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宋史(五) 帝王之忧
作品名称:漫话宋史 作者:王世热 发布时间:2013-05-05 10:18:31 字数:3587
人都是有占有欲的,对于人来说,得到的东西就绝对不想失去。帝王更是如此,因为他拥有的实在是太多了,有江山政权就有一切,所以,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最恐怖的事情莫过于让他失去曾经拥有的这一切。人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不仅是指实际的难易程度,更是指这一“攻”一“守”中的心理体验。打江山是从无到有,每一次胜利都是获取的喜悦,而守江山却不一样,每一次的动荡都是在剥夺“有”的权利。所以,为了不失去一切,帝王的无情也就比常人更甚。
获取的过程也不可能只有单纯的喜悦,其中必定掺杂着害怕失去的担忧。大宋江山未稳,赵匡胤的心并不平静,他时刻都在提防着半路会杀出个程咬金搅乱自己平坦的帝王之路。李筠的造反让他的担心成为了现实,也加重了他对其他节度使的疑虑。
大宋开国伊始,成德节度使郭崇听说赵匡胤接受恭帝禅位,情绪非常低落,还不时黯然流下泪来。监军陈思诲把郭崇的情状暗中告诉了赵匡胤,他说:“郭崇心怀怨恨,常山离契丹又近,不早除掉他就是个心腹大患。”
赵匡胤光明磊落地说:“我平时就知道郭崇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只不过是有感于世宗的知遇之恩罢了。”表面上这样说,过后却派使者去侦察虚实。
听说有使者要来,郭崇情知善者不来,非常愤怒却一时又不知如何是好,他对手下人说:“也不知道使者是带着什么样的命令来的,我该怎么办呢?”
观察判官辛仲甫说:“您效法忠诚节义之人,处理军民的事情都是按着法理,朝庭凭什么加罪于您呢?使者来了,您就率领官吏到郊外去迎接,极尽礼仪恭谦。让他仔细视察,自然就可以辨别您的忠佞了。”
郭崇就按照辛仲甫的话去做,使者来了,就每天陪他喝酒听曲。招待好了,使者也就看出了他的忠心,回去后就把自己的感想上报给赵匡胤。赵匡胤很高兴,说:“我就知道郭崇是不会造反的。”
保义节度使袁彦性情凶暴,许多政令都是身边的小人出的主意,给陕西人带去了很多痛苦。赵匡胤登基后,他就日夜打造武器训练军队。赵匡胤担心他造反,命令潘美去监视他的部队,好借机杀了他。
潘美很低调,一个人一匹马就进了城。见到袁彦,潘美说:“皇帝荣登帝位,召你进京议事。”一句话就完美地完成了赵匡胤交给他的任务。
听说皇帝召见,袁彦二话不说,简单收拾一下就上路了。有无反心也就一目了然。潘美如此解决问题,赵匡胤是很高兴的,他对身边的人说:“潘美不杀袁彦,成就了我的心意啊。”
一方面担心人才为患,一方面又要招抚人才,看来做皇帝也是很纠结的。不仅纠结,甚至都草木皆兵的程度,一有风吹草动都得高度警惕。
忠义节度使兼侍中杨承信本要迁为护国节度使,他到了河中,就有人打他的小报告说他有反心。做皇帝的,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相信没有无风的浪。有人打报告就查呗,于是派了魏丕给杨承信送生日礼物,叫他暗中调查。结果又是虚惊一场。
不过,杨承信却无缘无故倒了大霉,赵匡胤把他的家给抄了。当官的,有几个人的屁股是干净的?要想抄你的家随便找个理由就是。
淮南节度使兼中书令李重进是周太祖的外甥,他和赵匡胤一起在周世宗朝共事,两个人分管内外兵权。李重进知道自己才能不及赵匡胤,所以对于赵匡胤常怀忌惮之心。恭帝承袭皇位后,他出镇扬州,还是像以前那样掌握宿卫兵权。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就让韩令坤代替李重进做了马步军督指挥使。李重进请求入朝,赵匡胤不想见他,命令翰林学士李昉拟诏拒绝。李昉却行事草率,他在诏中写道:“皇帝就像是人的头,臣子就像是人的四肢,虽然相隔很远,却还是同为一体。你我保有君臣的名分才是要长久考虑的,像朝觐这样的礼仪没有必要急在今日。”
李重进的热脸贴上了赵匡胤的冷屁股。得了个这样的诏,李重进心里的迷茫和惶恐也就可想而知。回去后,他越想越担心,越想越害怕,想到赵匡胤如此冷淡自己,别说是前途,就是生命都是悬于一线。
此路既不通,那就另想他法。他开始招集一些亡命之徒,修筑工事,阴谋造反。
其实在此之前,李重进就有这个想法。李筠造反的时候,他就派自己的亲信翟守珣暗中与李筠取得了联系,想一同举兵。可惜他这个翟守珣竟是个间谍,偷偷地跑到京城通过关系见到了赵匡胤,把李重进的计划一一道出。难怪后来赵匡胤用自己的冷屁股面对李重进的热脸。
赵匡胤问翟守珣:“如果我赐给李重进免死铁券,他会相信我吗?”
