操作下,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张敖,定亲酒已经喝过了,只是没正式完婚。
张敖同志,赵王张耳的王位继承人,应该是个挺不错的小伙子,从基因学的角度推测,他应该是位帅哥,因为他的父亲和母亲,都以相貌出众闻名,他只继承百分之五十,成为帅哥就绰绰有余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张敖也带着兵东闯西杀的,可是,当时耀眼的大牌大腕太多,他只能被笼罩在父辈的光环下,还好,他继承了一份家业:做赵王。
面对光临到自己地盘上来的未来老岳父、顶头上司刘邦同志,张敖一点不敢怠慢,像儿子那样的尊敬他、爱戴他。问安、请示不断,好吃好喝的招待。
然而,刘邦同志却表现得很傲慢,他根本没把小字辈张敖看在眼里,不是呼来喝去,就是责骂几句,其中肯定也夹杂着辱骂。搞得张敖站也不是,跪也不是,就是无所适从,赵王张敖非常难堪、狼狈。
张敖只能忍气吞声地装孙子,甚至表现得比孙子还孙子!除了装孙子之外,张敖没有别的办法,有办法他也不敢想,因为他知道,他面前这人是谁。
白登山被冒顿围困了七天,刘邦同志心里有些沮丧,也憋着很大的火气,虽然已经杀了多名侦察员,但还有残存的委屈和愤怒,于是,这位可怜的准女婿张敖成了他的出气筒。
赵国的丞相贯高、赵午等人都是张敖的父辈,跟张耳有着很好的感情,看到国君兼侄子受窝囊气,都非常愤慨,跟张敖商量:我们替你把刘邦宰了吧!
张敖当即吓得举止失常,把手指放在嘴里咬破了!一脸惊恐:大家不要这样,我爹被陈馀打败了,是皇上帮着抢回来的赵国。我们应该感恩,以后别说这样的话了!
贯高、赵午等人气得不行:张敖这孩子忠厚,别跟他说了。但这事不算完!
过了几天,尽管对张敖的摧残有些意犹未尽,刘邦还是动身回了洛阳。就在他回味白登山悲惨遭遇时,刘邦的二哥,那位被封为代王的刘仲跑回来了。
代地是匈奴的重点进攻区域,刘仲顶不住了,什么封地呀,军队呀,全都不要了,自己跑了,把命带回来了。
一连串的不顺心,让刘邦很恼火,对二哥也没有好气:你能干什么!啊?给你的封地你都守不住!你就能种你家那两亩地,看你那两亩果园子。
也许刘邦的责骂,是实际情况。
刘邦把二哥降为合阳侯,没有治他临阵脱逃的罪,毕竟是一家人!代王的岗位给了刘邦的三儿子,小刘老三——刘如意,因为如意还小,只有五岁,是上幼儿园大班的年龄,离不开妈妈,所以,暂时还不能去封国做领导。
刘邦任命阳夏侯陈豨(音希,大野猪的意思)做代国的相国,并兼任赵国的相国,统领两国的边防部队,保卫边疆,防御匈奴的入侵。
陈豨在去赴任前的晚上,去见了一个人,这人就是他的老上级,原齐王楚王,现淮阴侯韩信同志。陈豨向韩信拜别,并请教了一些兵法上的事,韩信却对他说出了一段很让他惊讶的话,当时他们不知道,这段话被人窃听,并做了记录,成了韩信日后被整治的把柄。
汉家宫阙(206)——怀柔
匈奴这么嚣张的进犯,加上韩王信、赵利等诸帮凶,对北部边陲,不停进行骚扰,让刘邦有些一筹莫展,他找来了娄敬,想听听娄敬有什么好办法。
对于如何处理与匈奴的战争,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关系,娄敬同志动了一番脑筋,在刘邦同志向他咨询的时候,娄敬说:老大,我们不能再跟匈奴动武了!
娄敬给刘邦分析:我们的国家刚刚安定下来,百废待兴,因为打仗,兵士们已经搞得很疲惫了!综合国力还有待于提高,在这种时候,发展是头等大事。
冒顿杀了老子,不但继承了王位,还继承了他父亲的众多小老婆,这种野蛮的家伙,跟他讲道理,肯定是讲不通的,我想到了个办法,不但能让冒顿停止行动,而且他的后代也不会来找麻烦,又怕您不同意!
“你就说吧,只要能争取到安定团结,什么办法都可以考虑。”刘邦很真诚,也很无奈。
“您把女儿嫁给冒顿吧!”娄敬一本正经地说。
“啊?”刘邦诧异,瞪大了眼睛。
“皇上,如果您把女儿嫁给冒顿,再送给他大批的财物,就好办了!冒顿一定会重视大公主,她会成为阏氏,有了孩子就会继承单于的岗位,冒顿成了您女婿,下任国君是您外孙,哪有外孙来打外公的!”娄敬同志真能放眼全局,大公主跟张敖定婚的事,他不会不知道。
看到刘邦表情有些飘忽,娄敬接着说:“我们每年再送给冒顿我们用不着,而他那里没有的东西,让口才好,懂礼教的人,对冒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以后,我们的日子就会好过了!”
刘邦微微点头。
“皇上,要送就送您亲闺女,如果不是亲的,会把事搞砸的!”娄敬算是把刘邦的闺女豁出去了!
“就这么办吧,我没什么舍不得的!”刘邦表示同意。
的确,我们相信,刘邦同志不会舍不得的,关键时刻,他可以牺牲家人的性命,更不必说女儿的幸福了!
可是,刘邦的决定遭到了否决,非常彻底的否决。当然,有权否决的,只有大公主的母亲——吕雉女士。
听说刘邦要把女儿嫁给冒顿,那个野蛮人种,吕雉当即就哭了,娄敬肯定背后要挨骂的,因为吕雉不敢骂刘邦。
“我就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怎么能嫁那么远呢!”吕雉同志日日夜夜,没完没了地哭号。
“再者说,女儿都跟张敖定婚了,悔约另嫁,这算怎么档子事啊!”把女儿许给张敖,吕雉应该是比较满意的。
在吕雉同志坚持不懈的阻挠下,刘邦“以女儿换和平”的计划遭到了破坏。但也没难住刘邦同志,他在刘氏家族中选了一位女孩,冒充大公主,去促成两国的和平共处。
娄敬作为特使,去冒顿那儿进行和谈,并操办了伪公主与冒顿的婚礼。
刘邦同志,成了冒顿名义上的老丈人。
为政治而联姻,不是娄敬的首创,也非中国独家制造。早在几百年前,在诸侯国之间就已经开始了,怎么说,它也体现了人们对和平的热爱!现在,娄敬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突破了国家、民族的界限,可谓是影响深远。
形形色色的“和亲”,断断续续地被沿用了数千年,并曾经风靡世界。它的确能或多或少地换来和平。
汉家宫阙(207)——反对铺张浪费
刘邦在洛阳,接到了丞相兼皇宫工程总指挥萧何的工作报告:关中的皇宫已经竣工了,请刘邦去验收,如果通过验收,即可入住了。
萧何同志真是位人才,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修建了新的皇宫,只是,我一直怀疑它的地基是否牢固。但是,却没发现有地基不牢的相关报导,我们姑且认为它牢固吧!
新落成的宫殿群在咸阳以东,就是现在的西安市,最大的大殿是未央宫,相当于今天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旁边配有东阙、北阙、武库、太仓等偏殿,气势相当的宏伟壮观。
“未央”这个名字也很有意义,就是没有尽头的意思,喻大汉王朝如滔滔黄河水,绵绵不绝,暗合了秦始皇万世永传的思想。
看到未来的家居和办公场所,这么讲究,刘邦一阵得意,脸却越拉越长,终于,刘邦觉得自己该表表态了。
“萧何同志,这太不像话了嘛!天下这么动荡,老百姓日子过得这么苦,最后胜利失败,还没有一定,你怎么把宫殿搞得这么豪华,这不是祸害老百姓嘛!”刘邦同志显然生气了。
老大的态度,让官员们和百姓们有了一个这样的认识:刘邦同志是爱护老百姓,崇尚节俭、朴素风气,拒绝奢侈、腐败的生活,是个好领导。
在一起共事、交往几十年,萧何太了解刘邦了,知道他此刻是什么心情。责怪,只不过是在做秀而已。但是,萧何同志也得解释,不解释这关过不去。
“皇上,正因为天下没安定,才利用这个机会,修建这么好的宫殿!”被刘邦一骂,萧何多少有点逻辑混乱。
但他马上恢复了清醒:“皇上,天子以四海为家,也就是说,天下都是您家的,规模上不去,也不能体现出威严来,还有,不能让后世有超过您的!”
“这座宫殿修好了,就是一步到位,以后也不用翻修扩建什么的了!”萧何的理由越来越能让刘邦下台阶了。
“老萧,您的想法有道理,以后省得再浪费了!”刘邦点头,把赞赏的目光投向萧何。
刘邦验收完皇宫后,下达命令,以皇宫为中心,修筑城池,把这里作为都城,取名“长安”。
中央直属部门的官员,把家都搬到了长安,刘邦把宗族组织机构也都设在了这里,等于是把根从江苏挪到了陕西。
长安城,这座承载了中国两千多年文明的古都,从刘邦定都开始,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其历史堆积快速增厚。
皇宫竣工后,各地的诸侯王,都来长安祝贺,在正式的祝贺仪式没举行时,刘邦让他们去叔孙那里学习宫廷礼仪。
叔孙通制宫廷礼仪的工作早就进行了。
我们认识一下叔孙通同志,首先,他是一个儒生。其次,他是一位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员工。再次,他是一个职场万斤油。
最初,叔孙通的服务对象是嬴政同志,始皇嬴政辞世后,他就跟了二世胡亥。
在陈胜、吴广起来造反时,胡亥问各位政府顾问:这是怎么回事?一部分顾问回答:这是造反。胡亥脸色马上就变了!
叔孙通走到胡亥面前,驳斥大家:你们的认识有错误,这怎么是造反呢?不过就是一群小强盗,地方政府会把他们缉拿归案的,一个也跑不了!
那些认为陈胜的行为是造反的顾问,都被逮捕判刑,叔孙通却得到了奖励,奖品是二十帛(精纺布料),一套新衣服,并被正式任命为博士。
当叔孙通抱着一大堆奖品出来的时候,周围的一些人就凑了上去,问他:你又怎么讨好皇上了?得了这么多奖品。
汉家宫阙(208)——随圆就方
从大家的问话,可以看出,溜须拍马是叔孙通的拿手好活,做人没有什么原则立场,唯一看重的是利益。并且,他也不隐藏自己的特性,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这需要脸皮有一定的厚度。
叔孙通擦了一下脑门子上的汗珠子,非常感慨地回答:各位不知道,我差点就回不了家了,太危险了!
他知道,自己那一套强盗论只能蒙胡亥一时,要是再蒙下去,事实将很快戳穿他的谎言,必然要遭到无情的清算。于是,叔孙通同志跑了。
叔孙通先是回了老家薛县(山东滕州),正赶上项梁在那一地区闹革命,叔孙通就跟了项梁。后来,数度辗转,几番周折,在公元前205年,叔孙通找到了他的归宿,投靠了刘邦同志。
作为一名读书人,叔孙通很自然地穿着宽袖长裙的儒服,就是李白所嘲弄的那种“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然而,这种着装很受刘邦同志的鄙视,看见就是一脸的厌恶。其实,并不是刘邦专门讨厌叔孙通,而是不喜欢儒生这个群体。
之所以讨厌儒生,可能是因为刘邦同志识字不多,在博学的儒生面前,产生了一些自卑情绪,这是一个由自卑心理导致的厌恶。再加上性格上的原因,刘邦不拘小节,儒生们却很刻板,像叔孙通这样不认死理的少而又少。
为了不引起刘邦同志的反感,叔孙通裁制了新衣服,按照楚国的着装习惯,上衣做成短的,裤子做成短的,不是短裤,就是比较利落,不拖拖拉拉的款式。
因为叔孙通肯改变自己,所以,他走近了刘邦。
刘邦刚做皇帝时,就把制定宫廷礼仪的工作,交给了叔孙通,叔孙通知道,刘邦是个喜欢简单的人,于是,就把原来秦王朝繁杂的礼节都抛弃了,只立了点简单的规矩,可这样一样,麻烦又来了。
汉朝的大员们,大多是从沛县跟他一起造反的哥们,加上刘邦有时也跟他们没大没小的瞎闹,所以,无论是国事会议也好,还是宫廷宴会也好,经常搞得乌烟瘴气,将领们喝高了,茫然时,甚至拔剑对着屋里的柱子乱砍,比娱乐场所还要乱。
叔孙通知道,刘邦对这种混乱的场面越来越烦,于是,他向刘邦建议:我们应该制定出符合大汉特色的礼仪来。
在刘邦同志的首肯下,叔孙通回到鲁地,召集当地有学问,有名望的儒生三十多人,来做他的顾问和助手。
其中有两名儒生拒绝了叔孙通的邀请,并对他见风使舵的嘴脸,毫不客气地予以揭露:您投靠的主子都快到两位数了,对每个主子都阿谀拍马,凭这个得到赏识。现在天下还没完全太平呢,你就要搞礼乐规章,礼乐是什么人都能搞的嘛,国家君主得积累上百年的仁德(也就是说,积德的事,得干几辈子),才能搞这个!我们不违背良知帮你干这种事!
“你赶快走远点,跟我们站得这么近,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耻辱!”两位儒生越说越激动,话里已经掺杂了污辱的成分。
叔孙通面部肌肉僵硬,一脸的尴尬,只能自己解嘲:“你们眼光太短浅了,不能认清历史形势!”
