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大汉王朝(一)>第十五章:战斗不止

第十五章:战斗不止

作品名称:大汉王朝(一)      作者:冯占宇      发布时间:2013-06-25 15:38:17      字数:22806

第十五章

  战斗不止
  汉家宫阙(187)——麻烦来了
  在刘邦光荣地走上皇帝的岗位后,臧涂是首位举起造反大旗的诸侯,他应该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主儿。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难以理解臧涂的行为,在刘邦跟项羽打得焦头烂额时,韩信只派了使者去通知,他就乖乖地举了白旗。现在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势力是那个时候不能比的,他却造起了反。
  费了很长的时间来琢磨,最后,我觉得只有两个可能,才可以解释臧涂的造反行为:
  第一个可能,这时,臧涂觉得自己也成长起来了,国力增强,军事方面得到了发展,自己认为可以跟刘邦争一下高低了!
  第二个可能,涂臧同志只是个老愣头青,或者是脑子进了水,得了脑病,导致行为失常!
  无论是哪种原因,臧涂的糊涂行为,都将给自己带来灾难。本来,刘邦就对这个驱逐并追杀领导的家伙没什么好感,这次他能主动造反,也给了刘邦除掉他的理由。
  刘邦同志亲自挂帅,带兵冲臧涂杀过来了,本来,刘邦可以调兵遣将,来扫平臧涂。可是,他没有那么做,可能是打仗上瘾了!也可能是不信任别人吧!
  没有什么太曲折、太传奇的战斗故事,臧涂七月造的反,九月就败了,他以一个战俘的身份被押到刘邦的这里。刘邦觉得臧涂是个坏分子,没做什么犹豫,下令把他砍了。
  臧涂死了,可是,他的儿子臧衍却跑了,而且投向了异族的怀抱,他跑到了匈奴那里。
  逃亡匈奴的岁月里,臧衍将颠覆下一任燕国的国君,给刘邦制造一些不小的麻烦。
  燕国算是完全抓在了刘邦手里。一个问题摆在了刘邦面前:以后燕国由谁来领导。也就是说,谁来做燕王。
  在刘邦的心中,已经有了不太够格的人选,他想让卢绾来做燕王。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从一出生,就由家长为他们操作,建立了新生儿友谊。一起上学,一起捣蛋,一起造反,具有超乎常人亲密。卢绾可以在刘邦的办公室、客厅、甚至是卧室,随便出入。其他人,官位再高,权力再大,也达不到这种程度。
  卢绾这个时候被封为长安侯,并且已经担任了太尉(相当国防部长)的职务。当然,这个岗位让他做,肯定是有照顾的成份。
  如果按功劳来册封的话,卢绾的功劳远没有达到封王的高度,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是差了一大截呢!
  刘邦做什么事,如果想干成,就能想出办法来。他搞了一个民意测验:派出使臣到各个诸侯国去,征询对燕王人选的建议,并召集大臣,询问谁适合来做燕王。
  看上去,这是一个很民主的选举方式,可是实际上,这个过程却暴露了刘主席的自私和虚伪!
  首先,刘邦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给派出的使臣,再让使臣做工作,让诸侯们都清楚,应该提谁的名。
  之后,刘邦又向高层们流露出想封卢绾的意思,高层们心里也就有了谱。
  谁敢驳老大的意思,另提他人啊!那是自找晦气。
  所有的意见一综合,都在刘邦的掌握中,结果完全一致:太尉卢绾,跟随皇上征战多年,功劳不小,是燕王的最佳人选。
  刘邦笑了,他又得逞了。
  汉家宫阙(188)——麻烦不断
  操办完卢绾上岗位的事后,刘邦又让樊哙去代地(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去镇守,并剿灭流窜到那里的臧涂余部。然后,刘邦同志放心地去洛阳了。
  本以为有卢绾为他守着燕地,应该是最安全的,可是,刘邦怎么也不会想到,后来,卢绾的行为,让他很没面子,比被打了耳光还没面子,因为一些曲曲弯弯幽幽暗暗的原因,卢绾走上了叛国的不归路。
  刚摆平燕王臧涂,河南这边又出事了!颖川侯利几(人名)造反了,这个继臧涂之后,第二个敢吃螃蟹的。
  利几之所以造反,倒不是因为脑子浸水,而是因为恐惧,害怕被刘邦修理,所以才造的反。因为他原来是楚国项羽的干部。
  在楚国时,利几最后的岗位是陈县县令,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机会主义分子,在项羽鼎盛的时候,他跟着项羽,看到项羽快要不行了,还没彻底不行的时候,就开小差,逃了出来,向刘邦投诚。其实另一个名字挺适合他的——利己,因为他具有“毫不利人,专门利己”这种只求索取,不思贡献的自私心理。
  刘邦从燕国回来后,要召集被封侯的属下们见面谈话,利几慌了,他怕刘主席格外关注他降将的身份,再纠他的历史问题,把他处理了!所以来了一把先发制人。
  如果利几去见刘邦,也不见得就能引起注意,但他现在造反了,把刘邦吸引得全神贯注,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了利几。并且,又一次亲自率队过来了。
  没用一个月的时间,利几的叛军即被粉碎。第二个吃螃蟹的跟第一个吃螃蟹的,结局是一样的。
  摆平了两场叛乱后,刘邦又在为另外一件事烦心了!楚国的另一名甲级战犯,项羽的悍将钟离眛一直没有到案!如果钟离眛人间蒸发,消失得无声无息,刘邦也不会太放在心上,有确切的消息说:钟离眛就躲在楚王韩信家里,整天好吃好喝的,过着悠闲幸福的生活!
  为此,刘邦数次致函给韩信,比较委婉地要求他,把钟离眛交出来,可是,韩信却一直装糊涂,拖着不办,也许韩信根本就不想交出钟战犯,因为,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在朋友有难的时候,韩信不想把他卖了,一来是两个人有不错的私人感情,二来韩信不想背负出卖朋友的恶名,可他忽略了,钟离眛是刘邦的敌人,也就是国家的敌人,窝藏钟离眛比窝藏其他的犯罪嫌疑人,性质要严重得多!
  就在刘邦为韩信不交出人犯生气的时候,对韩信更为不利的报告,呈到了刘邦手里,打报告是国家安全机关派到各处的情报人员,在报告中,情报人员列举了大量的证据,告诉刘邦说:韩信整天炫耀军威,要造反!
  刘邦心往下沉,他知道,如果韩信造反,实在不是好玩的,不可能像打臧涂、利几之流那么轻松。韩信用兵之诡诈,鬼神难料的战略战策,大家都是清楚的,刘邦更清楚。
  刘邦同志有些失措了,把将领们都找来了,问他们,该怎么办?
  将领们情绪激愤且高昂,吵吵嚷嚷:皇上,您马上下命令,我们带兵去,把韩信这小子活埋了!
  面对这些不怵打仗,跃跃欲试的将军们,刘邦没有露出一点的喜悦,只是低头沉默。
  汉家宫阙(189)——以旅游的名义
  刘主席心里感激大家,从态度上来看,将军们都在向自己表决心,献忠心。刘邦在理解大家的同时,也在想:你们能打过韩信吗?
  看到大家除了打之外,没别的道道儿,刘邦又找来了陈平(香烧对了),张良这时基本上不露面了!
  陈平表现得非常谦虚,再三地推辞,说自己没什么好办法。可是,刘邦偏就不依不饶,他知道,对韩信,得算计,而陈平同志就精于这种算计。
  陈平要推掉出主意的活,并不是他没有主意,而是陈平根本不相信韩信会造反,如果有造反的想法,为什么不在手里握着几十万重兵时搞,非得到条件不好了,手里只剩下亲兵卫队,没几个人了才搞吗?
  不过,现在大家都说他要造反,为韩信辩解会惹来麻烦,他是不愿意趟浑水。陈平很清楚,韩信是个难对付的角色,如果按自己的办法去做,搞砸了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他怕刘邦追究他责任。
  好象实在没法推了,陈平开始向刘邦发问:“各位将领们有什么想法?”
  刘邦把将领们倾向于动武的情况,告诉了陈平。
  陈平开始了他一连串的发问:“您得到汇报,说韩信要造反,除了高层以外,别人还有知道这事的吗?
