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贞观轶事>第三十五章 收服南北大侠

第三十五章 收服南北大侠

作品名称:贞观轶事      作者:秦枪      发布时间:2025-02-13 19:44:13      字数:3968

  李治奉命剿灭南北两股参与造反的乌合之众。思来想去,带着秦直道、尉迟猛二将问计秦歌:“请教师长,此行奉旨出征,当以何策灭贼?”
  “上兵伐谋。九皇子以仁名扬天下,当一以贯之。非必要、勿杀戮,对其首领,劝降或活擒。如能兵不血刃剿灭两股叛匪,则陛下欣赏、天下敬服。”
  李治顿悟,心中豁然开朗。含笑曰诺。秦直道与尉迟猛二将亦明白了秦歌谋略之深远意义。
  第二天一早,李治派出两路信使,直奔南北大侠藏匿处。
  单说南路信使,此人名叫胡言灵,以前是李治书童,平日为李治整理书籍、打扫书房。拿到李治亲笔信后不敢怠慢,直奔昆明湖。到了湖边寨门,守兵拦阻,胡言灵递上孝敬,附耳低语:“我是来给半城无敌、忠义双枪鬼见愁南乡定大侠送一件泼天富贵的,你可悄悄传话,待我见过定大侠后,他必赏你。”那寨门守兵手中攥着银子听到还可能有赏,乐滋滋传话去了。很快他就转了回来,一路奉迎,只把胡言灵送到了定大侠面前。
  定大侠瞪着怀疑的目光问道:“你有泼天富贵送我?”
  “泼天富贵你就不要想了。”胡言灵近前言道:“其实,我是来救你性命的。”
  定大侠悚然一惊,屁股离开座椅:“你是谁?何出此言?”
  胡言灵见他定力不济,放言道:“定大侠跟随李承度造反一事如今事发,陛下震怒,欲灭之。”
  定大侠虽惊惧却不无怀疑:“陛下已发特赦,前造反人员不再追究,你可是唬我?缺钱耶?来人——”
  “且慢。生死基于一线,想不到堂堂忠义双枪鬼见愁南乡定大侠连这点儿耐心都没有;果然不知死活!”
  定大侠狐疑不决,出言试探:“你且说来,何以生死基于一线?若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休怪定某枪下无情!”
  “陛下特赦之言乃是针对皇家儿女李承度与李慕然,哪里想的到你?你且细想:若造反者之中没有皇子,陛下能发特赦榜文?且榜文明确指出:放下武器不再造反方可赦免。丁大侠倚水建寨、麾下数百兵卒,水陆两军,屯兵京城之腋,如此行事,可曾放下武器?陛下怎能心安?”
  “那又如何?”
  “听闻大侠三房妻室、五子三女,妻室贤惠貌美、子女聪明伶俐,相信他们更希望过一种不再担惊受怕的安宁日子。想想他们吧!定大侠当知: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胡某刚才说过了:大侠武装割据,位处京畿近郊,陛下欲灭之,当是情理中事。如今秦直道、尉迟猛二位将军聚拢三千精兵整装待发,若明早大兵出城,不出两个时辰就到了你的寨门。程处弼昨夜赶到咸阳,与其结义兄弟船帮帮主水如龙商定:带六百水兵自西而东阻你西逃之路。至于东边——”
  “好啦好啦,你说是来救我性命的,可有良策?”
  “定大侠当知:陛下立意晋王李治为太子,而晋王仁义之名天下皆知。这里是晋王为大侠写的亲笔信。”胡言灵直到此刻才递上李治亲笔信。
  “晋王一再告知:务必言明厉害、好言相劝,如大侠识时务,则既往不咎,且允诺将昆明湖及周边千亩良田划归大侠管理,以利大侠安置手下人生计。晋王还说:大侠武功盖世,手下皆是良民,允以安家此地,水产、地产皆免税三年。”
  定大侠尚未表态,身旁卫兵则面有喜色,相互交换眼色。
  定大侠看完信,喜怒不形于色。
  “大侠只有一夜时间,还望速速决断。否则,天明就迟了。”
  第二天一早,定大侠押着两大车兵器,随同胡言灵去了京城。
  
