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瓜瓞泪>十五 祖宗的故事

十五 祖宗的故事

作品名称:瓜瓞泪      作者:田禾      发布时间:2025-03-07 11:56:43      字数:5955

  我渐渐地长大,成了可为家庭干劳动的人,成了父亲的第一个帮手。父亲对我减少了训斥,常常对我讲一些关于家庭经济的事,没有经济来源是万不行的。在父亲的启发下,我萌生放学后能为家庭找个可赚钱的事做的念头。
  放学回来,我看见队里有人编斗笠卖,而且成了好几家的家庭副业。我想,这个东西在任何时候都有市场,人们永远都会需要。只要有人搞生产劳动,斗笠就有市场,就能卖钱,可是我还不会这门技术。
  不知道父亲是否赞成,我便对父亲说,想学编斗笠卖。父亲听了想都没想道:“我赞成,学编斗笠简单。但是,编斗笠必须要油竹才行,等我明天上山砍油竹回来再说。”
  其实父亲巴不得我主动为家里出一把力,他心里正在为油盐吃穿发愁呢!第二天下午放学回家,就见父亲砍油竹回来了,而且已经划了一些竹篾。划竹篾是他的拿手活儿。以往,队上编撮箕等篾活全是让他干,他划的竹篾又均匀又软和。
  虽然父亲篾活干得好,但他却不会编制斗笠。待我下午回来学习编斗笠时,开始,父亲找来斗笠推敲一阵,左看右看,看了一会儿,看了外圈又看尖顶,他也不知从哪里开始编制。我更无从下手。
  父亲便对我说:“要想学艺,必有师傅,没有师傅就以会者为师,向会者请教,只要心诚,没有学不到的活儿。”
  他是在指点我该怎么做,让我明白去向别人学艺么?这个很简单,我可以先去同学家剽学,他是如何编制斗笠的,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的。
  于是我便去同学王长安家里玩,其实是去学艺。我去时他正好在家编斗笠,见他编织斗笠的技巧十分娴熟,看着看着我便看懂了。我想尝试一下,便主动要帮他编几下,人家巴不得有人帮忙呢!
  但是,看着容易做则难,竹篾在同学手中轻松就范,在我手里变得十分矫情。虽然手脚慢点,试编了一个下午后,我终于渐渐掌握了编织斗笠的方法。
  经过短暂地观察学习实践后,我便在家里开始了编织斗笠,并找到了由慢到快的窍门,不过就是熟能生巧而已。没过多久,父亲便把我做成功的几十个斗笠拿去供销社卖。
  由于我学编的斗笠比较毛糙,因为质量关系,父亲去卖斗笠还与供销社的同志产生了矛盾。
  供销社收购斗笠的同志姓段,主要负责收篾货。而且他对篾货十分内行,当然对我学编的斗笠一眼就能辨别。开始他不认识父亲,他只看质量不看人,拿起斗笠便评论开了:“这斗笠恐怕不是出自大人之手吧?”
  父亲是个老实人,毫不掩饰地答道:“段同志你还真有眼力,这是我儿子刚学编的。”
  段同志就知道他会这么回答,便皮笑肉不笑地道:“我就说嘛!只有你儿子才会编出这么漂亮的斗笠。漂亮得像刺猪,毛里毛糙的……”
  质量差没卖掉,父亲带着斗笠回来了。奶奶一见斗笠没卖脱,快把肺都气炸了,她说:“段同志是个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他还不是靠会编斗笠混进供销社的?三个钱称二两李子,哪个不晓得他的底子!”
  奶奶背着斗笠便上街了,回来把钱给我看:“加油编,你老子卖不掉的交给我去,我就没见过卖不掉的东西。”
  据奶奶说,她也不跟段同志说什么,走进里面看了看存放的所有斗笠,然后把他收的质量差的找了好几个出来。要段同志带着斗笠去找主任评理,别人的都能收,为什么我的就不能收?拿住了段同志的软肋,段同志倒底怕见领导,只好放软口气:“你等下,我再仔细瞧一眼。”
  他假意拿起斗笠反复看后说道:“编织技术还是欠点,但划的竹篾十分均匀,细看还行,这次收了,下次编好点罢!”说着便把斗笠收了。
  我每天下午放学后便努力编斗笠,开始为家中赚回了油盐钱。这时期便与父亲的关系处得融洽,我便乘机要打开心中很久以来的疑问:别的同学有爷爷,我为什么没有?