  刘邦说没有。
  “这些情况,韩信本人知道吗?”陈平继续。
  刘邦说他不知道。
  “皇上,您的精锐部队,能打过韩信吗?”陈平直指要害。
  刘邦说打不过。
  “现在的将领中,在用兵方面,有超过韩信的吗?”陈平又戳到了刘邦的痛处。
  刘邦说没有能超过韩信的。
  “皇上,现在咱们军队打不过韩信,将领也没有能赶上他的,却要发兵,这等于送上门去挨揍一样,我很为您的安危担忧啊!”陈平在皱眉。
  “我就是请你出个主意呀。”刘邦殷切地看着陈平。他知道,阴谋家陈平绝非浪得虚名,关键时候,是不会让自己失望的。
  “您不用发兵去抓韩信,只用一个武士,就能解决了!”陈平说得很轻松,接着,他凑近了刘邦,说出一个办法来。
  刘邦点头,脸色多云转晴。
  按照陈平的策划,刘邦向各个诸侯王国,都派去了使臣,告诉他们:我要效仿古代的天子,去云梦泽(洞庭湖)视察、游览观光,要大家一起陪同,汇合的地点就定在楚国西部的陈县(河南淮阳)。
  其他的诸侯接到通知后,都没什么异常的想法,赶紧收拾行囊,准备往陈县奔,早点来到老大身边。
  只有韩信,心里发毛,作为一名军事家,他对行动的路线应该是非常敏感的,从刘邦选择出游的路线上,韩信感觉有些不对头,去云梦的话,从洛阳直接往东南走直线,就可以了,为什么绕一个大弯子,跑到自己的边境上来呢?能解释刘老大这一行为的,只有一个可能:要对自己下手。
  韩信心头开始波澜起伏,他坐不住了。找来了心腹工作人员,命令他们: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准备应对不测。
  汉家宫阙(190)——就范
  韩信陷入了造反还是不造反的矛盾之中,如果不造反,前方将会很凶险,无论是直觉,还是理性的判断,都在告诉韩信:刘邦要挥刀子了!如果造反,前景同样不乐观,往前数数:臧涂、利几等人倒是无畏的造反精神,可谁又占着便宜了?尽管这些人的才干比不了自己,但韩信也知道,跟刘邦翻脸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儿。
  矛盾之中的韩信同志,回顾了为刘邦服务的光辉历程,品评了自己赫赫的战功,最后,韩信在幻想中做出了决定:不造反了!刘老大不会视自己过去的功劳为乌有的,我为国家立过那么多的功劳,不会受到不公正待遇的!
  做出决定的韩信想到了一个人,他的老朋友钟离眛,韩信要跟他的老朋友商量一件事,不是造不造反的事,而是关于如何处理钟离眛的问题。因为韩信的属下向他提了个建议:如果拎着钟离眛的脑袋去见刘邦,刘老大会很开心的,就没什么事了!
  韩信把他目前的窘境跟钟离眛说了一下,钟离眛也是江湖老油条,马上明白了:韩信要出卖他!
  “汉王现在不敢打你,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你为了向刘邦献媚,把我交出去,那你也就危险了,我今天死,你明天就会跟着死!”钟离眛始终不肯承认刘邦当皇帝的事实,还坚持称他为项羽封的“汉王”。不过,他有点高估了自己对刘邦的威胁程度,刘邦怵的是韩信的指挥能力,并没有提到他钟离眛如何如何!
  钟离眛试图想改变韩信的决定。
  看到韩信神色毅然,不肯再说一句话,钟离眛也觉得无话可说了,他开骂了:“韩信,你这人忒不忠厚了!你不会有好下场的!”骂完后,钟离眛觉得也没什么意思了,抽出剑来,在韩信面前自杀了!
  公元前201年十二月,刘邦还没到达陈县的时候,韩信就在郊外迎接刘邦了。会面后,韩信同志首先向刘邦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问候。刘邦的表情很平静,韩信的心里七上八下。
  然后,韩信献上了钟离眛之头,刘邦依旧平静,没有流露出愉快,韩信愈发忐忑。
  就在韩信同志低头躬腰,准备听候训示的时候,他听到了一声让他魂不附体的喝声:来人,把韩信绑了!
  发出命令的是刘邦同志。
  韩信马上就被绑了起来,这位优秀的指挥员,手里已经没有什么大部队了,而且此时,身边没有几个随从,就这样在陈平的阴谋主使下,成了刘邦的俘虏。
  刘邦让手下把韩信押在副车上,天子出巡,应该有三十辆副车,当年张良让大力士砸嬴政,就是判断失误,把铁椎扔到了副车上了。
  从被夺军到被夺军权,现在又被夺去了人身自由,韩信感到了从所未有的愤怒、悲伤和委屈,大声发感慨:古人说的真有道理啊!狡猾的兔子死了,出色的猎狗就会被杀了吃肉,飞禽被打光了,优良的弓箭就会被收藏起来!敌对的国家都灭亡了,有才能的大臣也该被收拾了!”
  说这些话的古人叫范蠡,越王勾践的大臣,在帮助勾践报完仇后,他对另一位大臣文种(音重)说了这番话,希望拉着他一起避开上层的是非,可惜的是文种没听他的话,最后被逼自裁。而范蠡走了,不但没有受到迫害,还做生意发了大财,更让人羡慕的是,他走时还带上了最初的恋人,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超级美女间谍——西施同志。
  如果韩信能像范蠡那样能放下,有没有美女可以带走,是次要的,可能就不会遭遇今天的尴尬了!
  刘邦向韩信解释说:“这是因为有人告发你,说你要造反!”
  韩信面色惨然地说:“现在天下太平了,我本来就该被杀掉了!”
  刘邦厉声制止韩信:“你不要喊叫了,注意影响!你要造反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汉家宫阙(191)——改变初衷
  为了给韩信更重的心理压力,禁止他再感叹,刘邦让人给韩信上了刑具!
  刘邦当然不愿意韩信嚷嚷,那些看似感慨的话,其实是在向世人宣扬:刘邦是个过河拆桥的小人!尽管刘邦自己也知道,他跟忠厚君子有着不小的距离,距离还越来越远;并且这次抓捕韩信的手段也不怎么光明,尽管这样,他还是不希望自己“小人”的舆论被深化,在更大的范围内扩散。
  当各路诸侯王赶到陈县后,刘邦告诉大家:因为韩信造反的突发事件,这次去云梦泽的旅游活动取消了,大家不要失望,以后还会有机会的!
  抓住韩信的当天,为了表达自己畅快的心情,在所谓的“韩信造反案”还没有审理、定案时,刘邦就下达了赦免令:大赦关在牢里的犯人!韩信终于被自己捏在了手里,刘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史记·卷八》:是日,大赦天下。
  大臣田肯向刘邦表示祝贺:您逮住了韩信,太好了!
  田肯没有像刘邦希望的那样,接下来历数韩信的罪恶,说韩信狼子野心,肯定要造反,不造反才怪呢!我们大汉国在您的英明领导下,一举粉碎了韩信反革命集团,太有必要了!太及时了!我们的百姓不用吃二茬苦,遭二茬罪了!这是大快人心的,全国人民都拥护您的正确方针、英明的领导!
  因为,田肯开始谈另外的一个问题:皇上,关中地理形势优越,有山河屏障,用两万的兵卒,就可以挡住百万入侵者,在那里统帅诸侯,就像高楼的檐角往下滴水一样,居高临下,势不可挡;还有东面的齐国,富饶美丽而且天险坚固,拥有纵横两千里的广袤土地,用百分之二十的兵力,就可以控制诸侯。齐地可以跟秦地并称东秦和西秦。
  刘邦听得很专注,但是,他渐渐听出了田肯同志的潜台词,不过,刘邦同志没有表露出来。
  “齐国是重要的区域,一定得派您的亲儿子去做齐王!”田
  肯接着上面的话题,说出了他中肯的建议。
  “你说的很好,我会认真考虑的!”刘邦不可能说出别的来,但是他看田肯的眼神却很复杂。
  田肯得到了五百斤黄金的奖赏,拿到奖金后,田肯的心有些放下了,他知道,自己的建议凑效了。
  在做完稳定楚国的工作后,刘邦带着韩信,回洛阳了!
  十多天后,刘邦没有任命哪个儿子去做齐王,而是把韩信解放了出来,但是,楚王肯定是没的做了,做降级处理。刘邦又重新给了他爵位——淮阴侯。以后也别去外地了,就在我身边待着吧!刘邦怕把他放出去,真的出事。
  田肯表面上是在建议刘邦,对待分封齐国国君时要慎重,而实际上,是在为韩信求情:关中秦地,山东齐地,都是好地方,却是在韩信的策划运筹、浴血拼杀得到的。韩信是有功劳的,对待韩信要公平些,大家才能服气。否则会让同志们心寒的!
