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英入伍
作品名称:小村风云 作者:吉明亮 发布时间:2024-02-20 20:23:24 字数:3450
1937年1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总队等机构在太原沦陷前夕,南撤至临汾,驻扎在临汾县刘村。
刘村位于汾河西岸,距临汾城12华里,距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东河村20华里。
刘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公元309年,西晋永嘉三年,匈奴主刘渊在平阳称帝建立汉国,刘村是刘渊第四子刘聪的府第,故而得名刘村。
刘村分刘北和刘南二村,中共中央北方局入驻刘北村五同丰大院,代表党中央在临汾领导和指挥华北抗日工作。
李发的姑娘李英和临汾第六师范学校的几名女学生,听了周恩来在铁佛寺的抗日救国的演讲,知道在刘村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筹备成立“学兵大队”,正在招收学员,便相跟上从城内跑去报名。她们几经周折,来到八路军学兵大队驻地——刘南村秦家大院。看到招生处的牌子,他们欢呼雀跃地跑进屋子里,围住工作人员就要填表。招生处工作人员依程序简单问询了几个问题,知道她们还是在校生,就没有给他们发填写个人情况的表格,并劝她们回去先完成学业。李英她们几个不高兴,和人家争辩起来。
李英说:“大敌当前,我们还能安心的静坐在教室上课吗?”
工作人员说:“‘学兵大队’现在只招外地的流亡学生。你们现在有学上,且都是当地的富家小姐,吃不了苦的。”
几个女生听了工作人员的话,感到很失望。其中一个女生都要哭了,灰心丧气地说:“这么远的路,脚脖子都走歪了。咳,白跑一趟。”
李英来到工作人员面前,接上刚才的话茬说:“你怎么知道我们吃不了苦?抗战还论贫富吗?好,不论贫富,对吧!既然不论贫富,怎么能将我们拒之门外?”
工作人员没想到这个年轻学生嘴皮如此厉害,又认真仔细地把招生简章解释给她们听。
听到她们的吵闹声,一位干部模样的人从外面走进来,用当地口音询问工作人员怎么回事。
这位干部名叫吕凤鸣,刘村人,不到30岁的样子。早年在山西省立临汾师范学校毕业,以在刘村县立第八高级小学校教书为掩护做革命工作。真实身份是中共临汾县委委员,现在又身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联络员。
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南迁临汾刘村后,根据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到临汾以后,把积极要求抗日的流亡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学习当一名抗日的八路军战士”的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副书记杨尚昆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等同志认真筹划,决定成立八路军“学兵大队”,招收来自河北、平津、河南、江苏、浙江、汉口等地投奔革命的青年,短期内学员人数增加到1000余人。其中学兵大队女子中队学员就在刘村县立第八高级小学校住宿就读训练,吕凤鸣为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和学兵大队做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
李英见吕凤鸣像个管事的干部,跑到他跟前说:“看你像个干部样,你给评评理,这位同志不收我们,为啥哩么?”
看到李英面红耳赤的样子,吕凤鸣微微笑了。正要说话,李英斜他一眼说:“笑啥笑,我们远道而来,不收我们,你不批评他,还笑!哪儿可笑呢?”
吕凤鸣笑得更厉害了,叉着气地说“好厉害的丫头。”
“哎哟,看你也大不到那去,好厉害的口气,你是哪级首长,有没有决定权哇。”
吕凤鸣觉得眼前这个性格直爽的女生真是可爱。望着眼前的小姑娘,他不由回忆起和刘洁玉二人短暂的婚姻生活。
刘洁玉也是刘村人,1928年临汾女子师范毕业。毕业后也在刘村县立第八高级小学校教书,只是比吕凤鸣早一年参加工作。二人都是中共临汾支部的党员,共同的信念使二人走到一起。
九·一八事变后,临汾和全国一样,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秋季入学后,省立临汾师范学校校长史显庆多次压制学生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解聘进步教师张孝甫,引起师生强烈不满。为了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临汾支部派吕凤鸣夫妻指导刘舒侠、邓兆祥等学生领袖组织学生在校内集会,上街游行,发表宣言。刘舒侠,邓兆祥被捕后,吕凤鸣夫妻又组织学生到县政府静坐示威,直到被捕学生被释放。但在回家的路上,夫妻二人突然遭到早就埋伏在一片玉米地里不明身份的歹徒袭击,二人身受重伤,刘洁玉伤重不治,英勇牺牲。
