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鲜红的血>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作品名称:鲜红的血      作者:黄河岸边      发布时间:2025-03-03 09:01:39      字数:3695

  徐长卿跟玉竹聊天的时候,渐渐了解到玉竹这一路走来,日子过得太不容易了。
  玉竹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出生的。那时候社会乱得很,战火纷飞,到处都在打仗,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她老家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交通很不方便,消息也不灵通,村民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玉竹她爸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她妈身体弱不好,疾歪歪的,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饔飧不饱。
  在玉竹的印象里,小时候啥玩具都没有,零食更是连想都别想,能吃顿饱饭都是盼星星盼月亮的事儿。她七八岁就跟着她爸下田干活,手上磨出泡,不小心弄破了疼得钻心,她也只是咬着牙忍着不喊疼。她妈虽然身体不好,但总能想尽办法,用那点布料给家里人缝几件厚实衣服。
  谁会想到,命运突然给了重重一击。玉竹十岁那年,家乡发了一场大洪水。那洪水像猛兽一样,把房子冲垮了,农田也淹了,本来就穷的家庭这下更是屋漏逢雨。玉竹她爸在抗洪的时候,不幸牺牲了,就剩下她妈和小小的她,母女俩只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从那以后,玉竹一下子就懂事了,用她那小小的肩膀,努力撑着这个眼看就要垮掉的家。
  为了活下去,玉竹没办法,只能辍学,去帮邻居做点杂活,靠那点微薄的收入维持家里开销。晚上,周围安静下来,她总会偷偷拿出她爸留下的旧书,就着暗暗的煤油灯光,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看。这些书,成了她苦日子里唯一的安慰。她太渴望知识了,一心想着靠这个改变自己命运,可现实就像一座大山,压得她有点喘不过气来。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就跟眨眼似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气发展教育事业,让知识传到每个角落,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
  玉竹听到这个好消息,心里一下子就燃起了希望,就好像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她又紧张又激动,到处打听上学的事儿。可周围有些人不看好她,说她是女的,又好几年没碰过书本了,现在再回学校太晚了。但玉竹心里可坚定了,一点都不动摇。她知道知识能改变命运,能让她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最后,她鼓起勇气,走进了村里新办的学校。她跟老师说了自己的经历,还有特别想学习的愿望。老师被她的执着打动了,就破例让她先试读一段时间。
  上学后,玉竹就像一块干巴巴的海绵似的,拼命吸收知识。每天天还没亮,她就起来背书;晚上别人早已进入了梦乡,她还在昏黄的油灯下做题。因为她特别努力,成绩提高得很快。
  几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中学,正盼着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呢,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风暴,席卷了神州大地,全国上下都受影响。学校也乱套了,原本好好的学习生活一下子全没了。校园里到处都是不安的气氛,整个社会也乱糟糟的。玉竹心里又困惑又迷茫,她本来想着靠知识走出大山,可现在所有的计划和梦想,都如同泡沫一般渐渐地破灭了。
  没办法,玉竹只能回到那个又穷又偏的小山村。每
  天太阳还没出来,她就跟着村里人去生产队干活,在地里一锄头一锄头地翻土,累得腰酸背痛,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有时候她停下手里的活儿,看着远处的山发呆,就会想起在学校的日子,想起教室里的欢声笑语,想起和同学们的感情,心里全是怀念。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下放的文化人。这人二十来岁,高高瘦瘦的,头发乱得像个草堆。他戴着黑框眼镜,眼睛里透着温和和机灵劲儿。他说话慢慢悠悠的,一股子书生气,和村里那些大大咧咧的人格格不入。玉竹第一次见他,就觉得特别亲切,好像找到了懂自己的人。
  从那以后,一有空玉竹就去找这个文化人聊天,要么问问诗词里的好词好句,要么聊聊外面世界的新鲜事儿。两人越聊越投缘,经常聊得都忘了时间。玉竹慢慢地知道了,这个文化人名叫黄柏,是城里中学的老师,因为他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受牵连才被下放到这个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俩人有了感情,在这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里,偷偷地谈起了恋爱。傍晚,他们会一起在田埂上散步,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夏天的晚上,他们坐在院子里,听着青蛙叫,分享彼此的心事和梦想。后来,他们顺理成章地结了婚,还有了个可爱的女儿。女儿的出生给这个小家带来好多欢乐,虽然日子过得苦,可他们也挺开心。
  往后那几年,玉竹又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家里人一多,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原本就穷得叮当响的家,这下更是雪上加霜。黄柏也像变了个人似的,从前那股子斯文劲儿消失得无影无踪,每天被生活压得直不起腰,活脱脱像个稻草人。
  就在黄柏满心绝望,认命的时候,突然传来了回城的消息。他高兴得一晚上都没睡着觉,感觉生活一下子有了盼头,就像在黑夜里看到了黎明前的第一缕光。玉竹心里既欢喜又忐忑,欢喜的是丈夫终于有了出头的机会,可又忍不住担心,怕丈夫进城后就变了心。这种复杂的情绪把她紧紧裹住,让她怎么也挣脱不开。
