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小川村卫生室的那些年之四:扶儿走好每一步
作品名称:花艳秦岭 作者:安子川 发布时间:2024-07-08 05:44:49 字数:3925
其实,对于还是个六七岁孩子的连秀明来说,母亲的每一次讲解,她都在认真细听。虽然不懂,也记不住,但她能知道每一剂药方的变化。尤其是在冯叔叔所用的中草药白及,她记得非常清楚。以至于在后来走上行医之路,每每谈及这件事的时候,都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还有一次,也就是连国花帮冯叔叔治好空洞性肺炎没多久。一天,连秀明正帮着母亲在后院晒药。忽然,见几个人抬着一个满身满脸是血的年轻人来到卫生室。连国花见状,赶紧问:“咋回事。”
一个年长的中年人说:“小伙子骑摩托车太快,不小心栽到了沟里,摔成这样。”
连国花即刻拿出药箱,一边让连秀明在一旁看着,一边给伤者止血、擦洗、消毒、上药和包扎。
可此时的连秀明,早已吓得躲到众人后面。这血腥场面,别说没见过,就连听也没听过这么真实的故事。所以,母亲连喊了两次,她都没敢近前一步,战战兢兢地从人缝中看个大概。直到母亲忙了近一个小时后,她才挤到跟前,看清了伤者的身体。
这时的伤者,已经被纱布包得只剩两只眼睛。旁边的母亲,也累得满脸是汗,满手是血。疲惫地收拾着各种治疗器具。见连秀明站在面前,连国花说:“咋,害怕了?”
连秀明仍惊恐地看着伤者,使劲地点点头。
“那可不行,想当一名好医生,就得从小锻炼胆量。不过不要紧,经历几次就好了。”母亲平静地说。
连秀明仍没敢说一句话,惊魂未定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但就是这一次,也如上次母亲给老战友看病一样,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让她既看到母亲的了不起,又看到作为一名医生的受人尊敬和羡慕。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连秀明和当年母亲一样,背上书包,走进了学校,开始她的上学生涯。
只是,她比母亲幸运得多,刚刚八岁就开始了上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也进入到了不断深化期,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尤其是对山区贫困孩子的上学难问题得到大幅度改善。小学孩子上学,虽然仍是住校,但较之从前,就近了许多。
连秀明所在的学校叫小川小学,距家里只有四公里,而且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道路交通,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虽然还是以前的弯曲道路,但加宽或者铺平了许多,更重要的是通上了公共汽车。
学生们每次上学和放学,再也不需要像当年连国花那样,次次要家长徒步接送。学生们只要结伴走出学校不远,便可坐上班车,顺畅回家。
的确,上学的条件是优越了,写字也早不用毛笔,各种各样的铅笔用起来既顺畅又方便,本子也不再是当年连国花时期的粗麻纸,而是既白又带各种格子的细白纸。这就让连国花对女儿的要求更加严格。严格到一刻也不肯放松。
每次从学校回来,不是让连秀明陪着上山采药,就是让她帮着在卫生室里干活。
上山采药,仍然和以前一样,只要每采到一种药,就让连秀明说出这种药材的名称和药性,并说出与药性相关的《伤寒论》诗句。如果哪一种药说得不清楚或说错,哪一句《伤寒论》诗句背不上来,除了一顿狠狠地训斥外,必须从头再背。
更重要的是,在卫生室帮忙,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帮着洗药、晒药、切药和碾药,还要让连秀明开始练习抄药方。尽管有的字写得扭扭歪歪,但还是让她一字不落地抄写,按照连国花的话说就是:就当练习写字。
与此同时,连国花也没有放松对连秀明的家史教育。一天,在刚刚听完母亲的一段精彩讲解后,连秀明突然问道:“妈,您这么好的记性,故事讲得这么精彩,咋没上过中学呢?”
“家里穷呀,上不起。”母亲看看她,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个好医生,把咱连医堂的岐黄之道传下去。”
连秀明就使劲地点点头,虽然她不知道岐黄之道是什么意思,但从母亲和大伯的反复强调中,似乎有点明白,又似乎不太明白。
后来,也就是在连秀明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连国花已经不再限制她独立上山采药的自由。尽管母亲一个劲地阻拦,说孩子还小,不能一个人上山采药,可连国花却不以为然地说:“都十三岁了,还小呀?”
