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李元芳之身世>2.李如珪献计

2.李如珪献计

作品名称:李元芳之身世      作者:蓝色光影      发布时间:2025-02-15 20:46:52      字数:3493

  2.李如珪献计
  
  且说李如珪三人从济南府出发,一路上马不停蹄赶往瓦岗寨,两天后便进入了河南地界。一路上还算顺利,没遇到什么麻烦。
  他们计算着行程,估计再有两天就能赶到瓦岗寨。
  到了第四天,大约巳时时分,他们一行三人经过了荥阳郡和梁郡交界处,来到一处名唤“道口镇”的镇甸。
  听镇里的人说,瓦岗寨离这里五六十里地,他们只要往前行十余里进入一条山谷,出得谷来,再翻越一座不大高的山岭,就进入一片密林;再穿过密林就到了瓦岗寨。预计天黑之前能赶到。
  三人商量之后,决定吃了饭再继续赶路。于是三人在镇上胡乱找了一家饭馆,随便点了些饭菜,让店家把马牵到后院去喂饱。三人匆匆吃了些饭菜、喝了些水,稍事休息,便继续赶路。
  三人出得镇来,骑着快马,很快进入了山谷。李如珪仔细观察:这山谷两边山高林密,谷底比较狭窄,最宽处只有约半里地,大队人马在里面根本施展不开,真是一个天然打伏击的理想场所。
  虽然头上艳阳高照,但北方四月的天气还一点都不炎热。山谷中不时有阵阵凉风袭来,感觉还有点阴冷。
  虽然这山谷只有十余里长,可是曲折难行,他们骑着马居然走了近一个时辰。出得谷来,眼前果真是一道山岭。好在道路不是很陡,还算好走。一个多时辰后,他们终于翻过了这座山岭,进入了前面的密林。
  山林里各种树木密密匝匝,枝繁叶茂,阳光几乎照不进来,不仔细辨认,还真不容易找到前行的路。为了便于辨识道路,三人只好牵着马步行。
  又往前走了约一个时辰,树林里光线更加昏暗,一路上,树林里的荒草丛中不时露出一些瘆人的白骨,树林里笼罩着可怕的气氛。
  三人却毫不在意,只管往前赶路,心里只想着早点走出这片林子,早点到达瓦岗寨。
  突然,密林深处传出一阵呐喊声,随即冲出一队人马,约一二百人,手持各种兵器向他们逼来,将他们三人团团围住。
  如珪三人停下脚步,没有一丝惊慌,反而心中还一阵暗喜。因为这里距瓦岗寨很近,再看这些人的着装,不像是大隋的官军,也不像拦路打劫的强人,他们料定这些人应该就是瓦岗寨的。
  “尔等乃何人?”为首一军官模样的人大声喝问道。
  叔宝朗声答道:“吾乃济南府秦琼,这二人是我朋友,我们是来投奔瓦岗寨的。你们是否是瓦岗寨的?此前是否有一个手持长枪名叫罗成的好汉投奔到此?”
  “真乃巧了,原来是叔宝兄长。我等正是瓦岗寨的,已在此恭候多日了。我们就是罗成将军的手下,他是六天前从幽州投奔到此的,现在已是我们的将军了。这几天罗将军估算着你们的行程,预计这几天你们就会到来。他特地吩咐我领着兄弟们每天来此地巡查、守候,以便迎接叔宝兄长。快随我们回寨子吧,罗将军还在寨子里等消息呢!”那军官连忙上前恭敬地向叔宝三人作了一揖,惊喜地说。
  那军官立马派人先回寨子通报消息,一行人领着叔宝、如珪、刘三他们欢欢喜喜地赶回寨子。
  他们很快走出了这片林子,来到寨子前的一片开阔地。
  天已暮色,但见两边营帐林立,灯火通明,旌旗招展,一队队士兵警惕地来回巡逻。
  离寨子还有半里地,罗成、王伯当、单雄信、程咬金等好汉早已闻讯迎候出来,大家见面之后分外欢喜。
  众人回到寨子,罗成立刻引如珪三人来到聚义厅拜见李密、翟让二位头领,和尉迟恭等其余好汉也一一见了面。
  李密甚为高兴,任命叔宝、如珪为统领,各统领一万人马,刘三为副将,跟随在李如珪身边,协助如珪。
  如珪三人皆大欢喜,准备在瓦岗寨大展身手。
  叔宝、罗成兄弟俩见面,自然少不了一番叙旧。接风宴上,兄弟俩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自不必细说。
  瓦岗寨距离东都洛阳和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只有200多里,对大隋朝是个巨大威胁。于是瓦岗寨自然被大隋朝廷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拔之而后快。
  如珪他们到瓦岗寨后,几乎每天都带着手下的士兵操练,操练基本搏击技巧,操练几种基本阵型的转换。还不到一个月,秦叔宝和李如珪统领的部队,军事素养大有提升,战斗力不可小觑。
  一天傍晚,探马回报:说驻守荥阳的隋军大将张须陀亲率主力五万人马,将于明日从荥阳出发前来攻打瓦岗寨。
  李密、翟让立刻召集众好汉到聚义厅议事,商讨退敌之策。
  自李密、翟让在瓦岗寨举事以来,附近州县的隋军已来进剿过两次。无奈这里地形太过复杂,瓦岗军在李密、翟让的统领下,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大败隋军,弄得附近州县的隋军损兵折将,士气低落,再也不敢主动进攻瓦岗寨。
  这一次隋炀帝派号称“常胜将军”的张须陀领军前来,看来是下了血本,志在必得。
  张须陀乃何许人也?
