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大汉王朝(一)>第四章:选择革命

第四章:选择革命

作品名称:大汉王朝(一)      作者:冯占宇      发布时间:2013-06-17 14:31:52      字数:15871

  第四章
  选择革命(1)
  理性选择
  公元前209年,刘邦终于迎来了他命运转折的时刻!
  秦王朝征调全国各地的劳改犯、教养犯等服刑人员,去骊山,扩建始皇嬴政同志的陵墓(人已经死了,还要折腾,真是死折腾啊)!
  二世胡亥不会想到,这次他意外地招出了秦王朝的颠覆者!
  由于信任,沛县的县令就委派刘邦,押着几十名犯人,向咸阳进发。
  在无赖中平淡多年的刘邦,将从此他的传奇历程。
  出发后的第二天,刘邦押送的这几十名犯人,就已经分批逃走了十几人,搞得刘邦同志焦头烂额,押解的工作人员,就他老哥一个,往往是顾了这边,顾不上那边,顾了前边的,顾不了后边的!
  犯人去服役,基本上是有去无回,不被管教人员祸害死,也得累死,所以发生脱逃的事件,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下午,刘邦等一行人走到了丰乡西面,在一座亭子里,刘邦坐了下来,为什么要停下呢?因为累了;更主要的是亭子里有卖酒的。
  没事刘邦同志见了酒都挪不动步,更何况这差使让刘邦同志很烦,不喝几杯也说不过去!于是买来酒,坐在亭子里痛饮了起来……
  太阳快落山了,刘邦同志的酒还没有喝好!
  望着身边这群破衣烂衫,愁眉苦脸的服刑人员,似乎是在酒精的作用下,刘邦同志动了慈悲心肠!
  “你们到了郦山,基本是没什么活路的,我放了你们,都逃命去吧”!刘邦同志冲被押送人员们挥了挥手
  这些被押解的罪犯可感动坏了,鼻涕眼泪一把一把的流,不住地道谢:“谢谢刘大人,让我们怎么感谢您才好啊”!
  也有人替刘邦担起心来:“我们都走了,您怎么向政府交代呀”?
  “怎么交代?他妈的没法交代!你们走了,我也得玩消失了”!刘邦同志对未来,倒也没想太多!
  这时,有十几个壮年罪犯表示:刘大人真是好人,从今天起,我们就跟您混了!您的安全工作,就由我们负责了!这十几个人做了刘邦同志的跟班。
  有人愿意跟随自己,刘邦自然同志挺得意。
  其余的人有做其他打算的,或是对追随刘邦同志不看好的,都作鸟兽散了!
  放走了犯人,刘邦同志走上了与秦政府对立的道路。
  刘邦酒是没少喝,但他还是清醒的,不放走犯人,他到了骊山,也是交不了差的,跑了那么多犯人,你刘邦不是渎职,也是失职,中央的官吏们,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你个小小的亭长,小命就交代了,继续走向骊山,那才是自寻死路呢!
  别看刘邦酗酒犯混耍流氓,在关键问题上,头脑非常的清醒!
  通往骊山的路,肯定是不能走了,回家,危险系数不低于去骊山,犯人给放跑了,县政府也不会答应的!
  眼下的问题是:找一个安全的藏身之所。
  大家研究了半天,最后决定:走一步算一步!先去芒山、砀山中间去待一段时间(首先,那里比较近,而且偏僻,人迹罕至,即使被通缉,也不会被发现),然后再做下一步打算!
  山中岁月
  刘邦带着就地改变身份的犯人(现在已经成了他的马仔),找了条小路(大路是不敢走了),急急忙忙,往芒砀山方向奔去!
  突然,走在前面的跟班折了回来,且一脸惊恐!向刘邦报告:老大,前面有条大蛇拦住了道路,吓死我了!怎么办?我们原路退回吧,再找别的路走!
  “瞧你那草鸡样,男子汉大丈夫,还怕什么长虫,就是只猛虎,老子也把它剁喽,看我的”!刘邦这时酒意正浓,加上刚才放走犯人的壮举,心中正得意呢:我刘季,一个乡村基层干部,就有这胆量,敢跟朝廷过不去,伟人哪!
  我将走进伟人的行列。
  选择革命(2)
  刘邦同志踉踉跄跄,边走边拔出佩剑,看到了!一条几丈长的大蟒,把前行的路堵得严严实实的!
  没有多想,刘邦同志果断地挥舞手中的剑,一通乱砍,大蟒被砍为两段,丧命在刘邦的剑下!
  按一般常理讲,蛇的灵敏度比较高,听到声音就会做出反应,刘邦同志都在它身边了,即使不进行攻击,也会游走的,可是在整个被发现,到被刘邦砍死的过程中,这条大蟒基本上没什么动静,任凭刘邦的宰割!怪哉!
  如果这时展开人蛇大战术,估计中国秦代以后的历史要改写了。
  这件事为后来神化刘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推测很有可能是大蟒乱吃东西,从而导致了食物中毒,失去了行动的能力,让刘邦同志白捡了个便宜。
  我们还可以做其他的推测……
  在砍死大蟒之后,刘邦同志酒意上涌,加上兴奋、还有疲倦,
  难以支撑的刘邦,一头扎在地上,酣睡了起来……直到雄鸡高唱、日出东方!
  之后,刘邦及众马仔溜到了芒山、砀山的深处,隐身了。
  幽居山谷的日子一定很不好过!
  刘邦跟他的同志们很可能以草木为基材,结庐而居,住山洞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是刘邦一个人,那倒百分百要住山洞了,动手劳作,是刘邦同志的弱项。
  幸好刘邦出发时,带了些钱,可以偷偷摸摸出去,买些生活用品。不然,很有可能到附近老乡家里,半袋米、一只鸡地搞盗窃活动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芒砀山上高悬的明月,刘邦同志百感交集:自己本来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现在却要在山中受这份洋罪,真是造化弄人啊!