回到长安后,叔孙通带着这三十多位儒生,和他的一百多位学生,在郊外开始了朝仪的演练。因为是在朝庭正式的场合使用这种礼节,所以简称为“朝仪”。
汉家宫阙(209)——我很满意
在新朝仪的制定工作中,叔孙通同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规划了比秦王朝简易,而又能显示皇帝威严的宫廷礼仪。
演习朝仪过程中,叔孙通同志创造性地利用了两种物品:绳子和茅草。用绳子格出给皇帝下跪磕头的位置,把茅草扎成人形,代表参加朝仪的官员们,按照地位高低的顺序排列,谁也不能越位乱动。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排练,朝仪的程序已经基本成熟了。叔孙通觉得可以向皇帝做一下汇报演出了。他把刘邦请到了现场,先让刘邦感受一下,对工作做出指示。
模拟朝仪结束后,刘邦肯定了叔孙通的工作:很好!不复杂,我能够接受。
来朝贺的诸侯王、侯爵们、其他大臣们,整体地参加了朝仪的彩排,都能熟练地掌握了朝仪的程序、礼节后,也正好到了岁首朝会的时间。
所谓的“岁首朝会”,就是在每年的十月(阴历),大家向皇上致以新年的祝贺,并汇报上年度的工作情况,谈一下来年的工作设想及目标,等等。
朝仪正式开始那天,许多高层们,还都处于睡意朦胧的状态,因为按照新朝仪的规定,他们在天刚放亮的时候,就得赶到未央宫,等候磕头作揖。
大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依次进入殿门,庭中旌旗飘舞,摆设着各种兵器,殿前的侍卫们威武庄严,进入宫殿时,谒者(宫庭内务官员)提醒:小步快跑。强迫大家表示对仪式的敬重。
数百名官员,都规规矩矩地站在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功臣、列侯,将领们站在大殿的西边,文职官员站在了大殿的东侧。
刘邦同志在龙辇上,被抬进大殿时,宾仪官高呼:“皇帝驾到!”按事先彩排的那样,百官们举起手中的小旗子,富有节奏感地高喊了一通“刘主席万岁!”“誓死保卫刘主席!”之类的口号!
然后,从职位高的到职位低的,按顺序向刘主席行礼致贺。大殿里的气氛空前的凝重、庄严。让大家产生了一种上不来气的感觉!所有的人,包括那几位王爷在内,无不因惊恐而肃然起敬。喧哗的肯定是没有了,就是哪个部位痒了,也不敢去挠了,挺着吧!
拜贺的仪式在大家的汗流浃背中结束了!接下来,开始了宴会!向刘邦敬酒时,依然按官职大小,先后排列,这个时候,敬酒的同志们都低着头,不但不敢直视皇上,甚至不敢正常呼吸,怕弄出动静来,遭到处分。
在整个宴会过程中,没有高层官员举止失当。现场设有负责纠察的御史(相当于纪委工作人员),看到谁有不规矩的苗头,马上劝告离开席位,个人丢人现眼事小,乱了秩序是要受到处罚地。
“朝仪”活动,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胜利落下帷幕。
刘邦感觉非常好:“今天,我才领略到了皇帝的尊贵!”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从此应该绝迹了。
叔孙通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获得了皇上的嘉奖:赏黄金五百斤。并提拔为部级干部,做了太常(负责管理皇帝家的宗庙、朝庭礼仪方面的工作)。叔孙通同志,原来只是没有什么实权的顾问,通过努力,成为了政府要员。
回家后,叔孙通把得来的奖金,都分给了从山东请来的儒生,算是对他们支持工作的酬劳。
从分奖金这件事上看,叔孙通似乎是位重名不重利的同志。但是,名和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只能说,叔孙通眼光的确看得很远。
汉家宫阙(210)——如愿以偿
看到在一起工作的儒生们都捞到了好处,捧着黄金,改善生活。叔孙通的学生们着急了,我们也没少干,怎么到奖励的时候,没我们什么事了?都等了这么多年了!
几年前,还是在楚汉争雄的时候,叔孙通的学生们就着急了!他们整天跟着叔孙通,除了学习文化课之外,还给老师洗洗衣服,倒倒夜壶。叔孙通从不向刘邦推荐他的学生去做官。
学生们对此很有意见,背地里偷着发牢骚:我们跟了他几年了,幸运地加盟刘氏集团,但还是没有出头的希望,老师却向老板推荐那些缺德没教养的杂碎,真没天理!
了解到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后,叔孙通很耐心地向大家解释:现在是战争时期,老板需要的是能打仗的人,你们行吗?根本不行!所以,我只能推荐能杀能砍敢玩命的战士。以后有了机会,少不了你们的。
这次,学生们没有失望,叔孙通在为他们争取了:皇上,我取得的工作成绩,也有儒生和学生们的功劳,请您给他们分配工作岗位,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再做新的贡献。
学生们终于熬出了头,他们和儒生一起,都被任命为郎官(相当于干事、秘书之类的岗位),都成了国家公务员,一辈子生活不用犯愁了。不但解决了生活来源问题,干好了还要高升,光宗耀祖。
大家对叔孙通先生千恩万谢。一片赞美颂德之声:老师真是圣人啊!能通古彻今!
不知怎么搞的,每次我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想起一部小说来,小说的名字叫《神鞭》,是我的同姓冯骥才先生的作品。叔孙通的学生们,让我联想到小说中索天响的弟子们,在索天响牛的时候,对师傅敬若天神;索老爷子失败了,就一哄而散,捎带抢跑了老师的家当。
叔孙通纵横官场,一直没有倒台,他的学生们也没得到抢劫的机会。就是有的话,相信这些读圣贤书的儒生们,也不好意思明抢。
规矩的朝仪,给刘邦带来了欢乐,可是,欢乐没有维持多久,刘邦的眉头又皱起来了,北部与匈奴的交界处,战火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情况很糟糕。
本来,单于冒顿娶了所谓的公主,又拿了刘邦送去的财物,也不好意思再杀再抢,基本消停下来,不怎么折腾了。但是,韩王信、赵利、曼丘臣等汉奸军事力量,唯恐埋没了他们的汉奸名声,不断地在边界上杀人放火抢劫,并且,现在侵略到了赵国的腹地东垣(河北正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刘邦同志又一次跨上了战马,带兵出征赵国,去打击里通外国的汉奸势力。刘邦来了,赵王张敖的痛苦又开始了!
对于张敖同志,刘邦可能是习惯了进行侮辱,特别是韩王信的汉奸部队打到赵国的中部,而张敖竟不能给撵出去,这更引起了刘邦的轻视不满。张敖卑恭屈膝,刘邦同志则坐在上面,摇头晃脑地享受着摧残张敖给他带来的快感。
上次刘邦从平城回来时,张敖被摧残得措不及防,现在,张敖已经想好了扭转被动挨骂局面的方法,一个实在无奈不是方法的方法。
张敖决定做一次牺牲。
汉家宫阙(211)——第六感觉
张敖对刘邦进行了“性贿赂”,把他的小妾赵美人送过来,让她为刘邦排解寂寞和烦恼,以求刘邦放过自己。对于女婿送过来的女人,刘邦毫不客气的收下了。
可以说,这是一个为刘邦量身定制的方法。
张敖的牺牲,换来了平安,刘邦不再蹂躏他了,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赵美人身上。
赵美人是女婿的小妾,也就是自己的晚辈,对此,刘邦却不觉得有什么尴尬。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张敖的凄惨无奈,和刘邦的厚颜无耻。
在刘邦走后,张敖也没敢收回他的小妾,而是给她另安排了别墅居住。因为,她怀了刘邦的孩子。
刘邦的这次军事打击进展得很顺利,很快在东垣打败了韩王信入侵的匪帮,使那里的百姓恢复了安宁。
在回师途中,路过柏人县(河北柏乡县西南)的时侯,天已经黑了,按行军时间表安排,应该在这里住宿。
就在大家七手八脚地给老大铺床时,刘邦忽然觉得耳热心跳,血压不稳,莫名躁动,就问工作人员:“这个县叫什么名字?”
工作人员回答:皇上,这里是柏人县。
“柏人,柏人!”刘邦反复咀嚼这两个字。
“不住了,我们马上赶路!”深思中的刘邦忽的一下站了起来,下令连夜行军。
“皇上,您应该好好休息呀!”手下人很是不解,但是不敢问为什么。
“什么是柏人?跟迫人谐音,就是有受人胁迫的可能!”刘邦对此做出了毫无科学根据的解释。
那个时候,逼迫的迫只有一个音,读迫击炮的迫,就如同学习的“学”,以前读“淆”,约会的“约”,以前读“腰”等等,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了!
尽管刘邦对“柏人”的解释无科学根据,但却是科学的。他躲过了一场谋杀,我们只能说,此事纯属巧合。
在柏人县,刘邦下榻的宾馆里,埋伏着赵国丞相贯高派去的杀手,就藏在宾馆的卫生间里,这是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地方,刘邦也不例外。所以,他们把下手的地方选在了这里。
贯高因为气愤刘邦的无礼,想要出这口气,但是他没能如愿。杀人计划在刘邦第六感觉的冲击下,流产了!可悲的是,流产的计划还是为他自己引来了灾祸。
又一次侥幸脱险的刘邦,安全地回到了长安。之后,刘邦又在长安和洛阳,先后几次下达了命令,大致内容如下:
1、在战斗中捐躯的烈士们,先用简易的棺材装殓(国家财力有限,棺材规格降低),送回本县,由县里制作正式的棺材下葬,并由县里的官吏参加葬礼;
2、跟随大军去过平城(山西大同,白登山处)的,以及守卫平城的,无论是官还是兵,终生不用服劳役(无偿出民工);
3、官员爵位不够公乘(八级勋爵)以上级别的,不许戴刘氏冠(即当年刘邦在百无聊赖时研发的,一种竹制的冠戴);
4、禁止贾人(商人)穿绸
5、官员中,有犯了罪(公元前199年八月以前),但是没被发现的,以后就是罪行暴露,也不予追究;
刘邦知道,民心须要收买,国家须要稳定,活得有人干,战士们前线牺牲流血,不能让他们的家人,因国家的漠视而流泪。
尽管刘邦的行为,有时偏离正常轨道,总的来说,骨子里还是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
汉家宫阙(212)——夸耀家业
公元前198年十月,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楚王刘交,都来到了长安,向刘邦祝贺新年。
刘邦在未央宫安排了招待酒会,高层政要全部出席,酒喝得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虽然受朝仪规定的限制,没人敢放肆,但气氛还是很热烈的。
追昔往日,刘邦同志心中有无限感慨;顾望群臣,刘邦同志有些心潮澎湃,勾起了一些让他委屈的灰色记忆。他端起玉制的酒杯来,走到他爹太上皇的桌前,给老爷子敬酒。
“从前,您老人家总说我是个无赖之徒,不能赚钱治家,不如我二哥有本事,现在您看看,我跟老二谁的家业大呢?”刘邦同志笑着问老爹。
太公无语,报以微笑。
看到太上皇不回答,众位大臣们不肯放过这个博取好感的机会,异口同声地替老头回答:当然是万岁您了!
几十年过去了,刘邦对年轻时挨骂的事,心里还是怀着或多或少的隐痛,不发泄一回,就难以平衡。
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刘邦同志发动了一次移民运动,把齐国境内的田氏家族,和楚国境内的屈、景、昭、怀等四大家族,都迁到了关中(陕西省),这次移民运动的发起人是刘邦,策划人并不是他,而是娄敬。
出使匈奴回来后,娄敬同志向刘邦提出了移民的建议,这是他观察思考的成果。在出使匈奴的过程中,娄敬同志边走边看,对匈奴进行摸底。国家往往把外交人员,列为最大的间谍嫌疑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匈奴在河南(甘肃河套以南的地区,非河南省)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我们长安只有七百里,只是匈奴轻骑兵一天一夜的路程!”娄敬不是吓唬刘邦,事实就是这样,匈奴的骑兵如果不遇到阻击,二十四小时,就可以兵临长安,危险!
娄敬又开始了他的说辞:“关中刚经过战争,人口很少(壮劳动力都被萧何征兵,送给刘邦了),大片肥沃的土地都撂荒了,就让齐国和楚国的大家族来参加边疆的农业生产建设吧!”
“让他们把家都搬过来,如果匈奴那边入侵,就可以带着他们打匈奴,其他诸侯国有闹事的,就带他们去平乱。这样,国家中央的力量就加强了!”娄敬又介绍了这样做的军事意义。
其实,对于齐国、楚国这些旧王族、旧领主的势力,刘邦也在保持着警惕,知道,虽然他们的国家不在了,但他们也并不是死老虎,如果有时机,就很可能起来兴风作浪,趁火打劫。
把这帮半死不活的老虎,圈在自己身边的笼子里,处于自己的监管范围内,刘邦觉得放心,安全。
就这样,五大家族,十万人口,在极不情愿,而又不敢违命的情况下,拖拖拉拉地搬到关中落户。刘邦为他们准备了房屋和田地,生活是没什么大问题了。但治安却出现了混乱,这些大家族的成员,声名显赫的也好,不喜欢张扬的也罢,都是些有个性、难斗的主儿,掺合在一起,拌嘴吵架斗殴的事肯定少不了!
长安城及城郊是安置移民最多的地方,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治安老大难区域。
汉家宫阙(213)——法网恢恢
这一年的十二月,刘邦来到洛阳休养,还没等他舒服几天,赵国的一位来客破坏了他的休养生活。
有一句俗语,或者叫谚语“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告诫人们,你干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迟早是要被人知道的。我觉得,这只是吓唬那些干坏事的人,修得质量好的墙,肯定是不透风的,这世界的重大秘闻有多少我们不知道呢?难道我们都知道了吗?我觉得未必!所以没透露出风来,就是人家的墙修得过关。
赵国丞相贯高的墙修得就不怎么过关,他的仇人把他要暗杀刘邦的事掌握得清清楚楚,然后不远千里,跋山涉水跑到洛阳,向刘邦揭发。
联想到自己在张敖那的所作所为,以及在柏人县的心血来潮,刘邦确信:揭发是真实的,而且罪魁祸首就是女婿张敖。因为自己不但骂过他,还让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献出了小老婆!
