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六安州》第八章(3)
作品名称:风尘六安州 作者:甄远东 发布时间:2012-11-23 13:35:35 字数:3193
沈晓雅这时在县党部大门口转悠,他在等彭少石。
彭少石开完会,和与会人员一起走出来。
沈晓雅迎上前说:“少石,你找我?”
彭少石告诉他说是驻扎在张家店的唐旅长找你。
沈晓雅十分诧异,不知道唐家楫找他做什么,彭少石说他也不知道。
正说着,唐家楫和刘锐襄、李存泉、黄长运、张良栖等人谈笑风生走出来。
唐家楫一见沈晓雅,十分高兴:“沈先生,我正要找你,你说话不算数啊!”
沈晓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唐旅长,我说过什么话不算数了?”
唐家楫说:“你说你要请我喝酒,还说要到我那去玩啊,这两件事,你那一件事兑现了?”
沈晓雅恍然大悟:“哦,请你喝酒还不容易嘛,就是怕请不动你的大驾啊。至于到你那去玩,我是真想去,可你军务在身,我是怕你忙啊。”
唐家楫大笑:“好话都让你一个人说完了。今天刘司令请客,你就陪我去喝两杯,如何?”
彭少石说:“是啊,一块去吧,我们也好久没聚聚了。”
沈晓雅连忙推辞:“不不,唐旅长,改天我专门请你,或者专门去张家店叨扰你。今天抱歉,实在不能奉陪。”
唐家楫遗憾地问:“为什么?”
沈晓雅说:“不为什么,我是一介草民,不敢跟他们这些军政显贵在一起喝酒套近乎。告辞,告辞!”
刘锐襄说:“沈少爷,都没把你当外人,一起去吧。”
沈晓雅说:“谢谢刘司令美意,我要是去了,实在是杀风景,大家都不自在。告辞!”
黄长运阴阳怪气地说:“沈先生属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士,恐怕是耻于与我们为伍吧?”
沈晓雅说:“随你怎么说。唐旅长,我们后会有期。”
沈晓雅拱拱手,扬长而去。
唐家楫笑道:“哈哈,这人有点意思。”
黄长运半真半假说:“是啊,他是我们六安的风流名士。”
张良栖不耐烦地说:“走吧,走吧。别让他搅了我们的酒兴。依我看,他就是个疯子”
彭少石冷笑:“他可不疯。”
转眼秋风初起,雁阵惊寒,时间已到九月底。
刘邓大军虽然安然渡过淮河,突破了敌人一路上堵截和追杀,来到大别山北麓。但在无后方根据地依托情形下,窘境突现,各种困难接踵而来。
病员、伤员缺医少药,且无处安置。武器弹药得不到补充,粮食补给困难。干部战士不服水土,与当地人语言不通。许多单位每天只能供应一顿稀饭,因为经常吃不饱,开小差人数剧增。纪律松弛,强买强卖时有发生。
这些困难,无情地摆在刘邓大军指战员面前。
指战员们担心,一旦进了山,部队严重缺乏布匹和棉花,会过不了冬。
整个形势非常严峻。
就在廖邵武为这些问题头疼的时候,他接到陈中通知,要他到光山县砖桥镇去开会。
廖邵武赶到陈中司令员住处时,天色已晚。让他惊喜的是,陈中给他准备了一份丰盛的晚饭,一大碗咸菜烧肉和半盆大米干饭。
廖邵武狼吞虎咽地吃完饭,犹在回味余香。他用手擦着嘴唇说:“真香!我有一个多月没吃肉了。”
陈中笑着说:“你可别以为我这个当司令员的天天吃肉,告诉你,我也是十几天才闻到一点荤腥。你知道你多大的面子吗?这是我让伙房专门为你做的。”
饭后,廖邵武简单向陈中汇报了一下六安一带的敌情和部队目前状况:
六安南面张家店驻有敌八十八师,北二十铺驻敌八十五师,山内无敌人正规军。但各县都有地方保安部队和小股反动民团,也有少量和土匪和反动地主武装。六安地下党为配合大军行动,已经成立了行政专署。立煌(金寨),霍山,霍邱等县,也正在筹建基层组织。但由于国民党长期的宣传和统治,这里群众基础很薄弱。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见到解放军就跑。目前部队最大的困难就是粮食和棉布问题,天气说冷就冷,加上无仗可打,许多干部战士有思想情绪。
陈中问廖邵武有什么想法。
廖邵武说,解决粮食问题光靠俭省节约是不行的,提出一是要争取那些思想进步的粮食商人支持,二是从敌人手中夺取粮食,三是对那些囤积居奇的奸商和大地主实行强制性征购或没收。
陈中指出,解决粮食困难,只是眼前的主要任务。但更重要的事情是在大别山消灭国民党的反动政权,建立共产党自己政权。然后再全面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财产、田地,没收富农多余的土地,把他们的土地分给贫雇农。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按土地向农户征收公粮,各行各业的商人都要按营业额或门面纳税。只有这样,才能能确保部队军需。
