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西原村名的传说>【木马】西原村名的传说(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五十

【木马】西原村名的传说(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五十

作品名称:西原村名的传说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3-07-23 12:47:35      字数:5234

五十四、西原村的矿业资源丰富
西原沟蕴藏有煤、铁,石灰石等矿业资源,据传秦汉时期就有人在此开采。民国时期吉引祥、程立仁等人合资在石门关后开一煤矿,后遭山洪把井口淹没再未开采。1937年,有个姓孟的河南人,在沟里开办煤矿,中途而废。1961年大队为了解决社员烧煤困难,每队抽调一人,由程海印当活头(领导)办了个小煤窑,生产一年后停办。改革开放后,一组张志仲集资在沟里开了个煤矿,投产后因资金困难,几经转让于2001年停办。铁矿石有2米厚,含铁率38~43%。韩城铁厂在六十年代曾在西原沟开采过铁矿石。

五十五、西原村的建材业多种多样
白灰厂:西山皆天然石灰石,储量2100多万吨。秦汉时期已烧石灰。明崇祯期间薛国观宰相修韩邑古城墙,基本上用西源沟烧的白灰。民国时期,吉银禄、吉存富弟兄二人在沟里办石灰厂,2个烧窑,所产白灰供不应求。合作化后收归集体,由5队经营。六十年代,6、7队办起2个白灰厂。1979年大队建起一座快灰炉,日产白灰6000斤左右,于1982年停办。1986年6组程义明在老沟建起一座快灰炉,主要供应龙钢炼铁用。近年因水泥事业的快速发展,白灰销售不倡,停办。
制砖厂:从1组张高其住宅发现古代砖瓦窑和张高楼家发现秦砖,证明秦代西源已有制砖业。解放前全村有二家小砖瓦窑。六十年代各队相继办砖瓦厂,年手工制砖瓦100多万块。1979年3、8队砖瓦窑改为机械制作,工效提高几倍。…1985年所有砖厂停办。
石料厂:西山石料丰富易开采。1983年,吉忠祥、张忠彦等就合伙在西山办起石厂,开始以售毛石为主,后来才破碎小石子。现有破石厂四处,旧产4-5百立方各种规格的石料,供不应求。

五十六、西原村的手工业齐全
木匠:民国后期至共和国成立,本村有名的木匠是刘志西、王平顺、吉全科、吉京楼、吉全超、郭自来、刘合成等,主要做农具、家具等木活。,公社化后大队成立木器加工厂,厂址在吉多智空院内,后迁教会门前新建的厂房,名曰“四”匠组。
铁匠:解放前村里的铁匠有董永堂、雷天生,解放后有王健
志、程宗尚、张保同、雷有生、王麦忠等,主要制作锄、镰、刀、铣、勺等家具。
纺纱:1945年孙安泰在大涝池西边官房窑办纺纱厂,有2部脚踏式纺车 120支纺绽,每天可纺10斤线子。1950年停办。
织袜:1944年7组程富玉从西安买了1台手摇织袜机,用棉线加工袜子,、每天可织袜30~40双,1960年停业。
卷烟:1941年,吉汉庭、吉京楼在田玉会院内办手工卷烟厂,聘用技师,日产5000支(相当现在25条烟),1945年停办。
轧棉花:1936年,吉化原购买回2台铁制脚踏式轧花机‘,每机每天可轧籽棉150奋200片,‘随后张三、?吉居立、?张一鹏飞也买回轧花机,合作北后作价归集体所有。1979年大队购制1台大型机械棉花脱绒机。从此人力轧花机无人使用。
缝纫:1962年大队办起缝纫组,有缝纫机4台、锁边机1台,为社员缝衣服。1972年停办。
造纸:据吉引祥老人在世时讲,清初吉好智在天园寺办过造纸厂,年产300~SOOJJ(每刀100张)麻纸,光绪三年停办。寺院墙上有晒纸砖印和碾料石槽为证。
弹花:从前用弹棉弓手工弹花,每人每天可弹10斤左右皮棉。1968年大队买了1台脚踏式弹花机,从此弹棉弓便退出历史舞台。村里通电后,弹花机由脚踏改为电动。
修理:1963年大队在大池捻公社门前盖了2间房,办起车辆修理部,程彦科带徒弟高珍宝。近年来,程宗尚、李克密、贾彦章、刘韩勤、程明奎等在村里和花椒城开设个体车辆、电焊、家电修理部。
扎纸花:旧社会张合盛父在大涝池岸东边开1纸花铺,专做祭奠品。1990年贾彦发、吉冉东办纸花店,制作花圈等丧事祭莫品。