  爷爷是什么情况?这是个在心目中一直不解的问题,为何从小就不见爷爷的尊容?为了弄清心中的疑问,便向父亲打探祖父的来龙去脉。这一问没想到从上几辈人下来,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期间父亲在休息之余或晚上,他划竹篾我编斗笠,父亲一边划竹篾、一边给我讲述上几代人的故事。我弟弟也爱听故事,我和他都是第一次听父亲讲家史。
  其实,父亲他也是从姑祖母那里听来的。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与祖父,在他出生那个阶段之前,可说是有兴旺时期,后来又落得家败人亡。
  说到祖父同祖爷爷,他们都没活过二十五岁便辞世了。这原因还得从高祖那代人开始说起,祖辈几代人的故事中,即他们的一些盛衰过程,以及主要人员的行为,后人都有借鉴的必要。
  第一个是高祖来柄寅,人称寅老爷。清朝称为老爷,是有“顶戴花翎”的。只有获得顶带的人才可称老爷。
  寅老爷不光是文科出色而取得的“老爷”名声,武艺也很不错。从小习文的同时还习练武术,他的武艺在本县也很出众。所以当时他在汪营的口碑不凡,说到寅老爷人人都很赞赏。
  寅老爷在晚年时,与石柱背子客(用背篓背货的客人)发生了一场械斗,从这以后,家庭便走向衰落。
  过去,寅老爷世袭了上辈人传承的基业及武术,从小打熬气力,习练刀枪棍棒。那时的寅老爷对武术很上心,不光自己练武,还让妻子及两个儿子也练武,以至全庄的庄客们都练武。而且还带有十几个徒弟。
  对练武他从不懈怠。某一天,寅老爷和往常一样,到四更天,便和徒弟们来到庄外大桑树下开始晨练。他要趁阴阳之交练完碓棒拳,然后才回家为背子客打糍粑过早。
  那时,来氏家的糍粑远近有名,无论何方客人来到坎子坪住宿时,首先是拿糍粑招待。由于糍粑质量可口,背子客也是奔着品尝糍粑的味道而来的。每当来到这里,如果吃不上糍粑便是别无意义。所以,寅老爷每早必须让庄客早早地准备糍粑,让背子客吃饱了赶路,这几乎成为惯例。
  父亲说起寅老爷时眉飞色舞,他仿佛忘了近年的穷日子。其实他就出生在寅老爷在生时的那个时代,尽管是听姑祖婆讲来的故事,就像是自己目睹的一样。
  他说,这天早晨,寅老爷的拳式刚才练到兴头上,突然有位年长庄客跑来叫道:“老爷!不好了,夫人带着碓棒棰与背子客打上了。”
  “打伤人了吗?”老爷立即收功,一边询问一边带上徒弟们向家里跑去。
  来氏家族自古就有以武传家的传统,族人子弟们不管男女都得练武自保,男人更是非练不可。高祖来柄寅从小除了跟随父辈学习刀枪棍棒外,还琢磨练就了一套碓棒拳法,这套碓棒拳法是他在平日里打糍粑的过程中自悟得来。从此,他每天习练不止。
  皆因当时乱世时期,时逢洪秀全义军正盛。朝廷为了招募武艺出众之人前去戡乱,来了一场武艺竞选。高祖寅老爷凭着自幼学成的武艺在应试中拔得了头筹,于是获得了县试第一的头衔。
  当寅老爷踌躇满志、信心满满的要赴疆场参加平乱时,祖辈及父母对此并不赞同,因为来家只此一子,若是去参军平乱,将来在战争中刀枪无眼,身为独子的来柄寅假设在作战中有个闪失,来家传宗接代就再没希望,就会断子绝孙,来氏家业从此就后继无人了,父辈们是绝对不会放他去打仗平叛的。”
  于是,寅老爷的一腔报国热血凉了,过去让他去县衙当差也没去,这次为国平叛又不能去,什么前程与理想全都破灭。只好不情愿地遵循老人的意愿,从此留在家里孝敬父母膝前。从此只能在家一心一意的经营来氏产业。
  产业散布在坎子坪的周围。庄院位于坎子坪西去的要道山垭处。公路没通之前,过去是石柱县至汪营镇的必经便道。来家看中此地不光是周围田地肥沃,更主要的是开店经营生意的好位置。
  正因坎子坪开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来家好几代人在此经营。鼎盛时期,大路的两面修了数十间房屋,无形中成了一条旺铺街道;是远近闻名的殷实大户。
  来氏上几代人虽是家庭富庶,武备持家,但慈善为怀不称霸乡邻,常常接济路人与鳏寡孤独等,因此名声传遍周围百里之遥。随着在外的好名声,来氏家的生意做得非常红火。前来打店的客商络绎不绝。都是奔着慈善贤德而来。
  尽管这里离汪营镇不远,但坎子坪的名声却闻名遐迩,东来西去的客人,非要赶到坎子坪住店不可。可见坎子坪来氏当年在此经营,是深得乡民和过往客商喜爱的……
  我和弟弟只想听父亲说高祖寅老爷与背子客打架的故事。我打断父亲的话问道:“寅老爷练武回来与背子客肯定打胜了?”