  再说北路信使。
  北路信使名叫董大智,十八岁。原本是尉迟猛身边小校,因其刀法精湛,鲜有对手,受到尉迟猛赏识,一路提拔,很快就升为校官。得知李治要派信使劝降北城无敌快刀李大侠,尉迟猛就推荐他,赞他粗中有细,定不负所托。
  尉迟猛向李治保证:他胜任。
  李治不以为意,笑嘻嘻将劝降书交予董大智,甚至都没有一句叮嘱的话。尉迟猛问道:“可要随从。”
  董大智笑道:“不必。”
  那陈炉镇距离京城百里,乃是大唐著名窑厂,所烧精品瓷器大多供应内廷。董大智一路向北,入夜时分才到陈炉,饥渴难耐,寻一家客店住下,想着明日一早就去见快刀李大侠。董大智呼唤店家上酒上菜。
  店小二问道:“官爷,吃哪种酒、上几道菜,可有忌口之物?”
  此时店内有诸多食客,闻听对话,都把目光投向董大智。
  董大智警觉:“你怎知我是官家之人?”
  店小二笑道:“小人日见百人,百人百样,见得多了,也就练出几分眼力,官爷莫怪。”
  “我只需一壶酒、三样菜,再来一个锅盔即可。”
  “好嘞。”小儿进了内屋,转身就端出一个大托盘,果然是一壶酒、三个菜和一个半斤重的锅盔。
  董大智倒一杯酒一饮而尽,连叫好酒!“小二,你家这是甚酒,怎地如此美味?”
  店小二不无傲气讲道:“此乃开窑酒。凡在陈炉开窑,哪家都的在新开窑炉时埋下十坛新酒,三年后开封。我家掌柜窑炉恰到三年,昨日开坛,军爷贵人,自然有口福了。”
  董大智食毕,瞧见店内已无食客,也不在意,回到屋内躺倒就睡。及到日上三竿这才睡醒,洗漱完毕准备去见快刀李大侠,一摸行囊,大吃一惊!银钱尚在,李治写给北城无敌快刀李大侠的亲笔信不见了!董大智顿时惊出一身冷汗。怎么办?返回长安?董大智想都不去想。以信使之身直接去见李大侠?又恐无凭证难以谋面。思来想去,想到一计:李大侠酷爱刀法,何不以刀术挑衅之?
  出了客栈,董大智一路向北,到一山坡前看见一道寨门,上书三个大字:刀客门。董大智一声冷笑,只身就闯。
  守门士兵急忙拦住,大声喝道:“来者何人?”
  “刀客。”
  “意欲何为?”
  “找你家寨主试刀。”
  守门士兵瞧一眼董大智斜插在背后的腰刀,又气又笑:“胡吹大气、如此狂妄!腰刀在背,也不怕天下使刀人耻笑?才学了三天吧?哈哈,瞧你娃娃年岁不大,怎地急于奔赴黄泉?回去吧,再练三年,下次来,我让你三刀。”说着话,两士兵抽出腰刀就要驱赶。
  董大智并不废话,伸双手急若闪电夺下二人手中刀,随手丢在一边,问道:“能否找李大侠试刀?”两士兵毫无反应,手中刀就已易手,瞪大眼睛,几乎不相信凡人出手如此快捷!一士兵反应快,说道:“你且在此等候,待我禀报寨主。”说完,飞也似的跑了。另一士兵瞧着地上的刀,犹豫是否上前捡回。董大智微微一笑,脚尖挑起其中一把甩了过去,那士兵接的十分狼狈。
  须臾功夫,寨内数十刀客列队而前,一头领模样刀客喝道:“开中门。”中门缓缓打开。那刀客头领上前施礼,态度极为谦恭:“不知大驾光临,小寨缺了礼数。请!请入寨叙话。”
  对方不问自己是谁,董大智也懒得问他。
  到了正厅,只见正中坐着李大侠,旁边还有一人。另有两把空椅子,董大智猜测那是迎接自己的头领和预留给自己的座位。不料那位引路头领坐下后并未邀请董大智坐下,而是语气不善地问道:“你是何人?”
  “董大智。无名之辈。”
  “来此何事?”
  “比刀,欲与寨主李大侠比拼刀法。”
  “你可知我寨中规矩?”
  “愿闻其详。”
  “我乃三寨主乱刀开石石开,胜我,可与二寨主交手。若能胜得二寨主,再言与大寨主交手不迟。”
  “客随主便。何时,何地,任凭三位寨主做主。”
  “那就不客气了。此时,地点选在后院练武场,你可满意?”
