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贵人题匾
作品名称:小村风云 作者:吉明亮 发布时间:2024-02-19 12:18:40 字数:3667
在阎锡山讲话期间,李发偶尔瞅了一眼坐在身边的杨龙,发现杨龙神情竟然有些异常。特别是阎锡山讲到“许多文职官员放弃职守,望风而逃,更有甚者竟趁乱私卷公款逃逸”时,杨龙的双臂甚至微微颤抖。故作镇定的他脸色瞬间变得苍白,额头渗出微微的汗珠,很显然他的内心里充满着恐慌。对杨龙这些表现,李发感到疑惑不解。
其实,现场还有一个人,听到阎锡山的这番讲话,也是感到特别紧张。他就是“聚瑞堂”主人李茂林。
李茂林九月初就从晋北回到东河。当时大同已经被日本人占领,距大同不远的晋北县城危在旦夕。面对眼前一片混乱的局面,李茂林不知所措。恰在这时,老家来人告知家里被土匪打劫了,年迈的父亲受此惊吓,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远在他乡任县长的茂林的名字。茂林想在父亲去世之前见上一面,来不及安排县里的工作(其实那个时候身边跑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急急忙忙地乘坐上受战事影响即将停运的客运火车,赶回临汾。老父亲强打着精神,真的支撑到茂林回来了。茂林一步跨到里屋,双腿跪在炕头,紧紧握住老父亲干瘪瘦削的双手,两行热泪禁不住流下来。已深度昏迷的老父亲大概感受到了儿子的手温,只见嘴唇微微翕动,就是听不到发声,深夜未过便一命呜呼。等他办完丧事,把家里诸事安排妥当,再想回晋北时,晋北已成敌占区了。
哪儿也去不了,心情非常郁闷。李茂林躲开众人,整天坐在天井里面的软椅子上,听着卧室里面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更加孤独寂寞。
一个人,当他离开了自己的岗位,远离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社会,该是庆幸呢?还是后悔?这种反复纠结着的矛盾心态,像把利刃无时无刻不在切割着他的内心。
李茂林本想在“聚瑞堂”安安静静地过一段日子,但内心的煎熬常常使他坐卧不安。想到自己乃民国的堂堂一县之长,欲主动为临汾老家做一些事情,凭个人的力量又无从下手。咳,还是看看战局的发展,再另做打算吧。
李茂林万万没想到阎锡山竟然也退到了东河村。
第二战区侍卫长听说东河村有个民国现任县长的“聚瑞堂”深宅大院,打算将司令长官部安排在此,安全可靠。听说李茂林本人正在家里休养,阎锡山便派人找来了解一下当地民情。
李茂林听说阎锡山召见自己,要在平时,这真是求之不得啊。可现在自己这情况,那里是什么休养啊,分明是放弃职守,明哲保身的行为呀!哄一哄村里人还行,见了阎长官说些什么好呢?他局促不安地跟着侍卫来到了阎锡山的临时住处。
“阎长官辛苦!”李茂林不知道说什么好,憋出一句问好话。话一出口,又觉得不合适,这语气,自己倒像是高高在上的长官安慰着部下。
“紧张甚哩,紧张甚哩么!不要称我长官,军界称长官,地方还是按主任称呼吧。”阎锡山抬头看着他说。
李茂林慌不迭地补上一句:“阎主任好!”
“好甚哩,好甚哩么!”阎锡山倒挺和善,“你是回不去了晋北,我是回不去了太原哇。咱俩现在是一样的。”
听阎锡山如此说,李茂林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心情才略微平静了一些。他真怕阎锡山给他扣个擅离职守的帽子,那样他自己的政治生命就彻底完了。
“听说你前不久才为父亲办了丧事,咱这地方咋还出土匪了?”阎锡山不解地问。
李茂林知道阎锡山已经通过侍卫长了解到当地一些实情,也就言简意赅地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如实禀告阎锡山。
“要说呢,其实姓杨的也没错。当时浮山的洪汉军闹得是很凶,胡家老爹长久不归,谁知道你到底做甚去了!姓杨的警惕性还是很高啊!张煌呢,也没错,洪汉军闹的那么凶,他能不严加审问?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洪汉军打压住,还是我阎锡山率领省城部队赶赴浮山,才彻底扑灭!胡家三兄弟呢,也没错。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谁能受得了这冤枉气!”