  既然已经如此,只能走下去了!
  可这样稀里糊涂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啊!
  为了对外面的情况有所了解,刘邦不断派人出去打探消息,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并且跟沛县的一些老朋友取得了联系。
  时间长了,刘邦同志有些想念家里的妻子儿女了,肯定也包括被包养的曹氏,和非婚生子刘肥。
  刘邦不会想到:他私放罪犯的反叛政府行为,被沛县政府侦察得一清二楚,而且已经把家人推向了苦难!
  造神活动
  从刘邦同志走上革命道路开始,他的妻子吕雉,就一直跟着他遭殃!
  刘邦的父亲太公,毕竟社会阅历较深,一听到刘邦私自搞赦免,放走了犯人,并与部分犯人合流。料到大祸不远,立刻把刘邦从家里分出去了。
  吕雉只有自己带着孩子另过了!不久吕雉就遭到了逮捕,罪名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分子的家属!
  在监狱里,吕雉的日子,可以说是难过到了极点,刚一进来,看守(当时称狱卒)的手就习惯性地伸了过来,干什么呢?要钱啊!
  想在里面过得舒服点,看守是一定要敬供的,不然就有你好看的了!
  家里有点钱,也被刘邦同志挥霍了,这时的吕雉一穷二白,根本拿不出钱来。
  在监狱里,吕女士不但吃不饱、睡地面,而且更为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吕女士面:她遭遇了性骚扰。
  那时的吕雉,虽然年近四十,但是容颜依然美丽,风韵十足,于是个别品行不端的看守,便对吕女士欺凌调戏,面对屈辱,吕女士无可奈何……
  里面的日子好难过,好难熬啊!
  有一个人,一直关注着吕女士的境况,并冥思苦想,想通过自己的帮助,使吕女士摆脱困境。
  这个人叫任敖,是刘邦的朋友之一,也是监狱里的看守。
  终于有一天,当个别的不良看守再次跟吕女士耍流氓时,任敖勇敢地站了出来,替吕女士打抱不平。
  在打抱不平时,任敖与不良看守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从而导致对方鼻青脸肿!
  选择革命(3)
  “肢体冲突”这个词,是近几年出现的,一般出现在治安事件中,我并不认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相反,我觉得这是责任心不强,模糊、淡化是非的油滑托辞,我虽然用了它,但是,对于事件结果,我交待得还是很清楚。
  吃了亏的不良看守不怕丢脸,跟任敖闹到了县令那里。
  萧何在一边提出了处理意见:任敖虽然莽撞,但是情有可原;不良看守行为不端,是自作自受,虐囚是违法乱纪的行为,按规定:还得重罚。不重罚不能体现县令您的秉公执法。
  县令当然要树立秉公执法的形象,于是不良看守再一次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了挨揍的代价!
  萧何同志趁这个机会劝说县令:刘邦有犯罪行为,但他老婆没有跟他共同犯罪,就别难为她,把她放了算了,也许刘邦受您的人格感召,悔过回来领罪,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等等。
  县令觉得萧何说的很在道理,便下达命令,释放了吕女士。
  被释放的吕雉立刻带着儿子和女儿,直奔芒砀山,寻找刘邦来了。
  吕雉为什么这么确定刘邦的位置呢?肯定这时,刘邦与家里有信息通道。
  但吕女士找到刘邦之后,是这么说的:我家老刘身在哪里,很容易判断的:他在哪里,哪里就有“云气”,(也就是天空上就凝聚着五色彩云),所以找到他,并不是一件难事!
  在吕雉寻找刘邦的时候,应该是苏北的雨季,所以我们推断:芒砀山一带可能经常出现彩虹,天时的优势,提升了刘邦的神秘程度!
  吕女士所提出来的“云气论”,更是流传后世,若干百年后,还有人以“云气”来施展诈术,还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聊斋》里就有记载。
  又有丰乡阳里的老乡跳出来,对刘邦斩杀大蟒一事做了必要的补充:在刘邦同志杀蟒时,不远处有个老太太悲伤地哭泣,说她的儿子是白帝,现在被赤帝给杀了,那大蟒就是白色的,肯定是白帝了,那刘邦同志一定是赤帝了!
  围绕刘邦的神秘气氛越来越浓……
  前来投奔刘邦的人越来越多……
  年方四十七岁的刘邦同志,正在走近神坛……
  世事多变
  吕雉女士,在非常时期,带着孩子来到刘邦的身边,给了刘邦莫大的心灵慰藉!山中的日子不再孤独。
  过了几十天后,就是在公元前209年的9月,有一个人匆匆忙忙来到刘邦这里,代表沛县的县令,向刘邦发出邀请,让他回沛县,参加造反活动。
  来的这个人是刘邦的连襟,杀狗专业户樊哙。
  这樊哙也是刘岳父吕公“钦选”的女婿,在别人看来,外貌潦草狰狞的樊哙,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却偏偏入了吕公的法眼,认定樊哙将来会成为人上人,于是把二女儿吕媭,嫁给了当时生活状况一团糟的樊哙。
  后来,刘邦的汉朝成立后,樊哙因为有一些战绩,被封为舞阳侯。
  历史证明,吕公的眼光果然有独到之处,唐代大诗人李白抒情的咏道:君不见吕家有女善择婿,一事樊侯一事季(指刘邦)。
  刘邦幽居在芒砀山这几十天里,外面出了大事了:陈胜、吴广造反了,这股新生的农民力量,正摧枯拉朽般地摇撼秦王朝的统治!
  很快,沛县的县令接到了陈胜的手谕:要他投降!县令真的有些坐不住了!面对如此令人激动、迷茫的局面,县令心动了:不投降,恐怕难免一死!那就投降吧,也许会有更光明的前途啊!