  田肯工作做得很委婉,寻找的切入点也很准确,也很意味深长,刘邦是个比较聪明的同志,他最终明白了田肯一大堆话的意思,同时,他也感觉到:这是一种呼声,一种来自部下们心里的呼声。
  刘邦不能对这种呼声置若罔闻!
  汉家宫阙(192)——别无他求
  按常理讲,刘邦已经当皇帝将近一年了,手下的功臣们的封赏问题早就应该落实了,不能光你由汉王升级做了皇帝,就不管大家了,都伸着脖子等着呢!
  可是,刘邦却因为封赏的事有些心烦:属下们,特别是那些打打杀杀的将领们,对于论功评级的事,异常的关注,整天叫叫嚷嚷,往出摆自己的功劳,惟恐受到不公平待遇。
  其实,丞相、御史们早就开始功劳、级别的评定工作了,只是还没有形成最后的方案。
  公元前201年正月,以韩王韩信的奏请报告为契机,刘邦启动了汉朝的封赏工程:
  原韩信的楚国被一分为二,淮水以东五十三个县,封给了刘贾,为荆王;淮水以西的三十六个县,封给了刘邦的弟弟刘交,为楚王;
  刘邦的二哥刘仲,被封为代王,拥有山西、河北北部三个郡,共五十三个县的领导权;
  齐王的肥差,刘邦给了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刘邦的非婚生子刘肥同学,并下令,凡是使用齐国方言的区域,都纳入齐国的范围。这可能是刘邦对大儿子的一种补偿,可怜的刘肥同学作为长子,因为私生原故,不能拥有继承权。
  刘邦觉得还有些不够,又把得力的猛将曹参配给刘肥,让他做齐国的相国,来帮助刘肥同学工作。
  曹参同志,封为平阳侯,得到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封赏的同时,在刘邦同志的安排下,成功地完成了他的转型,由将领改行做了政治家,从军界跳到了政界。曹参在齐国,有比较高的声望,工作基础很牢,他曾在韩信的领导下,对齐国进行了成功的征服。
  在第一批的封赏的二十多名大臣当中,萧何成为争议的焦点,因为他不但被封为酂侯,而且得到了最多的封地,地是什么?地就是钱啊!也就是说,以后萧何同志的生活水平,要跟大家拉开很大的距离。
  同志们集体向刘邦反映说:我们在前线打仗,攻城池,抢地盘,冒着敌人的炮火,连命都顾不上,立了那么多的战功。萧何在后方舒舒服服的,做一些文字性的工作,怎么他的封赏比我高,我们想不通!
  刘邦问大家:“同志们,你们懂得打猎吗?”
  大家说懂得。
  刘邦接着问:“那你们了解猎狗吗?”
  大家说了解。
  “打猎时,猎狗的任务是追逐、撕咬野兽;而猎人却能发现野兽的踪迹,指出追赶的方向,萧何的作用就跟猎人一样,而你们的功劳是跟猎狗相似的!”刘邦颇为自己不伦不类的比喻自得。
  “还有,萧何把自己家族里的几十号人,都贡献出来,参加前线的战斗,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我们都不要忘记!”刘邦最后的话还是挺有份量的,你们都做到了吗?
  大家谁也不敢再提异议了,把家人都送到前线,能做到的人不多!
  在决定张良的封赏时,刘邦很民主,把张良请了过来,要从土地肥沃的齐国分出三万户来,封给张良,要哪块地,由张良自己选。
  张良同志有些感动,双眼有些模糊,动情地向刘邦推辞:三万户的封赏,我绝对不敢承受,初次跟皇上相遇是在留县(江苏沛县东南),就下定了决心,追随您闹革命,这是上天的安排。很幸运的是我给皇上出的主意,经常能奏效。我只愿受封留县一万户,就足够了,来纪念我们的相识!
  于是,张良被封为留侯。
  刘邦同志下令制造了册封的凭证“符”,“符”被分为两半,就像调兵用的符一样,被册封者拿一半,政府这里留一半存底。它应该是后来“丹书铁券”的滥觞,即是一种荣耀,在你犯了法的情况下,也可以做为逃避法律制裁的掩护。当然,要是搞谋反,“符”就不起作用了!
  汉家宫阙(193)——不忘挖井人
  陈平同志也在第一批封赏人员之列,因为他的老家在户牖乡(河南原阳),所以刘邦封他为户牖侯。
  在宣布对陈平的册封时,陈平表示了感谢,同时也进行了非常客气的推辞,并说:“能为皇上服务,并且取得了一点成绩,我很自豪,但这不是我的功劳!”
  “我采用陈先生的计策,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难道不是您的功劳吗?”刘邦有些困惑,不知道陈平在想什么!
  “如果不是魏无知将军,我怎么能来为您服务呢!”收获的季节,陈平想起了推荐他,并在他的不良行为,受到同事们检举揭发时,力挺他的朋友!
  刘邦长叹一声,充分肯定了陈平的想法:“陈先生啊!你是个不忘本的人!这是一种美德!”
  以真诚做掩盖,陈平达到了他的目的,自己不但获得封侯,魏无知也得到了奖金。
  刘邦的老朋友,原沛县看守所的任敖,就是在吕雉女士被关押时,予以关照的看守,被封为广阿侯,任敖一直跟着刘邦搞造反活动。在过去的战争中,虽然也立下了一些功劳,但似乎还不够封侯的档次,这里面有一定的照顾成份。
  大管家审食其被封为辟阳侯,本来,在册封的时候,刘邦没有考虑审某人,他觉得审食其带有一定的家奴性质,但是,吕雉女士出面了,为审食其说了话:老审这几年照顾咱们家,出了不少力,得给他酬谢。吕雉当然不会说,连自己的一切都受到了食其同志的照顾。刘邦同意,搞得自己头上的绿帽子更重了许多!
  第一批分封工作结束后,开始为功臣排名。
  在刘邦同志的心理,还是倾向于把萧何排在第一位,但属下们却不是这个态度,大家都说:应该推曹参第一位!
  因为曹参将军,在战斗中身上受伤七十多处(还能活下来,也是幸运,估计重伤少,皮外伤多)。抢占的地盘、攻下的城池,都居首位,曹将军第一,是当之无愧的!
  这时的刘邦有些为难了,在封侯的时候,已经有了不公的倾向,有很多人觉得委屈。这时,如果再对将领们进行压制,就显得太不民主了!这又让刘邦同志烦恼起来。
  就在刘邦苦恼的时候,关内侯(只有侯爵的封号,没有封地食邑,如果反常有封邑,也很少)鄂千秋站了出来,对此事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同志们,你们的看法是错误的,是片面的!曹参功劳是很大,但这是一时的功劳,不能跟萧何同志比,我们在失掉军队的时候,是萧何给前线补充兵员;因为他给前方运送粮食,我们的将士们才没有挨饿,队伍从没缺过粮;皇上曾经数次被打回了关中,是萧何同志稳定工作做的到位,不然,就没有大后方基地了!什么是不朽?这就是不朽的功勋哪!
  “我们汉朝的天下,失去一百个曹参没有关系,如果没有稳固的关中,用这些人(指曹参同样的人)也不一定得保住!”鄂千秋越讲越激动:“怎么能让有一时功劳的人,排在万世功勋的前面呢!萧何应该第一,曹参第二!”
  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对方没有正式的辩手,裁判员刘邦说:“鄂千秋说的有道理,就这么定了吧!”也许鄂千秋说的是自己的看法,还有一种可能:他通过细致的观察,看透了刘邦的心思,出来迎合了老大。
  鄂千秋同志,你可以捧萧何,但你踩曹参的作法,在语言上透着不那么厚道!
  比较实际的是,他确实捞到了好处:由原来没有封地的关内侯,升级做了有封地的安平侯。
  “萧何同志功劳虽然很高,但经过千秋同志的表彰,就更高了,更显著了!”刘邦大为喜悦。准许他的第一功臣萧何佩剑穿鞋入皇宫大殿,并且,进门后,不用像别人那样碎步小跑。
  可能是怕夜长梦多,再有人反对,刘邦来了个一鼓作气,就在当天,萧何家族的十多人,都获得了封赏,都是有封地的封赏。之后,刘邦还觉得不过瘾,又多赏了萧何两千户的食邑,寓意很明显,这是另外酬谢当年自己去咸阳出差时,萧何比别人多送的二百钱路费!
