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赵王李福
作品名称:贞观轶事 作者:秦枪 发布时间:2025-02-01 11:22:30 字数:3188
李世民已经看了一个时辰的视频了。
秦歌规劝道:“陛下要熬过鸦片折磨,不可久坐亦不可久卧,须的时时走动,最好是在野外空气清新之处健步而行。晒晒太阳,放松心情、吐故纳新,这样才有益于龙体。”
“后世社会实为仙境,胜我大唐何止百倍。朕恨不能与谏议郎互换身份,亲历后世,即使一年半载,于愿足矣。”李世民感慨万分。想到秦歌建议离座走动,遂推开电脑,踱步之际面有喜色:“自从服用爱卿调制的丹药,朕觉得身体日渐轻松。但眼下有更为重要的事要办,朕还没有外出走动的机会。”
秦歌暗笑:“那是压碎的止疼片。”李世民提到更为重要的事,秦歌回道:“陛下是指复立太子之事?”
“爱卿有何看法?”
“自从上次陛下放出风去,如今朝中诸位官员想必人人都知道陛下属意九皇子。此事已经过了三天,仍未有人上本反对。以臣愚见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认可陛下的选择,第二种则是忙于重新调整自己的朝堂策略。微臣愚见:陛下如果此时提出复立太子事,料是一帆风顺。”
“朕担心泰儿与乾儿有异动,立储之事难以顺畅。”
“陛下大可放心。天下爱子之心无过于母亲。相信在得知陛下复立太子的想法后,长孙皇后定会说服两位王子接受现实。”
“朕倒把她忘了。”李世民起身站立,举起双臂扭扭腰:“就依爱卿。朕精神见好,择一晴朗之日南山围猎!”
秦歌心中一动:往日围猎大多是在上林苑左近。那里虽林木茂盛,却也地势平坦,跑的开马、射的出箭。南山狩猎,史无先例。此处沟峪多如草须、林木参天密实,乱石杂草阻路,且有虎豹狼虫。两侧山坡,居高临下,可藏数万伏兵。如此险境围猎,只能是另有所图。
明知李世民不会采纳,秦歌仍觉得有必要提醒:“陛下,如若一定要在南山围猎,是否可令人先行探路,摸清禽兽分布多寡,此后再行出行。如此不至扑空。”
“谏议郎非我秦人也?怎地不知秦岭野兽成群、飞禽蔽日,更胜上林苑百倍。谏议郎只管放心随朕围猎就是。其它之事,何须操心?”
秦歌深知李世民所谋,虽忧心忡忡却也无奈。告辞了李世民,急忙赶到李治府邸,反复叮嘱尉迟猛与秦直道:狩猎之时多加防范,须臾不可离开李治。
回到李府,进门见到李小姐陪一男孩站在正屋阶前。看到秦歌后两人下阶相迎。李小姐行礼后将那男孩推到秦歌面前,说道:“此乃宸颍幼弟,小字平成。自今日起,拜在先生门下为徒,还望先生倾力教诲。”
秦歌急忙还礼:“李小姐放心,我答应过的事自然尽心。李小姐请坐。”秦歌坐于院中石凳,看那平成,虎头虎脑却目如秋水,身板健硕却不卑不亢。想到他父亲虽为大唐名将,却蒙冤而死,不禁感叹。李平成面有喜色,当即施拜师礼。秦歌坦然接受,嘱道:“自今日起,你为我的弟子,我将竭力教导你为人处世、忠君爱国之道。当然,更多的是教你些天文地理、律法文学。但我朝事繁多,只能利用空闲时间速教速授。你当用心,勤奋自习,而后我抽查即可。平时我不在家时,你可在我屋中读书习字,将我教你的学问温习诵记。”
李平成起身谢过,朗声答道:“诺。弟子记下了。”
“今日先教你算法。坐吧。”
“谢过师长。”
“若李平成三字皆为一位数,已知李平成加上李平成得数七百五十八,你可知李数为几?平数为几?成数为几?”