  于是,沛县县令找来萧何、曹参,商量投降的事宜。
  萧何、曹参提出了以下见解:您是秦朝的官吏,现在想投降陈胜、吴广,说实在的,恐怕难以服众;如果您召回流亡在外的反叛势力,就可以震慑沛县的百姓,到那时,大家就都会跟您走了!
  县令很赞同萧何、曹参的意见,自然就想到了流落在外的流氓亭长—刘邦,想让刘邦回来,为自己提供有力的支援。
  为了表明自己的诚意,才派出刘邦的连襟樊哙,来请刘邦回沛县,共同响应陈胜的灭秦召唤。
  翻身的机会来了!
  选择革命(4)
  当刘邦精神抖擞,踌躇满志地走出芒砀山时,他的部下已经有几百人了!
  从此,刘邦将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走上艰苦卓绝的战斗之旅!
  就在刘邦带着樊哙,当然还有吕雉和儿子女儿,和他的部下们从芒砀上走出来,走向参加暴动的兴奋旅途中,撞到两位衣冠不整、满脸惊恐的老相识。
  这两个人就是萧何、曹参!
  原来,沛县的县令对萧何、曹参起了疑心,怀疑他们想把刘邦弄回来后,要联合起来,对自己不利。于是,不想玩造反的游戏了,并且下达命令:把城门关起来。
  接下来,就要逮捕萧何、曹参,别看这两个人是县里的豪吏,左右一方的政府事务,可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县令要收拾他俩,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萧何、曹参一得到小道消息:自己将要成为被专政的对象。没做什么犹豫,马上出逃,走城门,不通!这难不倒两位人生历炼丰富的豪吏:跳城墙逃了出来!
  迎面碰到了刘邦,萧何、曹参就把县里发生的变故跟刘邦讲了遍,两人对自己的狼狈像倒是不太在意,非常急切地跟刘邦说:得赶紧想办法,我们的家属一定得保住!
  对此刘邦很自信:我手下有几百人呢!以前总是您二位护着我,现在不会不管的,我们得仔细研究一下,下一步如何行动!
  角色转变
  刘邦从芒砀山走出来的时候,欢欣鼓舞!马上有用武之地了!终于可以他娘地放开手脚折腾一翻!
  但现在情势变迁,老板县令变卦了!原打算回到沛县,去充当一个看场子的角色,而现在县令不想涉足灰色行业了,不但自己不搞了,还反过身来进行打击,自己一腔热情地回来给看场子,却搞得进退两难。
  刘邦实在很恼火:这他妈的不是忽悠老子嘛!
  如果这时还客气,实在是多余了!
  不能成为同路人,也只能成为敌人了!
  刘邦马上与萧何、曹参达成了共识:夺取沛县、搬掉县令这个绊脚石,响应陈胜、吴广的革命行动!
  刘邦带着众人,很快开到了沛县!
  沛县啊!我的家乡,它也将成为我的发祥地……
  这时,刘邦的发祥地城门紧闭,城上的守军,在县令的指挥下,在严密地监视着城下的动静!
  萧何觉得,在自己的老家搞攻杀,会伤害乡亲们的感情,于是,给刘邦出了个点子。
  萧何亲自写了封信,刘邦亲自用箭射进了城里,信的意思是,秦朝对老百姓的统治太缺乏人道主义,现在你们替县令守城,可各国的诸侯已经行动起来了,说不定哪天就来宰了你们!不如早点把县令收拾了,跟诸侯一起来推翻秦朝,这样,你们才能保全家人,如果不听话,马上就会有惨剧发生!
  这封信真的奏效了,城里很快就发生了激变:城上的守卒、县里的小官吏认为这封信很有建设性,没有道理不采纳,大家又召集了许多少年子弟,一起杀进县衙门,杀死了沛县的县令,然后打开城门迎接刘邦的队伍。
  沛县县令终于在犹豫、彷徨中丢了性命!
  选择革命(5)
  刘邦进城后,马上跟大家开会研究今后发展方向,全体革命者一致希望刘邦做领路人。
  对此,刘邦则有自己的想法:现在革命浪潮刚刚涌起,今后什么趋势还不好说,我带着大家,如果领导无方,失败了,后悔药没地方买,况且我缺少好的品德(比较客观),能力也很有限。还是让别人做老大吧!
  刘邦说他是这么想的,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见刘邦表白得似乎很诚恳,大家又把第一把交椅推向了萧何,萧何吓得差点没抽过去!
  这位老兄怕将来革命不成,再被灭门九族,浑水不趟是不行了,但萧何、曹参都不想趟得太深!
  这事还是让混蛋流氓刘邦挑头吧!
  最后,在萧何、曹参的力挺下,刘邦慷慨激昂地答应了做首领。
  209年9月初,刘邦正式在沛县宣布起义,自封为“沛公”。还有模有样地搞了个仪式:祭奠黄帝、宰杀牲畜、制作旗帜。
  然后对属下做了一番任命:
  萧何为丞,总理所有事务;
  曹参为中涓,主管内勤;
  夏侯婴为太仆,管理战马、战车;
  樊哙为舍人,相当于干事;
  任敖为门客,管理对外事务(估计当初与任敖发生肢体冲突的狱卒,不会有好果子吃的,刘邦现在可是沛公了,这块地盘都是他的了,如果不逃跑的话,肯定给收拾了)。
  公元前209年,发生了许多让史学家兴奋的大事!
  这一年,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杀官造反!
  楚国领主项梁,带着侄子项羽,造反起事,扯起造反的大旗!
  沛县的流氓基层干部刘邦,放走囚徒,而后杀官吏,起义!
  还有许多小规模的造反派,或是为了反抗暴秦的统治,或是为了乘乱捞一把,怀着不同的目的,点燃了革命的烈火……
  还是在公元前209年,中国北方的游牧部落,匈奴单于的一位王子冒顿(音墨独),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头曼单于。然后自立为单于。
  在九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00年,刘邦与冒顿进行了一场军事对话,那场对话让刘邦胆战心寒、失魂落魄!