  萧何当初多投入的二百钱,得到了比天价还天价的回报!
  汉家宫阙(194)——实在违心
  第二拨的封赏,进展得更很不顺利,或者说艰难更贴切一些,这些待封的同志们,争功太激烈。白天争得意犹未尽,就挑灯夜争,使评级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工作人员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辛辛苦苦地打了那么多年的工,到了分红的时候,怕被克扣了工资,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有多捞点、多分点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家干的都是脑袋别腰带上的工种。
  刘邦住在洛阳的南宫,在这里可以看到前面奔腾的洛河。有个现象,使刘邦有些困惑,他看到,在河边的沙地上,一些将领们经常围坐在那里,指手画脚的,不知搞什么名堂。
  最近,也没召开什么军事会议,也没有什么军事行动,那么,这么多的将领自发聚在一起,他们什么意思?他们在谈什么事?刘邦觉得心里有点发慌,他不得不干扰张良的修炼,又把他找了过来,请张良给分析分析。
  张良的说法,让刘邦觉得好象脑袋里响了个炸雷!
  “这些人是要造反!”张良说的非常肯定,但却有耸人听闻的嫌疑。
  “为什么?现在天下太平了,日子也好过了!他们为什么要造反?”刘邦有些茫然。
  张良开始给刘邦剖析:“您作为一个老百姓,能取得天下,靠的全是这些人。现在,您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只是册封了萧何、曹参这些你喜欢的老朋友,杀的都是跟你有矛盾的人。大家计算了一下天下的土地,觉得也不够封赏的,跟您不对付的又怕你找茬给宰了!他们能不想造反吗!”
  “那我该怎么办?”刘邦信以为真了。
  张良问:“皇上您最恨谁?就是平时大家都知道的。”其实刘邦最恨谁,张良心里也能有谱,但他还是得要刘邦自己说出来!
  刘邦一点也不掩饰:“雍齿跟我有旧仇,我最恨雍齿了,他三番几次地让我难堪,早就想宰了他,但他功劳比较大,有点不忍心下手!”
  《史记·卷五十五》: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雍齿同志被魏国诱降后,因为遭遇困境,又投奔了当时的赵王张耳,被张耳派去支援刘邦。他以为刘邦得找他的麻烦,但刘邦倒没有,而是把他留了下来。
  刘邦不想在小事跟他过不去,而是在琢磨怎么能把他砍了泄愤。对于雍齿当初发动叛乱,给自己带来的感情创伤,刘邦怎么也忘不了!
  “那这样吧!先把雍齿封赏了,大家就安定了,局面就会稳下来!”估计张良出这个主意,也是不想刘邦将来收拾雍齿,那样,会给皇上自己造成负面影响。
  尽管刘邦很不甘心,但他还是答应了。为了稳定,为了不辜负张良同志的一片苦心。
  马上,刘邦又举办了招待宴会,当众封雍齿为什邡侯,并催促“评功工作组”的同志们,尽快出结果,尽快落实封赏工作。
  酒足饭饱后,大家都踏实了:老大那么恨的雍齿都被封侯了,我们肯定没问题了!那些被老大看着不顺眼的同志,也不担心自己掉脑袋了。
  什邡,在四川的大山里,交通极为不便;而且空气潮湿,对健康极为不利。从封地上,可以看出,刘邦是多么的不情愿封雍齿,封是封了,你就在山旮旯里待着吧!
  汉家宫阙(195)——太上皇的发源
  洛阳这边的大臣们情绪稳定下来了,觉得张良所说的“造反”,应该不会成为现实了!刘邦就回到了栎阳。虽然手里的工作比较多,但他还是给自己定了规矩:五天去看望一次老父亲。
  刘邦同志在年轻的时候,固然有很重的痞气,对别人尊敬的时候也很少,经常进行笑骂式的交流,但对太公却是很敬重的,基本上是骂不还嘴,挨打就跑。
  做了皇帝以后,这种尊敬程度就更高了,一切都顺着老父亲。刘信是大哥的儿子,因为一直对当年大嫂拒绝自己去用餐而耿耿于怀,刘邦不想给什么封赏了,可在太公的要求下,最终被封为“羹颉侯”,只是跟雍齿的封赏有些同曲同工。
  刘邦同志每次去看望老爹,都要向太公行礼、问安。现在自己是皇帝,所有的人见了都得给自己下跪磕头,太公就得除外。你再尊贵,再大,也不能比父亲还大,在这点上,刘邦也不能无视人伦秩序。
  太公家里的家令(大致相当于管家),是一位比较能琢磨的人,对于世俗礼节方面的事很在意,因为奴才做久了,也就有了很强的尊卑观念。每次,刘邦给老爹磕头作揖的时候,家令都觉得这种礼数很别扭。
  家令终于忍不住了,跟太公说出了观点: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地上不能有两个君主,皇上虽然是您的儿子,但是,他是皇帝;您虽然是父亲,却是皇帝的臣子。哪有皇帝给臣子行礼的呢!这样很乱套,长此以往,皇上的威信就会受到损害!对此,您得做一下应对。
  那个时代的人,有那样的观点,并不奇怪;如果让家令同志接受一下社会主义新思想教育,他就不会有那种尊卑论调了!
  太公听了家令的话,也觉得应该对皇上有些尊敬的表示。
  当刘邦再一次来看望他的父亲时,他看到了让他吃惊的一幕:他的老父亲怀里抱着掃把,面对着他,一边向后退,一边扫地,太公要把刘邦前行的路给扫干净了。太公家的路不会不干净的,这样做,是老子在向儿子表达无尚的崇敬!
  刘邦吓坏了,赶紧跑过去,把太公扶住了。不能再扫了,再扫的话,我刘邦“不孝”的罪名就铁定了!“不孝”在任何时候,都是会受到唾弃的,刘邦也怕因为这事被人唾弃!尽管他干别的有损品德的事时,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
  太公在刘邦的搀扶下,不再坚持扫地的举动了,慈爱地对刘邦说:皇上,是所有人的上级,包括我在内。不能因为我是你爹,就乱了这个规矩。
  刘邦猛然醒悟:自己工作严重疏忽!当皇上一年多了,死去的老妈都被追封了“昭灵夫人”,活着的老爹却还是个老百姓呢!
  知道了太公的举动,是受到家令的启发后,刘邦赏了家令百斤黄金,家令一下发了财,不过,他不可能去搞个创业什么的,在刘邦老爹这儿当家令,虽然只是仆人,却要比当董事长、总经理要尊贵得多得多!
  明白大道理的,不一定全是贤臣智士啊!
  公元前201年五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出炉了!
  刘邦以皇帝的身份,封太公为“太上皇”。并且就为此事下达了正式的官方文件,文件中说:人与人之间,没有比父子更近的关系了,父亲的天下传给儿子;儿子的尊荣也应该送给父亲。我之所以能带着大家推翻强暴的秦朝,当上皇帝,分封大家做高官,全都是我父亲教导有方,这是他的功劳!你们推选我当了皇帝,但是我父亲还没有封号,现在,我尊封他为“太上皇”。
  刘邦同志把他和同志们的功劳,都让给了太公,把太公没有被封的责任,都推给了大臣们!
  太公时常想老家,这么大年龄了,离开故土,刘邦理解老父亲,派工程师吴宽去丰乡,按照老家的原貌画了图纸,在栎阳的旁边的骊邑,克隆了跟丰乡房屋、街道布局完全一样的村子,并把老乡们移民到了这里,给太公作伴。这样,太公就在待在老家一样了!
  后来,骊邑改名为“新丰”。
  汉家宫阙(196)——警报
  本年度的九月,发生了一件大事:韩王韩信投降匈奴了!
  这位韩王信,本来工作一直都很卖力,他本来封地在颖川(河南禹州,亦名阳翟),后来,主动要求去北部边疆,防卫匈奴的捣乱。
  匈奴也知道中原大地,在进行着改朝换代的斗争,他们看到有机可乘,在加剧抢夺、捣乱行为。
  刘邦觉得韩信是个英武雄壮的勇士,就同意了他的请求,把他的封地调整到了山西北部,让他在晋阳(山西太原)建立都城。之所以刘邦同志有这种认识,主要的原因是韩信的容貌很威风,也很帅气。这可能也是当初刘邦没杀他的一个原因,在韩王信和周苛等人守荥阳时,曾经被俘变节,投降过项羽,后来又逃了回来。
  当然,长得周正,并不是韩王信得到原谅的主要原因。刘邦考虑更多的,还是韩王信曾经立下的战功!
