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第九十八章 清明祭魂,金鼎铸情03

第九十八章 清明祭魂,金鼎铸情03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4-23 10:32:08      字数:3224

  离开分馆后,车子沿着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向金鼎山驶去。窗外,群山连绵,云雾在山间肆意流淌,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石俊老师坐在前排,兴奋地拿起手机,不停地拍照,嘴里念叨着:“这景色,简直绝了!不拍下来,简直对不起自己的眼睛。”他身着一件色彩鲜艳的摄影马甲,上面挂满了各种小口袋,装着备用电池、存储卡等摄影器材,此刻的他,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如同发现了宝藏一般。王国霖老师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如此美景,背后却是煤矿职工们艰辛的付出,真让人感慨。”车内的攀钢作家们纷纷探出头,望着窗外,不时发出阵阵惊叹。谷泓喜望着眼前的景色,心中不禁想起了第一次登上金鼎山的情景,那时的自己,青涩而懵懂,对这片土地的历史知之甚少,而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满是对先辈们的敬仰。
  十点十五分左右,众人抵达了金鼎陵园。一下车,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谷泓喜不禁打了个寒颤,心里懊悔不已:“哎呀,出门时老婆还特意提醒我多带件衣服,我咋就没听呢。”他下意识地裹紧了身上的夹克,双手抱在胸前,试图抵御这寒冷的侵袭。
  “走!咱们去瞻仰亓伟墓。”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谷泓喜心中涌起一股热流,寒意瞬间消散了几分,他快步跟上队伍。
  
  沿着巨型浮雕墙,讲解员详细地介绍着金江“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成就,讲述着亓伟的感人故事。谷泓喜听得入神,思绪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想起小时候,爷爷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给他讲亓伟书记的故事,那时候,他就对这位未曾谋面的书记充满了敬佩。如今,站在这片土地上,亲耳聆听着他的事迹,心中的敬意更增添了几分。
  在亓伟同志的墓碑前,众人整齐地排成三排。谷泓喜挺直了腰杆,神情庄重,眼神中透露出无比的崇敬与肃穆。随着一声“鞠躬”,大家缓缓弯腰,向亓伟行三鞠躬礼。随后,四位年轻人走上前,朗诵起金江著名作家普光泉为亓伟写的诗歌。谷泓喜静静地听着,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把重锤,敲打着他的内心。他望着墓碑上亓伟的照片,心中默默说道:“亓书记,您的精神,我们一定会传承下去。”
  
  谷泓喜想起自己第二次登上金鼎山的情景。那是2003年的清明节,十里坪煤矿《星光》杂志总编向文提议组织几个文友来祭奠亓伟。当时,一同前来的还有金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王锡庆、金江市西区作协主席毛华健、金煤总医院医生兼诗人熊仕蜀,以及金江著名本土作家李显华。他们在陶家渡租了一辆面包车,一路颠簸来到金鼎山。在墓前,向文满怀深情地朗诵着自己创作的诗歌,他中等身材,身形偏瘦,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工装,此刻,他的脸上带着凝重与深情,激昂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荡。中午,他们来到大金鼎矿老矿工陈思龙家中,陈思龙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酸菜鱼,欢声笑语,谈论着对文学的热爱,对三线建设先辈们的敬仰。回去后,谷泓喜以此次祭奠之事作了一首诗,分别发表在当年的《金鼎文艺》和《金江日报》上。
  
  当年,党和国家“三线建设”战略的号角吹响,原本荒芜寂静的群山瞬间沸腾起来。1964年11月30日上午,陶家金江一片欢腾,金鼎山上红旗飘扬,金鼎矿区建设指挥部在热烈的掌声和鞭炮声中正式成立。来自9省市、28个地区的4000多名煤矿职工,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肩负着为祖国采煤的重任,奔赴这片热土。53岁的亓伟,本可以在昆明享受安逸的生活,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来到金江,开发金鼎矿区。
  在随后近7年的时间里,亓伟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广大职工。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们没有丝毫退缩。煤炭工人们干劲十足,喊着响亮的号子:“煤炭工人一声吼,乌金滚滚翻江流!”在亓伟的带领下,四号信箱的干部职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仅仅28天,小金鼎矿就恢复了生产;38天,打通了太平煤矿主副井;75天,龙洞矿拔地而起。紧接着,“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夺煤保钢”的“三夺三保”大会战火热开启,大家争分夺秒,只为让金江早日出煤、出铁、出钢,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然而,长期的劳累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无情地侵蚀着亓伟的身体。临终前,他眼神坚定,语气微弱却又充满深情地说:“我活着建设金江,死后把我埋在金鼎山的最高处,我要日日夜夜看着金江出煤、出铁、出钢。”他的话语,如同黄钟大吕,在每一位职工心中久久回荡。
  