案子关系重大,牵扯到一国最高领导人,必须异地审理,刘邦派人去赵国逮捕张敖及其家人,和丞相贯高。并下令,不允许赵国的其他官员跟来,谁要敢来,就杀他三族,连根拔掉。刘邦认定,暗杀事件是张敖干的。
中央的司法人员,在抓张敖时,没有什么波折。张敖同志温顺而又茫然地被戴上刑具,祸从天降,张敖不知所以然,对贯高主持搞暗杀,张敖并不知道。
在贯高那里,抓捕人员遇到了让他们瞠目不已的事:贯高的十几位同事纷纷自杀倒地。当然,这些都是柏人暗杀行动的参与者。他们宁死也不愿被捕,去刘邦那里接受审判。
贯高却没有急着自杀,他不但不自杀,还生气地制止那些将要自杀的同志:这件事是我们做的,跟赵王没关系,你们都死了,谁替老大说清楚!
赵王张敖和他的家属们,转眼间由一国至尊,沦为了嫌疑杀人犯,浩浩荡荡地被押送去洛阳。家属中也包括已经归属刘邦的赵美人,但是,有一位主要家属不在其中,这就是张敖的王妃——鲁元公主,也就是刘邦的女儿。没有刘邦的特别命令,司法人员不敢动这位公主。
这个时候,鲁元公主已经在吕雉急切的主持下,跟张敖举行了婚礼,吕雉怕刘邦坚持把女儿嫁给冒顿,她知道,刘邦能做得出来。
在张敖等案犯嫌疑人动身时,鲁元公主也跟着上路了,不过,她没有跟着去洛阳,而是直奔长安,找她老娘吕雉去了。
还有张敖的属下贯高、孟舒、田叔等人,跟在了赵王的后面。他们没有以官员的身份跟随,因为最高首长刘邦同志不允许。这没难住大家,他们把自己扮成家奴状:穿上粗布衣服,头上套着铁圈子。
到了洛阳后,张敖被扔进了监狱,贯高到司法人员那里投案自首:这事是我自己干的,跟我们老大赵王无关,他不知道。
刘邦不相信跟张敖无关,下了命令:狠敲贯高,让他把实话说出来,不能让主犯漏网。
六十多岁的贯高,迎来了他人生最为悲惨的时刻,这是很少有人能经历的悲惨:被司法人员刑讯,连棒子带棍子,招呼了几千下。
的确是几千下,我没写错!贯高在为自己的冲动埋单。
汉家宫阙(214)——紧咬牙关
贯高同志不但脾气倔,骨头也奇硬,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任脚下拖着沉重的铁镣,不管你上什么手段,供词就那么几句:暗杀的事是我主持的,跟赵王没有关系,他也不知道。
几千下的棒打,贯高身上肯定没有正常的皮肤和肌肉了,内心的焦虑,伤口的剧痛,一分一秒地在折磨着他,在吞噬着老同志的生命,可他依然顽强地支撑着,他要等到张敖无罪释放那一天。
最后,贯高同志的身上已经没有可以用刑的地方了,全都是伤口,其状惨不忍睹。
这个时候,吕雉女士也在女儿的陪同下,从长安赶到了洛阳。为张敖说情,
女儿哭哭啼啼,老婆絮絮叨叨,搞得刘邦很烦。如果想对自己下毒手,不管是谁,一定要拿下,这是刘邦的原则。
“如果张敖杀了老子,做了皇帝,他还缺你的女儿吗?”刘邦生气地斥责吕雉,吕女士吓得不敢再说话。
跟张敖一同入狱的赵美人,向办案的司法人员说明了情况:自己现在实际是刘邦的人,并且已经怀了皇上的孩子。
当办案人员把这个情况反映给刘邦时,刘邦倒也没否认,也没要求做DNA检测什么的,对于那段经历,他并没有忘得一干二净。只是,刘邦同志的心情很坏,没搭理赵美人的这茬儿。
赵美人本以为刘邦能照顾一下自己,就是看到自己怀着他的孩子,也得伸手拉一把,可是她失望了。
赵美人的哥哥赵兼,也来洛阳解救妹妹,刘邦不管,他想到了走吕雉的路线,去请刘邦的大管家辟阳侯审食其帮忙:监狱的环境即不利于胎儿的发育,也有损孕妇的健康,请吕雉跟有关方面打个招呼,把人放出来。审食其把这件事跟吕雉进行汇报。
吕雉是个女人,丈夫跟别人怀了孩子,虽然她不敢说什么,但产生嫉妒心理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正常的心理,促使她做出了小气的决定:不管。而且,老审你也离这事远点!
审食其不敢不听吕雉的话,对赵美人的事儿不再管了,其实除了找吕雉,他也没别的办法。但赵美人这面,却只能在监狱里苦等了。希望之门全都关闭了!
女婿的事和刘邦的斥责,已经够让她烦的了。但那毕竟是两条人命!吕雉的行为,与人道精神相悖太远。
在生下一名男婴之后,一腔悲愤的赵美人,在狱中上吊自杀了,这个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美女,也许早就不想活了,但她还是等到了孩子的降生。
当孩子被抱到刘邦面前的时候,他也有些后悔、惋惜,是人都会有这种情感的,不管是哪类人!
刘邦给吕雉布置了一项工作任务:抚养赵美人生的男孩子。这个男孩是刘邦的第七个儿子,起名叫刘长。
负责刑侦的廷尉,把审讯贯高的情况和供词,向刘邦做了详细的报告,刘邦大发感慨:贯高真是个壮士啊!谁认识他,去跟他聊聊。
刘邦此刻知道了,对于像贯高这样骨气硬的人,动刑狂殴是起不了作用的,他想通过私人感情方面的沟通,得到真实的情况。
中大夫泄公主动请命:我跟贯高是老乡,这人比较讲义气,在赵国是出了名的,让我去跟他谈谈吧!
汉家宫阙(215)——因祸得福
刘邦让泄公拿着符节(代表刘邦亲自来了解情况),去监狱跟贯高沟通。
此时的贯高,被扔在类似于筐的竹榻上,浑身的血污,伤口严重感染,已近于弥留之际,只剩下一口气了,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被刑讯,尚且支撑不住,何况一个老人呢!
看到老朋友泄公来了,贯高仿佛打了一针强心剂,他睁开了双眼,声音很微弱:是我的老朋友泄公吧!
两个各致问候,泄公对贯高好言安慰了一番。接着,两个人就聊了起来。话题很自然地滑到了“谋杀案”上。
“我们是故人,希望你跟我说实话,到底是不是赵王指使你干的?”泄公很诚恳地问贯高。
“老朋友,人都是有感情的,谁不爱自己的家人?现在,因为这件事,我的三族都被判了死刑!我不可能用我所有家人的命替赵王顶罪,我只讲实话,这事儿就是我做的,跟赵王没关系!”贯高说的很坦诚。
“皇上太欺负赵王了,我作为赵王的首相和长辈,咽不下这口气,就是因为这个!”贯高告诉泄公,刘邦是如何的为长不尊,为老不尊的。
泄公把贯高谈的情况,向刘邦做了汇报。
贯高的义气感动了刘邦,也可能是觉得当初过分蹂躏张敖,有些不好意思了!刘邦马上把张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但是赵王不能做了,尽管他没参与谋杀案,但他是贯高的领导,因此负有领导责任。张敖被降为宣平侯,然而,张敖的苦日子并没有结束。
在吕雉称制(以最高领导人的身份管理国家事务)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82年,张敖去世,估计与郁闷有很大的关系。
小刘老三,也就是那位代王刘如意,被改封为赵王,赵国这块风水宝地终于也姓刘了!
泄公又一次奉刘邦的命令,来到监狱,告诉贯高:张敖已经被释放了!
垂死的贯高两眼放出光芒:是真的吗?
是真的,不但张敖被放出来了,皇上赞赏你的忠义气节,要留你在中央任职。泄公传达了刘邦的意见。
“赵王放出来就好了!我之所以被打成这样,还能活着,就是要为赵王辩解,现在,赵王无罪释放,我死也没什么遗憾了!作为臣子,有了弑杀君王的名声,还好意思做官吗?皇上不杀我,我心里能不愧疚吗?”贯高回绝了刘邦的好意。
说完这段话后,贯高努力地伸出双手,卡住了自己的咽喉,把自己掐死了。
《史记·卷八十九》:乃仰绝肮(肮,喉咙的意思),遂死。
泄公来不及拉住,惊得目瞪口呆。
贯高同志能选择这种方式,来结束生命,可见其不但要求死的决心,还有超群的勇气!令人叹为观止。
“刘邦因为傲慢失去了员工(指张敖,贯高等)的忠诚,贯高因为凶狠使老板(张敖)失却了家业”。这是那位曾经砸过大缸的史学家说的,我认为是正确的。
贯高的死,虽然谈不上重如泰山,但却死得名扬天下,他的故事,一直在被传颂。
贯高的死,震撼了刘邦的心灵,他接见那些把自己搞成奴仆状的孟舒、田叔等赵国官员们,并跟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最后,刘邦下了这样的结论:赵王大臣们的忠诚、勇敢等综合素质是最好的,中央的官员们也比不上。
这些人都被委任了要职,不是做郡守,就是做了诸侯国的丞相。
暗杀无罪,谋逆有功。
汉家宫阙(216)——反对态度
刘邦来洛阳无论是休闲度假,还是处理公务,大多时候陪在他身边的都是戚夫人,甚至有时出去镇压造反派,也把她带在身边。
戚夫人是山东定陶人,小刘老三如意,是她的亲生儿子。
吕雉年老色减,失去了亮丽的风采,很久以来,就不受刘邦的重视了。而戚夫人不但青春美貌,还擅长舞蹈,经常跟刘邦搞个歌舞联欢什么的,刘邦边打击乐器边吼,戚夫人热舞助兴,玩得不亦乐乎。
戚夫人是刘邦眼里的红人!母亲受宠,儿子也受到格外的喜爱。刘邦经常说:如意这孩子比较像我。这对刘盈及吕雉来说,是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吕雉及太子刘盈,受到了刘邦的冷落,一直是爱搭不理的。刘邦觉得太子刘盈的性格有些柔弱,心太软!怕他将来难以承担起主宰国家的大任,所以,刘邦同志真的萌生了撤换接班人的想法。
当然,这里戚夫人的催化作用也是相当强的,戚夫人经常动用她杀伤力极强的武器:眼泪。以此来推动如意成为太子的工作,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做未来的皇帝。
如果刘盈的太子岗位稳定,吕雉皇后的宝座也坐得稳,吕雉能坐稳皇后,太子的岗位也不太容易被别人抢去,这娘俩形成了新的唇亡齿寒的关系。
如果先从吕雉这下手,把她从皇后的位置上拉下来,还真的说不过去,刘邦怕引发众怒,你娶多少个小老婆,大家不好意思说什么,当然,在这点上,就是有异议,也基本上是五十步笑百步,私生活方面,大多数的高层们都不会那么廉洁。
刘邦决定先从儿子下手,看一看大臣们是什么反应。
“我想换赵王如意为太子,大家觉得怎么样!”在一个工作研究会上,刘邦说出了他的想法。
让刘邦有些意外,大臣们一片哗然,反应空前激烈!意见是一致的:反对。
反对的理由无碍乎两点:
1、现太子刘盈同学,是嫡亲,也就是正房媳妇生的,皇后的儿子,继承人的身份是法定的;
2、更换太子会引发社会动荡;
反对声喊的最大的,是御史大夫周昌,声音虽然大,但频率却缺乏连贯性,因为这位三公重臣,有个生理缺陷——口吃。
“周昌,你说说,我为什么不能更换太子?”刘邦挑了个口吃的,要跟他辩论辩论。
因为过分激动,周昌更说不出话了,脸憋的通红,直冲刘邦做制止状的摆手。
缓了好半天,周昌的话才说出来,可能是憋的时间太长了,不好意思多耽误大家时间,这次虽然发生了断频,但毕竟说了出来:我表达能力不强,但是我知道,这件事肯定不行,没有可操作性,您想把太子废了,我不会执行这个命令。
从古到今,敢这么跟最高领导当面干的人不多。即使是在所谓的民主时代,也要讲策略,即使讲策略,也可能没好下场;如果不策略,那就更没什么好果子吃了。
刘邦笑了:我说着玩呢,别当真。
汉家宫阙(217)——阻挠
商议这么严肃的国家大事,以这么不庄重的结束语收场,只有刘邦能做到。这需要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娱乐精神,刘邦有。
会议散了,大家走了。有一个女人从大殿后面走了出来,一下给周昌跪下了。
跪在周昌面前的,是皇后吕雉女士。
吕雉女士是个很敏锐的同志,皇上多方多次流露出来的,要更换接班人的意思,吕雉捕捉到这个信号。她知道,光发抖是没有用的,不会换来刘邦的同情。只有时刻保持警惕,积极地采取应对的措施,才能粉碎刘邦的妄想,把事变掐死在摇篮里。
从此,偷听刘邦主持政府工作会议,成了吕雉女士的日常必修课,反正她也没别的事干。只要儿子这里不出问题,自己就不会被优化掉,吕雉深知这一点。
今天的事虽然无险,但也把吕雉吓得够呛。刘邦的提议被大家给顶了回去,但这只能看成是开端,事既然已经挑起来了,就不可能这么轻易地放下,刘邦的毅力和韧性,决定了他不会罢休的。
以后的事,还要靠周昌这样的不怕死的硬骨头呢!所以吕雉同志不惜降低身份,给周昌跪下,表示感谢。
“我是为了国家才劝阻皇上的!”周昌没有慌恐于吕雉的下跪,也没有向吕雉示好。
周昌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谁的面子都不给的人,刘邦也要让他几分。刘邦让着他,不仅仅是因为周昌的正直无私,还有个原因:周昌是周苛的弟弟。
周苛同志,前御史大夫,就是守荥阳时被项羽抓住,誓死不投降,而反问项羽为什么不投降刘邦的那位,周苛后来被项羽煮了。刘邦知道,周家兄弟,对自己都很忠诚,也就从不把周昌对自己的态度放在心上。
周昌对刘邦,该客气的时候客气,生起气来,就不那么客气。一次,周昌找刘邦请示工作,进入刘邦的办公室时,看到了他不应该看到的一幕:刘邦同志正抱着小戚夫人娱乐。
周昌也知道,不能再看下去了,多重要的工作,现在也不能谈了。他转身往外走,却被刘邦发现了,刘邦同志放下戚夫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追了过来。边追边叫,周昌同志只得转身朝着刘邦跪下了。
赶到周昌面前,刘邦同志一下就骑到了他的脖子上,并厉声地质问:“你来了不说话就走,是不愿意跟我说话吗?你看我是什么样的皇上?”