五十七、西原村的作坊林立
油房:本村榨油业始于明初,兴于清代。清光绪三年前有12家油房,集中在大涝池岸东边大巷,人称油房街,年加工棉籽、大麻、芝麻、油菜籽等80万斤左右,食油销往陕西合阳、宜川、黄龙、洛川,山西河津、万荣、樱山一带。民国时期,村里有油房3家。解放后合作化时折价收归集体经营。九十年代,程维斌购了1台小型榨油机,主榨椒籽油,2000年停业。
粉房:1941年吉星林在家北院办粉房1座,年产粉条4000斤左右。1961年5队办起粉房,吉星聚为把式,年产粉条6000斤左右,粉渣喂猪,年收人万元以上。
豆腐房:至解放初村里有豆腐房二座。合作化后,3, 4, 5队各办豆腐房1个,1970年停业。现有胡智民、程忠忠2家豆腐房,断断续续经营。
磨房:1963年,5队在下南坳办水磨1处,供社员磨面,1971年,全村通电后。大队买钢磨1台,随后各生产队都办起磨房,改革开放后,集体磨房停办。现有吉文照等私人磨房3家。
糖房:上世纪四十年代吉星聚家办过糖房,1979年,程启智、
程仲仁合伙开办糖房,以小米、玉米为原料,熬制糖瓜子、芝麻糖,做了3年因体弱停业。
挂面房:解放前吉喜明、郭凤仪2家常年挂面,解放后郭停办。1975年郭效康继承祖父手艺,重开挂面房,年产挂面4000斤左右,供不应求。

五十八、西原村的商贸繁华
本村商贸进人清代发展较快,光绪三年前大涝池岸至东城底是繁华的商业街,即现在的1、2组的南大巷。那时商业街上有12家油房13支梁,杂货铺(日用品)、京货铺(丝绸布匹)、饭店、客店(旅社)、肉店、银货铺等30余家,还有当铺(现教会地址)及钱庄(相当现在的银行储蓄所)。大涝池岸每逢单日(即农历1、3,5、7、9日)为露水(漏税)集市,太阳出来一杆高(9-10时)集即散。光绪三年iff大早灾时衰落。民国时期,郭少前在大涝池岸开1个杂货铺,张汉臣开1个药店,吉银禄在关帝庙前摆l个羊肉恰铬摊带黄烧饼摸,吉俊杰(老五)杀猪宰羊卖肉,张合盛开1个小卖铺带纸扎铺。抗日战争时期,我村驻扎l个团兵力,军运物资较多,商贸出现活跃景象。有大小商店8个,理发店1个、2家药铺、银匠铺一个。解放后,1961年县供销社在西源村设了个分销店。
改革开放后,全村不少农户收购贩卖花椒,走上了致富之路。
如张建民从300元起家,到2001年固定资产30多万元,年销售花椒100多万斤,产值达1000万元。村委会在上世纪末,投资600万元建立了西北最大的花椒贸易城1座,现发展到占地120多亩,成为韩城市北部一个繁华的小城镇。市上在此立集,’每逢农历2、12、22日集市交易。常年吸引东北、广东、云南、河北、河南、湖南、甘肃等地客商来椒城采购,全市60%的花椒在此销往国内外。

五十九、西原村的私营企业发展
我村私营企业最早是1982年贾彦高在大池捻办的冰棍厂(后
迁西庄镇寺庄村)一组张志仲在西原沟的煤矿、五组张忠彦、吉忠祥、吉敏福在西山下的毛石厂。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民办企业有所发展,三组董福文、二组郭会生、六组程宗会等人在村南办起三个土法炼油厂。六组程义明等人在老沟口建立了白灰快烧厂和破石厂,原来办起的几个毛石厂都改建成了机械破石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平均经济的变化,以及技术和资金困
难,有的企业停办。有的被取缔。如土法炼油。进人新世纪,有识有胆之士把办企业的触角伸向陕北,陕南及外省,张九林2001年在创办子长县长城煤焦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在内蒙创办包头市坤源矿业公司。
吉胜虎、贾武军在河南陕南办起开采铁矿石企业。
目前,有名气的私营企业有张万林的煤矿、张九林在咎村镇白村办的韩城市宏.源煤焦有限责任公司。
吉贵民办的秦庆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西原村的破石厂。