  “请。”
  大首领与二首领端坐在练武场边,三首领乱刀开石石开,手提单刀示意董大智动手。董大智并不抽刀,而是示意石开上前。石开被激怒了,乱刀劈来,恰似一团白雾。董大智闪避中摸清了石开刀法路数,趁石开回刀时一个箭步欺身而上,只一脚,踢到石开膝盖上,石开当时就跪了下去。
  两位观战寨主大吃一惊!万万没有想到,浸淫刀法二十年的乱刀开石三寨主只在来人面前走了三招!看得出来,那三招并非不敌,只是为了看清石开使刀路数。
  二寨主欲待交手,正中而坐的李大侠叫住了他:“且慢。”回头质问董大智:“说好的是比拼刀法,奈何使用拳脚?”
  董大智平静应答:“他不配。”
  李大侠并不着恼,认真问道:“怎样才配拔刀?”
  “三招。若三招吃力,我自然拔刀。”
  “刀枪无眼,如何决得胜负?”
  “刀出,十招不胜,董某认输。”
  二寨主讥道:“欺快刀门无人耶?”
  董大智气定神闲,在气势上已占上风,二寨主挑拨,董大智只是微微一笑。他在等待,等待李大侠作出反应。
  “十招?如此甚好。李某亦是十招,不胜认输。”
  刚交手,董大智就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李大侠快刀之名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交手只两招就逼迫得董大智不得不拔刀应付。走过五招,双方都是暗自佩服。董大智佩服李大侠刀法快捷而绵密,几乎无懈可击。李大侠佩服董大智气定神闲、见招拆招,毫不慌乱,小小年纪居然有此等修为,实属难得。两人你来我去见招拆招,只见刀影如电,挟裹二人,移步换位、行云流水,辨不出谁攻谁守。杀得兴起,直觉酣畅,再不计较十招之约。约莫百招,董大智退后一步,说一声:“痛快!”双手抱拳:“李大侠快刀之名实至名归,概不我欺!在下佩服。董某认输。”
  李大侠掷刀于地,哈哈大笑:“你若认输,李某也是输了。难道你忘了你我本是十招之约?只是多年来从未有过如此痛快的厮杀,实是一大快事!请!”
  两人落座,皆有结识之意。
  李大侠抱拳道歉:“实不相瞒,自你离开长安,我家细作就一路跟踪。原本以为拿了你的劝降书,你必回京。不料你直闯寨门,此等勇气令人佩服!拿来。”身旁士兵忙递上劝降书。李大侠将劝降书交予董大智,言道:“李某已经看过了,条件优渥,追随李某的弟兄有了好归宿,李某不胜感激。再不敢奢望过多,只是——”
  “李大侠但讲无妨。”
  “李某有一事难以启齿。”
  “大侠年长于大智,可否尊一声大哥?”
  李大侠惊喜交加:“愚兄难以启齿即是欲与贤弟结拜耳!今贤弟不以官匪之身待人,实乃性情中人也!吾当于贤弟结拜之后,愿随贤弟回京,只愿常常相见、切磋,不知贤弟意下如何?”
  “固所愿耳!仁兄在上,请受小弟一拜!”
  
  前后三日,南北大侠皆已归顺。
  李治见唐王,禀明平定两股自立为王的匪帮之事。李世民笑道:“吾儿功莫大焉。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两位说客即能收复两寇。想当年诸葛亮收服孟获,也是大动干戈、七擒而得;吾儿手段,实属罕见。”
  李治告曰:“非儿臣之功。不以暴力取胜,乃秦师长之策。劝降两寇,实是信使之功。儿臣只不过居中调停罢了。”
  “吾儿不夺臣子之功,仁也。你须当知:若无吾儿首肯,知人善用,秦爱卿之计再妙亦是空谈。动起刀兵,何来信使之功?切莫低估自己的作用!此乃为君之道。”
  “儿臣记下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