刘邦就是刘邦,这种举动,连山野粗鲁的莽汉也不会做出来,可是,这位堂堂大汉皇帝却能做出来。
很显然,刘邦希望周昌给他个台阶下,但周昌同志身体虽然被压迫,嘴上却不屈不挠地回答:“我看你就像夏桀、商纣那样的皇上!”
我们都知道,夏桀、商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暴君,是君主行列里最没有人性的典范。敢拿刘邦跟他们比,可以看出,周昌是个不怕死的主儿。
刘邦没有就“我是什么样的皇上”的话题,继续跟周昌探讨,他不想把夏桀、商纣当做榜样。刘邦笑了,让周昌站起来,向自己汇报工作。
在刘邦政府里,周昌的爵位是汾阴侯,职务是御史大夫,不但位高,而且品行亦高,人们对这位口吃的同僚,投去的都是敬重的目光。
生理上的缺陷,并没掩盖周昌品格的光芒。
汉家宫阙(218)——生命可贵
戚夫人知道刘邦的废立计划流产后,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刘邦年纪大了,扑腾不了几年了,如果刘盈当上皇帝,就意味着吕雉成为强势一方,肯定要跟自己算帐的。
歌舞联欢会没心思搞了,戚夫人见了刘邦,没事就是哭,对刘邦同志提出要求:一定想办法,保住我和孩子的命,并尽最大的力量,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把废立的事做成了。
戚夫人不死心。
在撤换太子这场战斗中,刘邦同志可以说是孤军奋战,基本获得的都是反对票,除了戚夫人外,所有的人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上,而戚夫人又什么作用也起不了!还有,吕雉的哥哥、侄子们,都是手里拿着枪杆的将领,所有的这些,刘邦不可能不考虑。
最后,他决定,暂时把更换岗位工作,重点转变为保命工作。如何能在将来保住戚夫人和儿子小刘老三。刘邦费起了脑筋,为此愁眉不展……
皇上的印信是由御史负责管理,掌管印信的御史叫赵尧,是御史大夫周昌的下属,这个年轻人,不但曾经有军功,而且聪明伶俐。赵国人方与公(人名)在周昌面前预言:赵尧虽然年轻,却是个人才,他将来会接替你的职务,对他可得高看一眼呦!
当时周昌颇不以为然:他年纪还小,不过是个摆弄文字的小干部,怎么会发展到那种程度呢!
为废立太子发愁的刘邦,越来越烦恼,在一个人独处时,扯开嗓子吼了出来,以慷慨悲凉的声调,抒发并排遣心中的郁闷。
许多年前,我跟一位年龄比我大很多的朋友对酌,酌着酌着,这老兄高歌起来,其声感伤。他告诉我:男人忧愁时歌唱,女人忧愁时哭泣。我觉得是真的,那时候他也有烦心的事。我无以为劝,只能以箸敲碗,助增其悲伤。
就在刘邦极其投入地歌唱时,赵尧凑了过来:“皇上,您是为赵王跟戚夫人日后的安全担心吗?”
“对,我很担心,但是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刘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要是给赵王配一个强有力的丞相,就可以把不测的事扛住,这人得是大家都怵的。”赵尧真是个有想法的青年。
“你觉得谁能担起这项工作来?”刘邦征求赵尧的意见。
“御史大夫周昌,为主耿直,不怕事,敢抗上,吕后、太子都惧他,派他去比较合适。”赵尧为刘邦务色好了人选。
这件事后来的发展,让我们看到,赵尧同志在为刘邦想主意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提升,扫除了障碍。所以,我们可以说,赵尧是一个非常有想法,而且想法非常多的青年。
“好!那就让周昌去吧!”刘邦心情豁然,告别了哀愁,不再悲歌。他找来了周昌。
“我想请您去给赵王做丞相,麻烦您了!”刘邦这时对周昌更客气了。
周昌一听就哭了!
“我从参加革命时起,就在您的身边,为什么您要中途把我扔给诸侯呢?”处于激动之中的周昌,表述应该连贯了。他真的急了!
《史记·卷九十六》: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汉家宫阙(219)——重任在肩
“我知道这是降职使用,但我真的很替赵王担心,也只有你能保护他,其他的人都胜任不了,就委屈你去赵国吧!”刘邦言之切切。
刘邦说的是实际情况,让周昌去做诸侯国的丞相,的确是降了职。中央的御史大夫,相当于中纪委书记,政治局常委。诸侯国的丞相,勉强能算上省部级干部,差距实在太大的。
周昌痛哭失声,被降职是原因之一,谁被降了职,还能兴高采烈?我觉得还有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委屈,在御史大夫的岗位上干得好好的,既没有营私舞弊,也没腐化堕落,一下子就给降职了,虽说是基于信任才有这样的安排,这也让周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哭归哭,领导的安排还要执行,周昌带着才八岁的小刘老三,去赵国当丞相去了。
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从某种角度上说,最终不但害了小戚夫人和小刘老三,也促发了韩信的被杀。这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我这样说就比较明白了:废立太子的议案,导致了周昌去做赵国的丞相,周昌去赵国后揭发陈豨违法乱纪,促发了陈豨叛乱,陈豨的叛乱,诱发了韩信谋反案,韩信因为行为不轨,遭到了清算。
事件脉络大致就是这样的。
周昌去赵国赴任后,御史大夫的岗位发生了空缺,刘邦好长时间也没任命新的人选。
刘邦同志手里拿着御史大夫的大印,来回地抚摸,嘴里喃喃自语:“谁是做御史大夫的最佳人选呢?”
一抬头时,他看到了在旁边侍立的赵尧,便说:没有比赵尧更合适的人了!
对于刘邦同志的任命,赵尧不会太惊讶,尽管他不是刘邦心中最理想的御史大夫人选,如果是的话,不会让他等好长时间。不过赵尧的智商、工作能力,在同辈中应该是比较出众的,他有这份自信,有这个心理准备。
后来,赵尧同志以御史大夫的身份,参加了打倒陈豨造反派的工作,被封爵为江邑侯。
公元前187年,吕雉女士正式走到了前台。赵尧为刘邦出主意,保护赵王如意安全的往事,传到吕雉女士的耳朵里。他的职场生涯才宣告结束,侯爵被拿下,御史大夫的岗位也随之易主。
刘邦虽然嘴里不再嚷嚷要换太子了,但吕雉女士不敢掉以轻心,她知道,阶级敌人亡我之心,是不会死的。自己必须主动采取措施,扼杀刘邦的念头。
吕雉想到了一个人,她觉得,这个人一定能帮助她,摆脱母子将双双下岗位的不幸。这人就是张良同志。
张良仍然在家修炼“辟谷”术,至于自己为什么这么执著,张良同志是这么跟大家解释的:我们张家世代做韩国的总理,韩国灭亡后,我不惜散尽家财,去找嬴政报仇,“博浪沙事件”,曾经震动天下。现在我凭着策略,给皇帝做高参,得到了封万户侯的待遇,作为一个老百姓来说,已经发展到了事业的顶峰。我知足了,天下也太平了,我不想再掺乎人世间的事情了,希望从此跟神仙赤松子学习仙术了。”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汉家宫阙(220)——挡箭牌
《老子·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一个懂得顺应天道的人,肯定是不会招来祸事的。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什么意思?它的意思跟“露头的椽子先烂”是相同的。张良知道,过去,他得到的宠爱和尊荣太多了,肯定会让一些人眼红的。今后,他的用途也不多了,如果被人扎针,就会有危险,所以,他选择了回避,这种居功不傲,激流勇退的选择,更使得张先生在人生路上,显得是那么的从容,那么的游刃有余。
张良有没有跟他所说的那位赤松子接触,无源可寻;但张良的这个态度,必然会消除刘邦对他的戒备心理。
吕雉女士知道:张良不但是个出色的谋划大师,而且深得刘邦同志的信任,他肯定能出好的策划案。
在吕雉的授意下,吕雉的二哥建成侯吕释之,找到张良,要他给出主意,并且口气很强硬,大有拿不到好方案不罢休的架势:“过去,您一直给皇上策划大事,现在皇上要换太子,关系到政局的稳定,您不能袖手旁观!”
“以前,我是曾经给皇上出过一些主意,可那大多是在危急的时候。现在,国家安定了,皇上因为个人喜爱的原因换太子,这是家事,就是我一百个张良去劝阻,也是没有用的!”张良婉拒吕释之的要求。
“张良同志,您一定得给想个办法!”吕释之下决心,跟张良铆上了。
张良知道,这是趟浑水,他不想趟。去劝刘邦,肯定会引起老大的不满,事情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目前还看不透,没到尘埃落定,谁也难料会是什么结果。而这种争端,往往导致流血事件的发生。
如果帮助吕雉,以后,刘如意真的如意了,当了太子,继承家业,那自己就会不那么如意了!如果真的不管,吕雉女士那里也不好交待。
张良决定,找个挡箭牌,让四个老头出来给他拦一下。
“这样吧!事情很难靠争论取得好的结果。现在有四个老翁,就在商山隐居,皇上请了好多次,都没请来,你们带厚礼,让太子写一封谦恭有礼的书信,派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恳切地把他们请来,住宿安排在你家里,以上宾之礼招待。在合适的时候,让他们跟太子出来亮一下相,如果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跟了太子,事情就好办了!”张良皮球踢得不可谓不艺术。
张良推出来的这四个挡箭牌,就是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即:东园公(姓唐名秉,字宣明)、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绮里季(姓吴名实,字子景)、甪(音陆)里先生(姓周名术,字元道),四个人年龄都八十多了,头发胡须都已纯白,故称为“四皓”。
“四皓”都有通古彻今的学问,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是名传天下的大学者。他们不愿意做官,不想出名,就住在商山(陕西省丹凤县,丹江南岸)纵深处,甚至不食人间烟火,靠采野菜填肚子,是纯粹的素食主义者。
刘邦曾经对他们发出过邀请,希望他们能为国家的建设献计献策。但是,遭到了拒绝。
刘邦没办成的事,让刘盈和吕释之办成了,他们请到了“商山四皓”,并按照张良的指点,让他们住在家里,把他们当自己家的长辈孝顺、尊敬,备用。
当初,刘邦同志没请动这四位老先生,也许是表达的诚意不够,还有一种可能:送的礼物量少且品类单一。
汉家宫阙(221)——时光匆匆
张良同志一脚远射,把皮球踢飞以后,继续他的修炼事业。但是,他的修炼生活并不宁静,因为,韩信同志经常往张良这儿溜达。
自从差点被打倒,又奇迹般地解放,降了爵位之后,韩信同志的情绪,就比较低落。在政府里没有了什么实际的职务,韩信同志也就不怎么去报到了。
有报告称,韩信在这个时期,是被软禁的,我觉得不太准确,他应该有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但很有可能被特务监视、跟踪。
有一件事对韩信的刺激非常大,那是韩信外出时,路过了樊哙家,就进去坐了一会儿。对于这位从前的领导,樊哙毕恭毕敬,跪着迎接,甚为谦卑:大王您怎么屈尊光临寒舍,我真是不胜荣幸!
樊哙是个粗犷型的肌肉男,打打杀杀的是本行。对别人能这么礼貌,是不容易的事,可见,韩信同志在军界,地位相当地尊崇。
韩信走时,樊哙依旧跪下送别。
离开樊哙的侯府后,韩信一拍前额,无奈而又自嘲地笑了:我现在不是什么齐王楚王了,已经跟樊哙之流的一个级别了!
不光是樊哙,还有灌婴、张苍、周勃等,曾在韩信手下立正、稍息的将领们,跟他都是一个级别了。
一阵耻辱感涌上韩信的心头,之后,他向刘邦告假,说自己身体有病,就不怎么出门了,在家独自郁闷。
有时,刘邦闲得百无聊赖了,就把韩信找过来,聊聊天。一次,两人品评将领的才能时,刘邦很真诚地问韩信:“你看,像我这样的人才,能统率多少人马?”
韩信回答的也很真诚:“皇上你带兵,不能超过十万!”
下边的意思很明显,你刘邦要带超过十万的人马,非指挥乱套,不打败仗,也打不了胜仗。
刘邦有些不服气:“你怎么样,能统率多少人马?”
