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一、二节
作品名称:留 守 作者:孤独的夜曲 发布时间:2024-10-28 09:34:41 字数:5174
一
丧事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李大海一辈子厚道老实,任劳任怨地为家庭付出,对邻居也是和颜悦色从不得罪人。活着的时候村子里似乎没人注意到他,死后乡邻们倒是念叨他的好。守灵的人通宵达旦,室内外灯火通明。
几天后便是出丧的日子!
响应国家号召节省土地资源,实行火葬后不再用棺材,小小的骨灰盒也不占地。村里集资在村后的乱坟岗下,开辟了一块空地盖了一栋房子,作为村里的安息堂存放逝者的骨灰盒。
李大海是村里第一个进入安息堂的,因此出殡这天,村里族老们觉得第一个入住者必须隆重一点。在本村青壮年中选了三十个身强体壮的后生,十人为一组,用三眼枪分别在家门口、三叉路口和安息棠门口鸣枪,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八位轿夫抬着灵轿,口中打着“嚯嚯”,在家门口转了一圈。“咚,咚,咚”三眼枪鸣枪开道,二十响配合着百子鞭燃放,一路上炮仗声,鼓乐声,和孝子们的哭声可谓是一片震天动地。
文玉搀扶着哭成泪人的儿子,跟着出丧的队伍该停就停,该走就走。停的时候孝子们跪在灵轿的前面,走的时候跟在灵轿的后面,以示对死者的尊敬。
或许是这几天太累了,文玉感觉自己的右手臂简直就像要掉下来似的疼痛。看着儿子哭的撕心裂肺的样子,文玉心疼不已,忍着自己的痛楚半抱着儿子跟着队伍前行……
送葬和围观的人们见吴桂枝哭得梨花带雨的,都在议论大儿媳妇的孝顺之心。李燕听在耳中心里却在愤愤不平,也埋怨妈妈不懂表现。爷爷奶奶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都是妈妈在劳累,那时候大伯母在哪儿?现在爷爷走了,她们越是表现的突出越感觉她们的虚伪。
送葬的队伍跟着灵轿围着村子转了一圈,最后送进安息堂安放。
总算是把丧事办完了,晚上,为了答谢村民这几天的辛苦帮忙,嘉祥在家里摆了几桌。
饭桌上,邻居们谈论最多的还是文玉怎样伺候老人,怎样孝顺,怎样吃苦受累。
几个族老语重心长的对嘉祥说:“祥子,日后你要善待文玉,在我们一个乡镇都难找出第二个,像文玉这般善良,孝顺、勤劳的好媳妇。”
“祥子,文玉在这个家是功臣,她的付出是你们仨姐弟都做不到的。”
“是啊!祥子,将来可不能亏待文玉。”
嘉祥一个劲的点头:“是,是,文玉是我家的福星,文玉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都感激她。”
一边热情的招待大家吃菜,喝酒,一边陪着聊,说一些感激大家辛苦帮忙的话。
酒足饭饱后,一个个打着饱嗝的离开。
终于安静下来,文玉收拾厨房,邻居家借来的用具,该还的赶紧还回去,今天不还就得等到满五七后才能还了。
按当地的风俗习惯,守孝必须满了七七四十九天才能出远门,嘉祥年前想去北京也待不了几天又得往回赶。
灯光下,小杰看着爷爷的遗像,问姐姐:“姐姐,爷爷是不是再也回不来了?”
李燕用温和的口吻安慰着弟弟说:“小杰,你要接受这个事实,爷爷走了,去找奶奶了。奶奶一个人很孤单,爷爷一个人也很孤单,现在他们都去了天堂就不孤单了,你不用难过的。”
小杰半信半疑的看着姐姐,问:“是真的吗?”
李燕煞有介事的说:“老人们都这样说,不信你去问妈妈。再说了,我们看不见他们,可是他们在天堂能看见我们,如果爷爷奶奶看你这么难过,他们也会伤心的哦!”
