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之二
作品名称:像风一样远去 作者:江华洲 发布时间:2013-06-27 15:34:35 字数:3406
西门口的灰姑娘
万淑芬小时候的模样,来自于小叔万永祥提供的一张照片。
退休之后,万永祥花了几年的时间整理他命名的《殊书》。那是他毕生所存留的书信集,其中包括能搜集到的所有照片,光我们家的就有厚厚的一大叠,全部装订了,有些还作了简单的装裱,设置了封面。
万永昌写给万永祥的信是最多的,比写给我们家所有成员的书信之和还要多。把我们家这一分支的《殊书》交到我手上时,万永祥说,我现在所看到的万永昌写给万永祥的书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文革初期,万永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万永祥怕惹祸,把此前万永昌写给他的书信全部付之一炬。
这已是万永昌去世二十年之后一个春节其间的事。抚摸着岁月斑痕累累的书信集和已经有了破损的照片,看着万永昌那遒劲有力可以当作书法来欣赏的文字,我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那张照片,是万永祥来到我们家后,万永昌过年回家探亲,到照相馆照的一张全家福。
照片中的万永昌居中而立,怀里抱着万淑芬,刚出生不久的万立诚在母亲怀里,万永祥站在万永昌的右侧,我和万立人站在前排。
那一年,万淑芬刚满三周岁,扎着一对往上翘的小羊角辫,穿一件红白相间的花棉袄,脸圆圆的,是个小胖子。
四岁的时候,万淑芬就得帮家里干活了。她的职责是照看还在坐椅子的万立诚。
印象中,万淑芬挨过一次打。她没看好万立诚,让万立诚把屎尿拉在身上。母亲心情焦躁,给了万淑芬一个巴掌。
等到万立诚会走路,牵着万立诚到处去的,基本上是万淑芬。
万立诚用不着万淑芬带了,万立德又来了。我们家的这个“药罐子”比万立诚可是麻烦多了,不过万淑芬此时已经满了八周岁,带万立诚也带出了经验,不会再面对哭哭啼啼的万立德束手无策,她会用种种办法把万立德逗笑。
夏天到了,万立德头上长出了无数个“冲天炮”。对付疖子,母亲没有多少办法。她到荷塘边摘了一些乌桕叶,贴在疖子上,把脓头敷熟,然后用手去挤。
万立德放声大哭。他被母亲夹在腋下。澡盆里的水很快就染成了红色。万淑芬蹲在旁边,帮着母亲抓住万立德拼命挣扎的两只小手。处理好疖子上的脓头,抹点蓝汞,洗好澡,身上撒一点爽身粉,万立德交到万淑芬手中。万淑芬马上把万立德抱出去,到外面吹风。
万立德慢慢不哭了,不久就在万淑芬的怀中睡着了。
这一年,万淑芬已经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她也在第四小学读书。放学回家,坐在竹椅上的万立德就像看见母亲一样兴奋得双脚乱蹬。万淑芬解下万立德胸口的围巾,擦去他还在往外流的口水,抱起来,看看他屁股下有没有屎(儿时候,小孩子拉屎,马上就会有一只邻家的狗跑过来,光看地下无法知道小孩有没有拉屎)。完了后,拍拍万立德的小屁股,带他到外面去开心一下。
一些家务事,万淑芬也得参与。
我们儿时做过的事她基本做过。我们儿时没做过的事她也做过。
除了带万立德,她一样要提着竹筐到西门外的水塘打猪草,早早晚晚去田间地头钓虾蟆,挖蚯蚓,到垃圾坑去捡柴禾……这没什么,西门口的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可是万淑芬是个女孩子,上衣和裤子上打满了稀奇古怪的补丁,脸上一道道的黑迹,人又小,这就格外引人注目了。
万淑芬傍晚在家门口喂鸡鸭的场景让人印象特别深刻。家里的鸡鸭好像都认识她,只要一看见她,就会在她身后追着跑,而看见我们却没有丝毫反应。这说明,经常喂鸡鸭的是她,而不是我们。
给鸡鸭喂食,万淑芬一定会守在一旁,邻家的鸡鸭过来抢食,万淑芬就会把它们赶跑。换成我和万立诚,赶走的可能是自家的鸡鸭,留下的是别人家的的鸡鸭。
喂猪也差不多,两条大肥猪一看见她就哼哼唧唧,从猪栏里爬起来,闹着要食吃。我们进进出出哪怕一百次,猪还是睡它们的觉,才懒得理我们呢。
天黑后,母亲还没有回家,给万立德喂好饭的万淑芬再一次出门,去荷塘边的菜地接母亲。
行走在无边的黑夜之中,有时北风呼啸有如鬼叫,有时蚊虫扑面而来,附近的草丛中不断有蛇啊或什么小动物走过时发出的声响。最可怕的还是身后出现了脚步声,分明听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可一转身却什么都没有。这无疑是幻觉,自己吓自己。可在我们的童年,这种幻觉是经常出现的。大人也经常告诫孩子,一个人走夜路,听到后面有脚步声千万不要回头,一旦回头,说不准就有一只狼脚搭在自己的肩膀上。还有那种能够遁于无形的鬼魅之说,就更恐怖了。
万淑芬大概也吓得不轻。她一溜烟跑步前进,快到母亲身边才放慢脚步。
看到小小的万淑芬如此懂事,母亲又欣慰又心酸。往回走时,母亲挑着尿桶走在前面,万淑芬空着两手跟在后面。