“我带兵,越多越好!”韩信同志如实回答。
韩信的回答让刘邦同志很不爽,但他马上找到了平衡点,微笑中带着嘲弄:“你越多越好,怎么还成了我的俘虏?”
“皇上您虽然在带兵上能力有限,但您能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您抓住的原因!您的驾驭能力是老天的恩赐,不是个人学习锻炼就能做得到的!”韩信最后还是对刘邦做出了肯定,但他没有把能力归于刘邦,而是归于上天的施舍。
闲聊结束后,刘邦坐在椅子上,望着韩信离去的身影,良久良久,陷入了沉思和沉默……
也就是这次闲聊,又一次动摇了刘邦,到底韩信这个人还能不能留!杀了觉得有些可惜,留着吧,又太危险,此同志指挥调度几十万,上百万的兵,就像摆弄棋子那么轻松,如果他待烦了、待腻了,郁闷的情绪爆发了,起来搞个兵变,闹个独立,或者要取代自己,那后果不堪设想!
刘邦的这些猜想,这些担心,不可能跟别人说,但他肯定跟一个人说了,这人就是吕雉女士,不然,吕雉不敢那么肆无忌惮地搞掉韩信。
韩信同志去张良那里,不是为了聊天,而是为了公益事业,张良和韩信,两位谋略家,一个是积极主动赋闲的,一个是消极被动赋闲的。不管怎么赋闲的,反正在时间上比较自主了,他们在一起,对秦王朝以前的兵书,也就是军事著作,进行了整理汇编。
这次整理兵书的工作,虽然只有韩信和张良两个人,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兵书整理活动,并开创了军事学术研究的先河,为后来的军事研究奠定了基础。
汉家宫阙(222)——动向反常
韩信同志,在做整理工作的同时,还根据读书的积累,以及实战经验,进行思考和总结,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兵法》三篇。可惜的是,后来这三篇著作没能传下来。
在做公益事业的同时,韩信同志也为国家的法制建设出了一些力,他对军队的制度、条例进行了修改和制定,完善了军队中的法规、条令。
汉初时期,萧何制定的律法,以《九章律》为主,张苍制定了政府办公的规章制度,和叔孙通制定的宫廷礼仪,共同构成了汉代法律的基础。
韩信同志虽然无职无权了,但他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算发挥了余热。
属于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公元前197年七月,刘邦同志的老父亲,太上皇寿终正寝。太公在幸福中安度了晚年,他所居住的骊邑,后来被改名为“新丰市”。
刘邦向全国各地的诸侯们,发出了讣告。
接到讣告的诸侯们,都踊跃跑过来奔丧、吊唁,谁也不肯错过这个表现的机会。
可是,有一位将领却没有来,他向刘邦请假,说自己病了,来不了。这人就是在北方抵抗匈奴的阳夏侯陈豨。
陈豨同志的不积极,也可以说不尊敬的态度,不能不引起刘邦的不快。不仅仅是不快,陈豨的称病拒绝奔丧,使刘邦加深了对他的怀疑,因为,在太公去世之前,刘邦就派人去调查陈豨。
中央政府对陈豨的调查,原于原御史大夫,现赵国丞相周昌同志,向刘邦同志的密报:代国丞相、北部边防军司令陈豨形迹可疑,行为反常,要密切关注其动向。
周昌打这个小报告,也不是一点根据没有的,但他的根据只是捕风捉影。
陈豨同志老家在宛朐(山东曹县附近),在刘氏集团里,有比较高的军功,在第一批封侯时,就被封为阳夏侯。是军界中,很受刘邦重视的一颗明星,不然,刘邦不会把北部边防的担子甩给他。
非但军事上有建树,陈豨在搞个人崇拜方面,也比较痴狂,不过他不是胁迫别人崇拜自己,而是衷心地崇拜别人。陈豨的偶像是战国末期的魏国王子,信陵君魏无忌。
无忌是位出众的王子,因为有他的存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其他诸侯国不敢跟魏国动武。他不但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名慈善家。他开了大型的收养所,容留了三千门客,不管对方身份贵贱,只要是能聊得上来,觉得不俗,最好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到他的收养所里白吃饭。
在公子无忌有急事时,这些吃白食的,都能无怨无悔地效力,跟随无忌,水里来,火里去。
陈豨追慕慈善家魏无忌的风范,时刻注意效仿无忌的行为,对人谦恭有礼,从不在人面前表现优越感,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形象,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贤良、仗义的口碑。
在北部边陲三年多的时间里,网罗了大批的杂七杂八人士,估计数量已经追上了无忌,不用想,质量肯定良莠不齐,其中大多是些刁钻狡诈、横行不法的流氓或盲流。仔细想一想,真正有道德、有修养、有能力的志士,谁肯上人家去不干活,吃白食!
汉家宫阙(223)——招摇
在陈豨休假回老家时,路过赵国的都城邯郸,周昌尽地主之仪去拜望。走在大街上,周昌就觉得气氛不同以往,邯郸城里,车马异常喧嚣,人声嘈杂,直冲云霄。
周昌经过了解,才知道,陈豨同志休假回家,随从的车队就有一千多辆,这恐怕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公车私用,至于随从有多少人,史书记载得不太明确,只是说邯郸城的宾馆、饭店都被住满了!
每辆车一个驾驶员,就得一千多人,再加上坐车的呢,有多少人,我不好乱捏造,你可以想象一下。
张扬!太张扬了,这是陈豨性格中严重的缺陷。
虽然陈豨的过境,给邯郸的旅游业带来了短期的繁荣,但身为赵国总理的周昌,却并不买账。做纪检出身的周昌,立刻警觉起来:陈豨如此铺张排场地招摇过市,且带着一大帮牛鬼蛇神,是不是有什么不良的动机呢!
在陈豨度假期满,回到边境之后,周昌跑到了长安,秘密地向刘邦汇报了陈豨的情况,并说出了心中的忧虑:陈豨远离中央,在外手握军权,又招揽大量的门客,时间长了,怕生什么乱子等等。
刘邦派出纪检组,去调查这件事,纪检人员从陈豨的门客入手,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果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像什么敲诈勒索、营私舞弊、打架斗殴、欺压群众等等。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中的重要事件,都牵涉到了陈豨本人,也就是说,陈豨对这些问题是负有责任的。
纪检组的工作人员,把这些问题都汇报给了刘邦,陈豨同志的小辫子被抓住了!
这时,刘邦同志只是觉得,陈豨也就是国家的皮肤瘙痒,而实际上,陈豨已经恶化为长在大汉背上的一颗毒瘤,早晚要坏出脓来的!
陈豨不来参加太公的葬礼,并不是像他说的那样,病了。而是怕成为第二个韩信,被刘邦抓起来,投入监狱。预感到前景不妙的陈豨,正在张罗和北方军事汉奸集团的头目王黄、曼丘臣联络,研究反叛的事儿。
公元前197年九月,陈豨扛起了反叛的大旗,自己封自己为代王,公然走上了与国家为敌、与人民为敌、与刘邦对抗的不归之路。
刘邦决定,自己再次出马,去征讨叛乱分子陈豨,在出发之前,刘邦就做了一些对叛乱部队的瓦解工作,他传下命令:陈豨曾经是我很信任的干部,所以封他为列侯(亦称通侯,有封地的高级侯爵),又把代地重要的国防任务交给他,现在他竟然跟王黄等投敌人员,联合在赵国和代国干抢劫。这不是代地官员及老百姓的过错,如果离开陈豨,回到人民的怀抱,就不追究责任了!
刘邦同志宽大、既往不咎的态度,不可能不引起陈豨根据地的动荡。这种态度,基本上贯穿了刘邦同志的战斗生涯,也成为他制胜的一个法宝。
在邯郸,周昌向赶来的刘邦汇报了陈豨的入侵情况,听完汇报后,刘邦笑了:陈豨不把邯郸当作据点,而把漳水当做屏障,让我看出了他的无能!
从刘邦的笑谈中,让人们看到了自信,刘邦知道,自己的这种乐观也会感染将士们,鼓舞战友们去夺取胜利。不过,也让我们看到,赵国的领土大部分都沦丧了,陈豨已经打到邯郸附近了!
汉家宫阙(224)——恩威并施
接着,周昌又一脸凶狠地说:“常山郡有二十五座城市,现在丢了二十座,都被陈豨拿去了,应该把太守、校尉都砍了!”
干纪检出身的,处理起事来就是狠!
“郡守等人跟着陈豨造反了吗?”刘邦问
“倒是没造反,但是他们负有守城不利的责任!”周昌回答。
“没造反就别杀了,是他们能力有限,没有什么过错!”刘邦又一次展示了他的大度。
刘邦给周昌一个任务,要他在赵国选几个能做将领的勇士来。周昌没有让刘邦失望,很快,就带着四名将领候选人来见刘邦,让刘邦同志最后把把关。
一见到这四个入帷人选,刘邦眼睛就瞪起来了:他妈的,你们这几个小崽子,能做将领吗?
这四位同志,吓得跪在刘邦面前,把脑袋伏在地面上,一动也不敢动。
《资治通鉴·卷十二》:上嫚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
骂归骂,刘邦最后还是任命这四位同志为将领,每人赏一千户的食邑,让他们去带兵杀敌。
遭到一顿辱骂,本以为会受到封杀,却意外的得到了封赏,这四位同志,今后只有奋勇杀敌,才能报答皇上,才会长命百岁,不然,脑袋能不能保住,就成为悬念了!
刘邦对四人进行谩骂,大家能够理解,这是他的习惯,可是,对于这种破格的封赏,却让大家难以接受,特别是一些资格老的同志,他们提出了异议:现在的将领们,有跟着入关并讨伐项羽的,还没有封赏到位,这四个家伙有什么功劳?居然得到这么优厚的待遇!
“你们不懂啊,同志们,现在陈豨造反,代地、赵地差不多都被他占领了,我给诸侯们下达了出兵平叛的命令,可是还没见着他们人影呢!能够用的,只有赵国的军队,我怎么能在乎这四千户的封赏,而不安慰赵国的弟兄们呢!”刘邦说得有些无奈,做得也是有些不得已。
刘邦的确已经向诸侯们征兵了,后来,诸侯们的部队陆续到齐,带队的都是各诸侯国顶尖级人物。比如,齐国来的是相国曹参,他的领导,也就是刘邦的大儿子刘肥同学,他跟曹参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所以,曹参来了。
梁王彭越的表现让刘邦很生气,他没来,说是自己有病了,只派了部将来援助。也许是彭越不愿意动,也许是他真的身体不适,彭越的年纪不小了,比刘邦还要大呢!
气愤之中刘邦,派出使者,代表自己,去梁国责骂彭越。
刘邦同志又对陈豨的情况做了一下了解,其中有一条信息,使刘邦同志为之一振,信息显示:陈豨的部将大多是做买卖出身,都是半路出家来做将领的。
兵荒马乱,战争不断,商人们生意难做,跑出来参与军事活动,混入军界,不但能弄个一官半职,改变被欺压,被抢夺的生存状态。还可以毫不顾忌地抢别人,这种转型,让曾经的商人们很快乐。
“我知道该怎么对付陈豨了!”刘邦又一次绽放出笑容。
刘邦再一次派出了使者,去找陈豨手下那些商人出身的部将,不过,不是去骂他们的,而是带去了大量的财物,要他们在金钱的感召下,离开陈豨,回到大汉的阵营。
汉家宫阙(225)——骂人者死
对症下药,投其所好,对于个别群体的收买,有时真的很奏效。以前,郦食其、陈平都替刘邦干过这事,每次都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有根据说:刘氏集团,是构建在军事、政治、金钱的基础之上!
在没有开战之前,我们看到,战局对汉军很不利,陈豨的盟友王黄,带一千多骑兵入侵到了曲逆(河北顺平县东南,陈平的封地);部将张春带一万多叛兵,渡过了黄河,去攻打聊城;将领侯敞带一万多人“游行”。
侯敞的这种“游行”,不是那种走上街头喊口号、挥拳头、乱扔板砖等抗议活动,而是在机动作战,在运动中援助友军,打击敌军。
刘邦对作战进行了部署:
樊哙作为先头部队,向北进攻襄国(河北邢台);
将军郭蒙率军南下,向聊城(山东聊城西北)靠扰,汇同齐国相国曹参,合击张春所部;
灌婴率军逼向曲逆,打击王黄;
陈武率军向参合(山西阳高县南),攻打盘踞在那里的军事汉奸韩王信;
燕王卢绾率部,在东北方向,进攻陈豨叛军;
派出各部作战部队后,刘邦又通告悬赏:谁把王黄、曼丘臣的脑袋拎来,赏黄金千金。消息发布出去,王、曼两位应该没有安稳的日子了,睡觉时要不睁一只眼睛,都会有危险,脑袋太值钱了!
可能是曼丘臣警惕性不高,对刘邦悬赏的严重性,认识没跟上,或是放松了戒备,对自己脑袋的保护工作没做好,真的被部下给割了下来,送给了刘邦。
刘邦率夏侯婴、郦商等老牌指挥员,带着中央指挥部,向北跟进樊哙的作战部队。这时,樊哙已经摧毁了襄国(河北邢台)的侯敞,解散了“游行”,打残了陈豨的机动部队,接着又打垮了柏人一带的叛军。刘邦一直挺进到了东垣,这里曾是他战斗过的地方。
这时,占据东垣的,就是王黄、曼丘臣搞出来的那位所谓的“赵王”赵利。在史书上,基本上没有太多地记载这位赵王的感人事迹,只知道他被人利用,充当了叛国的工具。前提是在他自愿的情况下。
赵利虽然没名,但守城却不含糊,刘邦在东垣城下攻了二十多天,汉军往上攻,赵利的兵卒们,一边进行谩骂,矛头直指刘邦,污言秽语,伴随着利箭,从城上倾泄而下。
刘邦火上大了,城攻不下来,还要被辱骂,老子怎么能受这恶气呢!下令加强攻势,最终东垣城破,刘邦攻了进去!
