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原村名的传说(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五十一
作品名称:西原村名的传说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3-07-21 11:01:32 字数:6172
四十六、 西原村的科研站
为了加速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新品种的普及,1971年秋,村上成立了“农业科研站”。站址设在大队东边小院。贾金彦任站长,人员有吉立奇、程德堂、张建春、雷秀各、贾黑女等,技术指导吉华逊(时任农中教员)。站里有“九二0\\\'、“五四0六”发酵室1间、试验室1间,配有接种箱、酒精灯、天平、试验管等设备。当时主搞“九二0"、“五四0六”菌肥生产以及小麦、玉米、棉花、谷子新品种繁育推广和玉米制种。市、乡多次在本村召开农业技术现场经验交流会。多次受到市上表扬奖励。并抽调吉华逊到全市各乡镇介绍经验。先后担任科研站站长的有程振声、高都贤、程宗会等。
四十七、西原村的肥料
解放前村民没有见过化肥。农作物施肥靠的是农家肥—人畜
禽粪便和禾杆野篙沤制的土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使用氮酸氢铵,腐植酸按、磷肥、按水。七十年代后期开始使用尿素,八十年代才使用钾肥,九十年代普遍使用多元复合肥和维量元素液肥,进人新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普遍采用配方施肥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化学肥料的利用率。据调查统计,2004年全村亩均使用化肥74斤,2009年全村亩均使用化肥150。比2004年增加一倍。
四十八、西原村的农药
农药是1956年开始使用六六六、敌敌畏粉防治棉花虫害,上世纪60年代初防治农作物虫害仍以六六六粉和敌敌畏粉为主,到1963年才开始使用进口的1059、1605剧毒液体农药,到70年代,粉济农药被淘汰,广泛使用液体农药。除草剂是2000年开始在我村推广,2003年普遍使用。
四十九、西原村的水利
井:解放前全村共有水井12个。深55-60米。分布于东城门外北侧、郭家巷祖祠门前、井把湾吉会敏门前、强家巷王建民门前、吉家巷吉乃光房后、南城、双井巷(2个)、程家巷西头德堂门南、西寨子万民门前。自2000年大多数老井已停止使用,一、三、四、八、九五个组各新打水井一口。上世纪80年代一组在村东北,打机井一眼,二、三、五组合资在南硷上打机井一眼,均因选址不当未受益就报废。2009年一组张金安二组张战宁投资数万元,在本组地域各打深井一口可供饮用,还可灌溉农田。
池:全村有涝池6个,分布于西寨子城门口西侧、天园寺西侧、现程维斌门前、南城门口西侧、玉皇后土庙前、东城门口南侧。1980年后,涝池逐年被填,现仅存玉皇后土庙门前一个大涝池。
水利:本村地处早源,相对水资源缺乏,旧社会没有水浇地。
1958年公社化后,和上下白矾、马庄四村在上白矾村西山腰凿洞截流白矾后河水上源,灌溉农田,并从洞口一直把渠道修到坡头源、长达12华里,中途又在教子坪挖了一个能蓄3000立方米的大池塘。1959年秋,渠成水到,村人欢天喜地、八、三、四、五生产队有四十多亩地进行了灌溉,但好景不长,遇到三年连续大早、山泉断涌、河水干枯、轮到西原浇地,上游又节节偷水,浇一亩地得一天,加之受“一大二公”的影响,一气之下,于1961年放弃了用水权。使当年打洞修渠的汗水白流了。
盘河水库:丢失白矾河水利权后,村干部和群众就筹划着从本村西山开洞引盘河水灌溉农田的设想。先后进行多次勘察,跑遍西山前后的沟沟岔岔,看地形估深浅,算用工计投资。作出详细施工方案上报到县,得到县上领导重视认可,派来水利局技术员协同我村干部群众再次作了实地勘察论证,对原施工方案再次作了修改。经县上研究认为,我村引用盘水这一举措,不但是西原的早地可以变成水浇地,而且使大池捻源所有早地,都可灌溉,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一件好事。决定由龙门、西庄、昝村三个公社在龙弯川筑一水库。以扩大灌溉面积,筑库前我村抽调三十名精壮劳力,用了二个月时间在涧东村打探井三十多口(陈坝基)并抽调劳力凿山打洞,首选洞址掘进百米拱暄后弃之,又把洞口移至十组村下,打了有五十米,又改变方案,为提高跌差利用水力建一小型发电站,把洞址又移至十组上边。本村小打小闹单独施工尽半年。大池捻谢村才参加打洞。1969年冬,县上成立了修建盘河水库指挥部,县革委会副主任丁福禄任总指挥,本村上劳300多人,经过一两年艰苦奋战,截止大坝落成,我村共投工12万4千多个,于1972年开始受益,到1976年,实现了农田水利化,使千年早地变为水浇田。粮食产量比以前翻了三、四倍。水库筑坝不僻天寒酷暑,不分昼夜,三班倒,每人每班要完成30至40立方拉土任务。七排排长薛建刚,苦干实干,过度劳累引发脑溢血死在工地上,为集体和祖国建设献出宝贵生命。