多年来,吕凤鸣把痛苦埋在心底,坚持为党工作。为了工作方便,还把二人所生育的两个年幼的小孩,托付给岳父岳母代为抚养。
现在看到眼前的小姑娘,其性格做派和刘洁玉何其相似,勾起他对亡妻深深的怀念。
吕凤鸣一问才知,李英是附近东河村的,更增添了几份亲切。吕凤鸣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耐心地跟她们解释了“学兵大队”招生规定。
听了吕凤鸣的介绍,几个女生方才停止了吵闹,无可奈何接受现实,准备打道回府。吕凤鸣一直送她们到秦家大院门口,还招手拦了正要去城内为学兵大队运输给养的马车,目送她们回校去。
没过几天,李英一个人又独自步行十余里地来到刘村,找见吕凤鸣在第八高级小学校的办公地点。
“丫头!”吕凤鸣领教过李英的厉害,见面就开玩笑,“什么风把你吹来了?”说着,倒了一碗水递给她。
“跑的脚都起泡了,这次说什么你们也得答应我的要求。”李英也不客气,端起粗瓷碗,将满满一碗水“咕噜咕噜”一饮而尽。
“这次怎么就你一个人,其他人呢?”吕凤鸣问。
“咳,快别问了。最近大家隔三差五地上街游行宣传抗日,又步行十余里路来刘村报名,脚上起了泡、长了鸡眼,有的人就打了退堂鼓,不干了。”
“你呢?没事吧?”吕凤鸣关心地问。
“我比他们跑得路还要多,他们都长了鸡眼,我还能躲过吗?不过,我不怕。到中药铺买了几贴膏药,贴了几天,等软化的差不多了,就找了一把锋利的小刀,咬咬牙,恨恨心,一刀下去,将这该死的鸡眼连根剜了。”李英满不在乎地说。
“哟哟,我听着都疼呀。要当八路军,可真得有这个勇气呢!”吕凤鸣点头称赞。
李英见吕凤鸣夸奖自己,话匣子就放开了:“看到大家都为抗日做工作,我在学校实在坐不住了。我们学校的校长,最近邀请周恩来给我们作了一场演讲,宣传抗日救国思想。铁佛寺的大操场上挤满了听讲的学生和周围的市民,好家伙!当时在场的听众五六千人呐。里三层外三层,把操场两边狭窄的过道都挤得水泄不通了。当听到日寇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暴行时,同学们都群情激愤;当听到对全民抗战的分析以及开展游击战争的优势时,同学们又都摩拳擦掌。”
吕凤鸣饶有兴致地听李英继续讲:“我们还看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上演的《保卫卢沟桥》的短剧。看完短剧后,我和在场人一样,都情不自禁地含着眼泪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保卫山西’。”
李英越讲越兴奋,“我还见到了著名作家丁玲,之前我还读了她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没想到在临汾的铁佛寺里见到了她本人。她也参加了我们的游行队伍,沿鼓楼东街一直到东关,经过电厂、灯泡厂、铁路机务段等地,再从北街返回来,小二十里的路啊。丁玲女士步伐矫健,身轻如燕,风范十足。我们紧跟在她身后,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她还登上鼓楼一层平台,朗诵了她的新作《临汾,伟大的城啊》片断,我们听后,十分鼓舞。回到宿舍,大家竟然把一些鼓舞人心的句子复诵出来,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真是激情澎湃啊。这不,怕忘了,我还手抄在了小笔记本上。”
李英一边说,一边从衣兜里掏出来浅蓝色的小本本,模仿着丁玲朗诵:
“临汾真是一个少见的大城啊!朦胧的晨曦里,它以它整齐的长的雉堞和美丽的城楼在东方薄明的天空里向我们招引着。同志们都冻着鼻子,吐着白雾,唱着愉快的歌曲,而且呼唤着:‘加油啊!’
……
红旗在汾河上飘扬,太阳照着汾河的水,打旋地流,船夫裸着身体,将大半截身子侵在凉水里,泥浆溅满一身:“吆啊!嘿啊!啊嗨!......”
……
讲到这里,李英稍微停顿了一下说:“听听,多么富有感染力啊!你说,我接触了这么多八路军,我不参加八路军,我还能参加什么军呢?你是干部,虽然不直接负责学兵大队的招生工作,但你也为学兵大队提供服务。你又是八路军办事处的联络员,而且我就认识你,我要参加学兵大队,我只有找你,你说,我不找你找谁呀?”
吕凤鸣说:“不是跟你说了,学兵大队招生有规定吗?”
“我详细看了学兵大队的招生规定,其中有一句话是说原则上只招收外地青年,可也没有说不准招收当地青年呀。再说了,这个规定,那个规定,不都是鼓励青年们参加到抗日的洪流中吗?你们怎么能忍心拒绝一个青年积极要求抗日的决心呢!”
“你可以参加在临汾城的民族革命大学嘛。民族革命大学的总校就设在铁佛寺啊。”
“不嘛,我就要参加八路军学兵大队嘛。”李英向吕凤鸣撒起了娇。
吕凤鸣很喜欢李英清新、爽朗、活泼、执着、勇敢的性格。他安抚好李英,起身出了门,来到临近的秦家大院,和招生处负责人商量后,认为李英的要求也不违反原则规定,就让李英填写了一张表格,分到学兵大队的女生中队。
李英终于成了一名八路军学兵大队的女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