  刚知道能回城那会儿,黄柏还拉着玉竹的手,信誓旦旦地说,一定会带着她和孩子们一起走。可慢慢地,他进城办事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回来都带着城里的新奇玩意儿,眼里全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玉竹察觉到丈夫变了,心里直发慌,可又不愿意相信,这个说要和自己过一辈子的男人,真会扔下她们不管。
  终于,有一天黄柏还是狠下心,抛弃了玉竹和孩子,自己一个人回城了。那天,玉竹带着三个孩子站在村口,看着他背着包越走越远。眼泪止不住地从她脸上滑落,孩子们也哇哇大哭起来,撕心裂肺地喊着:“爸爸、爸爸……”玉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说要和自己一起风风雨雨走下去的人,竟会这么绝情,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俗话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玉竹正因为不幸的婚姻痛苦得不行,可命运还不放过她。就在黄柏走后没几天,她母亲又因病去世了。这接二连三的打击,她感觉整个世界都要塌了。心里的希望全没了,万念俱灰,只剩下痛苦和绝望。
  从那以后,玉竹就像丢了魂儿似的,整天浑浑噩噩。以前那个眼里有光、爱说爱笑、活泼开朗的她消失不见了,如今的她整日以泪洗面,精神恍惚。她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脑子里全是母亲的模样,还有自己婚姻里那些糟心事儿。
  玉竹绝望到了极点,甚至想一死了之。于是,在一个寂静的深夜,她望着熟睡中的孩子们,心如刀绞。她轻轻地在孩子的额头上亲了亲,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嘴里默默念叨着:“孩啊,别怪妈心狠,妈实在是没有活路了呀。”最后,玉竹牙一咬、心一横,拿了条绳子便朝门外走去。玉竹的脚步沉重又犹豫,每一步都像是踏在锋利的刀刃上,既疼痛又清醒。夜色如墨,淡淡的月光没精打采,仿佛连天空都为这个不幸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霾。
  玉竹来到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下,这棵树见证了她无数个日夜的辛劳与坚韧,也默默承载着这个家无尽的辛酸。她把绳子紧紧握在手中,冰凉的触感直透心底,似乎也在提醒着她,一旦踏出这一步,便是万劫不复。
  就在玉竹闭上眼睛,准备把绳子挂上枝头的时候,一阵风吹过,带来了远处隐隐约约的哭泣声。那声音细微又凄凉,却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砸在了她的心上。玉竹猛地睁开眼睛,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力量。她想起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想起了他们依偎在自己怀里时的温暖,想起了那些虽然清贫却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光。她突然一下子清醒了,自己若离去,将是对孩子们最大的残忍,是对生活彻底放弃希望的懦弱之举。
  泪水再次模糊了她的视线,但这一次,玉竹没有任由它肆意地流淌。她缓缓放下手中的绳子,蹲下身双手掩面,低声抽泣起来。哭过之后,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决心在她心中升腾而起。玉竹心里明白,生活再艰难,也不能轻易放弃,因为她是孩子们的天,是他们的依靠。
  玉竹站起身来,回到屋里,她轻轻唤醒熟睡中的大女儿,用颤抖却坚定的声音说道:“孩子,妈妈刚才做了一件很傻的事,但妈妈现在想通了,我们不能被困难打倒。从今天起,不管多苦多累,都要坚持下去。”
  大女儿懵懂地点点头,虽然不完全明白妈妈的话,但从妈妈眼中看到了从未有过的光芒,那是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
  村里有好心人见玉竹一个人,拉把着三个孩子过日子太难啦,就给她撮合成了婚姻。那男人叫立根儿,比玉竹年长几岁,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没有人愿与他结亲,所以年近不惑仍孑然一身。立根儿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心地善良,憨厚实在。
  玉竹再婚后,立根儿虽说没什么甜言蜜语,可处处都透着对玉竹的好。每天天不亮,立根儿就爬起来,扛着锄头去田里忙活,就盼着多收点粮食,能让这个家的日子好过些。
  玉竹呢,也没闲着,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把孩子们照顾得妥妥当当,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每一样都做得细致入微。孩子们也慢慢跟立根儿熟络起来,虽说一开始还有些生分,但立根儿总是默默地给他们带点小玩意儿,不是山上摘的野果子,就是自己编的小竹篮,渐渐地,孩子们也开始亲昵地喊他“爹”。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一年后,玉竹给立根儿生了个闺女,立根儿高兴的不得了。这个少言寡语的男人,看着有些冰冷,但他的心里头热乎着呢,就像揣着个小火炉,一点一点把玉竹受过伤的心给撩愈合了。
  后来又过了几年,玉竹又生了,这次一下来了俩胖小子,可把立根儿乐开了花,脸上整天都洋溢着难以掩饰的笑容。小院里时常能听见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还有立根儿低沉而温柔的哄娃声,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玉竹的身体虽然因多次生育显得有些虚弱,但她的眼神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幸福光芒。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一家人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立根儿突发急病,又给这个小家庭蒙上一层阴霾……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