如果母亲回家早,万淑芬一定要拖母亲上桌吃饭。
见怎么拖都拖不动,万淑芬只好把自己碗里的饭菜往母亲的碗里拔。
家里有一个这样的女儿,当然让母亲省了很多心,不像我们,尽惹她生气。
就这样,万淑芬一天天长大了,小辫子变得越来越粗,不再是儿时的那个黄毛丫头,一头乌发黑得发亮,人也在抽条,已很难和小胖子的模样对照起来。
从前,西门口很多人都瞧不起我们家,等到万淑芬进入少女期,从我们家门前走过的人的眼神就大不一样了。
一些大人倚大卖大,忍不住会在路上拦住她,逗她说几句话,摸摸她的脑袋。万淑芬的反应是迅速跳开。
很多大人都无法读懂万淑芬。在外人面前,她话不多。哪怕是一些比较熟悉的近邻,要从她嘴里掏出点话来都有相当的困难。大人问话时,她忽闪着大眼睛,通常只有点头和摇头两种表示,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她是个哑巴。
大人很困惑。他们常常站在远处打量她。有时悄悄来到她的身后,双手倒背,静静地看她在食盆里拌鸡鸭食,用一根小棍子把挖回的蚯蚓从竹筒里往外拔,手中的虾蟆有选择地扔向那些没有争抢到食物的鸡鸭。万淑芬一扭头,正好与身后的凝视者打了个照面。人家面带微笑,眼睛里是一种欣赏的目光。这种目光万淑芬能读懂,但是不会接纳。她没有任何表示,也不会有受到惊吓的感觉,加快速度把手上的事做完,人就进屋去了。
家里吃好吃坏,她从来不会置一词,更不会去批评母亲。
穿着也不讲究,什么样的破衣服,都敢穿到学校去。
最大的特点,就是顾家。
母亲不在时,她要顾着两个弟弟(后来是三个弟弟一个妹妹),让他们吃饱。
母亲回到家里,她又要尽其所能让母亲多吃一点。
还在少女时代,她就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她是为母亲和家里的兄弟姊妹而活着,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们。
有外人在,诸如家里来了亲戚,只要她有机会上桌,好东西一定要往弟妹们碗里多夹一点,母亲的饭菜也会留好,藏起来。
好几次,母亲端着万淑芬递给她的饭菜,大滴的泪珠往碗里掉。
事实上,在我们家里,母亲和孩子是相互影响的,在万淑芬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万淑芬如此待她,母亲又怎能不拼出老命,也要让孩子们有一碗饱饭吃?
她累死累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万淑芬呢,是绝对不能容忍外人欺负到我们家人的头上,也包括对母亲的保护。
在万立人十四岁那年,母亲被涂家人摁在地上痛打,八岁的万淑芬之所以敢冲上前去,张嘴就对涂家老大咬,原因就在于此。
她虽然瘦小,但绝不懦弱。母亲的肉体是不允许受到任何伤害的,尊严更不容践踏。她能保护母亲,固且要冲上前;她保护不了母亲,同样要冲上前。面对外人的强盛,她不会有任何畏惧,有的是一颗无论如何都要保护母亲的决心,还有那种与生带来的的从骨子里往外散发的誓与亲人共赴苦难的倔犟和刚毅。
她后来无数次说过这种话,只要她在,是绝不能看着别人欺负自家人的。
家人,父母,兄弟,姊妹,家庭利益,在她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甚至,包括家里的鸡鸭猪,都是家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分子。喂食的时候,她要守在一旁,就是为了让属于它们的食物,不要被掠食者夺走。
看见万淑芬轰赶别人家的鸡鸭猪,街坊出来说话:“你就让它们吃几口,又能吃掉多少东西?”
万淑芬只当没听见,继续轰赶。
街坊们都有这种感觉:这个小女孩太巴家了,一点亏都吃不得。
童年时代,少女时代,万淑芬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她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美丽,她的这一秉赋,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终于,在她离家之前,她出落成西门口最著名的大美女。
她衣着简朴,素面朝天,从不刻意打扮自己,却光彩照人。在她的身上,美丽的本质和美丽的魅力有了最好的体现。
但这仅仅是她人生之路的一部分,甚至很小的一部分。
她还会往前走,以自己不同寻常的表现,去创建一个别人只能望其项背的世界。
以她的美丽,成长经历,取得的成就,社会地位,达到的人生高度,完全可以称之为西门口的灰姑娘。
有人后来就是这样说她的,尤其是《格林童话》在小城得到广泛传播之后。
1975年11月,当万立人带来让我们全家人最开心的消息,而她却要替代我下乡时,万淑芬没有说二话,第二天就带着简单的行李去了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