  父亲说:“你们耐心听我讲寅老爷的故事。但需把起因与根底讲透彻,你们才会明白,家庭的兴衰史为什么要讲给你们听……”
  话说来老爷听庄客说夫人同背子客打起来了,他一边跑一边问着庄客:“夫人怎么会同前来住宿的客人打起来的?既是夫人都亲自出手了,定是客人做了出格的事,不然,哪有当老板的无故得罪客人的?”
  此时在他心里想到,这事处理得不当会后患无穷,会使来氏将来名声受损。一旦名声不好,以后生意还怎么做?虽然来家凡成人都会武功,还有一群徒弟,但切莫趁人多仗势欺人。生意人当忍则忍,该让则让,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什么过不去的?
  想到这里,寅老爷问庄客道:“你看到是夫人先动手还是背子客先动手?他们为么事动的手?”
  庄客道:“也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见夫人与几个庄客一同与背子客打得挺凶。我想人命关天,只有老爷在场才能阻止械斗,才及时跑来给老爷报信。”
  老爷问罢,见老庄客也说不明白,唯恐家里闹出人命,便加快了脚步如飞般向家里赶去。当老爷赶到家时,一场械斗已告结束,那些背子客已然离开。
  夫人见老爷回来便说道:“老爷你回来干什么嘛!这几个人想打走我坎子坪,他们是自不量力。”
  祖婆姓毛,有的客人称她毛夫人,也有客人称她大脚老板娘。自从她嫁到来家以来,见来家崇尚武术,便也常常跟着寅老爷习练碓棒拳法,久而久之便也学成了一些本事,常常与寅老爷比试,武艺越来越精湛。
  在毛夫人还未曾嫁进来家之前,在那个年代女人时兴裹小脚,可毛太婆小时候生长在穷人家,爹娘连衣服布匹都买不起,哪还有钱去买裹脚布供她使用?所以,也就免去包裹小脚这个本该当代女人应有的人工造美环节。
  没有裹成小脚的姑娘,整天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挑抬都不在话下,练就了一身结实的身板与力气。可是女人再有本领和气力、身段再好面色再美如天仙,如牡丹芙蓉般鲜艳靓丽又能怎样。皆因没裹小脚,被当时的人视为丑女。当时有个说法,人未到屋,脚就搭在神龛上了。
  因此,年轻的毛姑娘长到十八岁还没嫁出去。毛氏父母很着急,只好请倒媒。毛家许下诺言,若是有谁把姑娘嫁个好婆家,将来提两个猪脑壳再加一丈大红(布)重谢。要知毛祖婆后事如何,因时间关系,明晚再作分解。
  父亲讲到此处戛然而止。这故事成了一个悬念,毛氏祖婆带领庄客们是如何打走背子客的?毛祖婆又是怎样来历的一个人?这都是我想要知道的情节。可是听了个半截故事,真让人感到这故事还想继续再听下去。
  弟弟也听入了神,一时没转过弯来还想父亲继续讲,还是奶奶催我俩快去睡觉才算了。只好把这半截故事记在心头,待下个晚上再要父亲续上。
  我后来才明白,父亲再忙再辛苦,他也要用祖上遗憾的故事教导我们引以为戒。首先给我们上家史第一课,让我们知道祖宗先人们艰难创业的兴衰历程;让我们领略上几代人是怎么靠智慧、靠双手辛勤劳动得来的幸福、或者失败的教训。
  父亲的用意不难理解,他用深入浅出的情节描述,容易领会。让你听后若有所思,长大了应该怎样为人,该做什么,怎么做人的道理尽在其中。而且这些故事不由你不听,不得不回味,让你几十年后还能记住,无论多久仍历历在目。
  第二天我放学后赶快刨完饭,争取把父亲划拉的竹蔑编完,干完活儿才好开口要他讲昨天未完的故事,很想知道祖上关于一场打斗以后的结局。一个故事得不到结果,心里老是有些牵挂。
  于是手中加快动作,我的手艺渐趋熟练,那竹蔑在我手里翻飞,人亦年青,腰杆子也不疼痛,腰弯下去、再平坐地下编制起来。那动作连奶奶看见了都满脸堆笑说:“你手脚快得飞起来,还是要讲质量呢!再像初学的那样毛里毛糙的,下次再卖不掉,我才糟糕呢。恐怕你老汉卖不掉我也帮不了你哟!”