李平成茫然,继而皱眉苦思。李小姐思索片刻,露出了然于胸的微笑。
“平成,不急,多想。实在想不明白也无妨,可向姐姐请教。此题过关,牢记于心,则此类题皆可得解。”
说话间何校尉来报:“禀谏议郎,赵王李福求见。”
李小姐与李成平欲起身告辞。
“不必。”秦歌说:“思虑不可断。我出门相迎即可。”
赵王李福本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不起眼、也是最没有野心的一个王子,李世民将他过继给隐太子李建成为子,继承香火,从此,再不见面。
“李福拜见谏议郎。”
“万万不可!秦歌乃后世平民,当不得赵王一拜。”秦歌把李福迎进屋中,分宾主落座。亲兵奉茶。
李福为人拘谨,打过招呼也只是淡淡一笑。呷茶后开言道:“李福冒昧造访,还望谏议郎不要介意。”
“说哪里话。赵王光临,秦歌不胜荣幸。但有所嘱,无不遵从。”
“谏议郎言重了。李福身世想必谏议郎已然知晓。虽是陛下亲生却不能以父子相认,身份尴尬。福,不善言辞,若是言语不当使得先生为难,可直言。李福能理解。”
秦歌已猜到九分:“赵王不必过谦,但说无妨。”
“福自幼习武,十八般武艺皆有所得,只是多年来无用武之地。闻听陛下近日南山围猎,此地多有狼虫虎豹,且有巨匪盘踞,福内心不安,亦有心卫护。但知身份疏远,只求能在晋王身边守护即可。谏议郎当知:福与晋王交好,然王子随驾外出身不由己,故而福不揣冒昧欲请谏议郎相助,得以维护晋王身边。如能遂愿,福,不胜感激。”
秦歌低头思索,沉吟不语。
李福有些失望。大约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微笑道:“李福冒昧,让先生作难了。多有打扰,李福告辞。”
“且慢。赵王莫急,适才秦歌走神了,赵王莫怪。秦歌亦曾听闻,赵王与晋王亲近,此事人人皆知。以秦歌愚见,赵王与其围猎时亲近晋王,莫若直接为陛下护卫。若能在危急中助陛下一臂之力,父子亲情何愁不续?”
李福闻言满面疑惑,一呆一喜,一个长揖到地:“先生所言固所愿尔,只是从不敢有如此奢望。”
“赵王莫忧,此事交由秦歌去办,定当如赵王所愿。”
次日,秦歌面见李世民。
李世民有些奇怪:秦歌从不主动找他:“爱卿见朕,何事?”
“陛下,昨日赵王见臣,臣忽然发现:作为臣子,秦歌有愧陛下信任。入朝月余,看似尽心、实有疏漏。”
“爱卿是为李福作说客耶?朕身边猛将如云,不缺他这一个。”
“陛下身边确是猛将如云,晋王身边呢?”秦歌给李世民留够了思索时间,再拜而奏:“赵王希望为陛下尽忠、为大唐出力,乃为臣为子之心意,无可厚非,亦不可打击,使其灰心。据臣所知:赵王李福与晋王李治脾性相投,两人常在一起切磋武艺,而李福略胜一筹。寻常人刺的一枪,赵王可连刺三枪。人赞:‘快三枪’。但臣今日见陛下,却不仅仅是为赵王当说客。臣所在社会,各州府、县乡的地方官员,皆是老中青三代相结合。如此组合,有传、有帮、有带,治理理念一脉相承,绝不至于因主要官员离职造成施政断代。至于武将,陛下身边固然猛将如云,然老将军们百年之后呢?武艺,可师徒传承;战法,可文字传承,然经验胆识、临阵决断却不能一蹶而就。臣再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老将军若随陛下而去,晋王身边何来猛将如云?何来能吏成群?故,臣请陛下推行新政,请吏部于全国考察大小官员,任人唯贤,不拘一格破格提拔年轻有为之青年,充实官员队伍,使我大唐不至于因缺一官员、不得不仓促间补充一位官员,出现新旧无衔接,难免生乱之局面。”
李世民拍案而起:“爱卿真是好主意!朕准了。即刻下旨,着吏部照此办理,为我大唐聚拢人才。至于李福,爱卿随意安置即是。只是——,秦爱卿,后世还有那些好的治国方略,可一并讲于朕听。”
“陛下,社会制度不同,治国理念必异,有些方法不见得适合大唐。但有两点可供陛下参考。其一:六十岁退休,也就是离职。让年轻有闯劲的人上。一则锻炼年轻官员,二则,发现能力特优之官员亦可越级提拔。其实退休官员是退而不休,仍可对后辈施政提出宝贵意见。如此一来,上下内外,集思广益,难出大错,县乡、州府稳,则社稷安。其二:以民为本。陛下当知:改朝换代其实是百姓的事。历朝历代都是官逼民反。其实老百姓要求很低,温饱而已。若得温饱,何人会反?即使某狂妄之徒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手下将军恨天无把、恨地无环,若想谋朝篡位,百姓不反也是枉然。其次是官员欺压百姓,据臣所知:此恶行各地比比皆是。百姓有怨言,虽恼恨欺压者,最终却将怨气归于朝廷不作为。为此,臣请陛下颁旨,王子官员出行,不可再以皮鞭开道、不可再以以马车冲撞路人。官民一视同仁,不可欺凌百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施此仁政,百姓必发自内心称颂陛下。”
“爱卿所言振聋发聩,朕耳目一新。然退休一策不可推行。否则,朕朝中无人矣,地方官员也将空缺大半。国政不达,必是天下大乱。至于官员欺压百姓、王子驱赶路人确需治理。以朕视之,此乃仁政,留待李治登基后实施吧。”
“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