  在刘邦的分封功臣工作伊始,韩王信就打报告,请求给刘邦的弟弟、儿子们封王。
  透过韩王信的“请封报告”,和请求守卫边疆等行为,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判断:因为过去的投降行为,韩王信一直觉得不好意思,想通过努力的工作,挽回不良影响,并获得刘邦同志的好感。
  来到晋阳后,韩王信又打报告,说晋阳离匈奴的领地太远,他要把都城建在马邑(山西朔州),这样,才能巩固北部的防御体系,更好地防范匈奴,拒之于国门之外。
  我们相信,韩王信是想在打击匈奴的工作中,好好表现,争取有个好成绩。但是,打匈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匈奴很凶猛!
  匈奴是北方一个很有历史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祖先叫淳维,本来是大禹王的后代,其流浪到北方的原因不详,因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农耕被废弃,淳维的后人们把生存建立在马背上,渐渐的,文明失落,文字遗失,渐渐地,他们堕落成异族,被冠以“猃狁”“犬戎”等与恶狗沾边的称号。因为没什么物产,生活必须品极度匮乏,匈奴主要靠对中国北部的诸侯国打砸抢,来掠夺物资。
  由于地处草原,匈奴没什么农作物,食品主要是牛、羊、马肉,进餐时也只是煮得半生不熟的,所以,在他们的生活区,总是弥漫着膻腥的气味。
  匈奴的法律,线条也比较粗:如果有杀人的动机,并且刀剑拔出鞘,长度达到一尺,就判死刑;如果犯盗窃罪,家产就会被全部没收;罪行轻的砸碎骨关节,重一点的就弄死;实在微不足道的,在拘留所里关不上十天,就放出来。
  因为敢以身试法的人少,发案率低,并且审理程序简易,结案速度快,所以,匈奴全国的监狱里也没几个犯人。基本没有什么司法费用支出。
  匈奴的士兵在外面被打死,遗体大多都能被战友们送回家里。当然,这不是出于什么战友情、同志爱,而是送遗体的人,可以合法地趁火打劫,占有死难者的家属及所有财产。
  周武王(姬发)时,曾经把匈奴打怕了,为了不挨打,年年给姬发送礼进贡,当然也没什么珍宝珠玉,也就是些猎物、马匹、弓箭,战刀等土特产品。
  此后的二百多年间,匈奴不那么嚣张了,等到周朝王室权威下滑时,匈奴又有些蠢动,著名的旅行家周穆王,煞有介事地带兵去教训匈奴,收获非常的滑稽:四只白色的狼和四只白色的鹿。与其说是打仗,不如说是去打了回猎!
  穆王的所谓征讨,遭到了匈奴人的鄙视,又开始在北方边境上闹起事来。匈奴采取的是“兵民合一”的制度,没事的时候放马练习格斗,一有需要,跨上战马,就是军兵,兴高采烈地去抢劫,捎带着干杀人放火的罪恶勾当。
  在那个时代,匈奴被看作是野蛮、落后的群体,他们在分配食物时,强壮的人优先,剩下的残余部分,甩给老幼病残,完全没有尊老爱幼的观念。但是,中国有的习俗在那里得到了延续:可以一夫多妻,当然也是得有地位的贵族,才能娶得起。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也包括父亲的小老婆。这种有悖伦常的事,在匈奴那里,是天经地义的。
  后来的王昭君,就遭遇了这种难堪的继承。
  汉家宫阙(197)——关于汉奸
  韩王信来到北部边疆后,就没有过消停的日子,跟匈奴一段磨擦之后,他被包围了,把他包围起来的,是匈奴的单于(职务相当于汉朝的皇帝)冒顿(音莫独),马邑的处境非常的艰难。
  在知道韩王信遭到包围后,刘邦派了若干批部队来支援。但始终没能解除危险。局面没有扭转,刘邦派去的工作人员,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韩王信N多次派出联络员,在偷偷的跟匈奴讲和,说的直接点,就是想要投降!
  工作人员带回来的消息,引起了刘邦的高度警惕。又派出使者,代表自己去责骂韩信,把韩信搞得既狼狈又恐惧。刘邦的责骂,促使韩王信下定了把蠢事做到底的决心。
  不久,韩信终于走上了自绝于国家、自绝于人民的道路,跑到了冒顿那里。什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教义,统统被韩王信扔到了垃圾站。经验告诉他,投降可以保住生命,生命是最重要的,谁不知生命的宝贵!谁没有幸福渴望!
  韩王信为了捍卫自己的生命权,再一次变节,背叛了刘邦!英俊的外貌与人生观、价值观不一定是对等的!
  以前,韩王信投降项羽,也只是人民内部矛盾;现在他跟了匈奴,这种重新站队的可耻做法,已经转化为有损民族大义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从来不会得到原谅的!
  作为见面礼,韩王信把他的国都马邑,送给了冒顿,并汇合匈奴部队,向汉军猛扑。有了韩王信的引导,这次匈奴也想打得动静大点,多抢些东西回去,大股部队越过了勾注山(即雁门山,山西代县北),一直打到了晋城。
  这次,匈奴敢闯入大汉的纵深地区,韩王信起到了较坏的作用。以前,他们在边境上抢点东西,遇到挡横的就跑,没有过向南方纵深入侵的非份之想。匈奴人也怕跑的太远,回不去家。
  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可怕是汉奸跟敌人的勾结!一般的看法是,中国的汉奸鼻祖是汉文帝时期的中行说(音杭悦),可能普遍认识是:汉奸就是那些跟侵略者一脸奴颜,一身媚骨,尽给侵略者出坏主意,整治自己同胞,自己从中捞好处,一副斯斯文文,汪精卫状的无耻之徒。我觉得,像韩王信这种拿枪杆子的,引狼入室之辈,更汉奸!
  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直接对汉朝造成的破坏上,中行说都无法跟韩王信相比!汉奸中行说应该是汉奸韩王信的后辈小生。
  匈奴及韩王信的部队停在了晋阳,并不是他们不想再往南打,而是此路不通了,因为,刘邦来了!
  公元前200年十月,刘邦亲率步兵、骑兵、战车兵共有三十二万,北上迎击匈奴,并要痛打叛徒韩王信。
  刘邦的中央军几乎是倾巢而出,文职高层陈平、娄敬,将领周勃、夏侯婴、灌婴、樊哙都被带过来了,阵容相当的庞大壮观。刘邦知道,匈奴是不好打的!
  向北挺进时,天气情况很恶劣,下起大雪,并夹杂着雨点,天寒地冻,有十分之二三的战士,发生了手指冻掉的情况!
  《史记·卷一百十》: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
  两军开打后,结果让刘邦很意外:匈奴及韩王信的混合部队,很快就被打退了!在铜鞮(山西省沁县),刘邦把韩王信军打得大败,一直追杀到了晋城。
  韩王信向北逃跑,他的两个部将曼丘臣和王黄,在逃跑时,掉队了,他们另辟蹊径,又找了位赵国的后裔赵利,凑合立为赵王,来对付刘邦。
  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一连串的胜利,使刘邦有点飘了,匈奴不过就是这样草包嘛!一打就跑!
  刘邦有了信心,但这时,他还是没敢轻易向北冒进。
  汉家宫阙(198)——缺乏冷静
  在晋阳的刘邦得到了准确的信息,匈奴的单于冒顿就驻扎在上谷(山西雁门山北),刘邦想跟他较量一下,但对于匈奴的兵力情况不太清楚,于是,陆续派出了十几股侦察员,去北边摸冒顿的底。
  侦察人员回来的汇报,更增强了刘邦的信心,大家都说:他们看到,北边匈奴兵力不怎么多,而且都是些老弱病残,战斗力根本就不行,肯定不禁打。
  刘邦决定狠磕一下冒顿,派二十万兵马做先头部队,自己在后面督阵,向北挺进。
  在动身前,刘邦又派出了娄敬,让他去观察一下北部匈奴的情况,并要求娄敬:情报一定要准确。
  对于第一次跟匈奴打仗,刘邦同志还是比较小心的!