李燕把小杰搂进怀里,轻轻说道:“杰,你要听话,更要好好地,不要让爷爷奶奶伤心,懂吗?”
小杰点点头,附在姐姐怀里可还是忍不住流泪。
李燕捧起小杰的小脸,帮他擦去泪水:“你是男子汉,要坚强一点,妈妈已经很累了,你别让妈妈再为你担心。乖,这两天你的功课落下不少了,赶紧补回来。”
小杰答应着:“嗯!知道了。”走到桌子前拿出作业本写作业。
嘉祥和文玉商量,把七七缩短成三七,也就二十来天。文玉觉得这样是不是太仓促了,让嘉祥去征求哥哥姐姐们的意见。
电话里,李嘉怡说对守孝的规矩他不懂,让嘉祥自己做主就行,如果需要他回来提前告诉他即可。
李娟比较守旧,认为嘉祥还是守足四十九天为好。嘉祥告诉姐姐,本来就不多的点积蓄,父亲看病和这次丧事都花了不少钱。现在家里已经空了,如果不出去挣钱,春节都不好过。何况,过了春节俩孩子的学费都没办法交,现在出去,好歹还能挣点。
听了弟弟的话,李娟也就没再坚持,就答应按嘉祥说的办,三七办满孝。
秋末的阳光已经柔弱,不再有狂躁的热浪和催人发急的蝉鸣。斜阳照在黄色的树梢上,金灿灿的叶片随时都会随风飘落而下。
嘉祥和文玉把老爷子睡过的房间清理一下,室内的墙壁用白涂料重新粉刷一新。嘉祥说把老爷子睡过的床扔了,或者打烂烧锅用,文玉没有答应。哪张床上不生人!哪张床上不死人!这是自然规律。
文玉把床拆了,拿到井台上撒上洗衣粉和消毒剂好好的刷刷,刷干净后拿回家又重新装好,经过太阳一晒居然像新的一样。
李燕放学回家一看,后面的房间整理的就像新房一样,当即表示她以后就住后面房间了,谁也不许跟她抢。
小杰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姐姐,他在想,哪天他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那该多好啊。不过,姐姐住后面房间,他就可以自己一个人睡姐姐的小床了,那也不错哦!
嘉祥告诉李燕:“燕儿,后面的房间暂时还不能住人,必须等里面涂料的味道散发干净才能住,不然会生病的。”
李燕问:“爸爸,那要多久才可以住人呢?”
嘉祥说:“等春节吧,爸爸回来的时候就可以了,你先在妈妈屋里睡俩个月。好吗?
李燕点点头答应着,问:“爸爸,你还去北京啊?”
嘉祥笑着说:“去啊!不去挣钱拿什么给我闺女买好吃的。”继而又对女儿说,“燕儿,你是家里的老大,辛苦点为妈妈分担点儿。小杰和爷爷的感情很深,爷爷走了他一时间适应不了,你多开导开导他。”
“嗯!我知道,你放心吧!爸爸。”
李燕懂事的回答,让嘉祥感到高兴。这次回来见李燕通过几件事的处理方式,很明显的感觉闺女长大了。
三七这天,嘉祥和文玉一大早去镇上买了不少菜,顺便去寿衣店把前几天定制的灵屋讨回来。李嘉祥、吴秀枝;张沐晨、李娟等几人相继到家。
大桌上,三层的灵屋扎得和真房子的一样,楼上两个大卧室,楼下客厅、厨房、餐厅应有尽有,太阳能,洗衣机,冰箱一应俱全。灵屋前摆放整齐的十大碗,每个碗里用苹果压着百元大钞,苹果上插着朵五颜六色的纸花供奉。
厨房里,文玉,舒兰和李娟在忙活着中午的午餐,房下几位当初主事的族人过来帮忙。
时辰一到,炮声中撤去大桌上的碗一起抬着灵屋直奔安息堂。安息堂门口右侧用砖砌了个半圆,专门用来供人烧纸钱,烧死人遗物的,灵屋也放在这里燃烧。火光中,灵屋慢慢化为灰烬,炮声似乎在告诉李大海和姜蓉,儿女们来看你们了,给你们做了大房子,李娟还用草纸剪了不少衣服裤子一并烧了。