  其实,编斗笠这活儿熟能生巧。万事开头难,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一开始生手上路,竹篾老是犟性,你要它弯它偏要直着,你要它直着好看,它却老不听使唤。所以,编出的斗笠成品质量差。
  但是,当你手脚熟练之后,竹篾便在手中变得老实规矩,要编成啥模样,就会自然形成。所以,斗笠编得顺手时更舍不得浪费时间,唯愿每天都能完成十多个成品斗笠才心满意足。所以把动作做到极致。那天擦黑儿时,果然功夫不负努力,不等到天黑,父亲削的竹蔑便被我用完。
  当我暗想着,等父亲回来我就好开口让他继续说寅老爷与毛祖婆的故事了。可直到天黑也不见他回来,正在失望之时,妈妈从外面割猪草回来了,我心中一下子松弛下来。妈妈回来就意味着父亲也快到屋了。可妈妈却对我说:“你老汉临走时说了,他去参加义务修百里长渠,可能要半过月才能回来呢!”
  真是令人失望,本来很想接上的故事又落了空,父亲不回,消息令人添堵。故事不听也罢,可削竹篾的事谁能替代他呢?正在暗自问自己,母亲却说道:“你老汉说了,削的竹篾编完后,让你自己学划拉,开始削慢点,熟能生巧,慢慢地就会了。”
  这下好了,需得自己划拉竹篾。别无二法,为了继续编斗笠,只好豁出去。开始,油竹在我手中很不听话,破竹时,篾刀老是不听使唤,弄丢了好几根油竹,自己都觉得手笨。浪费了几根油竹后,划着划着便找到了窍门:竹儿有它自己的的纹路,只要篾刀不偏不倚拿正了,慢一点划下去,它就顺从地分裂开来,削篾的技巧全在手上。没成想这编斗笠成了我第一个手艺,从此成了家里油盐钱的重要帮手。
  这样一来,妈妈的活计更加辛苦了,她关心我编斗笠差材料,不时上佛宝山割回油竹供我使用。我对妈妈说:“不用您管,您太累了,油竹用完后,逢星期天我自己上山割去。”她说:“这怎么行?你连油竹长在哪座山都不知道。”
  也是真的,多年以来,妈妈掰油竹笋时,她把佛宝山差不多都走遍了,哪里油竹长得好不好她全知道,不须现找,直接走去便可割一大捆回来。
  只要我愿意干,妈妈都会支持我,连编斗笠的油竹原材料她都包了。可是,她身上穿的十分单薄,衣服裤子都打了许多补丁。因为长年背背篓的原因,衣服肩上那一块烂得最多最快,有的补丁上又有了补丁,一件衣服多处已不是本来的布料了,她还舍不得丟弃。
  我叫妈妈别穿那破烂衣服上山了,她却说,钻山林哪值得穿好衣服,穿好衣服上山挂烂了可惜。
  她就是寸步都在想着节约。尽量想着少花钱,多为家里节省点。可我只能嘴上心里疼,听她说罢,我也没有解决的办法,拿着钱却没有布票买布。那时的布票简直比钱还难得,钱可以编斗笠挣来,布票拿钱也买不到。所以,也只能靠节约维持了。
  好在农村人都如此,穿得朴素并没人瞧不起,因为都穿得如此破旧。只是看谁的心灵手巧,打补丁针线活的质量好与不好而已,补丁打得整齐点就顺眼,要是补得歪歪斜斜那就难看被人笑话。
  那时编个斗笠只能卖五六角钱。我充其量每个星期编几十个,还得花成本买蓼叶(棕粑叶)或油纸等材料。那时科技不发达,没有塑料薄膜等,斗笠只能用蓼叶作铺料;也可买桐油纸铺斗笠。油纸斗笠透光、隔雨效果好,也很时兴;但它的造价高。供销社提倡收购油纸斗笠,它重量轻便于往远方调运。
  编斗笠的人渐渐地增多,我们小队后来家家都会编,以至发展到全大队。大概是编斗笠的人多了,山上油竹都已快被砍绝。要是没了原材料,将来我又干什么呢?我期盼着父亲早日回来出主意。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