  祭奠仪式那一天,人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缓缓向山上走去。谷泓喜夹杂在人群之中,神情肃穆。刚上山时,天上悄然飘起了浓雾,那浓雾如同一层厚厚的帷幕,将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其中。向山下望去,所有的景物都被掩埋在这茫茫浓雾里,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无尽的哀伤之中。谷泓喜心中感慨:“这浓雾,就像是老天也在为亓书记的离去而悲痛。”而在祭奠完亓伟之后,不知何时,那密密的浓雾竟已悄然散去。此时,山下的小金鼎一览无遗,清晰地展现在众人眼前。
  谷泓喜站在金鼎山上,极目远眺,对面弄弄坪的攀钢厂房尽收眼底。他默默地在心中想着,亓伟墓修建在山梁之巅,处于陵园的高处,这里可以近眺小金鼎,远望弄弄坪。如今,动车已经开到了家门口,金江在第一代、第二代人的艰苦奋斗下,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一定满足了亓伟老人家的遗愿。若是他老人家在地下有知,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同行的攀钢著名作家石俊,在参观完金鼎山烈士陵园之后,心中感慨万千,为亓伟赋诗一首:
  星月离你很近
  风也常常聆听
  它们把您的心思告诉黎明
  井巷缓缓延伸
  始终记得血脉凝结的起点
  万千颗心
  点亮山谷、江川与沸腾的城池
  
  参观完金鼎烈士陵园之后,人们的车子缓缓向着山下驶去。按照既定的时间安排,下一站要去的是大金鼎矿党建教育阵地。接近午时,炽热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人们来到了大金鼎矿矿机关所在地——干坝塘。
  一下车,大金鼎矿党委书记章洪斌热情地迎了上来。章洪斌身形高大,穿着一件黑色的西装,里面搭配着一件白色的衬衫,系着一条红色的领带,显得精神抖擞。他和谷泓喜相识已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谷泓喜在十里坪煤矿宣传部担任宣传干事,那时的他,身形挺拔,眼神中透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冲劲,常常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里面装满了各种宣传资料和笔记本。而章洪斌则在大青山矿宣传部当宣传干事,他留着利落的短发,总是穿着整洁的工作服,胸前口袋里别着几支钢笔,显得十分干练。那时,他们经常一起参加各种开会学习活动,彼此交流频繁,来往十分密切。后来,章洪斌调到金煤公司纪委工作,两人的见面机会就渐渐少了起来。再后来,章洪斌到公司组干处当处长,联系就更少了。
  
  “泓喜,好久不见啊!”章洪斌满脸笑容,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谷泓喜的手。他的手掌有力,传递着久别重逢的喜悦。
  “洪斌,是啊,一晃这么多年了,没想到在这儿又见面了。”谷泓喜也笑着回应,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
  “快,里面请,今天一定要好好给大家介绍介绍咱们矿的党建成果。”章洪斌热情地招呼着众人。
  大家走进大金鼎矿党建教育阵地展览室,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那些图片仿佛是时光的碎片,拼凑出老一辈三线建设者的奋斗岁月。攀钢的作家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不停地询问着图片背后的故事,还不时用手机拍照留念。
  谷泓喜站在一幅展现煤矿初期建设场景的图片前,向身旁的一位攀钢作家介绍道:“那时候,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大家住的是简易的工棚,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是为了建设祖国,没有一个人喊累。”他的眼神中满是回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脸上带着一种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感慨。
  在四个标准化学习展厅里,丰富的影视资料和文史材料,让参观的作家们深切地感悟到了老一辈三线建设者“创业、求实、开拓、奉献”的金鼎精神。谷泓喜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故事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线建设的艰辛与伟大,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家们纷纷表示,他们将以先辈为榜样,向典型看齐,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都要砥砺前行,践行初心,坚守使命,勇挑担当。而谷泓喜,也在心中默默期待着,通过这次采风,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三线建设精神的传承添砖加瓦,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