三七不仅是为了老人送灵屋、烧纸钱,民间还有个传说:人死后每逢七日便会回家一次,三七和七七是还魂日,也就说死人的鬼魂会回家,还说门前撒上炉灰,第二天早晨起来就可以看到脚印(当然这或许是用来吓唬胆小人的瞎话)。
当然。满七也为答谢曾经帮忙过的村民,而办的满七饭,满七之后老人的丧事才算彻底办完。
二
二十几天的时间一晃而过,李嘉祥再次踏上北去的列车。在这二十几天里,为了不让嘉祥担心,臂膀的疼痛让文玉硬是咬紧牙关不让嘉祥知道。
冬月清霜白,满山枫叶红。田畴无细作,院落聚媪翁。这便是农家冬季的现状。
文玉一般很少出去串门,院子里也坐满了村里的老少妇女。做鞋、织毛衣、绣鞋垫的,女人们总有干不完的手工活。
今年夏季打农药的时候,因为不认识字,李宗泰的老婆方大连把除草剂当成打虫药用了,结果一块田的水稻被打得干干净净,还好,秧苗栽下不久,补栽还来得及,不然一季稻田就得抛荒了。
看着妇女们闲下来没事,文玉便向大家提议:“各位叔伯婶子们,你们愿意学习认字吗?如果愿意我们每天学习一小时,每天认两个字,不要求太多,会认,会写能记住就行,聚少成多。到春节或者到明年农忙季节,你们起码可以认识农药瓶子、种子、化肥袋上的字,运作起来就不会出现今年夏季这样打错农药的事了。”
院子里一片嘻嘻哈哈的笑声,有人觉得文玉是在说笑;有人认为自己一把年纪的人了,还和孩子争笔墨有点难为情;还有人认为岁数大了脑子怕记不住,只有少数几个妇女跃跃欲试的。
文玉笑着说:“一天两个字,怎么可能记不住。”
王丽洁笑着说:“嫂子,我很羡慕你有文化,你若能教我认字,我真的会感激不尽。”
文玉说到:“感激的话就别说了。反正冬季没啥事,吃过午饭你们来我家,我这桌子椅子都是现成,你们只管带笔和本子就行。”
方大连更是双手赞同,因为不识字吃了多少亏只有她自己知道。如果有人愿意专门的教她认字,这可是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地好事。
于是,笑问:“文玉,从哪天开始啊,干脆现在就开始教得了。”
文玉笑着说:“好啊!我这就把桌子、板凳整理一下。”
方大连,王丽洁连忙起身,说:“我帮你!”“我帮你!”
于是乎,几个女人一台戏,从储物间把许久没用过的桌子、椅子都搬到井台去冲洗,晾晒。
干完了,文玉对大家说:“如果你们愿意,今晚我们就上第一堂课!”
女人们七嘴八舌的欢呼起来:“好啊!”
“太好了!”
……
文玉早早地吃过晚饭,让小杰和李燕在房间学习,她准备好黑板和粉笔,又找出过去教幼儿园时候购买的课本等候。
王丽洁、方大连和几个愿意学习的妇女,带着笔和本子来到文玉家,各自找个地方坐下。
文玉拿着课本走到黑板前,笑着对大家说:“各位婶子,大嫂和弟妹们,大家走到一起愿意学习文化我非常高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同学啦,大家好好学,我也好好教。我们不要求速度,但一定要求质量,假以时日大家都是文化人。我们从最简单的数字开始学习,可能大家都认识这些数字。”
文玉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十个阿拉伯数字,女人们异口同声的读出来,12345678910。文玉又在数字的下面相对应的位置,写上十个大写的数字,这下只有王丽洁一个人把这十个数字读全。其他人读到三,后面就都哑了。
“同学们,仅仅数字就有三种写法,我们今天就认识1-2两个字,把这两个字记住,会写,我们今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孙秀梅问:“这么简单啊?”