那个时候,每到周六回家或者是寒暑假,家家都有人上山采药。小一点的学生,跟着家里人,大一点的学生,三五成群地满山跑。一会这个山头喊一声,那个山头马上就有人大声回应;一会儿那个山头唱一句,这个山头即刻就有人接着唱,一时间整个大山回声阵阵,此起彼伏,宛若人间仙境一般。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连秀明可以独自一人上山采药。但走得不远,就在自家周围的几座山上来回攀爬。就这,母亲仍然不放心,常常一边干活,一边不停地盯着女儿采药,稍一脱离视线,就扯着嗓子大喊,整个山谷顿时就回荡起母亲洪钟声似的喊声。
慢慢地,周围附近的几座大山,连秀明几乎全部跑遍。哪一块柴胡最多,哪一块鱼腥草最多,哪一块五贝子最多,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就连哪座山有几道沟、几条梁,她也能准确地说个头头是道。
有一次,也是个秋天的周日上午。连秀明正在对面山上采药,就听母亲在下面喊:“秀儿,秀儿,赶紧下来,有事了。”
每次都是这样,只要卫生室不忙,她就上山采药,要真有事,母亲在山下喊一声就行了。寂静的大山,走得再远,也能听到。这是母亲对她的要求。
连秀明急忙跑下山一看,才知道是她干爸和几个小伙子抬着干妈从家里过来。
听干爸说,干妈一直都有风湿性病,就没太在意,可不知为什么,最近严重起来,越来越厉害,连路都不能走了,就赶紧叫人抬过来。
看着几个累得气喘吁吁的年轻人,连秀明知道她干爸家距这里至少也有10里路,还要翻一座山梁。就乘母亲给病人检查的机会,赶紧给干爸他们搬凳子倒水。之后,站到母亲旁边,看着母亲检查干妈的腿关节和脚关节。结果发现,干妈的腿关节和脚关节完全肿大变形,不能屈伸,而且从病人痛苦的表情看,确实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连国花查看完病情后,立马开了副中药,一边让连秀明去抓药,一边安顿病人住下。
按照连国花的治疗方案,主要采取内服和外敷两种办法。内服药抓好后,连国花让连秀明的干爸帮忙,叮嘱他煎药的时间和火候大小。然后,又让连秀明把外敷的几种药放在石臼里捣碎。
那个时候还没有粉碎机,所有外敷的中药都要用石臼人工捣碎。连秀明从小就看父母这样一下一下地捣药。上学以后,母亲看她这活也能干了,每次需要捣药的时候,就喊她去做,但每次没捣几下,不是父亲接了过去,就是母亲接了过去。连秀明知道,之所以母亲让她做这些,就是想让她从小体验一下,作为一名医生,不只是要有一身高超的医术,还得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就这样,干妈在她家住了一个多月,只要连秀明从学校回来,母亲就给她讲解这段时间所遇到的病人病症和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并让她不是采药,就是参与病人治疗的全过程。
连秀明的每一步成长,母亲都在规范着她的言行,灌输着中医方面的各种知识。
还有一次,也是个星期天早上,连秀明正好在家帮母亲干活,小川村有个叫胡时贵的病人找到卫生室,说他全身发痛,皮肤发黑。在县医院、西安大医院治了一年多都没治好,说得的是黑疸,这种病不好治。可是最近实在疼得受不了,才来找连国花看有啥办法给治治。
连国花就让连秀明帮忙,解开病人的衣服,查看病人的全身,确实皮肤乌黑发青。这种病对连国花来说,虽然看过很多皮肤病,但像这种叫黑疸病还是第一次见到。
不过病人的症状,让她马上想到张仲景在他《金匮要略》里有关于黄疸病脉的症状: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也就是说因房事不节或慢性疾病,以致脏器亏损、肾气衰败、血脉淤阻,进而出现疲乏、消瘦、皮肤黧黑、气血不足的临床症状。
弄清了病人的症状和产生症状的原因,连国花一方面翻阅家传秘方,一方面寻找类似这种病的案例。经过认真地思考判断,她决定在治疗黄疸病的基础上,加大附片、黄芪、甘草、党参、玄参、肉苁蓉、龟板胶、鹿角胶、丹参、红花、当归、枳实等草药剂量。因为黑疸病是在黄疸病最严重的情况下,导致皮肤发黑引起的。
确定了治疗方案,连国花就对病人说:“我尽全力给你治,但最少得需要十天,看你住下来治呢?还是给你开了药自己回去煎服?”
胡时贵想了想,说:“我还是每天来回跑吧!小川村距这又不远,也就半个小时的路程。”
“那也行,不过前两天你先住下来!我要临床观察。等病情稳定后,再来回跑。”
“没问题,你是医生,你说咋办就咋办。”病人痛快地答应。
等连秀明当天下午回学校的时候,病人已经喝了两遍母亲煎好的汤药,静静地躺在床上睡着了。而母亲就坐在病床前,认真观察病人的一切不良反应,并不停翻看着摊在桌子上的一沓子药方。
看她回来,就急忙叫她到跟前,对着每一个药方,认真讲解它们的不同,为啥不同?区别在哪里?比如说这一副的处方里,大附片、黄芪、甘草、党参、玄参用量要多一些,而在另一副处方里,这几种药的用量就少一些,而另外几种药材如肉苁蓉、龟板胶、鹿角胶、丹参、红花、当归、枳实的用量就多一些,原因就在于每种药材的用量,完全根据病情的好转与否而定,如果病人只是黄疸病而言,所有这些处方都不会用这么多的药材,每种药材也不会用这么大的剂量,可是这个病人患的是黑疸病。黑疸病是黄疸病发展到严重的时候才形成的,所以在治疗中一定要根据病情加减药材种类和用量,就是中医上常说的变通和方圆。只有灵活应用,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听了母亲的详细讲解,虽然不是非常明白,但她从小就知道了中医的灵活应用,知道了一个好的医生一定要学会方圆和变通。
这时,连秀明在敬佩母亲的同时,忽然心疼起母亲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涌遍全身,喉头不由得蠕动了几下,鼻子就跟着酸了起来。
她知道,就凭母亲对中医的这种敬畏,对病人的这种淳朴、厚道、仁慈和博爱,这个病就一定能治好。
果然,一周后,当连秀明再次回到家里的时候,那位病人也刚刚痊愈回家。高兴得她就像自己治好了病人一样,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顿时涌遍全身。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像母亲这样的好医生。
连秀明心里又一次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