  宣布起义后的几天里,刘邦同志收集沛县的青壮年做士兵,一共有三千人。
  在简单地做了一番调整后,刘邦将要有军事举措了!
  后院起火
  被人民群众称为革命队伍也好,被秦王朝称为贼寇也好,反正刘邦有了自己的队伍。
  刘邦的首次军事行动并没有什么成果,搞的虎头蛇尾。
  原来,刘邦派出了夏侯婴、樊哙去攻打胡陵(山东鱼台县东南)方与(读旁豫,现在的山东鱼城),夏侯婴、樊哙两人率部气势汹汹地扑了过去,这两地的守卫官员都吓傻了,紧闭城门,不敢出来搞对抗!
  就在夏侯婴、樊哙两人摩拳擦掌,要下令攻城的时候,得到了刘邦下达的命令:军事行动暂停,立即回丰乡奔丧!
  是夏侯婴的长辈去世了?不是!还是樊哙的长辈出了意外?也不是!是刘邦的老娘驾鹤西去了!
  这位在无意识中,生育了真龙天子的农家老太太,没有看到宝贝儿子登上九五之尊,就回归自然了!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太公还弄了个太上皇当当,如果刘媪活着,也能弄个皇太后风光风光,真是可惜了!
  长官如父母,父母的老母亲去世了,那就都回来发丧吧!
  但是,秦朝的官员对刘邦家的丧事,没有什么太多的考虑!也不管刘邦丧母多悲伤,治丧多繁忙!一位叫平的泗水监(负责督查工作的御史监,那个年头,没有太明确的军事、行政、司法职能划分)带兵包围了丰县,要将刘邦的反朝廷势力一网打尽!
  这位史书记载的,名字只有一个字“平”的泗水监,原本以为刘邦等人,只是一些穷而为盗的乌合之众,搞定他们轻而易举,然后向朝廷请功,升官发财。但是他的判断大错特错了,加上他的运气实在太糟,刚对丰乡形成合围态势,就被刘邦派出的兵将杀得一塌糊涂。泗水监平在惨败之下,只得逃回守地!
  “小子,逃跑就没事了吗?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刘邦率领部下,一路追击。
  选择革命(6)
  在刘邦出兵追杀“平”的时候,他犯下了一个错误,当然,这也是个难以预料的错误,他让手下雍齿留守丰乡,这个决定,使刘邦后来回不去家了!
  刘邦的这次追击战打得很漂亮,虽然“平”会师了泗水长官“壮”(这位泗水长官的姓氏也难以考证),但仍然被追上来的刘邦所部击溃,运气不佳的“平”和欲哭无泪的“壮”,向薛地(山东滕州地区)逃去!
  刘邦在后面,牢牢地咬住,又是一顿死磕!秦军又逃到了戚县(现在的山东微山县),刘邦的部下左司马曹无伤,一遛烟追下去,没费什么周折,就杀掉了泗水守“壮”,泗水监“平”继续他的奔逃之旅……最后逃到了胡陵。
  在刘邦的军事重创之下,“平”的朝廷意识彻底丧失了!后来,萧何与夏侯婴向“平”招了招手,“平”便温顺地献出了守地胡陵(山东鱼台县东南),走进了革命者的阵营。
  就在刘邦带着得胜之师,回到丰乡的时候,他发现家乡变天了!
  原本是红色的沛公刘家旗帜,现在换成了魏国的旌旗。
  刘邦有些迷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很快有了答案,原来,就在刘邦出兵追击“平”的时候,魏国的相国周市派人,来劝降守丰乡的雍齿,并许下诺言:只要你雍齿归顺魏国,就封你个侯爵来做!
  雍齿很爽快地答应了,自动脱离了刘邦的阵营!雍齿之所以没做什么犹豫就投降了魏国,不但是对封侯有很高的热情,还有更主要的原因:雍齿很瞧不起刘邦过去的流氓行径。
  在丰乡,雍齿家是绝对的名门望族,而雍齿本人也算得上是高雅的君子,乡里乡亲的,雍齿对刘邦的老底非常的清楚,并且心里也一直轻视刘邦,所以另投别人门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下刘邦简直气疯了:雍齿,这个兔崽子,老子是不会放过你的!攻打了几次丰乡之后,刘邦有些气馁了!雍齿早有准备,加固了军事防御工事,想冲进去还真不容易!
  刘邦又急又气,还有,现在这些老乡都跟着雍齿背叛自己,让刘邦同志很伤心!怎么办?
  伟大的邂逅
  愤怒之下的刘邦,依旧保持着冷静,觉得这样围着丰乡,攻不下来,长时间地耗下去,会不利于军心!
  思来想去,刘邦想到了借兵。那时候,附近的革命阵营里,秦嘉又杀陈胜使者,又是拥立景驹的,搞的名声很大,于是,刘邦决定去秦嘉那儿借兵。
  在刘邦带人向北,走在借兵的路上时,在陈留这个地方,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对他鸿图大业影响很深的人。
  这个人就是张良!
  张良在博浪沙,带人向嬴政同志投了一铁椎之后,因为捉拿的风声紧,就逃到了下邳,隐藏了起来!
  这一藏就是十年!
  十年后,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张良,已经不再是那个容易冲动的热血青年了!张良已经成长为一个深思熟虑、高深莫测的智者了!
  这位曾经热衷于搞恐怖事件的张先生,正带着一百多名纠集起来的同志,满腔热情地,要去投奔景驹和秦嘉,想跟秦嘉一起,推翻秦王朝这座大厦,但张良这时的愿景是:恢复韩国的统治!
  刘邦跟张良一见钟情,相互非常的欣赏,白天俩人没聊够,又进行了彻夜的长谈……
  张良一直把握着交谈的主动权,刘邦则成为了忠实的听众,或者说是被开导者,从来都是能胡吹乱侃的刘邦同志,彻底地被张良的见识和口才给征服了!
