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贞观轶事>第十章 据实相告

第十章 据实相告

作品名称:贞观轶事      作者:秦枪      发布时间:2025-01-20 09:53:37      字数:3259

  太液池闲亭。
  “谏议郎,此刻只有你我君臣二人。朕有话问你。”
  “陛下请讲。”秦歌看看站在旁边的太监婢女,暗自叹息:这些人已经不是人了。
  “你可知朕要问什么?”
  “大致能猜到。”
  “几成?”
  “九成。”
  李世民露出满意神色。“尔等退下。”太监婢女退去后李世民并不急于让秦歌说话,而是指指对面石凳示意秦歌坐下。
  “谢陛下。”
  “朕治大唐,着实不易。其中甘苦,秦爱卿想必能体味一二?”
  “臣知晓。陛下一生只做两件事:前半生征战沙场、出生入死,凝聚国力、平定四方。后半生治国,把一个历经战乱千疮百孔的国家治理成世界强国,史称贞观之治。此两件事皆非寻常君王可为。”
  李世民露出一个讽刺的笑容:“可朝野皆有流言,责朕残害手足,逼退父王,实为心肠歹毒、狼子野心、无父无君之辈。”
  “陛下,臣闻治世之君不计个人毁誉、唯在意万世功业。正所谓:罪在当代、功在千秋。陛下行事只是遭史官非议,说到底不过落得个纸上毁誉之谤,而在后世百姓心目中却是千古明君,远不至罪尔。可曾记得臣责长孙丞相之言?自陛下一统天下之后,诸功臣封王封爵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百姓安居乐业,再无流离之忧。何来此等盛世,难道世人不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若是顾忌个人虚名,维持兄仁弟恭,则内争不断,何以凝聚国力?怎能有雄兵百万、一心御敌、一统天下?逼退太上皇,无非是快刀斩乱麻,为成大事解后顾之忧尔。臣所在社会,有一句话:‘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是老百姓。’百姓虽卑微,但百姓不傻,谁能给他们带来盛世平安,那心中自然还是明白的。我朝还有一词,曰:口碑。所谓口碑,乃百姓口中认可的功业、心中无私之评价。此碑虽不外设,然却代代扎根于百姓心中。陛下功业,雄踞于中国古代四大明君之列,当可欣慰。”
  “爱卿知我。”李世民微微激动,端起酒杯又轻轻放下。“如今,朕已知时日无多,然储君之事煎熬日甚,实难安枕。谏议郎既是来自后世,当知我大唐命运。”
  秦歌闻言当即跪下:“陛下,恕臣死罪方可明言。”
  “何出此言?二人独对,朕视谏议郎为友,焉能以直言而获罪?”
  “谢陛下。臣知陛下心忧何事。只是——”
  “爱卿但讲无妨。”
  “陛下所忧无非是身后事。陛下,臣此后所言皆是大逆不道。万望陛下切勿动怒,保重龙体。”
  “朕见你并非啰嗦之辈,怎么说话总是吞吞吐吐?但讲无妨。”
  “六年前太子李承乾欲杀嫡皇子李泰,遭陛下处罚,次年谋反,事败后下狱被废。后世认为,李承乾才能平庸且有残疾,实不是承继盛唐大统之最佳人选。然其欲除掉四皇子之行当可原谅。试想:一个能力远在自己之上的弟弟伺机夺嫡,谁能安心?四皇子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工于草隶、集书万卷,设置文学馆、编纂《括地志》,后世赞他‘书法家’‘书画鉴赏家’,作为能力远在其下的兄长焉能安心?”
  “谏议郎属意李泰?”
  “非也。四皇子虽然聪明能干,以臣愚见,如想继承大统,其爱好所习偏于文事,非治国之道,诸般能耐,皆与帝王之术相去甚远,所能担当亦非帝王之才。”
  李世民大惑不解:“秦爱卿何出此言?”
  “唐后有宋一朝,宋徽宗时,北方大金国灭辽后攻宋。宋徽宗一介文人,毫无主见,外族入侵,只是仓皇将皇位禅让与儿子以避锋芒。儿子赵桓也是文人,史称宋钦宗。结果二人皆被金国俘虏,做了阶下囚。要知道:宋徽宗在后世可是赫赫有名的文人。他画的一手好画,有宋一代,无出其右者。更写的一笔好字,后世人称之为‘金丝铁画’‘瘦金体’,声誉直追王右军。人称书画两绝。臣看四皇子不过是徽宗第二罢了。”
  “立储李泰,朝中大臣多有进谏者。”
  “那是他们看到陛下百年后,一旦四皇子登基,治国还需倚靠臣子。届时君弱臣强,难道不是臣子们期盼的朝堂对奏?还有一层原因:陛下过于宠爱四皇子,时有所赏,天下皆知。以朝臣之精明,何不顺水推舟?”
  李世民突现怒容,显然动了杀机:“其心可诛。以谏议郎之见,该如何处之?”