抽黄:1976年抽黄(河)一期工程开始,本村抽调五十余人到禹门口劈山打洞挖渠,按时完成分配任务。1992年续建工程开始,受益小组投劳投资完成本村境里长达2500米筑渠’任务。使黄渠与盘河水库支渠连接。在7组地域修建了三级抽水站,把黄河水提升到盘河水库分水闸,大旱久早水库缺水时,可用抽灌解除早情确保丰收。
五十、西原村的农机具
解放前,农具主要是犁、楼、耙、糖、木铁轮大车等。解放后的1957年县拖拉机站来本村机耕,1963年龙门公社成立拖拉机站,当年本村购回拖拉机1台,并配双哗犁、旋耕机、收割机,1973年全村通电后,大队购买轧花机、轧油机,生产队买了脱粒机、播种机、铡草机、粉碎机,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联产承包后,村民私人购回三轮车、小四轮拖拉机、旋耕机等,农忙务农,农闲搞副业。九十年代后私人有联合收割机3台、小四轮收割机4台、25马力以上旋耕机5台、小旋耕机6台、播种机3台、小播种机3台、禾杆机1台、农用三轮车327辆、玉米脱粒机26台,2010年新增联合收割机2台,玉米收割机1台,手扶旋耕机11个等农用机械。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五十一、西原村的林业
传说元代西山老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沿山地域,灌木丛生,林密草茂。5组83岁老人吉平娃说:他家老院厢房擦条传说都是从老沟采伐的,鸦儿崖是鸟类栖身的树林。后来毁林开垦,使林地变为耕地。合作化后,大队在沟口、西坡办起50亩林场,沿山栽植林带。1984年西坡林场包给私人。沟口林场停止。2003年全村退耕还林,栽植杨树300多亩。沿山地域梯田,现都变为椒林。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2000年以来,对通往国道的大路和大巷都栽植了风景树。
柿子树:韩城县北流传“干谷桃、井溢瓜、西原柿子人人夸”的顺口溜。全村大小地块的硷畔都栽植柿树,品种有大板柿、小板柿、双板柿、尖柿、镜面柿、重台柿、猪娃柿、火睛柿。合作化前,全村有柿子树2000余株,年产量20~40万斤。金秋季节西部田间满坡红遍,果实累累。土地下放承包后,大部分柿树被毁。
花椒树:合作化前全村有花椒树50株左右,1962年开始在硷畔栽植,到1973年全村硷畔几乎都栽上花椒树,1993年椒树已达10万多株。秋天远望椒林,似珍珠挂满枝头,近闻椒香扑面而来。1997年后,村委会每年请专家技术指导,1997年秋成立“建民花椒协会”,韩城市政府在西源召开全市花椒生产促销会,对运销大户表彰奖励。2003年椒价涨到每斤25元左右,更刺激了椒农积极性。2005年底全村有花椒树20万株。
苹果树:1969年5队首建30亩苹果园,是全市最早发展苹果的地方。次年1、3队各建20亩苹果园,1976年5队苹果挂果,品种有国光、祝兴、黄元帅、红星、俊锦等。1982年全村掀起栽植苹果树高潮,241户栽植 710亩。1997年后因苹果不如花椒赚钱,不少户把苹果树砍掉,改植花椒树。
村里还栽植有梨、桃、杏、葡萄等杂果50多亩。
五十二、西原村的畜牧业
本村过去饲养的大家畜有牛、驴、骡、马。解放前约有170头,以耕作农田为主,农闲时从上峪口驮炭,到县城去卖。有的从黄龙、宜川贩运粮食,还有到陕北延安等地贩卖棉花。农业合作化的195年,全村大家畜发展到210头。1974年增加到341头,从上世纪70-年代,农机具逐年增多,大家畜随之逐年减少,实行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到上世纪末全村仅有五户养牛六头,并以繁殖为主。有一户养奶牛一头。到2010年,牛、骡、马、驴在村里消失,无人饲养。
羊:解放前全村有80多只,合作化后各生产队都有羊群。1970年,全村有羊480多只,生产队把养羊作为肥料来源之一,实行责任制后,集体羊折价变卖,私人养羊较多,新世纪推行舍养禁牧后,养羊户一度减少。2004年,养羊大户六家,养三、五只者有八户,共有400多只。2009年全村养羊620只。