  这一夜,张良同志讲得唾沫横飞、讲得语重心长、讲得头头是道、讲得大局尽在掌握中!
  刘邦同志听得津津有味、听得茅塞顿开、听得五体投地、听得前途一片光明!
  之后,刘邦就任命张良为自己的“厩将”,这个“厩将”应该是负责车马后勤方面工作的,职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邦表明了一种欣赏的态度!
  选择革命(7)
  张良就暂时跟随了刘邦。
  陈留的长谈,奠定了张良在刘氏集团的参谋总长的地位,在此后刘邦十多年的革命军事、政治生涯中,对张良筹划计谋言听计从,而刘邦这种对张良的欣赏和信任,也就成为刘邦集团夺取政权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对于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长谈,张良同志做了如下的综述:以前我遇到过不少能人,但是他们都听不懂我的理论,其实我的理论都是《太公兵法》的精髓和中心思想,这让我很是怅然!为什么沛公(即刘邦)能一说就懂,一点就透呢!沛公应该是位天才领导人!
  缘分哪!
  这次刘邦来借兵,没有见到他想见的人—秦嘉,因为这时的秦嘉已经被项梁给搞掉了!
  秦嘉不在了,那就去找项梁,刘邦泰然应对变故,项梁非常爽快,借给刘邦五千兵士,十名军官,让他夺回自己的根据地!
  有了项梁部队的帮助,刘邦与雍齿进行了一番较量,这时的力量很悬殊!
  雍齿一看,实在招架不住了,就逃到魏国去了,魏国的相国周市,虽然当初答应封雍齿侯爵,但是面对战败狼狈而来的雍齿,封侯的承诺还能兑现吗?我们很怀疑!
  刘邦进入丰乡后,召集了跟雍齿一起叛变的乡亲们,进行了一番训斥,之后,看到大家认错的态度挺诚恳,都是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也就不计较了!
  但刘邦恨透了雍齿!
  神秘老人
  《太公兵法》,对于“太公”这两个字,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辅周文王和武王,创建了八百年周朝政权的姜尚。
  此公是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开始辅助周文王姬昌的,余热发挥得的淋漓尽致!而且热量相当的惊人!率大军长驱直入,攻进了商的都城朝歌,致使绝望之中的纣王在摘星楼上自焚身亡!终结了商王朝的统治。
  当然,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名字:太公望、吕望、姜太公、吕尚等等,他的官方履历表上用名应该是:姜尚,字子牙,道号“飞熊”!
  《太公兵法》应该是姜子牙从实战中总结的经验,凝聚着姜尚克敌制胜的军事、政治思想。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太公兵法》无异于星辰之外的东西了,因为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本书了,而在秦末,印刷术还是空白的时代能够看到这本书,也真是个奇迹了!
  还有一种可能,我们要注意:也许《太公兵法》并非姜子牙本人所著,是后代的兵法家或兵法爱好者,写了这么一本书,然后在作者这一栏,冒用了姜尚的名字,也是有可能的!
  且不管《太公兵法》,是不是姜子牙的作品,但张良同志后来确实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张良同志为何能遭遇这个奇迹呢?这都源于张良同志一次奇特经历,一次使张良同志爱益终身的经历。
  在不成功地袭击完秦始皇,张良同志就跑到下邳躲避追捕,开始的一段时间,他非常警觉,恨不得睡觉都睁半只眼,不敢轻易出门,怕行迹败露!
  后来,风声不那么紧了,朝廷追捕的气氛不那么紧张了,张良才敢走出门外,并不悠然的溜达溜达……
  一天,张良在圮上(也就是桥上,今天的江苏沂水大桥)眺望远方的景色!以寄托自己高远的情怀……
  突然,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小伙子,你到桥下去,把鞋给我拿上来!
  “谁这么嚣张,竟然敢这样对我发号施令”!张良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回身,以拳脚回答“下桥拿鞋”的指令!
  张良同志贵族出身,从来都受人尊敬,习惯了对别人的指挥和命令,听到了这样口气的指使,自然很不适应,刺激得少爷脾气上来了,要动手打人!
  选择革命(8)
  可当张良同志转过身来时,他忍住了!
  他看到跟他说话的老者,眉毛胡子都白得跟雪一样,拄着拐棍,年纪太大了!但从老人的神态上能看出来:我不是请求你;而是命令你!
  张良同志毕竟受过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懂得尊老爱幼。
  于是张良同志没有发作,忍住气愤,到桥下把老人的鞋给捡了回来。送到老人面前!
  令张良意外的一幕又发生了!老人坐在桥中间,把脚抬了起来,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你给我穿上!
  张良同志心里又是生气;又觉得很可笑,算了!别跟这个老头一般见识了,好人做到底吧!
  也就是此时善良的一闪念,铸就了张良同志日后非凡的才华和韬略!
  在张良一条腿跪在地上,努力地哈着腰为老人穿好鞋后,老人站起身来,捋了捋胡子,面露微笑,张良同志满以为老人会向他道谢,这是最起码的礼貌啊!张良同志也准备说:不用谢,您年纪大了,应当帮您的忙等等。
  但是张良准备的谦逊辞没有用上,老人并没有遵循得到帮助要致谢的常理,转身下桥,走了!
  张良愣了一会,这太不符合常理了!真是怪了!这老人什么来历呢?
  老人的异常举动勾起了张良同志的好奇心,他决定对老人跟踪,想了解一下老人的情况。
  马上,张良就跟了上去,大约跟了有半公里的路,老人似乎察觉到了,停住了脚步,缓缓地转过身来,等张良同志到了身边,温和地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是值得调教的!五天以后,天亮时,你到这里来等我。
  张良到底是张良,就是聪明,他预感到这是不寻常的经历,当即跪在地上,答应道:是!
