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大明历险记>靖难之役 第十三章 郑村坝战役

靖难之役 第十三章 郑村坝战役

作品名称:大明历险记      作者:寒鸿      发布时间:2025-07-24 15:38:05      字数:3928

  再说朱棣率领燕军精锐星夜驰援永平,攻打永平的江阴侯吴高胆小如鼠,远远地望见燕军来了,急令撤围,全军丢弃辎重,退守山海关。
  朱棣见辽东兵乱哄哄地撤走了,率军紧追不舍。赶上辽东兵的后卫,斩杀数千人。吴高退入山海关,凭险固守,不与燕军交锋。
  朱棣也不愿意与吴高过多纠缠,他心里惦记的是另外一支部队,那便是距山海关不远的大宁城内,宁王朱权所辖的万余蒙古骑兵。
  宁王朱权是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宸濠的太爷爷;封地是内蒙古宁城,东控辽东,西接宣府,护卫中有很多归顺大明的蒙古骑兵。当中属前元名将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的侄子真脱罕木儿统领的一万余人最骁勇善战,势不可当,是一支剽悍劲旅。朱棣早想收至麾下,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朱棣起兵靖难后,建文帝怕宁王与燕王合流,下诏命宁王进京,朱权怕到了金陵被建文囚禁,落得和周、齐、代、岷四王一样的下场,便抗命不受,待在大宁不动。建文没法,只得下旨削了他的护卫,这样一来,真脱罕木儿部蒙古骑兵就成了一支叛军,朱棣自然想争取过来,壮大自己的队伍。
  象征性地攻打了一下山海关后,朱棣下令:“全军撤离山海关,向大宁进发!”
  都指挥朱能说:“王爷,大宁的真脱罕木儿对我没有威胁,现在北平被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团团围住,危在旦夕,请王爷权衡轻重缓急,先救北平为上!”
  朱棣说:“北平墙高沟深,守城的世子、军师有勇有谋,别说李景隆只有五十万大军,就是一百万,他一时也攻取不下。待我取了大宁,再救北平不迟!”
  张玉、朱能等诸将均拱手遵命。
  燕军翻山越岭走近道,两三天工夫就到了大宁城下。朱棣命张玉、朱能等诸将率军埋伏在城外,自己只带着几个随从进入城内,求见宁王。
  朱权闻报燕王求见,心里甚是疑惧。他也怕被燕王吞并,他只想在山高皇帝远的宁城当他的土皇帝,锦衣玉食,莺歌燕舞,保全自家富贵;并没打算跟着朱棣把脑袋掖在裤腰上造反。造反太危险了,成了还好,成不了就是满门抄斩!
  朱权问手下:“燕王带了多少人马?”
  手下说:“就只带了几个随从。”
  朱权心下稍宽:“那快传他进见!”
  朱棣一见朱权,就握住他的双手大哭:“十七弟啊,建文少侄欺负我这个叔叔啊!派李景隆率五十大军围攻北平,如今北平垂危,朝不保夕!十七弟你一定要想办法救我啊!”
  兄弟手足,兔死狐悲,朱权不免心内恻然,流泪道:“四哥你先别急,待我上书朝廷,向皇上求情,让他放过你们一家!”
  朱棣连连抱拳作揖:“十七弟你真好,老哥我多谢了!”
  兄弟俩相对唏嘘了一阵,朱权一边传令备宴,一边叫人呈上文房四宝,亲书表章,上奏建文帝。情词委婉,念我等诸王与皇上皆是先帝骨血,亲如手足,血浓于水,手足情深,恳请皇上赦免燕王一家,饶他不死!