组织骂街的元凶赵利逃窜无踪。
刘邦命令,对俘虏的士兵,区别对待,参与骂街的,杀无赦。没有参与的,命可以保住,但也不能一点责任没有,全部被处以“黥”刑,在脑门上刺字,就像当年淮南王英布一样,下半辈子只能享受贱民的待遇了。
我想,这对战俘们品质是否诚实,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是否参与了骂人,也只能靠对当事人进行询问。骂人的,承认了,就掉了脑袋,摇头否认,就获得生机。
被砍头的,都是些实诚人,被刺字的,估计会有不实诚的混迹其中。
遭受辱骂,这种事放谁身上谁恼火,刘邦也不例外。在向咸阳进攻的途中,颖阳守军中谩骂刘邦的,就曾经被无情的屠杀。
“骂我者死”,这是刘邦奉行的一个惯例。
汉家宫阙(226)——不再回头
拿下东垣之后,刘邦给东垣重新命名,改为“真定”。“真定”真的安定吧!不要再受战火的洗礼了!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企盼!
刘邦在真定的命名中,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刘邦同志的心在祈祷……
各路作战部队,接二连三地传来捷报:
曹参的齐国大军,与郭蒙联手,在聊城击溃了来犯的张春;
灌婴在曲逆俘虏并斩杀了王黄,和跑到那里想继续“游行”的侯敞;
刘邦指挥大军乘胜向北进军,赵国的沦陷区,基本全部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对于那些死扛到底,给陈豨卖命,不肯投降的市、县,刘邦予以他们连续三年,交两倍赋税的惩罚。
陈豨、韩王信的叛军在强力的压缩下,退回到了代地(山西北部)。
去打韩王信的刚武侯陈武,先是致函韩王信:皇上对人很仁慈的,对于叛逃的高级公务员,只要主动回来,就可能官复原职的,不会杀你。你是因为兵败才投降匈奴的,罪恶不是很大,希望你能争取主动。
面对昔日战友的劝告,韩王信感慨万分地做了回复:此时此刻,我心实在悲痛!作为原来韩王的后人,我沦落得一穷二白,是刘邦同志,让我做了韩王,恢复了王者的尊贵,这是我的荣幸。但是,我不能回去了!第一,我在守荥阳的时候,没能与城俱碎,投降过项羽;第二,高皇帝(即刘邦同志)命我镇守马邑,抗击匈奴,我没能守住国土,却投降了匈奴;第三,现在,我还在跟皇帝抗衡。这都是死罪啊!
从回信中,我们能感受到,韩王信对刘邦同志,还是有一定感情的,并且,羞耻之心,也没完全泯灭。只是,到了这种境地,韩王信抹不开面子回头了。
信的最后,韩王信表示,他将愚昧愚蠢地迷途不返,错误到底:我犯了这三桩大罪,却想苟活在世,回到大汉,就像高位截瘫的人想站起来走路;双目失明的人想重见天日,虽然有心,但真的不可能了!
凄凉!悲哀!韩王信心绪中还掺杂着迷茫,拒绝在他人生的拐点拐弯,而是一条道跑了下去。回归大汉,成了韩王信一个近在眼前,却又是那么遥远的梦。
既然你要顽固下去,那就只有战场上说话,让刀枪来解决问题了!在随后的交战中,陈武砍了韩王信的脑袋。
同是在公元前201年,韩王信添了一个儿子,起名韩颓当,韩王信的儿子,也添了一个儿子,起名韩婴。尽管战火纷飞,但是,并没影响韩家人创造生命。
韩王信的归乡梦,在三十五年后,由他的儿子韩颓当和孙子韩婴,替他实现了。
北线平叛的指挥员是周勃,对陈豨、韩王信的残部狂追猛打,攻马邑(山西朔州)时,因为攻城不顺利,让周勃这位比较忠厚的老实人发了怒。在破城后,对马邑进行了屠城,枉死了许多无辜的冤魂。
《资治通鉴·卷十二》:至马邑,不下,攻残之。
《史记·卷五十七》:击陈豨,屠马邑。
在南北两路汉军的夹击下,陈豨最后在灵丘(山西省灵丘县东)被樊哙所部活捉,就地正法。陈豨做了他不应该做,也不可能做成的事,结局早已注定。
这场平叛战役,一直打到了公元前195年十月。历时一年多。
汉家宫阙(227)——定时炸弹
早在平叛工作进行阶段,刘邦同志看到大局已定,胜利也只是时间问题了,悠然地打道回府了。
就在刘邦在赵地跟陈豨厮杀时,他的皇后吕雉女士,在长安也是一通忙活。刘邦出征没多久,吕雉就收到了揭发材料,这是一份让他毛骨悚然的揭发材料。
材料上明明白白地显示:韩信即将要作乱。
出来告发韩信的人,是栾说(音悦)的弟弟,栾说是韩信的家臣,实际上其带有一定的家奴性质,是层次稍高一点的家奴,所以未叫家奴,而尊称为家臣。
栾说弟弟告发韩信的背景是,栾说因为得罪了韩信,被韩信给拘了起来,准备杀了泄愤,目前正被韩信关在地牢或是柴房等家用拘留场所。
揭发材料是从陈豨被外派,去北部边疆时,与韩信告别的那个晚上谈起。
那个晚上,应该有很美的月光,韩信握着陈豨的手,在院中里漫步谈心。
韩信仰望明月,连声叹息:陈将军,我想跟你说说心里话,您能听听吗?
您有什么事?我愿意听从您的教诲!陈豨回答。
韩信说:您去管辖的地方,聚集着天下的精兵,时间长了,有人就会给你扎针,说您谋反什么的。第一次说,皇上不会相信,因为您是他信任宠爱的将领,可是说的次数多了,皇上必然会由不信变为怀疑,由怀疑变为勃然大怒,然后领兵去打您!
那时候,我就在京城给你做内应,援助你的行动,我们就能成功地取得政权了!韩信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陈豨不作犹豫地表示:我听您的。
皇上出征,去打陈豨,韩信说自己病了,不跟着去打仗,就是为了在家搞乱子。
现在,韩信已经跟叛乱分子陈豨取得了联系,准备假传政府命令,放出监狱里的在押犯,和在官府里服役的奴隶,武装起来,对皇后、太子发动袭击……
昔日的战场骄子,连百万之众的司令官,如今想发动叛乱时,要倚靠的居然是一些官奴、罪犯等货色,让人觉得可笑,还觉得有些可怜!
揭发材料引起了吕雉高度的重视和恐惧,她知道,韩信要作起乱来,非同小可,他的策划和指挥能力,都是超一流的,别说长安城现在缺兵无将(都跟刘邦打陈豨去了),就是名将云集,也不一定是他的对手。
于是,吕雉女士想到了智取,她知道,如果跟韩信真的刀枪说话,未必能掌握到主动,于是,吕雉想到了诱捕。
然而,又一个问题摆到了吕雉的面前,那就是:我诱韩信,他能上套吗?如果他不来,打草惊蛇了,怎么办?
吕雉的心,急得像是被架在火炉上!刘邦不在家,实施风险控制的,只能是自己了!
终于,吕雉想起了一个人,一个韩信很信任的人。这人就是相国萧何。萧何同志,平时比较注意加深个人修养,不怎么给别人下腿绊,打小报告什么的,所以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信赖和爱戴。还有更主要的一点:当初,是萧何把韩信留在了刘氏集团,并推荐给刘邦,得到了提拔和重用。
汉家宫阙(228)——晚了一步
吕雉要利用萧何跟韩信之间的特殊关系,或者说是感情。把韩信骗到宫里来,然后下手。她派人请来了萧何同志,两人嘀嘀咕咕,对行动的细节,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推敲。
萧何同志,满脸洋溢着喜悦,来到韩信的淮阴侯府。望着这位千里马,伯乐萧何在平静的表面下,心中一定五味杂陈,诓骗一位将略超然的才俊,拉着他的手,把他骗向死亡的陷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做的!何况这个人还是自己推出来的。
但是,萧何是一位具有宏观意识的同志,为了帝国的安定,为了刘邦的嘱托,为了吕雉女士和刘盈同学的安全,为了阻止流血事件的发生,萧何只能这样做!
“韩信同志,北方传来喜讯,皇上已经砍了陈豨的脑袋,平了叛乱,我们应该进宫去祝贺一下!”萧何开始了忽悠。(这个时候,陈豨尚未毙命)
“我身体不太好,行动不方便,就不去了吧!”韩信听到陈豨失败的消息,心往下沉。
韩信同志已经做好了起事的部署,专等着陈豨那边的消息,他打算在未来的某个夜晚,发动叛乱。如果韩信同志手里,有稍微像点样的军队,我们还可以称他的行动为“兵变”,因为网罗的打手层次偏低,也只好称之为“叛乱”吧!
手中的权利,一次又一次的被刘邦剥夺,最后,就剩下个光杆侯爷,韩信同志终于觉醒了,他要开创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时代,但是,我们看到,他醒悟得太晚了!
“虽然身体不好,还是强打精神,去一下的好,列侯和大臣们都要去的!”萧何决心将忽悠进行到底,他知道,如果不把韩信忽悠进宫,那么抓捕工作将陷入被动。
“好吧!那我们就去祝贺胜利!”韩信耐不住萧何的执著,他也想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状况。
萧何与韩信结伴,都把重重心事覆盖在平静的表情下。他们一起走进了长乐宫,长乐宫是皇后的居所。
长乐宫,将成为韩信人生的终点!
进入大殿的淮阴侯,感觉气氛不对头,里面并没有萧何所谓的列侯和大臣们,只有高高在上的皇后吕雉,还有跃跃欲试的武士们。
一回头,发现陪同自己的萧何也没影了!接下来的场面,如果面对,萧何会很难堪的,所以,他选择了回避。
就在韩信回过神来,心里懊悔的时候,吕雉发话了:“韩信!你真有胆子!敢造反!”
不等韩信辩解,吕雉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了个严实。
也许刘邦一家人,就是韩信的克星,这位闻名于世的上将军,每每在刘家人夺他兵,夺他权,夺他命的时候,总是那么轻易的就范,真令人感慨万端!悲哀难以释化!
重度失去自由的韩信同志,被推进了长乐殿旁边的钟室(放置钟鼓的偏殿,与今日之报时之钟无关。)接着,吕雉女士的工作人员进来,对韩信宣布:淮阴侯韩信,阴谋叛乱,罪大恶极,毋须审判,处以死刑,立即执行。
韩信没有申辩、上诉的机会。
吕雉女士也不给别人来求情的机会!其实,吕雉的担心是有点多余的,如果犯的是十恶之罪(即谋反、谋叛、谋大逆、恶逆、不道、大不敬等等),敢来求情的人也几乎是没有的,给这种犯罪嫌疑人讲情,无疑是往自己身上泼脏水。
韩信多活一分钟,就有一分钟的危险!
汉家宫阙(229)——其言也真
韩信知道,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到了,所有的曾经的荣耀、得意、失意、痛苦和郁闷,都将化为沉寂……
临刑前,韩信同志仰天长叹:我真后悔没听蒯彻的话,以至于今天被女人和小子给骗了!这难道是上天的意思吗?
淮阴侯不甘心地闭上了双眼,血,染红了长乐宫的钟室……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196年的春天,正月。也就是在这个月里,将军陈武斩杀了韩王信。
韩信同志痛骂了女人和小子,女人,我们知道,肯定是指吕雉。至于小子,我想,指的应该是萧何,那个年代,有点身份的人,骂男性,大多采用这种骂法,而不必衡量被骂对象的年龄,就像刘邦骂人经常用“竖子”一样。只是“竖子”有些粗糙,在层次上显得比较低级。
为了彻底铲除韩信的势力和影响,吕雉同志又传下命令:韩信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亲属,全部抓捕到案,一并处死,不留任何活口。
吕雉成功地诱捕并做掉了韩信,这是一场让人情绪复杂的宾主互动。从此,吕雉开始释放她的能量。
其实,从感情上讲,我也不愿相信韩信谋反的事是真的,希望搞阴谋的不是他,而是吕雉在疯狂地迫害他,因为刘邦和吕雉这两口子,干出什么缺德的事来,都不希奇。
关于韩信一案,我也看到过其他版本,无碍乎就是“栾说诬陷说”、“吕雉迫害说”,但最终,我还是理智地相信了司马迁,相信司马迁不会骗我们。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毫不留情地载下了刘氏皇族中人(包括刘邦、吕雉)的种种灰色记录,他不可能为讨好刘氏,而诬陷韩信。
司马迁对韩信的定论中表达了深深的惋惜:如果在取得成功以后,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才能,夸耀自己,就不会有灾祸了。他在汉朝的功勋,是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都是开国的辅政元勋)等人相提并论的,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但是,他没能这样做。在天下已经安定后,反而图谋叛乱,招来诛灭宗族的大祸,不也是应该的么。
韩信所处的政治环境,要求他重新塑造自己,但他一直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做到蔽而新成,最终送命。
如果不是张扬,如果保持低调,他或许可以在楚王的位置上终老。
陈豨之所以在北方,饥不择食地把一些牛鬼蛇神当“人才”收容,就是为起来闹事做的准备。如果没有韩信的怂恿和承诺,陈豨是没有这种念头的,即使有这个想法,他也没这个胆量。是韩信的能力,让他有了铤而走险的动力!