  在广武(山西代县阳明堡)南部地区,刘邦跟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及王黄的部队遭遇,没费什么劲,匈奴就败逃了。
  刘邦进军到广武的时候,娄敬从北面回来了,向刘邦汇报:匈奴的兵力确实不强,不是一般的不强,而是很弱。
  但是,娄敬说,正因为我们看到的情况是这样,所以,我们不能再向前了,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危险似乎在向我们逼近!
  娄敬看到的情况,跟之前的侦察人员看到的一样,匈奴在外面晃的都是些弱势兵员,看上去都是根本不能打仗的那种。
  伪装!娄敬觉得这是匈奴搞的伪装,而且伪装得太像伪装了。
  “两国交兵打仗,应该炫耀强盛,让对方害怕才对,我看到匈奴暴露在外的,到处都是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很反常,匈奴是在引我们上钩,他们肯定有埋伏,我们不能再往前打了!”娄敬边分析边向刘邦汇报。
  这时的刘邦同志,大兵正向北攻击前进,征尘滚滚,豪情万丈,他是一定要打这场仗了,他不想娄敬动摇了自己和将领们的信心和决心!
  于是,刘邦同志开骂:“齐国的奴才,靠着两片嘴皮子,就捞了官做,在这儿胡言乱语阻碍军事行动!”
  “把他铐起来!”刘邦下达命令,把娄敬先羁押在广武的看守所里。等我收拾完冒顿,回来再收拾你!
  把三十二万大军投入到战场,刘邦不相信自己会失败!显然,刘邦不太了解他的对手冒顿,只知己,而不知彼,所以,这场仗,将使刘邦同志丢尽面子。
  在到达平城(山西大同)的时候,刘邦已经冲到了部队的前头,看到匈奴作战能力不过如此,刘邦满不在乎了,他觉得不会有什么危险了,那也就没必要待在部队后面了,冲杀在前,对于一个军人皇帝来说,更是件荣耀的事。
  长驱直入,在特定的情况下,跟冒险突进是划等号的!
  平城出现了匈奴的军队,在这里,汉军再次跟匈奴交火。打着打着,刘邦发现情况不对头,匈奴这次没有败逃的迹象,而且赶过来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都是身强力壮的猛士。
  冒顿开始摊牌了!
  大股地匈奴部队,在冒顿的指挥下,结束了他们的隐蔽和麻痹工作,纵马挥刀,杀向刘邦。
  这时的汉军,长途奔袭,跑到平城,都很疲惫了,又厮杀了一阵子,体力有点支持不住,又看到匈奴兵越聚越多,战斗力下降得就更快了!
  看到形势不妙,刘邦赶紧带着参战部队,一边打一边退,一直退到了平城以东,七华里左右的一处高地。
  这里叫白登山。
  汉家宫阙(199)——智慧的狼
  白登山,现在名字是马铺山,位于山西大同东侧,严格地说,它只是一处比较高的高地,故也称为小白登山,之所以要加一个小字,也许就是觉得它勉强算是山。如果不是这场战役,它也许会永久地默默无闻。
  现在,白登山上热闹了起来,汉军在将领们的指挥下,在四周组织起了防御力量,并迅速构建简易的工事,以阻击匈奴兵的进攻。
  匈奴的追兵也随即赶到,这个时候,冒顿亮出了他的家底:四十万兵强马壮的野蛮之师。并且着装与战马的颜色,按阴阳五行的分布排列:东方青色,西方白色,南方红色,北方黑色。极其壮观,极其威武,同时也极其瘆人!
  对于匈奴人为什么能通晓阴阳五行,汉军有些纳闷,历来的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匈奴祖辈带去的汉文化,并没有完全失落,也有人说,匈奴人当中藏有不出名的汉奸,不管怎么说,他们在运用阴阳的知识。
  刘邦有些傻眼了,但他此刻明白了,他进了人家给他布的局里,他遇到强劲的对手了!
  冒顿,在公元前209年,也就在秦王朝的民众开始起义的那一年,他也起来闹事了。那时,他是匈奴的太子,头曼单于的继承人。在冒顿闹事的过程中,头曼被闹死了,冒顿成了单于。
  应该说,冒顿是位很不幸的太子,他的生母(头曼单于的正房妻阏氏,位置相当于皇后)去世后,头曼又册立了新的阏氏(音烟只),并且给他生了小弟弟。
  冒顿一下成了没娘的孩子,处境越来越不好,他本来应该做左贤王(仅次于单于的位置,一般由太子担任),然后接老爹的班。但是,头曼单于却给他安排了另一个岗位:去做人质。
  作为承诺和平的方式,人质何时起源,实在难以考证。搞人质交换的,并不只是中国的诸侯国,中国周边的国家也搞,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搞。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国家间的人质,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
  冒顿被他老爸抵押给了月氏(右支)国,在现在的甘肃、新疆地区,就在冒顿被月支接管后不久,头曼单于就派兵攻了过来。
  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军事行动!儿子在人家手里捏着呢,还敢派兵来寻衅,这不是要置儿子于死地吗!
  冒顿明白,他老爸就是要借刀杀人,然后,再把新阏氏生的儿子立为太子。不过,头曼玩得太粗浅、太明显了,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按照常规,冒顿将被月支国处死,泄去心中的怒火,这样,冒顿也就实现了他作为人质的最后价值。但是,冒顿不想死!他抢先一步,偷了月支的一匹快马,溜了。
  苦孩子冒顿,遭到了老爸无情暗算。但是,他没有伤心,没有哭泣,也没有精神分裂,更没有远走他乡,而是回到了匈奴,冒顿是带着仇恨回来的!
  头曼单于有些惊讶,这小子居然没被砍,完好无损地跑回来,顺便还拐回了一匹良马!不是孬种,先留着吧!以后可能有用得着的地方。头曼暂时放弃了杀儿子的想法,并分给了冒顿一万战士,由他统领。
  冒顿一边带兵训练,一边搞了一项发明,为他以后的突击行动做准备。根据声学的原理,冒顿研制了一种响箭,这种箭射出去时,会发出一种尖利响亮的声音,酷似云雀的叫声,称为“鸣镝”。
  只要冒顿射箭,他的兵士们就会寻声,看到他射击的目标。冒顿给他的战士们下令:我射什么,你们就跟着射什么。如果不执行命令,砍头!
  汉家宫阙(200)——六亲不认
  开始的时候,冒顿只射一些鸟兽,战士们有不跟着射的,都被处理掉了!
  战士们的跟随意识,在凶杀中被培养了起来!
  冒顿的“鸣镝”,开始指向尖端的猎杀目标了!
  第一个目标,是冒顿的一匹良马。在一次围猎时,冒顿一箭射向他的战马,有的士兵迟疑了,这可是老大心爱的东西呀!于是,那些犹豫迟疑的战士没有跟上。不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是他们不敢!
  可以想象,一个文明程度不是很高的游牧民族,一个以骑兵纵横沙场的国度,他们可以不爱父母妻儿,不爱亲属朋友。但是,对于战马,却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钟爱。
  不敢跟着射马的战士们,被毫不吝惜地砍了头。
  第二个目标,是冒顿的一位妻子。冒顿身为匈奴太子,妻子不止一位,但是,这次命中的目标,却是他心爱的妻子!为了打造绝对服从的团队,冒顿下了血本了!
  部队中又有人不敢下手了,结果跟上次一样:不射就丢命!
  第三个目标:头曼单于的骏马。冒顿射死妻子后不久,在一次打猎娱乐时,冒顿又发一箭,他老爸头曼的一匹骏马,应声倒下,冒顿已经在试探性地向最终目标接近。
  在当时的汉朝人看来,匈奴简直就是愚味、野蛮、嗜血的代名词。然而,在冒顿身上,让人看到的却是智慧,当然,还有超乎一般匈奴人的凶残!
  他懂得做事要循序渐进,掌握住火候。
  这次,冒顿的军兵们,没有退缩的,他们纷纷把箭射向头曼的骏马。兵士们的信念已经被树立起来了:只有跟着射击目标,才能活下来。
  冒顿觉得,是时候了!
  第四个目标:也就是终极目标,冒顿的父亲,头曼单于。冒顿已经射死了他的战马,但是这位匈奴君一直没有警惕,尽管匈奴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可是,父子观念多少还是有一点的。头曼不会想到,他会成为冒顿的箭靶子!