  写好之后,滴蜡封印,派人快马加鞭,送往金陵。
  这时,宴席也备好了,朱权请朱棣入座上席,兄弟俩推杯换盏,相饮甚欢。
  朱棣在大宁城内逗留了数日,朱权陪着他喝酒游乐。城外的张玉、朱能,张信、邱福诸将也带着随从混入城中,想办法结识了真脱罕木儿,大家在一起饮酒作乐,称兄道弟,又赠与他许多金银宝货,落下了金石交情。
  忽一日,朱棣提出告辞,朱权也不挽留,带着大宁城的文武将官在城郊设宴,摆上美酒佳肴,为朱棣饯行。
  朱权亲自为朱棣斟了一杯酒,朱棣接过,掩袖扬脖,一饮而尽;又反敬朱权一杯,兄弟俩你来我往喝个不停。
  突然,朱棣把酒杯抛向空,大呼:“张玉,朱能,你们也该现身了吧!”话音未落,只听一声炮响,一阵鼓噪,数万燕军像海水涨潮一样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张玉、朱能,张信、邱福诸将骑着快马,冲在最前面。
  朱权哪里见过这个阵势,吓得面如土色,浑身颤抖。朱棣一把抓他的手,声若洪钟地说:“十七弟,以后你就跟着我干吧!”
  朱权战战兢兢地说:“四哥,我不敢啊!跟着你造反皇上是要灭我满门的!”
  朱棣哈哈大笑:“皇上?你是说建文小儿?你放心,他这个皇帝当不了几天了!你跟我去北平,我保你全家无事!”
  大宁都指挥朱鉴拔出佩剑,上前喝道:“咄,大胆燕王,你竟敢劫持宁王,反叛朝廷,罪不容诛,还不快快受死!”挥剑朝朱棣刺来。
  朱棣拉着宁王侧身一让,朱鉴一剑刺空,正待转身,朱棣飞起一脚,踢在他的屁股上;朱鉴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他用剑往地上撑了一下,转身又挺剑朝朱棣扑来。
  这时,张玉已飞马赶到,一刀砍在朱鉴的脖子上,结果了他的性命。在场的其他大宁文武将官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跪地投降。
  朱棣带着宁王,麾兵入城。张玉、朱能,张信、邱福诸将找到真脱罕木儿,叙以兄弟情分,劝他们归燕。真脱罕木儿见宁王已被燕王控制,燕军又兵强马壮,人多势众,知道反抗无益,也便欣然答应,愿为燕王效命。就这样,真脱罕木儿部万余蒙古骑兵全体加入燕军,成了燕军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
  朱棣带着宁王、宁王妃、宁王世子以及宁王府的所有财物宝货,一拥而出,还向北平。沿途又有许多宁王部属投降,朱棣命他们就地易帜,分守当前关隘,不得有误。
  到了会州(今河北省平泉县),朱棣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将燕军分为左、中、右、前、后五军,命张玉将中军,朱能将左军,张信将右军,邱福将前军,真脱罕木儿将后军,每军又各置左右副将。次日,朱棣在会州的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骑马检阅了他的新成立的五支劲旅。随后鞭梢一指,大军开拔,浩浩荡荡,驰援北平。
  此时已是十冬腊月,郑村坝的南军大本营内,李景隆早先派出过一支数万人的部队围攻北平,仍毫无结果。正兀自烦恼,忽听探马来报,燕王收编了宁王的真脱罕木儿,正回援北平。李景隆急命都督陈晖率领一万骑兵前往阻击。
  陈晖也不知道燕军到了哪里,外面天寒地冻,白雾蒙蒙的,能见度又低,可主帅的命令又不能不执行,他只好领着一万人马四处瞎转,寻找燕军的踪迹。
  燕军行至顺义境内的白河西岸,只见河水汪洋浩荡,无船可渡。朱棣双手合十,望空祈祷:“天若助我,河水今夜结冰!”