  “陛下切莫怪罪朝臣。历朝历代唯立储之事为大忌。帝王忌、朝臣更是忌讳。直言上谏,一旦选错人难免杀身之祸。请陛下体谅。再说,这也是皇家私事。”
  “谏议郎讥我二子皆非上选,难道属意于九皇子?”
  “陛下何苦用一个‘讥’字?”秦歌苦笑:“正是。以臣愚见:李承乾决不甘心失势,私下难免积蓄力量,但有时机必杀李泰。而李泰一旦继位,为自身安危则必杀李承乾。如此局面,天下定起祸端。难道陛下不是一直在担忧此事吗?李治为人性格温和,处事宽宥,如他继位,必不至杀害两位兄长。”
  “谏议郎所见正合朕意。只是此事不可仓促,当缓缓图之。”
  “万万不可!陛下须当机立断,速为九皇子谋。否则,时日一长恐生巨变。”
  李世民起身踱步,沉默片刻,回头问道:“朕时日不多?”
  “臣万死!”
  “讲。”
  “不足一年。”
  “朕不能留下一个君弱臣强的朝堂。除却隐患方为上策。”
  “倒也不必大动干戈。除一人外,其余诸臣皆不会左右九皇子治国。再说,陛下可在明年酷暑之前强化九皇子治国能力。”
  “后世如何评价治儿?”
  “承前继后。实乃过渡之君。”
  “过渡?这是何意?”
  “九皇子登基后六十年,大唐将迎来第二个辉煌时期——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啊,朕何其宽慰。国运如此,于愿足矣。只是爱卿方才所言‘除一人外’意指何人?”
  “国丈长孙无忌。”
  “何以是国丈?”
  秦歌叹气:“陛下心如明镜,何必为难臣呢?天下皆知当朝国丈中意四皇子,满朝文武也多以长孙宰相马首是瞻,如得皇后之助必然生变。”
  “即刻杀了便是。”
  “不可。枉杀大臣、师出无名,陛下必然诟病于后世。陛下只消夺其实权,明升暗降,给个闲差即可。”
  “国丈命运如何?”
  “他乃九皇子登基后所杀的唯一一位凌烟阁大臣。”
  “嘿嘿,治儿乃可造之材。看来他已得帝王之术。”
  “非自悟,实为陛下教导。”
  “我大唐无造反之臣?”
  “无一臣造反。”
  “然则武氏代唐又将如何?”
  “陛下,据臣所知,历史不可改变。如若强行逆天则后果更为严重。武氏代唐,只是大唐历史上一个小插曲,说到底伍氏是皇室之人,且数十年后政权又和平归于李氏。陛下不必担忧,臣也无须赘言。”
  李世民端起酒杯轻呷一口,不经意地问道:“爱卿可知君羡此刻如何?”
  秦歌顿时哽咽:“当是身首异处。”
  “你可怪朕?”
  “帝王行事、只看大局。且李将军命中注定,何怪之有。”
  李世民沉吟片刻,似在解释:“朕乃一国之君,一言九鼎,做事决不能留有后患。为大唐计,冤死一个大臣事小,社稷安稳事大。”
  “陛下心安更是大事。”
  李世民笑了:“朕知你意,并非拍朕马屁。朕虽贵为一代君王,人生际遇却远不及你。你是后人,却能上溯大唐,入得朝堂,识得君王。朕却难以想象后世繁华。此不可谓不是一大憾事。”
  “这有何难!陛下虽不能亲眼目睹后世繁华,但臣带来的电脑却录有后世社会的方方面面。请陛下赐臣电脑,臣展示给陛下看。”
  “来人。”唐王轻唤一声,刘公公突然冒了出来。更让秦歌惊惧的是,刘公公手里居然捧着何疯子的笔记本电脑!
  秦歌微微发抖,看一眼唐王,接过电脑,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如何开机、何为密码、从那个孔插入移动硬盘、从那个孔连接充电宝,直到李世民掌握后,这才输入密码八个8,点开何疯子事先录制的视频,放给李世民看。
  “陛下,此物相当于大唐的皮影——只是更先进、更真实罢了。”
  李世民挥挥手,刘公公退了下去。
  秦歌点开了播放键。视频中播放的是“走遍中国”《陕西篇》。
  “陛下,这就是一千三百七十五年之后的长安地区。”。李世民凝神观看,处处高楼大厦、满街汽车如梭,听着解说词,惊讶之态无以复加。秦歌看似漫不经意地轻声说道:“这视频是我朋友何风致下载的,他心心念念带来大唐,原本就是要献给陛下以求进身的。只是他莫名其妙挨打了,身负重伤,雨中离宫,也不知此刻身在何处。”言罢唏嘘有声。
  李世民正看得入神,摆摆手,不耐烦地说:“朕明日下旨,召他回来就是——你身边也确实需要个小厮。”言罢,李世民猛然抬起头,奇怪地问:“你二人已近而立之年,何不婚配?”
  “不曾遇见合适的女子。”话说出口,悔恨不已。
  李世民笑了:“待朕召回何疯子,朕为你二人在大臣家眷中挑选貌美之女,与之婚配。”
  秦歌慌了:“陛下,臣年纪尚轻,迟些儿婚配不妨事。臣所在社会,而立之年婚配之人比比皆是。以微臣愚见,当以大唐社稷为重。”
  李世民充耳不闻。低头接着看视频。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