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李泰御敌
作品名称:贞观轶事 作者:秦枪 发布时间:2025-02-06 20:23:13 字数:3016
李泰坐着八抬大轿来到长乐门,下轿后,两士兵在旁搀扶,气喘吁吁上了城楼。本是大汗淋漓,楼上风凉,小风刮过,顿觉神清气爽。李泰手搭凉棚向东望去,远近皆是一派祥和之气,看来临潼反贼尚未聚集。城头士兵肃立,一个个精神抖擞,并无怯战神态。对于如何应敌李泰心中无数,问身旁小校:“贼寇若来,如何应之?”那郭姓小校发呆发愣,不知李泰何意。难道作战不都是长官下令、部下服从吗?随口回道:“但凭濮王做主,末将遵命就是。”李泰有些生气,责道:“我若有主意何必问你?生死关头,你当献计献策,助我杀贼。”郭校尉大喜,王子求教,受宠若惊,顿时有天降大任之感。挺起腰杆,激情进言:“回濮王,以卑职之见,当在城头多备滚木擂石,金汁火油之类;贼若登城,可击之。”
李泰纳闷:“滚木雷石可有预备?金汁——何为金汁?”
“滚木雷石正在运来。金汁——”郭校尉笑答:“茅坑之物,需加热沸腾而后备之。”
李泰几乎呕吐。“王师守城怎能使用此等秽物?岂不失了皇家颜面?以此为器,满城皆臭,堂堂王师,怎能出此下策?虽胜,然则如何迎父皇入城?”略一思索,吩咐道:“可以沸水浇之。你可命人将大锅抬于城上,煮水以待。其余诸物你可安排。”
郭校尉赞道:“濮王真乃诸葛在世也!”
探子来报:程将军已击退船帮两次攻城,杀敌逾百。当下已大开城门,与贼军决战于西门之外,据传,厮杀一起,鬼哭狼嚎,极为惨烈。李泰大喜,心中稍安。叮嘱郭校尉:“城固河深,贼人难以逾越。内城无虞,多备弓箭,可令军士尽数登城。”
“尽数登城?”郭校尉犹豫再三,曰:“诺。”
李泰踌躇满志却也不敢懈怠,带着郭校尉沿城墙左右巡睃。怎奈体胖,见走动两腿乏力、浑身是汗。回到长乐门城楼,仆人以团扇祛温,正待用茶,忽见长乐坊处烟尘滚滚,土雾漫天,恰似一片黄云贴地涌来。郭校尉面色微白,紧紧握住刀柄,一动不动。李泰起身,手扶城垛翘望远方,笑道:“本王何其幸哉!终于得见‘卷土重来’一词中‘卷土’的壮观场面,此等情景,岂是书斋所能得焉!”
大敌当前,有此闲情逸致,郭校尉只觉得莫名其妙、心中忐忑。
李泰不觉事态严重:“吩咐士兵,严阵以待。”
“诺。”郭校尉心想:此等军令有若无。
喝盏茶的功夫,贼军已到城下。搭眼看去,大旗之下,那贼首戴面具、骑黑马,手提大关刀,威风凛凛,立于军前。
“郑?原来是一郑姓贼寇。”李泰辨认过旗上大字,毫不惊慌。城池固若金汤,兵将严阵以待。李泰手摇折扇,一副儒将风范,站在城头大声喊话:“尔等逆贼,天下大定,造反何来出路?何不速速投降,本王可保尔等性命。”
“哈哈哈哈。”蒙面骑马将领忍不住大笑。“大唐无人耶?居然令李泰这等腐儒看守京城,视天下英雄为草芥耶?李泰,速速打开城门,饶你不死,否则,城破之时,玉石皆焚。”
李泰想到了拖字诀,面对城下侃侃而谈。“你可看到面前那道护城河?水深面阔,尔等可有渡船?你可看到本王脚下城墙,高大坚固,尔等可能攀援而上?本王备有滚木雷石,尚有沸汤火油伺候,将军可愿尝试?”
“哈哈哈哈。”马上将领大笑:“幼稚之极!上!”只见十数艘平板木船瞬间推向护城河,横向摆放,两端以长木固定,眨眼间铺成一条宽阔大道。贼兵蜂拥而过,肃立河边。李泰大吃一惊,想不到贼人准备的如此充分。忙喊:“放箭!”郭校尉禀告:“贼人肃立不进,箭不及身,放箭无益。”
李泰束手无策风度尽失:“如之奈何?”
“弓箭手严阵以待。贼不动、我不动,贼若攻城,远则以箭拒之,近则有沸汤浇之,火油燃其云梯,不惧贼人攻城。”
“善。”李泰心稍安,只盼着程处弼得胜后驰援东门。
那骑马贼首不慌不忙渡过护城河,驻马问道:“李泰小儿,汝久居书斋,懂得什么交战之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李世民派你守城,岂不贻笑大方。若战败,更是千古笑柄。速速打开城门,饶你不死。若延得片刻,义军入城,尔等玉石俱焚!”