  这一夜,寒风呼啸,雨雪交加,天明白河果然结冰,冰层坚固,河面可行人走马。朱棣大喜过望,急忙麾兵过河。
  燕军来到来到白河东岸,前哨报告,发现南军先头部队!这正是陈晖四处乱转的那一万兵马。朱棣命令,以真脱罕木儿骑兵为前锋,张信、邱福紧随其后,迅速出击。
  真脱罕木儿骑兵全是蒙古人,战斗力十分强悍。他们发起密集冲锋,把陈晖的部队打提晕头转向,加上张信、邱福从两侧包抄,这一万南军很快就溃败了,只剩陈晖带着少许残兵逃回了郑村坝。
  燕军一路追到郑村坝,李景隆慌忙迎战。郑村坝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朱棣命真脱罕木儿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南军中央大营,张玉、朱能、张信率左、中、右三军猛攻南军侧冀,邱福将后军作预备队,在后面压阵。
  真脱罕木儿的蒙古骑兵名不虚传,刀光映日、排山倒海般呼啸而至,连破南军七营,杀得南军士兵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李景隆倒也不慌,喝令手下都督整顿队伍,全力抵抗。瞿能、陈晖等都督斩杀了几十名逃兵,总算稳住了阵脚,开始与北军血战。
  南军人多,侧冀恰也不弱,张玉、朱能、张信率军冲杀数次,都未能突破他们的营寨。
  南北两军数十万人拼命缠斗,直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郑村坝乌云笼罩,天昏地暗,一副世界末日景象。
  战局陷入胶着对北军不利,他们人少,并不适合打消耗战。朱棣暗暗着急。这时,一个叫马三保的部将向朱棣建议,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不如集中兵力先打垮李景隆的中军,主帅败退了,南军就会动摇。趁南军混乱之际再以真脱罕木儿骑兵从左右两侧夹击,定可获胜。
  朱棣采用了马三保的策略,命张玉、朱能、张信的左、中、右三军凝聚成一只铁拳,痛击李景隆的中军,邱福率后军接替他们攻打侧冀;又让真脱罕木儿率骑兵撤出战斗,前往南军左右两侧埋伏。
  双方士兵发出令人胆寒的吼声,捉对儿厮杀;战马在悲愤地嘶鸣,金属撞击的铿铿声、刀剑刺入身体的噗噗声不绝于耳;尸体横七竖八地倒着,鲜血染红了大地。郑村坝的这场恶战直教天地为之色变,鬼神为之发愁。
  朱棣与诸将一道,冲击李景隆的中军。他所骑战马名曰龙驹,在战斗中被乱箭射死,他立刻换骑了一匹赤兔马,继续冲杀。
  狭路相逢勇者胜,南北两军苦战了半日,李景隆的中军扛不住张玉、朱能、张信的凌厉攻击,轰然崩溃,李景隆率先逃命。
  南军见主帅跑了,也都无心恋战,纷纷后撤。这时,真脱罕木儿率骑兵摇旗呐喊着从两侧冲杀过来,南军大败,丢弃辎重,连夜朝德州方向逃窜。
  李景隆认定自己撤退无比正确,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撤退可以保存实力,总比把几十万部队都拼光强!向南狂奔了几十里,李景隆一拍脑袋,坏了,他忘了一件大事,居然没有通知围攻北平的将士随大部队一起撤退!
  朱棣也没有追击李景隆,率军直抵北平城下,碰到围攻北平的九垒南军,擂鼓吹号,呼啸着杀了过去。城内的世子朱高炽见父亲带领燕军主力杀回来了,也打开城门,率军杀出。
  围攻北平九门的南军将士真是可怜,遇到这么个天寒地冻的烂天气,又摊上李景隆这么个胆小如鼠的破主帅,哪还有什么希望!在城内城外的燕军夹击下,南军攻城部队被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郑村坝之战南军丧师十万余人,李景隆夺取北平的图谋彻底破产,朱棣初步掌握了战场主动权。长子朱高炽在北平保卫战中沉着冷静,指挥出色,深受朱棣重视和喜爱,为他将来被立为太子打下了坚实基础。
  部将马三保因他那条卓有远见的建议而被朱棣重用,并引为心腹。他出生时父母见世道平和,诸事顺遂,曾给他取名为和。这次在郑村坝立下大功,朱棣便赐他姓“郑”;马三保从此改名郑和,便是后来七下西洋、鼎鼎大名的三保太监。
  李景隆的败绩传到京师,建文帝朱允炆并未在意,只道胜败乃兵家常事;黄子澄又在边上替李景隆掩饰,说郑村坝之战失利主要是天气原因,官军士兵多是南方人,适应不了北方的寒冷。等到春天暖和了再战,必然取胜。朱允炆甚以为然,非但没有斥责李景隆,反加封他为太子太保,派太监带着玺书,赐与他黄钺弓矢一副,如同尚方宝剑,加重他的兵权,以示绝对信任。同时诏命李景隆俟来年春暖,再大举进兵。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