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李元芳之身世>第一章 李如珪传奇 1.投奔瓦岗寨

第一章 李如珪传奇 1.投奔瓦岗寨

作品名称:李元芳之身世      作者:蓝色光影      发布时间:2025-02-13 11:22:31      字数:6182

   
  1.投奔瓦岗寨
  
  大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隋文帝杨坚重病卧床,其次子杨广勾结权臣宇文化及合谋将其害死,并将自己的哥哥太子杨勇也处死,以绝后患。杨广篡位登基,史称隋炀帝,次年改年号为“大业”。
  多行不义必自毙,上天欲让一个人灭亡,必先令其疯狂!(14年后隋炀帝在江都行宫被宇文化及勒死。)
  隋炀帝继位后,好大喜功,穷奢极欲,重用奸臣宇文化及、王世充之流,打压忠臣,将朝政弄得乌烟瘴气。
  对内大兴土木,征发数十万民夫,花费六年时间开凿大运河①,并在扬州修建华丽的江都行宫,便于他巡游享乐。
  对外穷兵黩武,接连发动征讨高丽的战争。为赶时间,逼迫民工泡在水里日夜不停地赶造战船,致使许多民工的腿都泡烂了,生满蛆虫,其状惨不忍睹!
  整个国家被弄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百姓真是苦不堪言!隋炀帝对此置若罔闻,只顾自己于享乐之中。
  整个大隋王朝早已置于一座暂时沉寂的火山之上,一旦反抗的怒火如火山喷发,那将是天翻地覆,势不可挡!
  时间转回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夏天,黄河上游连降暴雨,黄河水暴涨,下游河南、山东等地黄河堤坝本就年久失修,结果导致多处决口。一时间洪水泛滥成灾,淹没良田居所不计其数;加之贪官污吏横行,不顾百姓死活,数以百万的百姓流离失所。
  一时间,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如人间地狱!各地盗匪横行,豪杰也纷纷趁机举事,或占山占林,或下海下湖,自立为王,与官府对抗。
  话说这年秋天,东郡韦城(今河南滑县)人翟让因失手误杀了人,不得已四处逃亡。为避官差搜捕,他一路上不敢走官道,只管寻乡村僻壤处的小道而行。
  九月初的一天,因昨夜刚下过一场小雨,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这天晌午,赶了大半天路的翟让,实在有些饥渴难耐。便在一乡村路边寻得一小店,因囊中羞涩,为填饱肚子,只胡乱叫了一大碗素面疙瘩。不一会儿,店家便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疙瘩面端到他面前。他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一边不时抬头张望,警惕地观察着店外路边的动静。
  透过小店的窗户,翟让猛然发现小道上匆匆走来几个人,心里不免有些警惕。
  为首的是一瘦高男子,他不经意地往四下看看。身后紧跟着两个后生,比那男子略矮一点,像是此人的随从。
  两个后生一身紧身衣,肩上斜挎包裹,眼光四下扫动,一举一动甚为干练,机警得很。翟让心想:这几人非同一般,要小心为妙。
  他们一行三人确信周围一切无异常之后,这才放心进得店来,寻找座位。看情形他们也是准备打尖后急于赶路的。
  瘦高男子见翟让一人在座,脸上立马多了几分和善,面带微笑地走过来,和翟让寒暄后相对而坐。两后生识趣地在邻桌落座,眼光也不闲着,机警地扫描着周围。
  翟让和来人的目光一碰,便明显感觉不是冲着他来的,因为他从来人的眼光中感受不到丝毫的杀气。
  他仔细打量此人,大概是长时间赶路的缘故,面容显得有些疲惫。然而此人目光如炬,虽风尘仆仆,也难掩一身英气。
  此人和自己年纪相仿,40来岁,但衣着华贵,头戴锦帽,面色白皙,颇有些气度。薄薄的嘴唇上整齐的短髭,更显出几分老练和沉稳。
  此何许人也?