翟守珣回答:“李重进始终都没有归顺之意的。”
听到翟守珣的话,赵匡胤算是心里有了数。他大大地赏赐了翟守珣一番,并让他说服李重进稍缓起事,以免朝庭分散兵力。
翟守珣回去后,就极力说服李重进要养精蓄锐,不要急着起兵。李重进采纳了他的建议。
平定李筠后,赵匡胤就想拿李重进开刀,但又怕李重进疑惧增多会生出什么变故,又派陈思诲拿着免死铁券去安慰李重进。
有了免死铁券在手里,李重进的心才安定下来,本想动身跟着陈思诲一起入朝的,但手下人极力劝阻。其实明白人一想就明白,再硬的免死铁券也还是皇帝说了算,要杀要剐只是一句话的事。
听了手下的话,李重进觉得很有道理,干脆把陈思诲软禁起来,反了他的赵匡胤。
李重进加紧准备。他派人到南唐去求援,唐主听都不敢听。
扬州都监、右屯卫将军安友规知道李重进要造反,非常高兴,翻过城墙来投奔。这墙一翻就翻到阴曹地府里去了。能让别人翻墙进来,李重进认为自己的手下军校有异心,一下子抓了十几个人。
军校们觉得实在冤枉,恳求李重进说:“我们都是保护周室的人,您是侍奉周室的,为什么不让我们为您效命呢?”李重进哪里听得进去,把他们全都杀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有人造反,就派兵镇压。镇压李重进的重任又交到了石守信和王审琦的身上。
石守信和王审琦都是在平定李筠时立过大功的,而且,他们和赵匡胤的关紧也比较铁,按理说,有了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赵匡胤完本可以高枕无忧。但是,赵匡胤还是觉得有些不妥。
他找来赵普,想听听他的意见。赵普说:“李重进没有薛公田文那样的守城之策,没有魏武侯那样的远大目标,虽然依凭淮河天险,但是,却是守着一座孤城。他没有诸葛诞那样的恩信,手下的将兵一点都不团结,有袁本初那样的人才却弃之不用。内缺军粮,外无援兵,急攻缓攻都可以,兵法尚速,还是急攻为上。”
听了赵普一席话,省得夜长梦多,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
天子御驾亲征,自然不同凡响。赵匡胤率领大军到达大义驿,石守信就派人快马来报,说扬州即将攻破,请皇帝去观战。
决战那天,赵匡胤就在扬州城下高坐观战,将士们士气高涨,都使出吃奶的力气奋勇杀敌。在强大的攻势下,扬州城里面的李重进很快就抵挡不住了。冲上城墙的大宋将士勇猛无比,一刀一个,像切东瓜一样杀得李军兵士鬼哭狼嚎。
城破了,李重进也就完蛋了。听说李重进造反,他的兄长李重兴早就自杀了。见大势已去,李重进除了死已经没有了退路。他唯一可选的就是选个妥当的死法。
那天,李重进悲壮地带领着自己的家人穿戴齐整,一把火点燃,烧得干干净净。翟守珣却因间谍有功,官升供奉官的肥位。
对于扬州的百姓来说,赵匡胤可谓是仁义之师。李重进生性吝啬,从来没有让他的士卒吃过好酒饭,部卒的怨怼早已有之。这样的士兵是不可能为了李重进去拼命的。赵匡胤进扬州城却做了大量的安抚工作。
首先,开仓赈民。李重进也不是个好鸟,为了造反,他必定要搜刮民脂民膏来充军费,要抓壮丁来充实军队。没有了钱粮没有了劳力的百姓,他们的生活可想而知。赵匡胤颁下诣令,发给扬州百姓一人一斛的粮食,十岁以下的半斛。
其次,放归壮丁。那此被抓的壮丁,他们虽然也参与了抵抗,赵匡胤却设身处地,不仅没有治他们的罪,反而赐给他们衣服和鞋子让他们回家。
最后,宽大处理李重进的家属和部下。赦免他们的罪责,逃亡的不再追究,尸骨暴露的为他们收尸。就是那些死了的役夫,赵匡胤也按每个人三匹绢赐给他们的家人,并且免除他们三年的赋税。
有这三条,扬州百姓的人心向背可想而知。对于他们来说,终于解放了,大宋的天才是蓝蓝的天。
为了体察民情,赵匡胤也经常微服私访。臣子们不安了,劝他说:“天下既定,人心不安,您三番五次地往外面跑,万一发生意外后悔都来不及了。”
赵匡胤哈哈大笑,说:“帝王的兴衰是有天命的,强求是求不来的,轮到你了拒也拒不了。当年周世宗看到诸将里面有方面大耳的全都杀了,我终日伴在他的身边反而安然无恙。如果是真命天子,谁又能害得了呢;如果不是真命天子,就算深居闭户也没有用。”
有个亲信军校献给赵匡胤一根手杖,他悄悄地告诉赵匡胤说:“这可不是根普通的手杖,里面可是藏有兵刃的,平时可以作为手杖,遇到意外又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
赵匡胤笑笑,把手杖给扔了,他说:“如果还要我亲自使用这样的东西,说明事情已是无可挽回了,真到了那个时候,用它又有什么用呢?”
由此看来,赵匡胤的心胸也非常人可比。这需要一份绝对的自信。为人处事,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可以了,整天提心吊担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防患于未然。
帝王之忧,忧在天下。一天散朝后,赵匡胤一个人坐在便殿里闷闷不乐。身边的人问他为了什么烦恼,他说:“你以为做天子容易吗?我乘一时之快做错了事,才不高兴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