猪:解放前养猪户占不到总户数的20%,解放后有所发展。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时期家户无人养猪。以后逐步得到发展,家家户户养猪,集体也建起养猪场,五队猪场达百头。上世纪60-70年代全村养猪事业大发展,集体和社员把养猪作为一项主要副业收人。90年代开始,家户养猪逐年减少,而养猪大户有所发展,2009年百头以上养猪者有六户,三十头以上有七户。
秦庆牧业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三组吉贵民投资500万元在村南距108国道1000米远处建起“秦庆牧业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6月投产,并荣获农业部“无公害畜产品企业” 证书,渭南市政府命名为“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附公司简介)
韩城市秦庆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秦庆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专业从事北京黑猪生产经营的标准化生态养殖企业。公司始建于2009年6月,2010年6月投产。总占地面积54亩,其中场位占地20亩,饲料(草)地3千亩。场位按照现代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工艺要求设计,采用国家倡导的发酵订养猪新技术,生产建有标准化圈含3800平方米,生产辅助配套设施600平方米,总投资人民币伍佰万元,法人代表伍英娥,总经理吉贵民,常务经理吉贵章。
公司成立以来,承蒙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以“诚真信远”的经营理念和“转细严恒”的内部管理,成功实现北京黑猪落户“小北京”,并使北京黑猪肉这一中外驰名的特色美味走上韩原父老乡亲的餐桌。投产当年,即被韩城市政府命名为“科技进步先进企业”;被渭南市政府命名为“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同期,公司成为韩城市首家荣获农业部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畜牧企业,“秦庆牌”北京黑猪肉得到商标总局审批注册。
特种养殖:改革开放后,一些特种养殖被有人引进。如养蝎、养蛆卿、养火鸡、养香猪、养蜗牛、养兔等。但因缺乏技术养殖者都以失败告终。2009年张金安(现任村主任)在村里创办了“韩城癸园”,养殖被称为“东方神犬”的藏赘。先后投资一千余万元,建起一座占地20亩,设施齐全。高标准的现代化藏葵养殖繁育场。以科学发展观、高品位、精品化的思路于2007年引进精品名契“铁狮”和“都彭”。2008年投资160万元从青海玉树买回“三狮”、“布什”“大奔”“灰狼”四条藏赘。
五十三、西原村的生产体制变革
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颁布“土地改革法”后,县上派工作队进住我村,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区别地打倒地主,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亚生产为宗旨,成立了土改领导班子。评定划分阶级成份,采取自报,民主评仪,报县批准,三榜定案。全村最终核定地主4P、富农8户、贫雇农151户分得房屋41间,有54户贫雇农分得土地620亩。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实愈了耕者有其田。为了贯彻农业税依率计征,达到合理负担的目的,1952年11月至1953年1月,以3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全面的“查田定产”工作,己对土地逐块进行丈量,按好坏进行分等,共分24等。民主评定出各等级常年产量,登记选册,给各户发放土地证书。
农业互助组:土地改革后劳动人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在生产中仍遇到不少困难,有的缺乏劳力,有的缺乏畜力或生产工具。于是中共中央于1951年12月发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决议》,号召农民相互变工,即组织“互助组”。1952年春,程俊怀等六户首先成立起西原村第一个互助组,随后各行政村相继成立起三至五户不等的二至三个互助组。互助组设组长、记工员,人劳出勤三响记工一天,畜力出勤两晌(上午、下午)记工一天,采取用工相互平衡的办法,组织劳动生产。经过一年的实践,显示出互助组能按时耕作、产量提高的优越性,到1953年秋,全村互助组发展到31