  原来此人名唤作李密,他出身陇西贵族,祖上很是显赫,后来家道没落。他从小饱读诗书,立志干一番惊世之举。步入官场后,由于自己生性耿介,处处受到排挤,长期得不到升迁,只在大隋朝做过几任小官。后因指摘朝政,得罪上官,备受打压,郁郁不得志,自己对朝廷也彻底失去了信心,便愤然辞官,带着两个死心塌地的随从辗转流落到内地。本想在内地结交一些江湖朋友,然后再作打算。他来到内地,所到之处见到都是百姓的种种惨状,内心更是愤愤难平,更是恨透了腐败黑暗的大隋朝廷,更加坚定了他的鸿鹄之志。
  李密也打量着翟让,但见翟让身材魁梧,方方正正的脸上稀疏地长着一圈络腮胡,眉宇间透出英武豪气,觉得对方也是和自己一样,都是不甘于平凡之人。
  落座后,他二人你一言我一语,谈得颇为投机,彼此都很欣赏对方。于是,他们彼此有了信任。大胆交流着对朝廷、时局的一些看法,从牢骚满腹的话语中,彼此都觉得很投缘,于是便互通了姓名,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李密很爽快地多买了些酒菜,邀翟让一起喝酒。翟让也不推辞,两人开怀畅饮,相谈甚欢,更增进了彼此的信任。
  言谈之中,两人都甚为惊讶地发现:对方的心志居然和自己相同,也是想先结交江湖豪杰,找一处栖身之地,拉起一支队伍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对方要去的地方竟然也和自己的目的地惊人地一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他们两人都看好离这里不远的瓦岗寨这块宝地。那里是两郡交界的地方,是几不管的地方,是占山为王的首选地。那里方圆百里群山环绕,山高林密,地形险要,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于是两人决定:尽快赶到那里落脚,再招揽些江湖豪杰,共谋一番大事。
  酒足饭饱之后,二人收拾好各自行李。李密带着那两个随从,一行四人一路上紧赶慢赶,不几天就到了荥阳郡(今河南郑州)和梁郡(今河南商丘)之间的瓦岗寨。
  四人来到瓦岗寨,四处勘察一番。周围果然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人烟稀少。他们又觅得一处天然洞穴。李密、翟让大喜过望,这简直是上天赐予的宝地!
  这洞穴有何特别之处?且容我慢慢道来。
  洞穴高数丈,宽十余丈,纵深有一、二里地,足以容纳上万人。更可喜的是:洞顶的岩石间有好些细小的缝隙直通外面,是天然的通风口;洞穴深处还有一条仅容一两人通过的窄窄通道通向后山,出口在后山的密林之中,甚为隐秘,很难被人发现,一旦情势危急时可以从这里安然逃生。
  这洞穴周围三面环山,宽大的洞口前十余步恰好有一巨石,是再好不过的天然屏障;洞口不远处还有一股山泉水从山岭流淌下来,流入下面的暗河,泉水甘甜可口,可作饮水之用。
  洞口巨石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宽约一、两里地,长约五里,就是驻扎个10来万人马也毫无问题。
  经过这片开阔地,外边就是连绵不断的山地,山里树林遮天蔽日。
  李密、翟让对这里的地形甚为满意,就决定在这里安顿下来。
  不几天,他们将附近山民中的一些有意者召集起来,在洞口前树立起一根高高的木杆,将书有“瓦岗寨”三个大字的旗帜挂在上面,正式聚众起事,成立瓦岗义军,对抗朝廷。
  周围的一些早有反意的山民闻风而动,纷纷来投靠,短短几天就聚集了数千之众。
  不到一个月,和翟让同郡的王伯当、单雄信等好汉听到消息,也纷纷赶来加入。
  众好汉一致推举李密为瓦岗寨首领,翟让为副。
  李密发布号令:不得侵害百姓,违令者严惩不贷。并向四海发出讨隋檄文,声讨隋炀帝的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堤,流恶难尽。”号召天下英雄共诛之。
  各地英雄好汉和附近的难民闻风而动,也纷纷赶来投奔。
  不到一年,瓦岗军竟达六七万之众,成为各地义军中声势最大的一只。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话说山东济南府正北街上有一李姓人家。
  据说,李家百年来都是书香世家,又兼修武学,尤其是祖上传下来的枪法颇有威力,“李家枪”在江湖上也有些名气。
  李家世代在此经营一家名号为“李记”的客栈,现在的店老板单名一个“豹”字,字“如珪”,已经是李家的三代单传。
  据说,其父给他取名是有深意的:希望他武艺高强,身手敏捷,动如猎豹,在乱世中能保护自己和家人;还希望他像祖辈一样,为人忠厚、仗义,品性如美玉一般纯粹。
  李姓一家自祖辈在济南府落脚,几代人都为人仗义,老实厚道,乐善好施。街坊邻居如有什么难处,李家人都会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因此很受乡邻们的敬重。
  李如珪,身长近6尺,身体结实,不胖不瘦,皮肤白净,面容冷俊,不苟言笑,话语虽不多,但说起话来总是一本正经。
