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连载】第十一章 苦乐生歌 第二节 村子里的棒槌声
作品名称:【思路·连载】变迁人间 作者:平凸 发布时间:2012-11-10 12:18:14 字数:3033
(三)
三年级语文课本的第一课是一篇散文,题目是《夏天过去了》,我很喜欢那篇课文,在我的心中那篇散文是一部精典,我背得很熟。星期天的早晨,我起床后站在窗台上,望着远处万紫千红的庄田,上空弥漫着蓝蒙蒙的雾气,像是披着一层簿簿的面纱,在晨光的照射下,雾慢慢地散去,高粱露出粉红的笑脸,玉米杆底下的叶子从绿色开始发黄,顶端的花已经落去,露出一片茫茫的乳白色,一个个腰间都别着粗大的玉米棒,告诉人们秋天来了,它要成熟了。再看看家里小园中的黄瓜架底下的叶子已经黄了,西红柿像灯笼似的挂在绿中泛黄的叶子下面。我情不自禁地背诵起课文:“一夏天过去了,可是我还十分想念那些可爱的早晨和黄昏,像一幅幅图画出现在眼前。清早起来打开窗子一望,田野一片绿,天空一片蓝,多谢夜里一场大雨,把世界洗得这样新鲜……”全儿听见我背诵课文,也从炕上爬起来和我一起站在窗台上拉着长声背诵起来:“一,夏天过去了!可是我还十分想念那些可爱的早晨与黄昏……”父亲正在小园里侍候秋白菜,为白菜间苗,手里攥着一把小白菜,听到我们朗诵课文的声音,心中顿生慰藉,把耳朵杈子上夹着的纸烟取下来,点着后叼在嘴里,抬头看看我和弟弟全儿,什么也没说,就是站在那里笑。父亲一向喜欢子女们读书,尤其是听到刚刚九岁的全儿那样扯着嗓子拉着长声背诵课文、那童声童气的嗓音,觉得好笑,又感到欣慰,心里想这才是自己盼望的日子啊,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随即心里就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多挣点钱,给这些读书的孩子买笔、墨、本子,不能让孩子缺着笔和本子啊。
【第二节 村子里的棒槌声】
(一)
几天以后,不知父亲从哪里买回一头黑母猪,告诉母亲:“以后得靠它出钱,给学生们做费用。”母亲问:“多少钱买的?”父亲回答:“八十元钱,是赊的。这头猪如果每年能下两窝崽,卖了就够学生们一年的费用了。”母亲用瓢盛了一瓢陶米泔水,那头猪低头一气喝光了,母亲高兴地说:“挺上食的,好养活。”
自从爹买回来那头母猪后,我和二姐三姐每天放学回来就去采猪菜,既使是三伏天也没间断过。我和姐姐们每人挎一只大大的篮子,在高粱地和豆地里钻来钻去的,三姐盈儿手快,一会就采满框了,我采的慢,身子单、个子小,采了一大框苦菜挎在胳膊上,在地垅沟里直跌跟头,跌跌撞撞地跟在三姐的后头,三姐盈儿时而回头喊:“你快点走啊!干么那么慢?”我就用力地追赶她们。
二姐惠儿很不愿意跟我和三姐一起采猪菜,她嫌弄一身和一手苦菜浆很难洗掉,她愿意和队里大一点的姑娘们打高粱乌米,有时她怕三姐和我生气,就秧求三姐和我,让我们俩个替她采猪菜,她去打高粱乌米。每次都打一大捆,给我们吃,不知是安慰、是收买、还是贿赂,总之我和三姐盈儿吃着二姐打来的高粱乌米就不樊她采猪菜了。
离村子近的田地里长的苦菜已经被我们采光了,只好往远处走。有一天,我和三姐去很远的高粱地里采猪菜,我俩见越往里面走苦菜越多,采得很来劲。我们每人采了满满的一大篮子,开始往回走,可是走了很久也找不到地边,往前走了一会不见地边,觉得走错了,就折回来再往前走,走了一会,还是找不到地的边界,就再换一个方向往前走,还是走不出那片高粱地,这样往返了几次,走了很久也没有找到高粱地的边界。我和三姐就这样在地里迷失方向了,怎么走也走不出那片高粱地,还总是遇到坟圈子(过去人死后埋的地方),那些坟上荒草长得高高的,周围还长着很多树,风一吹发出呼呼的声音,令我俩毛骨悚然,特别有的坟上还有洞,洞有大的也有小的,不知里面住的是狼还是狐狸或者是山狸子,害怕极了,我俩吓得要哭了,我的腿软软的,根本辩别不清哪里是南、哪是北、哪是东、哪是西。这时我用一只胳膊挎着菜篮子一手拽着三姐的衣襟,一点也不敢撒开,时不时地回头看那些坟圈子有没有狼或狐狸钻出来。