  收获
  五天的时间,忙碌的人们会觉得五天的时间太短了,一晃就过去了!
  可在等待中的张良,却感到这五天的时间太漫长了!
  第五天一早,张良简单地洗漱之后,就来到了桥上,老人早已等在那里了!并且很不客气地把张良同志数落了一顿:你个年轻人,跟我老头相约见面,应该早点到才对,你却来得这么晚!今天不跟你聊了,五天以后再见面吧!
  于是张良垂头丧气地回到住所,在急切、迷惑、期待、莫名的兴奋中,张良又熬了五天,这天早上,一听见鸡叫,张良就往桥上赶去,等他来到桥边时,张良同志又泄气了:他看到老人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
  结果张良同志又遭到一通责备,最后老人又丢下一句:五天后再来见我!
  又一个五天过去了,这回张良同志觉也不敢睡了,刚过了半夜,就起身,来到了桥上,天还黑咕隆咚的,老人还没有来呢!
  于是张良同志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天还没亮时,张良就看到了老人的身影。
  老人看到张良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呵呵……你这个年轻人,应当这样啊,也值得我教你点本事!
  在张良同志热切的期望中,老人从袖筒里拿出了一本书,非常凝重地交给了张良同志,并嘱咐说:小伙子,你把这本书弄通了,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高兴得差点背过气去!
  对于后来的经过,张良同志是这样对别人描述的:
  我想对我的老师做更深的了解,但是我的老师只告诉我:十年以后,你会辅佐明主崛起!
  十三年后,我会在济北的谷城山下与你重逢,在那里你会看到一块黄色的石头,那就是我!
  说完这番话后,我的老师飘然而去,消失在茫茫夜色里……
  后世称呼张良的老师,或者是“圯上老人”,或者是“黄石公”,都是有根据的。
  不论后人怎样称呼张良的老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张良对于老师的神秘,到处宣扬,也为自己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让世人总觉得张先生深不可测。
  大多数人都会这样猜测:这张先生是不是神仙的徒弟呀?
  渐渐的,张良同志被神秘色彩笼罩!
  选择革命(9)
  “圯上老人”,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在未遇到张良之前,一定经过了太多的求索,寻求可以接受兵书的人才,他一定也经过了许多的失望,可以为他下桥捡鞋的又能有几人!
  “圯上老人”有幸,他经过太久的守望之后,遇到了张良,才没有明珠暗投!
  张良有幸,在他亡命江湖的时候,遇到了“圯上老人”,能在满腹委屈地为老人穿鞋后,得到人生最丰厚的回报,使他机敏的头脑被策略武装,成为难以战胜的神话!
  张良同志在得到《太公兵法》之后,一心的研读,对于搞恐怖事件的热情渐渐淡了下来。
  他把心思都放在了《太公兵法》上!
  从后来张良同志的革命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良同志虽然对《太公兵法》心领神会,并被刘邦授以“将”的官职,但张良同志从没有亲自带兵阵前厮杀!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经过数年的学习和思考,张良同志对于《太公兵法》不但述诵如流,而且对于兵法的思想有了全面的领悟,做到了可以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可放之四海……
  在以后跟随刘邦夺取政权的岁月中,在许多危急时分,都是张良同志,挺身而出,运用非凡的智谋,帮助刘邦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太公兵法》的谋略,大多被张先生转化为政治攻略,张良同志在克服“教条主义”的实践上,为后世做出了表率。
  刘项初逢
  就在刘邦在丰乡休整的时候,接到了项梁发来的邀请函,请他去薛地(山东滕州市南),商议拥立楚王的事宜。
  这时的刘邦实力还不雄厚,革命的本钱并不太多,加上刚受完项梁的帮助,所以当他接到邀请时,还是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项将军这么看重我,那还迟疑什么!于是刘邦马上带着张良等人赶到了薛城。
  在刘邦赶到时,有一队得胜的部队也回到了薛城,这队人马的主帅就是未来的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这次出兵去攻打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因为开始攻城很不顺利,遭到守军的无谓抵抗,项羽同志不仅痛恨秦王朝守军,连城里的老百姓都纳入了仇恨的范围,在攻下城池之后,把守军一律活埋了,没来得及逃走的老百姓,也意外地享受了活埋的待遇!
  一番肆意的宣泻之后,项羽同志心满意足的回到了薛城。
  刘邦一见项羽:这个小伙子,英武豪爽,头脑还不太复杂,我很喜欢!
  项羽对刘邦也有非常良好的印象:与众不同,谈吐不俗,值得欣赏!
  一场结局惨烈的真诚友谊拉开了序幕……
  刘邦和项羽自从相见后,互相欣赏,情感不断升温,互相称兄道弟,相处得十分和谐。
  这个时候,他们之间互相的称呼应该是:“刘哥”;“项羽弟”。
  项梁在拥立楚王的工作会议上,率先发言:我听说张楚王陈胜已经殉职了,我们楚国不能没有带头人,大家说说,谁做楚王合适呢?
  谁做楚王,刘邦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什么考虑,一时也做不了回答,倒是项梁有几个机灵的部下,直抒胸臆:项将军是楚国贵族后裔,当然是项将军做楚王,这是名正言顺的啊!
  项梁想听的就是这个!
  正要以勉强的姿态地答应下来,这时,门外守卒来报告:有个姓范的老头要见您!
  “那就让他来见吧”!项梁倒挺爽快。
  可就是这一爽快,他做楚王的愿望泡汤了。
  来见项梁的老头名叫范增,是居剿人(巢湖边上的巢县),平时就以聪明自负,总喜欢搞一些自以为有创意的计谋,并且很以此自得!