  隋炀帝大业8年(公元612年),李如珪刚满20岁,还未娶亲。父亲两年前去关外买山货便再无音讯,据说已被山贼所害。半年以后,母亲也因忧伤过度而去世。弱冠之年的李如珪只能凭一己之力勉强支撑起这家客栈。在他身上,透露出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沉稳。
  适逢乱世,曾经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的“李记”客栈,生意是越发不景气,一日不如一日。有时居然一连好几天都没有一个客人上门。李如珪只好将店里的伙计除留下一个叫“刘三”的,其余全部遣散回家。
  这个叫刘三的伙计,其貌不扬,面色有些黝黑,个子比李如珪略矮,比李如珪年长十岁。他身材匀称,浑身肌肉结实,一看就是个练武之人。他家乡因遭受旱灾,十二岁那年孤零零的一个人从山西流落到此,被李如珪的父亲收留在店中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年及三十的刘三到现在还未成家。据说他家里已没什么亲人了,这么多年李家人也没见他回过山西老家。
  李家人仁厚,待他如亲人一般。刘三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不善言辞,但很重情义,心里明镜似的,内心对李家人感激不尽。在他眼里、心里也早已把李家人看作是自己的亲人,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刘三一向做事勤快,手脚麻利,店里店外的活总是争着去做。身体十分强壮,力大无穷。每次店里搬运货物时,他都是抢着搬,一手抓一袋百八十斤的稻米、面粉,夹在腋下大步流星地上楼,神色自若,大气都不喘一下。
  李如珪的父亲本想教他读一些书,并教他些武艺。可是刘三对书本没什么兴趣,只是在李如珪父亲的耐心指点下才勉勉强强读了一些书。他对习武倒蛮有兴趣的,平时只要一有空闲就在客栈后院舞枪弄棒;李如珪的父亲就只好依照他的兴趣,将自己的一身武艺悉数传授与他。
  刘三悟性不错,加之勤于练习,这十多年来,练得一身上乘武艺,并将“李家枪”练得炉火纯青,完全可以和李如珪的父亲一较高下。
  自记事起,李如珪就在父亲的严厉督导下早、晚读一些四书五经、兵书和史书以及一些旁杂的书。其余的白天时间,除了帮店里做一些简单的事,空余时间就在父亲指点下练习拳脚功夫,学习“李家枪法”。
  每次练武时,只要店里无事,刘三也会在一旁陪着练习。有时李如珪的父亲出门外出进货,店里无事时刘三就和李如珪对练,相互切磋,两人的关系像亲兄弟一般,越发密切。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李如珪和刘三各自的武艺都精进了不少。
  这年四月的一天下午,客栈也无生意。李如珪便将店门虚掩,闲来无事,就和刘三在后院里切磋武艺,二人练得正欢。
  “如珪,如珪。”伴随着猛烈的拍门声,门外有人在高声叫喊。李如珪一听,觉得这声音怎么这么熟。
  会是谁呢?
  他连忙赶到前门,开门一看,瞬间愣住了。
  只见来人20多岁,身材甚为魁梧,国字脸,面色红润,玉树临风般挺立在如珪的面前,比李如珪高半头,实乃典型的山东美男子。
  此人身穿浅色长袍,束一条紫色腰带,背上一对镀金锏很是显眼,煞是威风!
  “叔宝!”
  “如珪!”
  两人都惊喜地喊出了对方的名字,紧紧拥抱在一起,然后手挽手进得店来。
  你道来人是谁?
  原来是秦叔宝。
  秦叔宝何许人也?
  秦叔宝,单名“琼”,字叔宝。世代住在济南府西街一个小院里,与李如珪家只相隔两条街。
  秦叔宝比李如珪年长三岁,和李如珪的内敛性格恰好相反,他非常活泼开朗,能说会道。脸上总是挂着一副讨人喜欢的笑容,似乎这辈子从来就没有什么忧愁,整天潇洒自在,甚为开心。他为人豪爽,对人非常热情。喜欢广交朋友,天南地北都有些江湖朋友,极有人缘,他也成了江湖中的有名人物。
  叔宝从小就爱来找如珪一起玩,彼此之间感情很好,可以说情同手足。每次叔宝来到店里,如珪都会叫上刘三与叔宝一起切磋武艺。如珪将自家的“李家枪”绝技毫无保留地教与了叔宝,叔宝也投桃报李,毫无保留地将自家的“秦家锏”法包括名闻天下的绝招“撒手锏”都传授给了如珪和刘三。
  叔宝虽然整天嘻嘻哈哈的,但对父母非常孝顺,是济南府远近闻名的孝子。父母多病,他一直伺候在他们身边,给他们洗衣、做饭、洗脸、洗脚、捶腿、捶背、端水、送药......对父母毕恭毕敬,毫无半句怨言。街坊邻居都赞不绝口。
  三年前叔宝的父母先后因病去世,叔宝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整天像失了魂似的,东游西荡,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后来,还是在如珪的耐心劝慰下,这才暂且在济南府里寻了个差使:在府中担任侍卫。
  可是叔宝在府里干了不到半年,因看不惯那帮贪官污吏的嘴脸,和他们格格不入,心里非常憋屈,他便辞了职位。随即去了幽州(今北京),说是去投亲,找他的姨父去了。
  他姨父何许人也?