我和三姐盈儿在高粱地里不知走了多久,也不知什么时候汗水已经把我们的衣服都浸透了。我俩恐惧得连话都不敢说,生怕被狼或狐狸听到我们的声音跑过来,张牙舞爪地把我俩吃掉。就在这时听到远处传来了棒槌声,我和三姐的心霍然一亮,开始辨别棒槌声传来的方向。我们就寻着那棒槌声的方向往前走,这才辩别出村子的方位,越走离村子越近了,终于走出那片高粱地,找到了回家的路。
从那以后我就喜欢听棒槌声,真觉得那声音很亲切、很动听,那是村子里的人气,是乡村的人文,是指引我回家的向导。
这件事不仅令我喜欢听棒槌声,还很愿意学着槌棒槌。那些日子母亲和大姐二姐她们天天在家里拆洗被褥槌棒槌,在她们间歇时我就抢夺着槌一会棒槌。那棒槌每只都有三十多公分长,最粗的部分直径接近十公分,是用硬木削成的,形状有点像弹头,每只都有一斤多重,我的每只手拿着那棒槌都很吃力,但是还是高一下低一下地槌着,发出的声音也不像母亲和姐姐们那样有节奏。
其实我原来很讨厌棒槌声,觉得那声音很噪、很吵人、很扰人的。可是农村一到七八月挂铲时节,家家户户就开始拆洗被褥槌棒槌、是农村夏季的必修课。
那时商店里没有洗衣粉,只有肥皂,家里买不起肥皂,很多人家都和我家一样买不起肥皂,只好自制一些洗涤剂了。有的人家用猪胰子(就是用碱猪胰子捣碎制作而成)洗涤衣物,洗出来的衣物每逢阴雨天会散发出一股腥味。我家不杀猪自然做不了猪胰子,母亲就把做饭时灶坑里燃烧柴禾的灰扒出来用框子装上,拍得实实的,用水浸透,过了几天再把那灰里的水滤出来,这叫做滤灰水,用这灰水洗被子能代替肥皂,母亲把那像醋一样的灰水倒在盆里,把拆下来的被里被面泡在里面,过半个小时后,母亲挽起衣袖开始用洗衣板咔咔地搓,不一会,那被里和被面就变得崭新洁净了。
村里的人多数都用这种自制的洗涤济洗衣物,这种自制的洗涤济不用什么成本,换起来就是方便,有时自家的灰水用没了,还要到东邻西舍去借一些,当然也不用顾及什么。
用灰水洗完的被里和被面晒干后,再用面粉打成希酱糊,然后用希酱糊把它浸透(叫做浆),再铺展开进行晾晒,干得差不多了,叠成几折放在槌板石上(槌板石是长方形的硬木板,专门用来槌棒槌的),再用棒槌槌叮叮当当地槌,把被里和被面都槌得又光又亮,这样做成的被子盖在身上不着尘土和耐磨。当然冬天睡觉盖着槌过的被子很凉很硬板,一点也不柔软,但是各家添置一床被子很不容易的,为了使每一床被子能多盖几年,谁还顾得上柔软不柔软呢。所以拆洗被褥槌棒槌是农村妇女们挂铲时节的必修课和重要任务,也是勤俭持家的一个重要环节,谁家不拆被褥不槌棒槌会被人笑话不会过日子。所以,每年到了七八月份挂锄时节,村子里从东头到西头叮叮当当此起彼伏,而且是那样的有节凑,从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
自从那棒槌声指引我和三姐走出那无边的青纱帐,我不再讨厌那棒槌声吵人、闹人了,不再嫌其耽误我午睡。觉得那声音阅耳动听,是乡村里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二)
父亲知道我和三姐在高粱地里采猪菜迷失方向的事,也很担心,觉得我们两个小女孩胆子小,就让弟弟全儿和我们一起去采猪菜,其实是让全儿给我们壮壮胆。我们每出去采猪菜时真的叫上弟弟全儿,多一个人也真的少些恐惧。
九岁的全儿虽然很怕黑夜,可是白天他到了大野地里还真有点胆量,不仅不恐惧而且有点野,一听到蝈蝈叫,他就去抓蝈蝈,我们怕他走丢了,还得到处找他,喊他,他哪都敢去,有时还敢到坟圈子和荒草界子去抓蝈蝈。抓回蝈蝈还让我和三姐俩看,这个是铁蝈蝈,那个是火蝈蝈,还有草蝈蝈什么的。他还告诉我和三姐哪种蝈蝈叫得响亮,哪种蝈蝈叫的时间长,他把蝈蝈都卷在裤角里。到家以后三姐向爹告他的状:“全儿不但不好好采猪菜,还总是到处抓蝈蝈,害得我们到处找他……”(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