  又是在一次父子合伙打猎时,冒顿的“鸣镝”瞄准了他的父亲!随着一声尖利的鸣叫,头曼单于中箭,冒顿的部下争先恐后,万箭齐发,头曼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射成了刺猬。
  搞掉父亲之后,冒顿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新的单于。
  这,就是冒顿从月支逃回来的最终目的,他要做掉曾经置他于死地的老爸,他要成为匈奴的单于。
  冒顿做到了!
  对于不服的大臣,以及他的异母小弟,和小弟的母亲,冒顿都给予屠杀处理。在血腥中,冒顿建立新的政权。
  在内蒙古的东部,与辽宁接壤的地带,也活跃着一个牧马吃肉的国家——东胡,当时,东胡比较强盛,部队很有战斗力。听说匈奴换了新的单于,就发起了挑衅,一是欺负新人,二来,东胡对冒顿的杀爹行为,很鄙视。
  东胡派使者,找到冒顿,气势咄咄逼人,向他索要头曼单于的遗产——一匹千里马。
  冒顿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这匹马,我们给不给东胡?
  大臣们都持反对意见:千里马是我们匈奴国的宝马,不能给东胡国!
  冒顿摇头:不过是一匹马而已,东胡国是我们的邻居,怎么能为一匹马,跟邻居闹得不愉快呢!
  匈奴的千里马被东胡牵去了,初步的欺负,找到了感觉,东胡开始骄傲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东胡又派出了使者,来到匈奴,盛气凌人地提出侮辱性的要求:请冒顿把他的阏氏让出来,转赠给东胡。
  欺负升级了!冒顿又征询大臣们的意见。
  这下,把大家气着了,大臣们都嚷嚷:东胡国真没有天理,太欺负人了!不但不能给,我们得出兵揍他!
  冒顿摆手:不对,我们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人,而得罪了邻国,既然人家有这个需求了,就送给他吧!
  冒顿再一次牺牲了他的妻子,我们看到,做冒顿的妻子,风险系数太高了!为了自己的目的,他可以射死妻子,也可以作为麻痹敌人的工具,送给对方。
  东胡的使者趾高气扬,带走了冒顿喜爱的阏氏。冒顿的隐忍和退让,使东胡国愈发狂傲,他们不知道,这是冒顿在麻痹他们!
  汉家宫阙(201)——掉进陷阱
  在匈奴与东胡之间,有一块空白地带,周长有一千多里,所谓的空白,就是没有人居住。
  这时,东胡已经被冒顿惯得不成样子了!深度的麻痹,使东胡异常狂妄。派人告诉冒顿:那块空地你们别想了,归我所有了!以后,不许你们的人去那里闲逛!
  冒顿又征询大臣们的意见:那块空地,我们让还是不让?
  有个别领土意识不强的大臣就说:那是块废弃的空地,不给他们也行,给他们也可以!
  冒顿勃然大怒,一通狂骂: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给别人呢!
  那些持有“空地无用论”的大臣们,全部被冒顿砍了!
  接着,冒顿又下达命令:即刻进攻东胡,如果有畏缩不前者,砍头!
  东胡没想到冒顿敢于雄起,没做什么应战的准备,被冒顿的突袭打得晕头转向,溃不成军。最后,东胡王被干掉,东胡国被血洗,部分人口及大部分牲畜成为冒顿的战利品。
  胜利的冒顿,为东胡国重新定位:让他们做了匈奴的奴隶。
  在九年的时间,冒顿征服了甘肃、新疆一带的月氏(音右支)部族,并把他们向西驱逐。凭着强悍的武力,冒顿统一了原本分散的、各自为大的其他匈奴部落。
  冒顿把匈奴的疆土扩大到了西部的阿尔泰山,东部的东北境内,北部到了贝加尔湖,南部跟汉朝的山西、河北接壤。从前,秦朝将领蒙恬从匈奴手里夺去的土地,又被冒顿抢了回来。
  那个时候,刘邦跟项羽正展开中原大战,没人顾及北部边疆。
  作为一名继往开来的君主,在征服和统治活动中,冒顿显示和施展了出色的军事才华和组织才华。他打造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匈奴帝国。
  冒顿知道汉国皇帝亲自来打架,他很想在刘邦身上再找一把感觉,于是,他开始给刘邦下套。
  经过跟中国几百年的争斗,匈奴人也在血的教训中,学习了经验,特别是“诱敌深入”这一招,让他们记忆尤为深刻和痛苦,李左车的爷爷,赵国的大将李牧,跟他们玩的就是这个,而且玩得很成功,打死了匈奴十万精兵。
  现在,冒顿跟刘邦玩起了“诱敌深入”,边学边卖,任何东西都是这样,只要有卖的,就会有市场。
  从刘邦到晋阳开始,冒顿就开始了他的下套行为:把精壮的士卒隐蔽起来,让老弱士兵在外面迷惑汉军,并连续打败仗,牵动汉军长驱直入,往套里钻。
  长期被胜利之神眷顾的刘邦,不会想到,匈奴人能有这样的心智,也许在他看来,匈奴人只是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野蛮人群,不可能有下套的心思,然而,他估计错了!
  让敌人骄傲,思想上麻痹,是冒顿一贯伎俩
  摆在刘邦面前的,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何解套?
  跟刘邦跑上白登山的队伍并不多,能有多少,我不能找到具体的记载,估计十万左右。
  虽然刘邦同志带来了三十二大军,但是,其中一部分在其他地区作战,还有一部分,因为刘邦跑的太快,没跟上来,被匈奴兵拦在了后面,在兵力上,刘邦显然处于劣势。
  想要突围,冲出包围圈,成功的几率基本是零,这时,冒顿已经带领他的四十万铁骑,把白登山围得严严实实,连只老鼠都难以活着溜出去。
  此时,刘邦做出了个英明的决定:固守待援。其实,除了待援之外,好象也没有别的好办法了。
  刘邦不会想到,他这一待,就是七天,这是心惊胆战的七天,这七天中,刘邦同志心乱如麻,几乎心力憔悴,几近崩溃边缘。
  汉家宫阙(202)——突破口
  刘邦的耐力和信心,将再一次,在这个有名高地接受血与火考验!
  漫长而痛苦的六天过去了。
  六天的孤军困守,刘邦和他的战友们,虽然打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同时,他们也饱受着一阵又一阵饥饿感的摧残。
  可以想象得到,战斗的过程中,退到白登山上,刘邦身边能有多少粮食?即使有,量也相当的少,更难过的是,山上没有什么水源,就是在祥和的环境里,生存下去也是问题,更不要说还得抵抗冒顿的进攻。
  六天的坚守,六天的缺粮断水,六天的人不解衣,马不卸鞍,更别说什么刷牙漱口洗澡了!刘邦及其战友们,状态何等狼狈,可想而知!
  刘邦感到,等待援军来拉一把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了,白登山已经跟外部失去了联络。看来只能自救了,往出冲,行不通,根本打不出去,刘邦也不做这个幻想。
  这时,刘邦想到了陈平,他已经就如何脱离危险的问题,已经跟陈平交流数次,陈平只是安慰他:先别急,我们再好好看看想想,办法总是有的。
  陈平也在着急,他也不想在这里被饿死,或被打死。
  刘邦现在只能寄希望于陈平了!他知道,陈平会有办法的!
  “怎么样?陈先生,有好的办法没有?”刘邦有气无力,身体显得有些虚弱了。
  “皇上,您放心吧!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办了!”陈平停止了他的观察与思考,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的确,陈平同志通过这几天,对匈奴方面细致的观察,已经寻找到了突围的策略,他要把宝押在了一个女人身上!
  这个女人是冒顿的阏氏(冒顿送给东胡一位阏氏,如果不是抢回来了,就是新立了一位),也就是冒顿单于的首座妻子。陈平看到,每次冒顿出来督战,或是饭后散步时,都把这位阏氏带在身边,所以,陈平判定,她一定很受冒顿的宠爱,不是受宠的妃子,不会在进行军事行动时,还带在身边,如霸王项羽总是带着虞姬。
  陈平请来了随军的一位军旅画家,授意他画一幅美人图,要他尽情地发挥想象,拿出最高水平来,能画多美就画多美,因为,这个美人画得越美,事件就越好办。
  这位军旅画家,我想一定是专职为宫廷服务的,也许是自愿的,也许是被逼来的,跟着部队来战场采风、写生,以画笔来纪录刘邦波澜壮阔的战斗人生。
  陈平又聚拢了一大堆财宝,在被围困的情况下,能收聚起来一堆东西,也真挺为难陈平同志的。
  之后,又在随行人群中选了一位比较机敏的外交员,这个外交人员,必须具备一项技能:会外语。当然不用英语、俄语,能熟练使用匈奴语对话就足够了。
  设置外语课程,到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有眼光的教育政策,关键的时候能用得到!