事实上,这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约定。
从某种意义上讲,韩信不但使自己送命,还搭上了陈豨。
刘邦同志回到洛阳时,获悉了韩信被处死的消息,当时,刘邦的心情是:又高兴,又有些惋惜。他毕竟为帝国做出过不朽的贡献。
几年来,刘邦一直觉得韩信像是自己手里的一颗钉子,随时怕被他钉上,现在,钉子终于被熔化掉了,刘邦可以做自由伸展运动了。
汉家宫阙(230)——不是好兆头
听说萧何在熔化韩信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邦急不可待地派出使者,快马加鞭回长安,嘉奖积极参与诱捕的萧何:职务正式称相国(原来封的官名是丞相,做了相国,似乎更尊贵一些);加封五千户的食邑;增加五百人的卫队,并由一名校尉作为卫队长。
萧何的职场指数再度飙升。
同事们都来萧何家祝贺,萧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祝贺声、赞美声一浪接一浪时,突然,传出了不和谐的论调。
唱反调的人叫召平,是秦王朝的东陵侯,现在天变了,不是大秦的天了。在大汉的天空下,召爵爷被迫改行,做了瓜农。
召平同志肯定是很优秀的,不然不可能高居庙堂,有没有大的建树,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不能盲目地称他为政治家。
不过,在他改行做了瓜农之后,却有了一番作为,经过努力学习瓜类的种植知识,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坚持使用农家肥,终于种出了无公害、无污染、天然的绿色香瓜,他种的瓜特别甜,特别好吃。并且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东陵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年年热销。
优秀的人做什么事,都会是优秀的!
召平一脸忧虑地告诉萧何:“您恐怕要从此倒霉了!”
“为什么呢?”萧何不解地问。
“您想想,皇上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地与叛军苦战,您在长安,不用去体验征战的艰苦,皇上却给你增派卫队,说是为了保护您,其实是要监视你啊!”召平回答。
萧何听完后,觉得后背泛起一阵阵的寒意:“那我该怎么办呢?”是啊,如果是真的,不能让皇上怀疑下去呀,那会越来越糟的!
“我觉得只有这样,您才会没事儿,坚持不受封赏,把私人财产全都捐给部队,皇上就会打消对你的猜疑。”召平给萧何指了一条阳关大道。
按照召平的意思,萧何对刘邦同志的封赏表示了诚挚的谢意,但坚决不接受:我得到了封赏够多的了,心里很是惭愧,不知道该怎么报答皇上呢;卫队的士兵们应该放在国家需要的地方,我个人怎么敢讲这个排场呢!
接着,萧何又向军队捐钱捐物,强烈要求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召平让萧何把家产全都捐出来,太狠了点,萧何是捐了很多,但不可能全捐出来,他也一家老小带仆人,都要吃饭呢!
萧何一连串表达忠心的举动,让刘邦很欣慰。
不去琢磨萧何,刘邦又开始考虑代地的国防问题了。这个时候,刘邦已经把代国合并给了赵国,可能是希望多给小刘老三如意一些封地,但现在看到,赵国的中心距离北部代地太远,防御匈奴的工作跟不上,所以,刘邦决定,把代国重新划出来。
在确定代王的人选上,刘邦又貌似民主地下发通知,要求在诸侯王及相国、通侯(即列侯)、工薪二千石(音但,计量单位,汉时一石相当于六十公斤,现在,月收入能达到二千石的,大多数都在企业效力呢)的高干中,推举代王候选人。
以相国萧何、燕王卢绾为首的高层三十三人,一致呼吁:四皇子刘恒智贤双全,才学出众,温和善良,是代王的最佳人选。
在众人的拥护声中,年仅七岁的刘恒同学,坐上车子,去北方代地,赴任去了。跟他一起同行的,还有他的母亲薄姬。
与儿子同去代地,是薄姬主动要求的,自从唯一一次走近刘邦之后,她就再没得到过眷顾,需要照顾的美女太多了,也不能全怪刘邦同志。
汉家宫阙(231)——无罪释放
薄姬的心凉了,所以,她才有了远走的想法。从此,她将远离长安,远离刘邦,也就远离了大家庭是是非非的漩涡。这对于她来说,是幸事,为她和儿子刘恒日后不受加害,创造了前提。
刘邦同志见到吕雉女士后,首先表扬了她的果敢和大胆,及时地粉碎了叛乱阴谋,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然后问:“韩信死时,有没有什么临终遗言?”
吕雉告诉刘邦,韩信说他后悔,没有听蒯彻的建议。
“我知道这人,是齐国的说客!”刘邦恨恨地说。
刘邦同志立刻以齐国为重点,全国范围内下达通缉令,人肉地毯搜索包藏祸心的说客蒯彻,不久,蒯彻到案,被押到刘邦面前。
在怂勇韩信独立未果后,蒯彻就预感到不妙,装作精神颠狂,回齐国干跳大神的工作去了。本以为能逃避掉追究,但是,他还是被纠了出来。
“你曾经唆使韩信反叛吗?”刘邦厉声喝问。
蒯彻从容不迫地回答:“的确有这事,但韩信那小子不听话,自取灭亡。如果他听了我的,皇上又怎么能灭掉他呢!”
案犯在供认不讳的情况下,还这么嚣张,刘邦更来气了,下令:“把他煮了!”
“冤枉,皇上,冤枉啊!你不能这么对待我!”蒯通呼天喊地。
“你唆使韩信造反,煮你有什么冤枉的?”刘邦同志大义凛然。
蒯彻当然有他的理由,接下来,蒯彻道出了他的心声,开头是一些老而又老的陈词滥调,无非说秦朝如何不得人心,诸侯如何造反,天下穷苦大众得到了解放等等。在那个年代,凡是能白话几句的,开篇大多是这些内容,说真的,我写的有点烦了!
真正救命的,是蒯彻这些话:“盗跖(原名柳下跖,春秋时人,柳下惠的弟弟,因为是强盗的祖宗,故尊称之为盗跖,也有人认为世无盗跖,庄子造之)养的狗对着尧帝狂吠,并不是尧帝没有道德,而是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那个时候,我跟的是韩信,并没有跟着皇上,所以,我替他谋划,是很自然的。况且在当时,想成就大业的人太多了,难道您能把他们都煮了吗!”
第一句话中,蒯彻就用了三个比喻,即韩信喻为盗跖、自己喻为狂犬、刘邦喻为尧帝。这三个比喻中,暗藏着高超的马屁功夫,如此独具匠心的修辞,刘邦不可能不受用。
刘邦笑了:“这家伙说的有点道理,把他放了吧!”
蒯彻又大摇大摆地回齐国去了,这回他可以不必再装疯跳神了,除非他已热爱上了这个职业。
告发韩信的栾说,被封为慎阳侯,封邑两千户。栾说的两个愿望都得以实现:活命、封官。
公元196年三月,在洛阳的刘邦,接到梁国太仆(管理王爷的车马事务,出行时为王爷驾御车马,犹如刘邦之夏侯婴)的举报:梁王彭越要造反,阴谋酝酿中。
刘邦再一次震怒。
其实,这只是那位太仆捕风捉影的诬陷,原因很简单:太仆不明原因得罪了彭越,彭王爷想宰了他。
彭越动手慢了一点,太仆闻风而逃,跑到了刘邦那里,掉过头来,对彭越猛咬了一口。
汉家宫阙(232)——春秋笔法
自从没有响应刘邦打陈豨的号召,被刘邦派去的人责骂以后,彭越恐惧,想亲自去向刘邦道歉,以求得刘邦同志的谅解,但他的部将扈辄提出了反对意见。
扈辄不但反对彭越去道歉,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您没去支援刘邦,被责备了才去,去了肯定会被刘邦逮捕。不如,我们造反吧!
彭越没有采纳扈辄的建议,仍然在家称病不出来。
梁王的太仆在刘邦面前,对这个版本进行了恶意的篡改:彭越正伙同扈辄阴谋造反。
这个时候,在政界混的,凡是有点头脑的,都知道刘邦在想什么,刘邦想把非刘姓的王国一一清理掉,他需要机会,梁国的太仆,给刘邦创造了一个机会。
刘邦特别珍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马上派出抓捕小组,小组的成员有机智的,和勇敢的,还有身手利落的工作人员,赶赴彭越的国都——定陶,对彭越实施抓捕。
在彭越措不及防的情况下,抓捕小组成员突然动手,一举拿下了彭越同志,把他和扈辄都押回了洛阳,投入监狱。
刘邦同志把“彭越谋反案”交给了廷尉(负责案件侦察审理的机构,其官员亦称廷尉)王恬开审理,王廷尉本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的法制精神,以及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办案原则,对彭越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和审理。
当王恬开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之后,他为难了!
案件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主观上,彭越没有造反的动机和意图,客观上,他没有采纳扈辄的建议,根本就没做什么造反的准备。
但是,王恬开知道,刘邦要的不是这样的结果!
刘邦同志想要的结果是:谋反罪名成立。这样,他就可以一脸正义、堂而皇之地杀彭越的头了!
如果不给彭越安排点罪名,王恬开知道,他是交不了差的。
在刘邦从长安回到洛阳后,王恬开递上了卷宗,在结案请示报告中,王恬开给彭越定了一项罪名:包庇罪。报告称:彭越虽然没有响应扈辄的煽动,但是,他也没向中央报告扈辄的叛乱意图,应该属于包庇行为。
在报告的最后,王恬开表明了司法机关的处理意见:扈辄妄图造反,当处极刑;如何处置彭越,请皇上裁定。
王恬开给彭越定性有罪,不会得罪刘邦。可是,他又不想被人骂,所以,来了个太极推手,把给彭越量刑的活儿甩给了刘邦同志。
如何处置彭越?刘邦有些犹豫,心中在反复权衡:杀,彭越前几年打游击,立过大功啊!不杀,留着好象也有危险;杀,包庇罪虽然是犯罪,但罪不至死,就这么给杀了,各位高层们心里能服气吗!
刘邦最后决定不杀,但是要严肃处理,褫夺彭越所有职务及享有的特权,下放到四川青衣县(四川名山县),做一名普通群众,并监视居住。
彭越从此应该成为一名不自由的老百姓了!如果就此为止,彭越同志也能得到善终。
汉家宫阙(233)——好象看到了希望
明媚的春光中,彭越同志拖着沉重的脚步,踏上了流放的道路……荣华真如云烟,转眼就飘散了,彭越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他难以想象,自己如何在四川青衣度过余生!
四川青衣,应该是刘邦精心为彭越挑选的风水宝地。乐观的看法是,此处群山环抱,满目苍翠,景色怡人;悲观的认识是,该处穷山恶水,行路如登天,也就是说,彭王被扔进了山旮旯里,将在落寞中自生自灭。
境由心生……彭王爷眼里不会再有好景致。
在彭越及其押送人员走到郑县(陕西华县)时,迎面遇到了吕雉女士的仪仗队,彭越同志心头为之一震,随后跪在了路边。
吕雉停下车来,跟彭越聊了起来,彭越就把自己如何被诬告,如何被判流放的遭遇,跟吕雉汇报了一遍。曾经英武雄壮的彭王爷泪流满脸,痛苦不堪,恳请吕雉同志向刘邦说情:我也不奢望做什么官了,只恩准我回昌邑(山东金乡县西北),在故乡安居,不把老骨头扔在异乡,我就感激不尽。
狐死首丘,何况是人呢!年纪大了,思乡之情更切,这是一种很自然、很朴素的情感。
“好吧,你跟我回洛阳,我替你向皇上求情,一定满足你的愿望!”吕雉答应的很干脆。
到了洛阳,吕雉是这么替彭越求情的:彭越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到哪里都有号召力,你把他放到四川,难保不会出乱子。现在,我把他给你带回来了!
吕雉的态度很明朗,要干掉昔日的游击司令,刘邦不再保彭越了。
于是,彭越再度被送进了监狱。入狱后,彭越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自己拜错庙了,吕雉女士根本不是什么慈悲的观音娘娘,而是狰狞的索命鬼母。
其实,就是彭越在途中不求吕雉,他也会被带回来的,从见到彭越那一刻起,吕雉就动了杀人的念头。
在处理“韩信谋反案”时,吕雉同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她知道,罪证出自罪犯身边的人,更有说服力。在将彭越交给王恬开重审的同时,吕雉同志又不怕麻烦地找来彭越的门客,指使门客揭发彭越。
为了达到整死彭越的目的,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刘邦,伙同其妻子吕雉,干了职场上最不道德的事——构陷下属。
至于揭发彭越什么不法行为呢?很可笑,很荒谬,也很卑鄙,吕雉要门客揭发彭越,要再次谋反。
其实,这是个很弱智的罪名,从被捕到被判,彭越一直被司法部门监管,他怎么能再谋反?他谋得了吗?可以看出,吕雉为了打倒彭越,已经到了口不择言的程度。不计过程,不怕被耻笑,也不怕被咒骂,只求结果。
此时的吕雉,对于迫害这项专长,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她还需要修炼。
廷尉王恬开躲不掉了,吕雉已经明确指示:彭越有大罪。王廷如果不按指示办,那是找不自在。这回,王恬开不敢玩太极了,只能在结案报告上做这样的结论:彭越再度谋反,事实成立。并奏请:梁王彭越,阴谋反叛,应处死刑,族诛。
“再度谋反”这个罪名太牵强,太苍白了!人,都给关监狱了!怎么再谋反?
梁王彭越的原罪在于,他太出色了!太响亮了!太有号召力了!
