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梁征南对技术的理解
作品名称:跑道上的轰鸣 作者:海静江澜 发布时间:2024-11-21 14:38:08 字数:4146
连里派梁征南和凌宵去学习工件图纸的识别和绘制,他俩走在工业区的大道上。
凌霄看了眼梁征南:“其实这些图纸我早就看懂了。”
凌霄的话给了梁征南一丝暖意,瞬间的回忆在眼前闪了一下:“三面图我小时候就画过,飞机图纸啊!几十张应该有的。连里让我们去学是怕我们掌握的不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吧!”
教室设置在团部大楼后面一栋大楼的二楼上,这间屋子怎么看都像是原先的教室,三扇玻璃窗透进来的光线让整个教室亮亮的;荸荠色的课桌椅虽是半旧,却隐约感觉得到亮泽。老师是一位刑满后留厂的技术人员,领导交代过,叫厂员。他年纪不大,也就三十出头。梁征南知道,这所监狱的犯人大多都是十年徒刑以上的。这个厂员戴着一副透明的淡黄色眼镜,眉宇间的微蹙像是在思考。梁征南冒出一串疑问“他不知道是什么罪进来的?”这念头只进行了几秒钟就消失了。他认真看着黑板。
他讲课十分认真,没有一丝笑容,他不是没有心情,是大脑完全进入了思考状态。梁征南喜欢听他的粉笔依着大尺子在黑板上画线的摩擦声。他讲的重点是工件的剖面和加工部分精度的标识。技术工人的路是漫长的,梁征南恍惚看到了一个完全现代化的车间和一排排簇新的机床。
梁征南在车床上车着一根轴,无意间看见李善海拎着一个黑色的小铁桶过来了。他来到梁征南身边,伸手从铁桶里拿出一根黑色的钢料:“我找人加工了几根刀柄。你到机修车间电焊房去把钨钢头焊上。”李善海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纸包,他打开纸包,里面是几颗钨钢刀头,小小的钨钢看起来很精致,钨钢的一头有着弯弯的锐角。
梁征南接过小铁桶,他把钨钢头的纸包塞进背带裤的口袋。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他很愿意出去透透气。
梁征南出了车间,眼前就是直通机修车间的道路。他路过锻压车间,听得见空气锤沉闷的打击声。他想像着唐浙东穿着白色的劳动布工作服,站在空气锤边上用大钳子夹着烧红的锻件,随着“咚,咚,咚”有节奏的冲击声,唐浙东快速用大钳子变换着锻件的角度。
电焊房是贴着机修车间搭建的一个独立小房间,梁征南跟李善海来过几次。梁征南进了小房间,电焊工还在焊别的工件。梁征南拖过一张小凳子坐着等了一会儿。
电焊的小伙子完成了工件的风焊,梁征南把小桶里的车刀柄拿了出来,把口袋里的刀头也递给小伙子。
小伙子拿过一根刀柄,把钨钢头放在刀柄弯头部分切削过的小平面上,他调整了焊枪的火焰。焊工认真地焊着,梁征南的视线却落在了他那顶灰色的海军军帽上,帽檐上的缝纫线条给了解放帽制作的美感。灰军帽比绿军帽稀少,小伙子一定是通过朋友搞到的。他的墨镜让梁征南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年轻的兵团战士已经初步掌握手头的技术了。
回来的路上,一架强5正好从头顶飞过。虽说强5已经不再让大家感到新奇,但对于梁征南来说,他永远也看不够。放下三点起落架的强5消失在视线里,梁征南加快脚步回到车间。李善海接过小铁桶,从里面取出两根车刀:“今天先把这两根磨出来吧!”
梁征南手握着两根车刀,来到砂磨房。他把一根车刀放在砂轮间窗户玻璃下的小台阶上,两手握着一根车刀在砂轮上磨了起来。他现在已经能够大致区分几种常用的车刀刀刃的火花了,这也是机床操作工的基本要求,从火花就能判断刀刃的材料性质。笔直的火花从砂轮和车刀的接触点飞了出来。他细心用砂轮打掉刀头表面的氧化层,刚才风焊已经改变了颜色的钨钢块变成了闪亮的刀头,梁征南又沿着刀刃磨出一条排屑槽。
梁征南磨完车刀往回走,在车间过道遇上了凌霄。凌霄拿起一把车刀看了一下:“不错嘛!”