个,百分之80的农民都参加了互助组。互助组有常年和临时(农忙季节)两种形式。不少临时互助组最后都转变为常年互助组。
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3月,中村吉新民首先成立起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文章中提出在合作化问题上的“右倾思想”,随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大办农业社的高潮。1955秋,全村三个行政村,成立了东原、中原、胜利、西原、团结五个初级社。全村除地主富农外,.全部参加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新形势下,干部和群众都提高了思想认识,于1956年7月,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并吸收未入社的地主富农人社。按社会主义原则,把社员私有的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生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男女老少同工同酬,取消土地分红,土地归集体所有。牲口农具折价归社,按股份基金,长短记人各户名下,逐年扣除和偿还,至此,使土地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生产关系最深刻的变革。彻底推翻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人民公社:1958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西原乡划归龙门人民公社。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为一体,提出生活集体化,劳动军事化,以生产队为单位,办起公共食堂,干活不记工,吃饭不要钱的所为“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天梯的左倾思想指导下,大队收回分给社员的自留地。私人作坊,灰窑作价和空庄基地旧院子,各家族的祖祠也收归集体所有,共产风乱刮,公社“一平二调”大大挫伤了群众劳动积极性。58年秋,棉花在地里摘不回来,被风吹雨淋,损失严重,小麦未按时下种,使次年减产,加上自然灾害(旱灾)的影响,导致出现低标准现象。即人们所说的“低标准”时期。1959年至1961年,集体分配给社员的口粮,每人每年平均只有160-180多斤。1961年秋季,解散了公共食堂,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制度,清理了“共产风”中被评调的物资,加强经营管理,给社员每人划分了三分自留地。并允许社员经营小型家庭副业,如养猪、养羊、养鸡等。年终按人、劳分配粮食,按劳动工日分配现金。从而提高了社员的劳动积。1965年冬农村普遍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政治挂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始终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被砍掉了,社员作小生意,卖恰烙,卖鸡蛋,瓜果都视为资本主义。受到批判。这种极左思潮,极大地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80年各生产队将土地按好坏分为1、2、3等,按人口分到户,签订“农业生产责任制合同书”,按各户土地的常产确定每年上缴的农业税,由各户到粮站交粮,以粮抵税。土地承包到户,使农民吃了“定心丸”,农民在经营管理上有了自主权。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民搞多种经营,并可“依法有偿流转”使用权,从而也充分发挥了土地的增产增值潜力,使农民收人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2005年起国家对种地农民又免征农业税,2005年开始又对种粮土地实行资金补贴。土地承包制度,从1980年始至今一直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