文玉笑着说:“对就这么简单!”转身擦去就后面的八个数字,说道,“你们在本子上的方格里,把这上下的两种数字写下来,”
大家认真的写着,文玉挨个的看,等大家都写完了,文玉在一的下面再次写上汉子“壹”,这下没有一个人能认识的,文玉笑着说:“这个字也读一,意思和前面的两个是一样的。只是它的笔画多,要难写一点,我们来看看它的笔画顺序。”
文玉把“壹”字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的拆开,然后再一笔一划的组合起来。然后让大家跟着自己一笔一划的写在本子上。
看着几个年纪大点婶子们,写得歪歪扭扭的字,文玉没有批评反而夸赞。
大婶笑着说:“写得不像字了,你还夸赞啊!”文玉也笑着说:“婶,第一次写字歪歪扭扭是很正常的,不是谁生来就会写字啊!不过要多练练,写着写着就不一了,不信你多写几次看看。”婶子们认真地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地写。
文玉告诉大家要一边写,一边读,这样能增强记忆就不会忘记了。
几天后,村里都知道文玉在家里教大家学文化,男男女女的议论着。男人们也认为这是好事,不但支持自家女人去参加学习,还有的男人自己带着妻子一起来参加学习。
扫盲队伍越来越壮大,本来说好每天学习一小时,然而村民的学习劲头很足,文玉自然不会扫他们兴,一小时自然也就成了一下午,直到需要做晚饭了才离开了。
婶娘们由开始写得歪歪扭扭的的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也写得工整了。文玉也和教小学生一样,过几天就把书收了,来一次听写。或者把教过的字让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以便增强大家的记忆。
婶娘们毕竟年岁大点,记忆力减退,学得快也忘的快。经过文玉的一番鼓励,本来快要泄气的她们又来了兴致。
村书记知道了文玉的做法,也非常好支持,送来了一捆过期的报纸,文玉把报纸分发给村民,找出短篇的文章让他们轮流给大家读,不认识的字再及时的教给大家。
就这样,三个月下来,将一个文盲村变成了人人能识字、个个都能看书看报。再也不会出现看不懂农药瓶上的说明书而出现错误了。
白天孩子们上学,文玉教村民学文化,晚上孩子们需要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文玉便坐在屋里一边织着毛衣一边陪着他们。
一天天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白天尚无感觉,入夜躺在床上的时候,经常是被手臂疼痛而惊醒。她也觉得有点奇怪,农忙季节或许是劳累了手臂疼,可现在白天除了做点家务,也没干啥吃重的活,为啥手臂还是疼痛呢?
在闲聊中,文玉把自己的状况告诉了舒兰,她也想去医院检查一下。舒兰的远房亲戚是医生,一次舒兰回娘家时无意中说起这事,亲戚问:这位朋友胳肢窝,或着乳房周边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感觉,或者有肿块,最好去做个彩超体检一下,看有没有乳腺癌的风险。
舒兰听了医生说的话紧张起来,连夜赶回来,看见文玉却不敢把医生的话原封不动的带回来,只是婉转地说:“文玉,你还是去医院查一下放心,咱有疼处不能拖!”
文玉感激地说:“大姐,非常感谢您的关怀,还是等嘉祥回来再说吧!”文玉也感到自己身体的问题,只是现在无法脱身,若是过去二老健在,她可以打起背包就出门。可是现在二老不在了,燕儿初中学习紧张,小杰也上三年级学习都不能耽误,并且他们成绩都还不错,有希望能考个好的高中,上大学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