梁征南叹了口气:“还早呢!没想到车刀这么难磨。还有白钢车刀,车丝杆用的,还有钻头。”
凌霄笑了笑:“谁叫我们是技术工种呢!看看流水线的操作工,几个星期就差不多了。”
梁征南看着凌霄,却没有言语。
“学一辈子吧!”凌霄转身走了,梁征南的视线在他的背影上停留了一下。
过了两天,凌霄对梁征南说:“我这里有两本书,你拿去看看!”
梁征南问道:“什么书啊?”
“你肯定喜欢的。”
“那好吧!我跟你去拿。”
凌霄已经搬到另外一栋房子了。梁征南跟着凌霄来到他的铺位前,凌宵从抽屉拿出两本书。一本是厚厚的,黑色的硬质封面,封面印着《航空概论》。另一本大开面的书,封面几乎是白色,打开封面,第一页从上到下是三张歼击机的侧面照:歼5、歼6、歼7,并配有文字的说明介绍,认为这三型飞机都是优秀的歼击机。梁征南思考着,优秀的应该歼7才能算吧!从在陆文娜家里看到62式飞机照片到现在,新的一代飞机都应该出来了吧?他拿起《航空概论》随便翻了一下,觉得还是这本书值得好好读一读。
“你从哪搞到的这两本书?”梁征南知道凌霄很有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全团有点知名度的人他差不多都认识了。
凌霄瞥了眼梁征南已经握在手里的两本书:“锻压车间那个复员军人,他好像什么都懂。”
梁征南问道:“他以前是空军的吗?”
凌霄急着把脸向着两侧摇了一下:“不是,不是,他以前在南京军区的一个部队。”
梁征南很认真地读着这本《航空概论》。那本介绍我军歼击机的书,他每次拿起来都是先看一下那三张照片。这本大开面的书内容过于专业,但三型飞机的三视图做得非常漂亮、准确。因为他见过歼7的照片,看到视图就能准确地判定视图上飞机机翼的后掠角、座舱盖轮廓线是否是高精度的。
《航空概论》应该是苏联人写的,书上有一幅图画:一架螺旋桨飞机正在翻滚,介绍的文字说是“聂斯切洛夫斤斗”。飞机翻跟斗是俄国飞行员发明的?应该是真的吧!
梁征南突然想起李善海有一本介绍车床发展史的书,书有些年头了。书里有幅画,也说车床是俄国人发明的,画上的人还是那种普希金式短发的男人。那本书肯定也是中苏友好时期的,可能几经辗转,到了李善海手里。画上的简陋设备就是最早的是车床,那个正在加工的工件还不如说是一根粗粗的木头用人力转动,就是装了一个固定的车刀台。还有车刀,至少说明最早的车床就有车刀了,车刀肯定是和车床同时诞生,同时发展、改进的。
过了几天,梁征南再次去找凌霄。发现他床头有本《超外差收音机》,他拿起来翻了一下,这简直是看天书啊!虞国华的电路图,经过虞国华的讲解还能看懂一点,这晶体管的玩意儿更深奥了。凌霄之所以把这书随便放在外面,就是不用担心这“天书”被人拿走。
凌霄拎着一个黄色的脸盆进来了,他刚刚把洗好的衣服晾在院子里。
“你真厉害,这个都能看懂。”梁征南赞许道。
凌霄笑了笑:“这个我有两年了。会上瘾的。”
姚知梅这两天一有空就读着手抄本《塔里的女人》,有时一合上书,就坐在床上发呆。这位来自江南小镇的少女,有着白皙的皮肤,嗓音却不是十分尖细,像是从胸腔里发出来的。她的父母都是小镇上的老师,书卷气自然传承到了她的身上。她走起路来,肩膀向着两侧微微摇摆着,这步姿大致没有脱离娘胎带来的特征;如果进一步学习和城市氛围的熏染,极有可能朝着某种类型去变化,但这种最初的步态应该是最天然的。因为姚知梅会弹琵琶,全连的女战士对她都有着一丝无意间的羡慕。
这本手抄书是从吴帧贞那里借来的。杭州姑娘吴帧贞因为是工具保管员,和男战士接触很多。她借给姚知梅的这个手抄本就是周小江看过的那本。手抄本传播得很快,现在已经在女战士宿舍了。
“太感动人了!”姚知梅把手抄本递还给吴帧贞时,竟流露出了内心的感想。
吴帧贞凝视着姚知梅:“感动?”