  在陈平做了详细的交待后,这位外交人员,带着财宝,和那幅美人图溜下了白登山,找冒顿的阏氏去了。
  汉家宫阙(203)——大难不死
  来见匈奴阏氏的外交人员(亦可称使者),凭着外语上的优势,很快得到了阏氏的接见。
  两国虽然打得你死我活的,但外交来往时的安全,在任何时候都是受保护的,那个时候也不例外,匈奴人对于外交豁免权,也应该有一定的认识。
  使者在见到阏氏后,先把财宝摆在了她的面前,然后说了一番“我们是如何景仰您、如何尊敬您”等等。当然,也少不了“您的美丽已经传得沸沸扬扬,我们都知道”之类,美丽的女人、以及不那么美丽的女人都爱听的话。
  看到了财宝,阏氏的两眼闪出贼亮贼亮的光来,又听到了开胃的赞美,便觉得汉国的使者很亲切,距离拉近了!
  “我们请您帮个忙,跟单于说一下,打开包围圈,放我们出来。”看到阏氏一脸的喜悦,使者觉得可以说真正的来意了。
  “这个可能性很小,我们马上就要抓住刘邦了!”阏氏也不是没有一点脑子,这种大事,她也不敢随便答应。
  “出去是一定要出去的,如果您不能帮忙,我们只好把她敬献给单于了!”使者说完,打开了那幅美人图。
  “这是我们那里一位非常著名的美女,皇上想把她送给单于,换取放行,如果她来到单于身边,恐怕会影响到您的地位!”使者很详细地向阏氏解释,他怕阏氏转不过弯来。
  使者的解释,引起了阏氏内心极大的恐慌,她马上下定决心:不能让对方把这个美女送来。
  “请您回去转告皇上,我一定帮他出去,这个美女嘛,就不必送过来了,单于大王不需要!”阏氏保持着镇定。
  这个晚上,刘邦的觉应该睡得很踏实。
  第二天,汉军发现,匈奴的阵上发生了松动,解除了包围圈的一角。当然,这是阏氏在里面起到了绝对的作用。担心自己的宠爱被分享,这是正常女人的正常心理。
  阏氏阻挠单于继续包围汉军的理由如下:
  1、两国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不应该互相围困;(此理由似有些牵强,但不能以此界定阏氏属于无知女性)
  2、听说汉军的增援部队就快到了,恐怕形势会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此事确凿,汉军数支其他队伍正向白登山靠拢,或已经临近了白登山,但因为情况不明,不敢贸然下手)
  3、汉军被围困了这么些天,山上没有动荡,也没有发生骚乱,更没有被攻下来,这说明是有神的力量,在帮助他们;(也许阏氏真的有这种认识,她提醒了冒顿,同时,也动摇了冒顿将围困进行到底的决心)
  4、即使我们打败了刘邦,占领他全部的领土,也做不了汉国的领导人;(这个说辞倒是很客观的)
  冒顿最终还是听了阏氏的话,不再死乞白赖地围刘邦了。看来,惧内是没有民族界限的!
  还有,跟单于约好来会师的王黄、赵利始终不见人影,冒顿也怕被他们设计了。
  大地,逐渐被浓浓的白雾所笼罩。天气又为刘邦创造了良好的脱身条件,刘邦也决定很好地利用这个自然条件!
  首先,刘邦派出了侦察兵,溜到匈奴撤围的地带搞侦察,不久,侦察兵回来汇报:撤开包围的地带很安全,匈奴兵没有设防,我们到达了平城,又折回来,一路顺风。
  听到汇报后,刘邦立即跃上了战车,命令老驾驶员夏侯婴驾车,向包围圈靠近。刘邦的耐力几乎耗尽了!
  在陈平的建议下,护卫的战士们,挽弓向外,每张弓上搭两只箭,以防匈奴人袭击。
  安全地带果然很安全,刘邦的潜逃队伍,没受到侵扰,尽管如此,刘邦还是心里发毛,给夏侯婴下令:加速,快跑。
  汉家宫阙(204)——先这样吧
  夏侯婴何尝不想快点脱离险境,但他还是努力地保持了冷静,没有执行刘邦提速的命令,因为他知道:如果战车及战士们不要命地奔逃,很可能引起匈奴人的注意,后果难料。
  老驾驶员夏侯婴慢慢地驾车,尽量让行动的声音小一些,刘邦急了,看到夏侯拒不执行命令,座车走得依然慢慢悠悠。刘邦生气了。
  在数次催促未果的情况下,刘邦同志举起了马鞭,野蛮地抽向夏侯婴,然夏侯婴同志顶着高压、忍着疼痛,缓慢如故。
  经过短暂而又漫长的穿行,刘邦终于提心吊胆地逃出了匈奴的魔掌,重获新生。
  大雾慢慢的散了,得到刘邦已经溜了,并且跟其他部队汇合的消息后,冒顿觉得也没什么意思了,带兵撤了。
  七天的惊魂时光,让刘邦同志很痛苦,他不想待在平城了,留下了周勃和樊哙,让他们继续在北部防御匈奴,自己回家了。
  走到广武时,刘邦把看守所里的娄敬放了出来,见到娄敬后,刘邦向他表示了歉意:没听你的建议,差点回不来。那些侦察员只长眼睛,没长脑袋,我把他们全宰了。
  的确,刘邦在逃出白登山后,把先期侦察员全判了死刑,立即执行的死刑。
  娄敬受到了表彰,加封为建信侯,封地又增加了两千户。刘邦不是那种死要面子,死不认错的人,在这点上,挺让人佩服的,这可能跟他数十年的嘻皮经历有关系。
  夏侯婴驾车辛苦,又挨了鞭子,刘邦心里似乎有点过意不去,又给他加了一千户的封地,夏驾驶员的鞭子挨的也算是值了,全家的生活水平,又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刘邦没有走直线回家,而是绕到了赵国境内,之所以绕道赵国,刘邦肯定是有他的想法,我想,无碍乎两点:一是命令赵王张敖,巩固北部防线,阻挡匈奴骑兵的抢劫;二是担心在山西境内往南走,怕被匈奴的快马追上,再给来个合围,刘邦不想再体验那种窘迫的经历了。
  在曲逆县(河北顺平县东南),刘邦登高眺望,看到曲逆县的房屋大都壮观整齐,市容市貌管理得也比较到位,感慨了起来:“我到过许多地方,曲逆是最美的一个县了!只有洛阳能跟它比”
  接着,刘邦又问旁边的工作人员:现在曲逆有多少户口。工作人员回复:秦朝的时候有三万多,现在因为战乱,死的、跑的、还有藏起来的,只剩下五千户了!
  “陈平同志,我现在正式封你为曲逆侯,以感谢你在白登山突围时做出的贡献!”刘邦一直在思考怎么感谢陈平,现在,他寻找到了方式。
  被封侯的同志们,级别也是不一样的,有高低之分,侯爵就有亭侯、乡侯、县侯等级别,待遇也差得很多,亭侯只能捞到一个亭(当时乡的下级单位,比现在的村大点)的人头税、管理费、任务粮等等。陈平原来的爵位是乡侯,为他提供生活来源的,肯定没有五千户的户口,现在提升到了县侯,等于是工资涨了一大截。
  历史上经常被人乐道的,陈平为刘邦六出奇计,也都完成了。关于陈平的系列阴谋,我们不妨做一下总结:第一计,离间项羽及其将领;第二计;给项羽的使者吃剩菜剩饭,搞坏项羽和范增的关系;第三计,荥阳脱险;第四计,踢刘邦的脚,让他封韩信为齐王,阻止刘邦和韩信翻脸;第五,假称去云梦旅游,逮捕韩信;第六计,也就是白登山脱险。
  其实,所谓的六计,还是要数白登山脱险,比较有水平,荥阳脱险也算可以,只是把两千名底层的妇女牺牲了,在人道上,很是欠缺。
  所以我们认为,陈平在脱险的研究上是很有造诣的,也因为是关系到了他个人的安危吧。
  至于其它的四计,中等智商的人都能想到,并且做到,被夸耀成奇计,实在勉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