李泰讥讽道:“‘玉石俱焚’这个词你越过护城河前就已经说过了。能否换个新鲜词句?比如:‘纵兵行凶’或‘屠城三日’——不对,尔等赳赳武夫,那有如此文化!当是‘人过刀、房过火’‘烧杀抢掠’之类俗语才对。”
马上贼首直气得七窍生烟,再也笑不出。回身下令:“发信号。”
“发信号?”李泰疑惑:“贼人攻城发的什么信号?”
郭校尉发愣:“属下不知。”
只听一声巨响,对面贼人纹丝不动。这让李泰看傻了。回头问郭校尉:“这是何意?”郭校尉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正在两人疑惑之际,忽听身后一片喊杀声。李泰大惊:“城内百姓也反了?”那郭校尉还算有见识,说道:“当是贼人内应。”士兵来报:内应贼兵近百,已经杀了守门士兵,打开了城门。
李泰慌了手脚,手中折扇抖落地面:“这便如何是好?”
郭校尉献计道:“只要我等守住城墙两侧坡道,贼人就上不来。若程将军得胜驰援,两面夹攻,则贼人必败无疑。”
李泰忙命士兵去堵城楼两侧的坡道。
城门大开,城外贼兵摇旗呐喊浩浩荡荡涌进城来。这股贼兵目标明确,分兵两路:一路攻城,意在捉拿李泰。另一路由蒙面贼首带队,直奔皇宫而去。李泰见状,大叫:“母后尚在皇宫!尔等奋勇,杀了攻城士兵,尽快赶回皇宫救驾。奋勇杀敌者,父王必有赏赐!”闻听皇后尚在皇宫,且有赏赐,守城士兵个个奋勇。双方厮杀,刀光剑影也只是台阶争夺。及到杀尽百余攻城士兵,李泰手下已不足百人。
下得坡道,李泰看到轿子已被砍为废柴。再看周边,无一车一马,李泰身体肥壮,赶路赶去皇宫万万不能,当下慌了手脚。郭校尉见状,撕下轿子窗帘披在身上,叫过两个士兵,吼道:“快将王爷搭在我肩上!”士兵醒悟,四人出手,费尽力气将李泰抬到郭校尉肩上。李泰骑在肩头,郭校尉身子猛然向下一沉,众人吃惊,不料郭校尉挺身用力,猛然直起腰杆,起步如飞,直奔皇宫。众兵急忙尾随而去。
穿过两条街,十字路口突然拐出一彪人马。士兵皆是平民打扮,李泰以为船帮入城。料定难有活路,不欲受辱,拔出暗藏短剑,直向心口刺去。一人大叫:“濮王,末将程处弼前来相助!”
李泰暗叫惭愧。藏起短剑,连呼:“快快,贼人已冲向皇宫,快去救母后!”闻听贼人已奔皇宫而去,程处弼大吃一惊,两人合兵一处,乱哄哄直奔皇宫。
李泰不解:“将军何以步行,战马呢?”
“被贼人所伤,吾已杀之。濮王的八抬大轿呢?”
“亦被贼人所毁。”
于路无它,只是程处弼时时去瞧郭校尉,觉其狼狈,时不时偷笑。不明白李泰为什么喜欢让人驮着跑。
离大明宫尚有一箭之地,李泰瞧见满地死尸,吓得魂不附体,仔细辨认,原来皆是贼兵。再往前冲,忽然被人挡住去路。抬头看去,一老将端坐马上,威风凛凛。正是自己三请不到、扯破喉咙也叫不醒的老将军卫国公李靖。
李泰大叫:“放下,快将本王放下。”
数名士兵急忙将李泰从郭校尉肩上抬下,不料郭校尉直挺挺砰然倒地,探及鼻息,已气绝身亡。李泰十分悲伤,叹道:“呜呼!想不到‘李泰肥’三字居然也能杀人。”李靖下马劝道:“士兵不惧死,郭校尉死得其所。”
“卫国公识得此人?”
“郭校尉本是药师亲随。”
“母后安否?”
“贼人并未靠近皇宫。”
李泰慌忙行礼:“谢卫国公。”
“谢你父王吧!”言罢,翻身上马,命令士兵:“将郭校尉带回李府。”掉转马头,带着兵将离去了。
李泰颓然倒地,直挺挺躺倒,浑身一丝儿力气也没有了。“打仗,真不如读书惬意。文官,实比武将幸运。”
程处弼就势躺在李泰身边,各自叹息,两人开始交流对敌之事。
“想不到你我如此荒唐、狼狈!哈哈哈哈------”
说到南北两处悄无声息,未见敌踪,忽然都意识到其实是自己把这两处防守遗漏了。两人惊得翻身而起!对视一眼。李泰瑟瑟发抖,而程处弼则是圆睁二目、泥塑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