姚知梅像是还沉浸在书中:“是啊!太感人了。两人心灵的碰撞,真正的爱情!”
姚知梅说道“爱情”两字,有点羞涩,吐音也轻了不少。
吴帧贞思考了一会儿:“看起来是很动人。可你仔细想过没有,罗圣提是真心喜欢黎薇吗?他有老婆却隐瞒黎薇,最后却不肯牺牲自己的所谓名声。伪君子假装好心把她嫁给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我看他只不过就是玩弄黎微。”
姚知梅的眼神中闪动着少女的柔情:“那罗圣提和黎微亲热的时候不是克制住了自己,没有占有黎微吗?”
吴帧贞的脸轻轻侧了一下,散射的目光带着一丝无奈:“这就是典型的伪君子,就是高超地玩弄女人。”
姚知梅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这种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情结往往要经过好几天。她没有回应吴帧贞的话。
吴帧贞看着姚知梅一脸眷恋的样子:“这个姑娘儿,你太单纯了。真是……”
吴帧贞差点说出口的“真是小地方长大的。”被她及时刹住了。像是怕姚知梅猜测,她紧接着说:“男人如果真心对一个女人好,一开始就要抱定娶她的决心。”
梁征南和凌霄走在杭州马路边的人行道上。梁征南看看前面就是新华书店了:“这里一定要去的。”
凌霄的眼神说明他也是这样想的。走进书店,凌霄立刻走到电子书籍的柜台前,梁征南买了本数学书,还买了一本厚厚的《各国概况》。走出书店,二人来到西湖边的湖滨路,在一张木制的长椅上坐了下来。梁征南望了眼不远处的湖水:“你说我们将来会离开这里吗?”
凌宵转过脸来看着梁征南:“你说的是南汀镇吗?”
梁征南望着远处的三潭印月岛:“是啊,前些天,不是有人说,我们团要搬迁到浙北去吗?说是我们这里有一个部队的军部搬过来。”
凌霄笑了笑:“不可能的。全团大会上,领导都说了,这件事是谣传。”
梁征南的视线从西湖转到凌霄脸上:“我也知道不可能。你想想,我们浙江就那么几个军部,而且都有住址了。我只是随便说说。”
两人站起身来,沿着湖边的步道缓缓走着。梁征南谈着感想:“以前在露溪基地的时候,对将来真的不知道。我近视眼,当兵肯定是没希望的。我经常在想,去新疆建设兵团可能还不错。那里的机械化水平高,发军装,更像军队。还有一个原因,小时候看过几个新疆的电影,觉得新疆很不错,新疆人穿得都很洋气。没想到浙江兵团成立了,我认识的人都说浙江兵团不错,工业团就是工厂。”
凌霄扫了眼马路对面的店铺:“是啊!毕竟离省城近,买东西方便。知道的消息也多。”
梁征南从口袋里摸出杭州地图。他仔细看了一会儿地图,对凌霄说:“往这边走,前面就是柳浪闻莺。如果走那条路,白堤过去是西泠桥,风景是好,但路太远了。”
凌霄说:“动物园也是这条路过去。”
无意间,两人已经到了柳浪闻莺。梁征南赞道:“太美了!其实别的地方也有很漂亮的湖,但都不在市区。”
梁征南并不是随意说说,他眼前浮现出来杭州时,汽车路过的那个水特别清澈的湖。
梁征南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对杭州这座历史名城的认知是从外部渐渐走进去的,这很像一辆汽车从郊外驶入市区:其过程充满兴趣和探知,这比真正的土著杭州人更有立体感和纵深感;除了一些市井风俗比不上本地人外,这种过程会让思考深刻的人更有探知的线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