  张须陀,年纪约五旬,官拜大隋朝一品柱国大将军。他心高气傲,心狠手辣,多次征剿各地义军,据说至今还未尝败绩,被大隋朝称为“常胜将军”,名满天下。河北、山东、江苏等地的农民义军都曾吃过他的大亏。去年在河北,他曾以500人成功抵挡住2万义军的进攻,骄狂得很。
  此贼身长6尺,脸上长了一副酷似关公的长髯,用的兵器也酷似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只是分量略轻一些。一把青龙偃月刀在他手里舞得风车斗转、神出鬼没,不少义军将领都丧身在他的刀下。他常以关公自居,自称“关公二世”。
  此次他亲率五万大军进击瓦岗军,压根儿就没把瓦岗军放在眼里。他认为瓦岗军虽然人数多于他的军队,但多是些流民组成的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众好汉来到聚义厅,分别落座。李密高坐堂上,眼光环视着堂下左右两边的好汉们,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此次贼将张须陀领军前来,诸位好汉可有退敌之策?”
  话音未落,只见程咬金“嚯”的一声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喊道:“主公!张须陀那贼五万人就想来攻咱们瓦岗寨?就是再来个十万、八万也一样让他有来无回,怕他作甚?明日我领军前去宰了那厮,大伙何必在此枉费唇舌,白耽误工夫?”
  李密用手摸了摸下巴,微笑地说:“程老弟勇气可嘉,不过也不要轻敌。打仗嘛,就是要知己知彼。我瓦岗军虽有六七万人马,人数比隋军多,但士兵绝大多数都是流民,缺乏必要的训练,好些士兵连基本的拼杀都还不熟练。此次来的都是大隋朝的精锐,如果硬拼注定要吃大亏。诸位再议议,看有何退敌良策?”
  翟让也附和了一句:“就按大头领说的,诸位再商议商议。”
  聚义厅里众好汉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好不热闹。
  在来瓦岗寨的途中,李如珪一路上都在仔细观察沿途的地形、地貌,对山川河道树林的分布,以及村庄集镇的位置都已了然于胸。加上他从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熟读兵书,对行军布阵、作战之法也颇有些心得。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一个比较成熟的计划已了然在胸。
  他立马站起来,向李密拱手行了一礼,自信地说道:“主公,末将有一计,不知行与不行?”
  李密手一挥,示意他往下说。众人都静了下来,看着李如珪,认真地听他说。
  如珪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我来的路上,发现离我们瓦岗寨五六十里的地方有一小镇,名叫道口镇,离荥阳约一百里,那是通往我们瓦岗寨的必经之地。张须陀不是很狂妄,瞧不起咱瓦岗军吗?我们就给他来个诱敌深入。道口镇再往瓦岗寨方向十余里就是黑风岭,那里两边山高林密,中间是一条长约十余里的山谷,宽不到半里,是伏兵的理想场所。我们预先将伏兵隐藏在山谷两头的山林之中,待到隋军大队人马进入山谷,两头伏兵悉数杀出,将谷口堵住,断敌退路,让其首尾不能相顾,这样一来,隋军必将大败。关键是要派一位兄弟领一队人马先行赶到道口镇,提前在那里截住隋军,然后佯装不敌败退,引诱隋军向黑风岭追击。如果主公认为此计可行的话,末将愿率本部人马前去道口镇诱敌。”说完,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李密。
  李密仔细地听着,脸上不时露出赞许的笑容,暗自思忖:此乃妙计!李如珪这小子年纪轻轻就有这等见识,真是令人钦佩呀!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众好汉也觉得此计甚好,纷纷向李如珪投来赞许的目光。
  李密和翟让交换了一下目光,翟让会意地点了点头,于是李密发布将令。
  “众将听令:李如珪率本部一万人马立刻做好准备,明早辰时出发,赶往道口镇布防。确保将隋军成功诱入黑风岭山谷,待隋军追到谷底,立即回军和埋伏在那里的王伯当、单雄信部一起截杀隋军前部;程咬金、尉迟恭各率五千重装步军,在道口镇附近埋伏待机,待隋军离开道口镇进入山谷后立刻占据道口镇,封住隋军退路,并防止有另外的隋军前来援救,如遇有从黑风岭山谷方向漏网的隋军一并截杀;秦琼、罗成率本部人马各一万埋伏在山谷口的两边山林,待隋军大部进入山谷,立刻挥军攻击隋军后部,封住谷口;王伯当、单雄信率本部各一万人马埋伏在谷底的两边山林,待到隋军追击到谷底,让过李如珪本部人马,立即杀出,和李如珪部一起攻击隋军前部;其余诸将与我和翟副首领率余下人马埋伏在山谷中部黑风岭两面的山岭,待到隋军大部进入山谷,山谷两头喊杀声起时,立刻往谷中放箭射杀隋军。如此一来,隋军骤然遇袭,在狭窄的山谷中定然自相践踏,必定大败!明日一早,李如珪部先行出发,一个时辰以后,其余各部随后出发,依令行事,违令者斩!”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