  选择革命(10)
  从群雄并起到楚汉相争,有那么两位不甘寂寞的老同志卷入旋涡,他们最后的结局都很让人怜悯。老同志范增就是第一位。
  一见到项梁,范老同志就是一通宣讲:张楚王陈胜,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又没有什么才能,跟您那是没法比的,却要称王统治天下,所以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没什么可惜的!陈胜之所以这么快就失败了,那是他没有拥立楚王后裔;
  如果您能找一位楚国王室成员,扯起大旗,天下人都会跟您效力,到那个时候,攻进咸阳,是不成问题的!
  范增的这套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完全能站住脚的:找一个牌位固然对大局有益处,但陈胜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跟自身的素质有关系!
  项梁很认同范增的见解,立刻派人出去,寻找楚国的王室成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找到了一个楚国王室的传人:熊心,此时的熊心正在从事专职的放牧工作。
  有了楚王这个岗位,熊心自然放弃了牧童的职业,在薛城,项梁等人尊熊心为楚怀王,后来又迁移到盱眙,在盱眙建立了楚国政权。
  楚国的历史上,也就是屈原那个年代,已经有一位楚怀王了,这位怀王,因为天真地想得到秦国的一些土地,被当时著名的大骗子张仪骗到了秦国,饱受折磨,最后客死秦国,屈原曾特意写《招魂》,来祭奠这位还算受百姓热爱的楚怀王。
  楚国的老百姓,大多对怀王很同情,项梁又拥立一位怀王,对于人心归附方面,肯定会有积极的意义!
  牧童熊心做了楚王后,封英布为当阳君,陈婴为上柱国,项梁却自称武信君,很显然,项梁没把有过放牧经历的怀王熊心放在眼里!
  但这位熊心毕竟是王室后裔,血管里流淌是王族的血液,对于当国王这个差事很快熟练起来了。
  复国之梦
  就在楚怀王的政府开张不久,张良同志貌似诚恳地对项梁说了一些很受听的话:您拥立了楚王,这是很符合老百姓意愿的事,你的功绩必将被载入史册,流传世间!
  看到项梁很受用,张良接着提出了建议:现在齐国、魏国、燕国、魏国这些国家都光复了!楚国也有了新的带头人,拥立韩王的工作你来做比较合适(话外音就是可以名利双收),将来韩国就可以作为楚国的附属于和外援,这是双赢的政治举措,您觉得怎么样?
  项梁没有回答张良怎么样,直接就问:“韩国王室还有后人吗”?
  张良立刻振奋起来:“韩国的公子当阳君韩成,品德修养、领导能力都不错,是最佳人选”!
  “那就让韩成做国君,你做韩国的司徒,辅助韩成恢复韩国的政权”。项梁是个喜欢自作主张的人,尽管他拥立了熊心做楚王,但对请示汇报之类的工作程序,从来都是不感冒的!
  在这一点上,项羽跟他的叔叔倒是挺相似的!
  张良立刻开始了他的复国行动,跟沛公刘邦告别,我们说,这个时候的张良同志,虽然对刘邦好感越来越多,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毁心中的梦想:恢复韩国!
  可以说,光复韩国的梦想,从韩国被秦吃掉之后,就在张良同志的心中燃烧,为了实现奋斗目标,张良同志历尽艰辛,不畏任何险阻,在经历了“散尽家产”、“博浪沙事件”、“下邳避祸”、“圯上得兵书”等一系列人生积累之后,张良同志的目标更加坚定了,他要为韩国的光复倾注毕生的精力,不达不止!
  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君王,应该是那个时代最高的思想境界!
  不可否认,张良同志对刘邦有着非同寻常的好感!尽管他还接受了刘邦同志任命为“厩将”的官职,但此时,张良同志似乎还没投身刘邦集团的想法。
  选择革命(11)
  从情感上来讲,下邳的邂逅,刘张二人一见如故,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从各自的利益方面来看,刘邦和张良都晓得“多个朋友多条路”的道理,都希望对方能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帮助,这是不言而喻的!
  不久,张良带着下属们赶到韩国的老地方,一番搜寻过后,终于找到了公子韩成。
  在张良的主持下,韩成被拥立为韩王,并迅速在周边地带进行军事占领,原来韩国的一部分领土得以恢复。
  这个时候,战国七雄的局面又重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在陈胜革命春风的吹拂下,雨后春笋般地露出头来……
  嬴政同志永世一统天下的美梦破产了!
  但是,革命的事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只拦路虎正张牙舞爪地向革命阵营扑来!
  这只凶猛的恶虎,就是“屠夫”章邯,秦王朝的税务局长。
  交锋
  章局长在剿杀革命力量的过程中,比较嚣张,几乎是没碰到过什么太强的对手!
  在临济(现在的河南封丘东),章邯与“齐魏联军”展开了一场角逐,结果“齐魏联军”在月黑风高之夜,被章邯偷袭击溃。
  齐王田儋、魏国相国周市(就是诱降雍齿的那位)都在战斗牺牲。
  章局长在扫平“齐魏联军”之后,带兵把魏国国都大梁(现在的河南开封西北)围住了!
  魏国的国君魏咎,是个比较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抵抗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派出了和谈代表,与章邯谈判,表示愿意投降,但作为投降的条件是:章邯不能对魏国的百姓不利。
  和谈进展得顺利,章局长接受了魏王投降的条件。
  魏王咎在拿到“和谈议定书”后,确信章邯接受了自己的条件,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和震惊的举动,他点燃了自己的王宫,然后走入火海,以身殉国!
  在书写秦末汉初的史书上,记载魏咎的笔墨不多,但魏咎的行为却让人慷慨生悲,敬意油然!
  一国的君主,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出路,而是老百姓的生死,在确认能够保全老百姓的生命之后,慨然赴死,不做俘虏,不让祖宗为自己蒙受耻辱。
  我以为:魏咎!用自己的仁爱和无畏,高水准地对君主的概念进行了光辉的诠释!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永远的记住,在秦末,有一位心系百姓、敢于自我牺牲的国君:魏咎。
  章邯局长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后,其他的事都没太放在心上,在战略上,章局长不太重视他的对手们!