六十、西原村的交通运输发达
共和国成立前,本村地域通往外界的道路,弯弯曲曲、凸凹
不平,路面一般只有一米五左右,北去上峪口驮炭得从马庄、下白矾村中穿过,南下西庄、县城,得绕到东王、杨村。生产道路更窄,且拐弯多直线少,向田问送粪收获庄稼及其不便,运输依靠畜力,木轮畜力车只有少数富裕户有,贫雇农收获庄稼、出售农副产品靠肩担腰背,这一现象沿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农业合作化后,土地归集体所有,把道路也修宽了,改端了,六十年代有了人力架子车。这是当时先进的运输工具,争相购制,到1970年全村集体和个人的架子车达三百五十多辆。有五个生产队还购制了胶轮大车。七十年代各生产队相继买回小四轮拖拉机、胶轮大车被淘汰,改革开放后,家户购买小四轮机车逐增,进人九十年代,小巧玲珑的机动三轮车兴起,购者甚多,大大方便了向田间送粪和农作物的收获,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农闲季节又开上三轮车外出搞副业。如今再也见不到人拉__仁架子车去上峪口拉炭,也没人用架子车向地里送粪,农业生产的重体力劳动,已被先进的农机具代替。
2004年,村委会对通往外界的大路,作了大的整修,对三条连接108国道的路面进行了加宽,整修了中间一条铺设成柏油路面。其他两条路面铺上石子。并对环村大路硬化打成水泥路面。2008年民营企业家张坚慷慨解囊,捐资160万元对北段通往国道的公路进行了加宽硬化。道路畅通,购车者逐增。1996年小轿车进人本村百姓家中,当年有私家车三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私家车逐年增加。到2010年全村小轿车180、汽车16辆,客货两用车(包括面包车)40辆,摩托车612辆,村民赶集上会、走亲访友、外出办事,坐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更加快捷舒适。
现追述一下在国家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中,本村村民从事的较大工程建设,供后人知道。
1970年西候铁路全线动工,提出“大打修筑铁路人民战争”的口号。根据上级分配给西原村的任务,大队抽调了130多名精壮劳力,组成民兵连,由张树林任连长,张贵荣、高凤林任副连长,携120辆人力架子车和10辆畜力架子车,到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的清水沟(芝阳)路段施工。这里远离村舍,初到工地露宿风餐,边施边打土窑造舍,人冬人们不畏天寒地冻,到夏不避酷暑烈日,靠每天十分工(生产队纳人分配)三角钱(国家给)的生活补助,苦干大干,移山劈岭,历时一年,提前完成任务。与此同时,村民不分老幼,每人要完成半立方打石子任务(用于铺轨),一时间到西山下,拉石头的人,川流不息,堆积多年的小毛石被拉运一空。108国道0905工程(北庄沟)本村承担完成施工任务。马沟渠路段改线时抽调100多精壮劳力组成民兵连,到小渠沟岸挖运土方,历时半年,投劳2万多个工日,如期完成分配任务,如今坐上火车汽车北上南下时,且不可忘记这平坦宽畅的道路,凝聚着我们西原先辈的血汗。这其中有的已谢世,一有的已到髦重之年,但他们所付出的血汗和功绩一犷后人应永记莫忘。
一组:张根令 张百荣 张三牛 李五生 张合俊 张朋艺
   张文宏 张敏学 张建国 张保全 张志仲 李海生
   张孝莲 张绒珍 张仙玲 薛彩莲 张养珍 张养贤
二组:张宗明 郭云生 张敏杰 郭效宗 侯德成 张甲林
   吉巧菊 张福梅 张爱芝 张保堂 张树林 李文华
三组:吉有平 王建其 吉树森 吉纪海 张百停 贾庭善
   李彩贤 张春仙 吉汉庭 张贵荣
四组:吉建极 吉孟伯 史选宏 刘选民 刘凤丹 吉养峰
五组:吉敬民 高万民 吉百林 贾彦高 郭勤学 李树贞
   吉百祥 吉建民 张元坤 薛景明 吉全科 吉妙云
   张中彦
六组:程养林 程孝民 程好学 程宗学 程宗孝 马德成
   高凤林
七组:程明贤 程艺贤 程龙飞 程锁堂 程维华 张甲居
   程金章 程龙彬 贾元娃 程克勤 程维俊
八组:程光玉 程金喜 刘万义 赵宗法 程抗彦 程完竹
九组:胡忠孝 严勤学 朱岁明 高海法 程富海 程希利
十组:郭正明 王玉田 于喜贵

六十一、西原村的通电
西原村用电始于1971年。由各生产队集资架起线路,大队投资购回一台100KVA变压器,各生产队4月份都通了电,从此结束了村民点油灯的历史。
由于用电量的不断增加,各用电户容量扩大,100KVA变压器的负荷有限将变压器换为180KVA的变压器,1997年又换为200KVA变压器。2000年4月国家电力公司,为了满足电力发展的需要,彻底改变农村电力设施严重老化的局面,每户投资50元对本一村电力设施进行了大整改,更变了变压器,新增四个配电台区,分五个台区管理,各配150KVA变压器一台。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用电器的不断增加,村民用电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电工马德成记载,1971年至1973年,全村月用电平均2500度左右,1991年月平均用电10000度,1995年月平均用电180009E,2006年平均每月用电达到60000度。2010年月平均用电120000度比五年前翻了一倍。

六十二、西原村的通讯
解放前,通讯落后,本村没有电话,1959年大队部安了一部手摇式有线电话,通往大池捻公社,与外界通话常常打不通,不是占线就是听不清。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急需市场信息,张建民率先投资4500元安装上我村第一部私人电话。以后安装费逐渐下降,安装人也越来越多,2002年全村已安装电话230多部,占总农户24%,人们尝到了电话传递信息的快捷方便,到2005年己安装固定电话732多部,2008年基本普及,达到837部。手机到2008年已有1360部,中国通讯、移动、联通在本村设有四个收费点,年消费通话费达三十多万元。大大方便了村人与外界和相互之间的通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