彭越三族的亲眷均惨遭杀戮,最惨的还是彭越同志,被肢解成块,然后煮成肉酱(一种野蛮的酷刑,称为醢hǎi),更可恶的是:刘邦不怕麻烦,把肉酱送给各地的诸侯王,请他们分食吕雉的恶毒成果。
汉家宫阙(234)——祭奠
也许是做了亏心事心虚,刘邦和吕雉动用这种残忍的手段,就是想让彭越消失得彻底,消失得不留痕迹。他们的做法,只会让人想到一个成语“掩耳盗铃”。
可以说,刘邦和吕雉,为后世的帝王做出了榜样,从此,屠杀、修理功臣,成为了历代开国帝王的必修课,特别是那些草莽平民出身的帝王,如朱元璋等。
刘邦把彭越的脑袋挂在洛阳城门上示众,传下命令,不许搞悼念活动。谁敢来祭奠彭越,就把他扔进监狱。
在如此强势的高压下,彭越的身后,寂寞清冷。可就偏偏有不怕灾祸,不怕被判刑的猛人!
这人是梁国的大夫(官名,非医生)栾布,栾布是梁地人,其人生历程比较坎坷。在彭越还是老百姓时,他们就有了交情,那时,栾布也是老百姓,因为家里也非常的穷,外出到齐国,在酒馆里给人打工。当彭越穷得做了强盗时,栾布被人贩子强行劫持,卖到了燕国,而且身份也发生了变化,由店小二沦为了奴仆。
随后,因为一次替主人复仇行为,受到了臧涂的赏识,估计臧涂看中了栾布敢跟人动武的勇气。后来,栾布做了臧涂的将领,本以为人生从此风平浪静,不再吃苦挨累了,没想到,臧涂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造反,弄得栾布也成了刘邦的俘虏。
就在栾布生死两重天的时候,已经做了梁王的彭越拉了他一把,向刘邦求情,把栾布接到了自己那里,并给了个大夫的岗位。
彭越被逮捕时,栾布执行彭越的命令,去齐国办事了,没在家,等他赶到洛阳时,彭王已经惨遭杀戮。
栾布同志一边给彭越烧纸倒酒,一边哭,一边汇报去齐国的工作情况。很快,栾布的汇报不得不中断,他被抓了起来。
刘邦对栾布怒斥:你居然敢跟我作对,看来你是要跟彭越一起造反的!把他给我烹了!
武士立刻就把栾布架了起来,向烧着开水大锅走去。
“让我说句话,说完再烹也不晚!”栾布回头,冲着刘邦高声喊叫。
“那就让他说吧!”刘邦同意了栾布的“临终请求”。
“您跟项羽打仗时,又是被困成皋、又是被围荥阳的,彭王数次为你解围,如果那个时候,彭王跟了项羽,你就不能有今天了!后来,他又帮你最终打败了项羽,天下安定了,他受了封赏,想把爵位世代传下去。现在你因为小事,就灭了他全家,以后有功的大臣都会提心吊胆。彭王已经不在了!我也不想活了,请你动手吧!”栾布跟刘邦据理力争。
栾布的胆量和义气让人竖大拇指,可他真的不想活了吗?我觉得他想活,不然就不会说这些“临终遗言”了。
刘邦看到,栾布这个要死的人,条理还这么清晰,不慌不乱,觉得是个人才,于是,又动了爱才之心,留下了栾布,封任命做了都尉。
后来,栾布做到了燕国的将军、相国。栾布是个比较纯粹复仇主义者,公开向人宣扬:在自己穷困潦倒时,不能装孙子的,就不是好汉;手里有权了,不报仇也不算是贤良之人!
栾布不但这样说,而且还这样做了。曾经对自己好的人,都给予回报;对于有仇的人,就假借法律的名义干掉。
中国的一些俗语,像什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被栾布演绎得淋漓尽致。
汉家宫阙(235)——南方的天空
淮南王英布接到用彭越煮成的肉酱时,正在打猎,面对这份“厚礼”,英勇刚烈的英王爷,不由得心率加快,血液沸腾,一股怒火窜上心头。
本来,刘邦是想用这种方法吓唬诸侯们:不要妄图造反闹事,如果行为不轨,这就是下场。
英布跟彭越一样,都是因军事上的功绩而得到封地,看到彭越被整得这么惨,兔死狐悲之情,油然而生。
彭越的肉酱,不但没吓住英布同志,反而激起了他的反感和叛逆情绪,成了他日后造反的催化剂。
英布开始做防止被杀的工作了,他暗中集结部队,命令进入战备状态,并加强边界上的巡逻、侦察工作。
就在杀害彭越的同一个月,刘邦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进行了册封:老五刘恢为梁王(彭越的地盘姓刘了),老六刘友为淮阳王。
刘邦家族的势力再度扩张。
虽说是做了不光彩的事儿,但刘邦觉得底气足了,一切事都能按预期的走下去。他觉得,资本足了,条件成熟了,他应该向南越的长官赵佗发话了!
几乎是没做什么犹豫,刘邦就派出了一号说客种子选手陆贾,第一,陆贾能说,能把荷叶说成荷花;第二,陆贾跟赵佗是老相识,熟人好办事,万一说翻了,不至于送命;
此时的南海尉赵佗,已经通过武力,强行合并了象郡和桂林,家业比较大了,也嫌南海尉的职务小了。在公元前204年,赵佗给自己换了个新职务——南越武王。也就是说,南越基本上已经成了独立王国,陆贾出使南越,已略带了一些外交性质,刘邦要通过这次外交活动,把南越收入自己的囊中。
刘邦希望政治解决南越问题,能不动武最好不动武。
赵佗,燕赵儿女,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也就是刘邦数次光顾的东垣。是一名“南下干部”,在秦朝时岗位是龙川县的县令。在陈胜、吴广造反时,当时的南越最高首长任嚣,把赵佗叫到了床前,这时任嚣已经病得很重了。
任嚣决定,由赵佗接南海尉的岗位,马上下达了任命文件,并进行了一番嘱托:秦朝政府不得人心,现在老百姓要推翻他,听说陈胜已经在造反了!还有刘邦、项羽等各路革命队伍,像猛虎下山一样抢夺地盘,中原局势动荡不安。
我怕强盗的军队(即指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的部队)侵入南海郡,我们应该早点作防备,切断跟中原连通的大路,静观时局的变化。不巧的是,我病了,放眼南海郡的全体干部,只有你能担当重任!
我们的番禺(今广州市部分区域,南海郡治所),后面有险要的山势可以据守,南面有大海作屏障,东西横向几千里,还有中原来的贤才辅助,可以做一个地区的主人,也可以在这里建立一个王国。
不久,任嚣辞世,赵佗向南北通道的重要关口横浦关(广东北江东源浈水)、阳山关(广东阳山)、湟溪关(广东英德)下达命令:为防止强盗军队入侵,马上断绝道路,实施封锁,部队集结,进入紧急状态,保卫家园。
五岭中通向中原的关道路全部被卡死,南越同中原及统治中心失去了联系。
汉家宫阙(236)——你不是对手
赵佗又耍了一些花手腕,玩了些花活儿,利用法律杀人,“名正严顺”地把跟他一样的“南下干部”全部处死,重要的岗位,都安排了自己的人。
赵佗,成为了南越真正的主人。
可以说南越,是刘邦心头的一种情结,那是一种占有情结。从大汉开张的那天,刘邦就种下了这种情结,随着岁月的游走,这种情结没有淡化,反而愈来愈浓郁!现在,终于可以释放了。
赵佗在番禺接见了陆贾,那时候番禺是南海郡的政府所在地,也就是今天广州市的一部分。
会见在不太友好的气氛中开始了,在这样庄重、正式的场合,赵佗同志表现得却很散漫,不要说穿什么制服,就连帽子也没戴,梳着一种像锥子一样的发髻,双腿自然叉开,由于叉的角度较大,被夸张地形容成簸箕。一副轻轻松松、随随便便的样子。
赵佗在向陆贾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我是大秦朝册封的官吏,与你大汉没什么关系,别跟我来对待下级那一套,我不在乎!
看到赵佗这个架势,陆贾知道他该怎么做工作了。
一个成功的说客,不光靠口齿、语速等先天优势,还要有后天的学习和历炼,身怀超乎常人的见识和胆量。陆贾具备说客所有成功的要件,所以,他注定在说客的生涯中,屡有建树。
简单的寒暄过后,陆贾开始向赵佗开炮了:您本来是中国人(那时的人都觉得南方是蛮荒之地,不愿把它划入中国的范围),亲戚和祖坟都在真定。您怎么丢了中国的习俗,抛弃文明呢!您想干什么?难道想凭着南越这个小地方,跟中原的天子抗衡?那您可是找不自在了!
可以想象得到,此时的陆贾,应该是一脸高傲的神态:在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我们汉王先打进了武关,占据了咸阳,项羽靠着强大的武力,宰割天下,那是何等强大!最后还是被汉王给砍了,我们老大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就平定了天下!汉王为什么能创造这个奇迹,这是上天帮助!
您不愿意帮助天下老百姓讨伐暴秦,现在又自立南越武王,汉朝的将领们都想过来收拾你,但是,皇上爱惜百姓,不愿让他们遭受战乱的痛苦,所以才没来。
我代表大汉来到您这里,带着授予您南越武王的金印和信符,建立工作关系,您应该到远郊去迎接我,向着我们老大的方向磕头谢恩。但是,您却想凭着人心不齐的小小南越,傲慢且不老实。这要是让朝廷知道了,就会刨了你的祖坟,杀光你赵家的人。只派一名偏将(非主要将领),带十万兵卒,来征服南越,南越人就会杀掉你投降大汉,那是很容易的事!(意思很明白,打你都不用什么太猛的将军,派个一般的将领就足够了,而且还不用动手)
说陆贾是在逼降更准确一些,在他的全部说辞里,“刨祖坟,杀族人”,是最有震撼力的,赵佗不可能不害怕,这事搁谁身上都受不了!
赵佗赶快站起身来,向陆贾表示歉意:陆先生,您别见怪,也是我在这个荒蛮的地方待的太久了,有点被同化了,失礼的地方,还请您原谅。
会谈气氛由不友好转向了友好。
“您看我跟萧何、张良、韩信等人比较,谁更德才兼备呢?”赵佗身在南越,对北方发生的事,和那些风云人物,是比较感兴趣的。
“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陆贾也不想让赵佗难堪到底。
汉家宫阙(237)——不辱使命
赵佗有了点信心,接着问:我跟皇上比较怎么样?
陆贾笑了:皇上敢于讨伐暴虐的秦王朝,扫平强大的项羽,使天下的老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他继承了三皇五帝的光辉业绩,统治的是整个中国,中国是什么概念?人口是以亿为单位的,土地方圆万里,辽阔富饶,物产丰富,车马喧嚣,政令统一。这种局面是开天辟地以来,从没出现过的!而您这里呢?人数加起也不过几十万,还是没有经过文明洗礼的野蛮区域,居住地是这么狭小的山地海湾,只能比上汉朝的一个郡(地区),怎么能跟汉朝相比呢!
赵佗也笑了,笑的声音很大,其实是干笑,意在自我解嘲:如果我有机会,不一定比皇上做得差!
陆贾被赵佗留了下来,住了好长时间,跟赵佗一起饮酒作乐,聊得没完没了,陆贾向赵佗介绍了曾经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那些大事,以及那些主宰时事的英雄豪杰们……赵佗听得心潮迭宕,心驰神往。
赵佗对陆贾说出了他的苦闷:在这里,没有能跟我聊得上来的,你来了,我才有了快乐!才了解了那些大事!
陆贾回长安复命时,赵佗送了他好多的钱和物。
出使南越,达到了满意的效果,赵佗同意做刘邦的臣子,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关系又持续了八十五年,最终还是武力解决了问题。
陆贾回到长安后,得到了刘邦的重用,被封为太中大夫(掌管会议及舆论导向工作,与宣传部长有些类似)。武帝时,那位被嚷嚷得大街小巷都知道的,所谓的“智圣”东方朔就但任了这个职务。
此后,陆贾有事没事的,就来找刘邦闲聊,神机活现,摇头晃脑地在刘邦面前“之乎者也矣焉哉”地狂跩不已,“子曰”“诗云”地猛掉书包。开始的时候,因为陆贾同志的工作成绩,刘邦还耐着性子听听,不过,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低的关系,刘邦越听越自卑。
一天,刘邦同志终于忍不了,对着陆贾大骂:你老子的天下是靠在马上东拼西杀打下来的,用得着诗书吗!
骤然之间,被骂得狗血喷头,这要搁在一般人身上,肯定会很不自在的!但是,陆贾就是陆贾,说客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特质又一次发挥,陆贾的脸既不红也没白,很从容地对刘邦说:“皇上您在马上夺取了天下,难道还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吗!从前,商汤(商朝的首任君主)和周武王,都是以武力征服的天下,然后以文化、文明治理国家,这才是顺应形势,只有文武并用,才是最好的办法;吴王夫差、晋国的智伯,都是太迷信武力了,所以才导致国家灭亡。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秦朝,假如秦朝能不执著地使用严刑酷法,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
陆贾的这番引经据典,让刘邦无话可说了,尽管他心里很不愉快。如果继续打击陆贾的观点,就显得偏离正常议事的轨道了,刘邦不得不暂时抛弃自卑,要求陆贾:你就总结一下各朝各代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以及秦朝为什么崩溃,我们取得胜利的因果吧!
刘邦同志被教育,不是第一次了,建国不久,就被随何(就是策反英布那位通讯员)给上了一课。在评定功劳时,刘邦同志取笑随何:是个书呆子,治理国家不能用这样的人!
取笑是当着随何同志的面进行的!面对公然的歧视,随何没有退却,马上跪在刘邦面前,问:当初,您能用五万步兵、五千骑兵打败英布吗?
刘邦实事求是地说:不能。
随何说:那时,我只带二十个人,就说服英布来投降,功劳能比上五万步兵、五千骑兵了!皇上为什么说我迂腐无用呢!
刘邦语噎,半天才说:我正考虑封赏你呢!
后来,随何被任命为护军中尉,负责军队的纪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