  只是有一件事,章邯挺在意的:那就是魏咎自焚了,他的弟弟在哪儿呢!他想找到魏咎的弟弟魏豹,这样,才能对朝庭有个圆满的交待。
  章邯不知道:他找不到魏豹了!就在他进城之前,为了保住魏国的有生力量,魏豹选择了逃亡,而且手段也很独特:天黑时,让城上的守军用绳子把自己竖到城下,后来,碰到了楚国来救援的部队,跟着来到了项梁的驻地!
  项梁对于魏国的危急,并没有坐视不管,先期派出了侄子项佗去救援,项佗还没到大梁时,章邯就以胜利结束了战斗。
  没什么大不了的,项梁打算自己去会会章邯!
  就在项梁带领刘邦、项羽等人到达亢父(山东济宁市南)的时候,战死的齐王田儋的弟弟田荣派来使者求救!
  田儋牺牲后,接过革命大旗的是原来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被齐国的遗老遗少们立为齐王)。但是,田儋的弟弟田荣不服,正在对抗的时候,他的驻地东阿(山东东阿西南的东阿镇)外围,出现了数十万的秦军,章邯局长来铲他了!
  田荣的窘迫而又惶恐现状,引起项梁的同情!
  选择革命(12)
  “齐国的危难,只有我去摆平了”!项梁当即豪情万丈。
  在东阿的外围,项家军与章局长的部队遭遇了!
  章局长在开始还不以为意,并没有把项家军放在眼里,但在交锋后,章邯感觉今天遇到劲敌了!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因为项家军都是些不要命的主儿!打起仗来浑然忘我!
  就在章局长瞎琢磨的时候,项家军里冲过了一位,奔着章邯就冲过来了,面对章局长宰人如雪片的大砍刀,一点怵的意思都没有!
  两人过了几招后,项家的年轻人越打越来劲,这回,轮到章局长怵了!
  体力跟功夫的差距太大了!汗流浃背的章局长只好逃跑,惊恐之中,连手里的屠刀都成了负担,扔了不要了!还是命要紧!
  后来,章邯了解到,他败在了项羽手里!
  项羽,将注定成为章局长生命里的克星!
  分兵
  对于章邯的悲惨败逃,项梁并没有也不可能寄予什么同情,追杀了十多里,才肯罢手!
  看到秦军越跑越快,越跑越远,田荣对项梁说:“我不追了,我要去解决王位的归属问题”。
  项梁没有别的事,就率领楚军继续追杀,很有战果!
  没过多久,田荣的对头田假,跑到了项梁这里,这位齐王怎么会来到项梁的军中呢?
  原来,田荣解决王位的工作很有成效:驱逐了田假,而且还强词夺理,说田假没有资格做齐王(田假是原来齐国君主田建的弟弟,从传统的宗主制角度来说,他做齐王,或是田建的儿子做齐王,是最有说服力的,但没听说田建有儿子存在,或有什么作为)。
  田荣把齐王的岗位交给了田儋的儿子田市,自己做上了相国,任命自己的弟弟田横为大将军,从秦军手里夺取原来齐国的领土。
  田假来项梁这里,抱有天真的幻想:希望项梁能借兵给他,打回老家去!
  可能这位田假对自己的处境真是无计可施了,项梁刚帮助田荣打跑了章邯,拉了他一把,怎么可能再借你兵去打他呢!
  不过,项梁对田假还是比较客气的,对他说:“你现在无家可归,就在我这待着吧”!
  在公元前208年六月,项梁派人去田荣那里,催促田荣来汇师,一起去攻打章邯,田荣却托使者带回话来:你把田假杀了,我就出兵帮你!
  项梁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没有理会田荣的条件!虽然他没借兵给田假,但对田假的遭遇还是挺同情的。没干落井下石的事。
  项梁开始独立作战了,分出一部分兵来,派刘邦和项羽去攻打城阳(山东鄄县),项羽顶着城上扔下来的乱石头、射下来的乱箭,率先攻上了城楼。
  这位项羽同志,杀红了眼,入城之后,不管是秦王朝的官兵,还是普通老百姓,就是一个字“杀”!
  面对横尸街头的广大群众,刘邦心中十分不忍,规劝项羽:兄弟,老百姓又没惹咱们,就别杀了!
  项羽只当是耳旁风,风风火火地继续他的杀人工作!
  直到城阳城里,能喘气的,除了楚军,就是一些低等动物了,项羽同志才停下手来!回到项梁那里,报告胜利的消息。
  项梁带着归队的刘邦、项羽接着追击,死死地咬住章邯,一直追到濮阳(今河南濮阳)。章邯在濮阳加固了防御工事,项梁费了半天劲,也没攻进城去。
  项梁的战略思维比较活跃,但他没有在直接打击章邯军团上下功夫,而是决定扫清濮阳的外围,使濮阳陷入孤立状态!
  他把打击的目标转移到定陶(山东定陶县西北),放弃了濮阳,带兵去攻打定陶。
  在定陶城下,项梁的攻城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定陶的守军抵抗得很卖力!
  项梁也觉得在短时间内难以有什么成效,活跃的思维又让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项梁再一次把刘邦、项羽分出去,向西,去收拾秦军!
  刘邦、项羽两人联手,一路向西,军事行动进展得很顺利,在进军到雍丘(河南省杞县)后,项羽同志在厮杀中,亲手斩杀了秦王朝的三川郡长官:李由,他是秦朝宰相李斯的儿子。
  看到刘邦、项羽每次联合出兵,都有辉煌的战绩,项梁对他们的合作充满了信心。于是,再次决定:让刘、项两人去攻打外黄(今河南兰考县东南)。
  这是个错误的决定,而且错得致命!
  项梁没有想到:章邯会有胆量进行反扑。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