  乃是大隋朝大名鼎鼎的人物!被朝廷封为燕王的大将军罗艺!手下有五万精兵,一直为大隋朝镇守北方重镇幽州。
  远在幽州的秦叔宝竟然一下子出现在李如珪的眼前,怎不令人惊喜?两年多不见,兄弟俩彼此甚为想念,彼此心里都有好多说不完的话......
  见兄弟俩相谈甚欢,刘三赶忙下去准备的酒菜。
  晚上,如珪、刘三、叔宝三人就在店里猜拳行令,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好不欢快。刘三生性木讷,没什么话,只顾着一个劲地劝酒、喝酒。
  “如珪,你猜我这次为何回来?”叔宝半眯着微醉的双眼,盯着李如珪问道。
  “谁不知道你是个大孝子?当然是想你爹娘,清明节快到了,当然是给他们上炷香咯。”如珪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你只说对了一半。我是要去爹娘的坟前上香祭拜。”叔宝抬了抬身,故作神秘地说,“告诉你,我从我表弟罗成那里学会了扬名天下的‘罗家枪’法,这次回来,就是要把‘罗家枪’法和它的杀招‘回马枪’教给你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想要拉你们和我一起去入伙。”
  “入伙?入什么伙?”如珪猛然打断了叔宝的话。
  “当然是去瓦岗寨啊,你们不知瓦岗寨的事吗?”叔宝迫不及待地说。
  “知道啊,不就是去年那两个叫李密、翟让的在那里举事,占山为王对抗朝廷吗?那又怎样?现在占山为王的多了去了!”如珪漫不经心地说道。
  “怎样?你也不想想。”叔宝急切地说,“当今皇帝宠幸宇文化及这些奸臣,荒淫无道,凶残暴虐,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各地好汉纷纷举事,占山为王者不计其数。我看大隋朝气数已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该你我兄弟大展身手的时候了,难道你不想干一番大事?一辈子甘居在这里守着个小店老死在这里?我听说,自去年瓦岗寨举事以来,瓦岗寨一直广纳英雄好汉。现在人数众多,声威巨大,在百姓中极有影响,以后必成大事。我们何不赶快去投奔,也好有我们兄弟俩的用武之地?我自幽州赶回来时,我表弟罗成已经先行赶往瓦岗寨,在那里等我们去入伙。”
  “是啊!我觉得叔宝兄弟说得有道理,我们可以一起去。”一向比较沉默寡言的刘三,这时却张大了嘴,突然发话了,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如珪。
  如珪摆摆手,沉默了一会儿,一本正经地说:“你们都别说了,容我好好考虑考虑。”
  于是三人不再说话,埋头只顾喝酒吃菜。最后,各自醉得歪倒在一边,呼呼地睡去。
  朦胧之中,李如珪似乎听到父亲在呼唤自己的声音,他梦见父亲对自己说:“豹儿,我知道你是放不下这份百年家业,我知道你的孝顺。你就放心和叔宝他们去吧,好男儿志在四方,为父支持你去闯荡。你闯荡出一片天地,为父在九泉之下也心安了!”他猛一睁眼,却又什么都没看到,又昏沉沉地睡去。
  第二天酒醒后,三人的脑袋都还有些晕,洗漱完毕,三人也没什么胃口,便胡乱弄了些稀饭、咸菜将就吃了点,勉强填填肚子。
  早饭后,如珪郑重其事地对叔宝说:“叔宝,我好好想了想,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好男儿就是应该去闯荡一番事业。再说我俩家里早已没有什么牵挂,你看这样行不?你教我和刘三‘罗家枪’法,什么时候把我们教会,我们就什么时候出发去瓦岗寨入伙,你看如何?”
  叔宝闻言大喜,满口答应。
  接下来的几天,如珪关了店门,谢绝了客人。
  三人便在客栈的后院专心练习“罗家枪”,叔宝一招一式教得十分仔细,如珪、刘三学得非常认真。
  如珪和刘三,悟性极佳,加上叔宝教导得法,才短短的三天,他们将包括“回马枪”绝招在内的“罗家枪”所有招法学得八九不离十。
于是三人收拾好行装,带上干粮。如珪和叔宝又各自到自己的父母坟前祭拜一番,然后调转马头,策马扬鞭直奔河南而去,目标直指瓦岗寨。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