廖邵武说:“是啊,这是好办法啊!现在,我们那里的老百姓和商人,还在听国民党政府的,在给他们交税纳粮。”
陈中告诉廖邵武,针对部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刘邓首长和中原局及野战军总部,这次召开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就是专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
旅以上高级干部会,在光山县砖桥镇街南文氏祠召开。
文氏祠又叫文殊寺,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院落,前厅后堂与东西厢房组成一座四合院。
会议从九月二十七日开到二十九日,历时三天。着重解决增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志士气,克服右倾,整顿纪律问题。同时研究部署歼灭敌人、发动群众、筹集给养等任务。
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军事、政治斗争中有深远影响的会议,史称王大湾会议。
但光山县砖桥镇并没有这个叫“王大湾”的地方。
后人写军史,有把“王大湾会议”写成是在光山砖桥镇王大湾开的,造成误会。
寻迹觅踪的人,也为找不到“王大湾”而莫名其妙。
原来,刘邓大军南征之际,为保密,各指挥部都以各部参谋长的姓氏取地名作番号。刘邓统帅部的番号是李家庄,一、二、三、六纵的番号分别是潘店、王家园、曾家庄、姚官屯。
不言而喻,“王大湾”只是这次会议的代号,并不是地名。
廖邵武开完会,立即赶回霍邱临水镇召开团以上干部会,接着又召开全师干部和党员会,传达王大湾会议精神。
快散会时,廖邵武在会场上接到一张沈仪淑写的纸条,纸条上,沈仪淑约廖邵武散会后到镇边的廉泉见面,说想跟他私下谈谈。
散会后,廖邵武如约来到镇子旁边,在一个叫廉泉的小溪旁和沈仪淑见面。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少时家贫,流落临水镇帮人放牛。朱元璋在荒郊中暑,濒于垂危,被一名叫玉洁的村姑取廉泉水所救。朱元璋称帝后遍寻玉洁不得,命人于临水建“善洁寺”以纪念,并敕封“廉泉”为“救驾泉”。当地人取泉水酿酒,甘甜醇厚,芳香四溢。朱元璋饮用此酒倍感亲切,遂取“玉洁”“廉泉”首尾二字,赐名“玉泉”酒。
“临水玉泉”酒,因此名声大振。
一抹斜阳的余辉洒在小山冈上,眼前溪水潺潺,枫林初红。
沈仪淑和廖邵武在溪边田间小道上散步。
沈仪淑说:“师长,你今天在干部大会上做的报告真好,既指出了我们部队目前存在的各种实际困难,又提出了解决这些困难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将来的前途远景,也有一幅美好的蓝图。听了以后,让人感到豁然开朗。”
廖邵武笑道:“这可不是我的报告,这是邓小平政委在王大湾高级干部会议上做的报告。我只是传达王大湾会议上首长的指示精神,能不能全部领会首长的意图,我自己都没把握。怎么?沈医生,你约我出来,不是专门为了表扬我吧?”
沈仪淑也笑道:“当然不是。因为开完会,我突然有个新的想法,想跟师首长汇报。”
廖邵武:“好啊,你说说。”
沈仪淑:“你知道我父亲是做什么的吗?”
廖邵武:“知道,我听陈中司令员说了。他说你父亲思想进步,是个民主斗士。陈司令员还送给我一本你父亲写的书叫我看。书名叫《论中国民主宪政》,可惜有很多地方我根本看不懂,有很多字我也不认识。哦,陈中司令员还叫我要是去六安的话,去看看你父亲。”
沈仪淑说:“我家在六安本地做做的有丝绸棉布生意,在霍邱,寿县沿淮一带好几个县,开的有粮行。”
廖邵武注意地问:“啊,你家在这一带做的有粮食生意?”
沈仪淑说:“是的,我想回六安一趟,说服我父亲把进购的粮食卖给我们部队。”
廖邵武说:“哎呀,这真是太好了。这件事情要是办成了,你可为革命立下大功了!”
沈仪淑问:“那你同意了?”
廖邵武原则上完全同意。
他想,沈仪淑要是秘密回到六安,不仅可以为部队采购军需,还可以利用她的身份和家庭关系,为部队收集情报。凭他的感觉,沈仪淑一定能起很大作用。
但这是件大事,廖邵武还要和有关部门研究一下才能定。
廖邵武想了想,说:“这样,你等通知。可能在你回去前,组织部门还要对你进行一次短期的临时培训,你做好思想准备就是。”
沈仪淑兴奋地说:“是!我一定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