“没错,没错!”李茂林听了阎锡山的分析,连连赞叹。
“没甚错哩,没甚错哩么。我就是这么一说而已。”阎锡山看到李茂林的样子,笑呵呵地说。
“没错,没错,真的没错。其实就是场误会。杨万升只是想借官府力量整治整治胡家,没想到出了人命。胡家三兄弟性格刚硬,几近固执,最后,事情就闹得不可收拾了。”李茂林想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
阎锡山听后,好似恍然大悟地说:“我就说嘛,如果你们这些地方也闹土匪,那贫寒的塞外,还不得土匪成灾了。我们十几年在农村改革的成效,尽管有人批评我们,说我们如何夸大其词,如何善于宣传等等等等,但毕竟还是农民受益不小,就连梁漱溟也夸奖我们,说全国各地哪处不是民不聊生,唯山西地方政府有一种维持治安的功劳哇!”
“是啊,民国二十几年了,中原一带的百姓反流山西的不少啊。这足以说明山西社会稳定,农村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对临近省份的流民有不小的吸引力。这些流民来到山西,开垦荒地,辛勤劳作,安居乐业,为山西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阎主任在农村推行的一系列治理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功劳不小。”
“何足挂齿,何足挂齿!不不说这些了,都是老黄历了。功过是非,只有留给后人评说了。眼下我们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借贵府办公,还望李县长鼎力支持啊!”
“应该的,应该的。”李茂林说了一些客套话后,准备起身告辞。阎锡山却又叮嘱了他一番:“你的晋北暂时回不去了。我想啊,你还是做做胡家老三胡鹏海的工作,让他也抗日嘛。我们也要学习共产党的办法啊,发动群众打游击战啊!”
李茂林听到阎锡山给自己分配任务,心里非常高兴。不假思索地回答:“遵命!”
“遵甚命哩,遵甚命哩么。你们也要动动脑筋,动不了脑筋就学习共产党。有人说我现在师共,我这个世人眼中最大的反共分子,现在不师共,还能师谁啊?还有人说,我用的人里有共产党,我难道不知道他是共产党?我明明知道他是共产党,我还是要用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些话我不能明了说,只是给你这个房东说说了。嗨,我说这些做甚哩?哈哈哈……赶快把胡鹏海抢到我们这边哇!啊!”说完,阎锡示意侍卫长送客。
李茂林还在回忆着前几天的事情,听到阎锡山讲到“许多文职官员放弃职守,望风而逃,更有甚者竟趁乱私卷公款逃逸”时,着实吃惊不小。心想:阎锡山当着我的面,从来不说一句刺激我的话,可当着众人,仿佛又在旁敲侧击。看看这当大官的,分寸拿捏得多恰当。咳,今后还真得好好表现呐!其实李茂林也是想多了,阎锡山所说的那些情形,在当时相当普遍,只是李茂林不知道而已。
阎锡山已经感到自己讲了不少,也讲得累了,略微停顿一下,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茶水。村长这时又开了腔:“我们要把阎长官的讲话向全村人宣传哩。另外,附近村的好多青年就在我们村里,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宣传哩。”
“哦?”阎锡山似乎没听清楚村长的话,不明白附近村的好多青年在这动荡不安的年月,聚集在这里干什么。
看到阎锡山迷惑不解的神情,村长赶忙解释:“我村杨万升家正在扩建庭院,所以雇了很多人干活。其中就有周围村子里的十几个青年人。”
“哦,有这样的事?说说,说说。”阎锡山一下提起了精神。
杨家父子突然听到村长说出自己扩建庭院的事情,又见阎锡山如此关注此事,心里忐忑不安,脸上也不知什么时候冒出了一层虚汗。
没想到听完村长的简要叙述,阎锡山开朗的笑了,连连说:“好,好,在这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的年月,多少人抛弃财产,逃离故土。而这位杨先生却是如此镇静,如此不凡,难能可贵呀。”
阎锡山面对众人问道:“杨先生今天在现场吗?哦,在,好!哪位是杨先生呢?我阎某人可否认识认识?”
杨万升听阎锡山要认识自己,浑身不由哆嗦起来。
李富见状,赶忙打了个圆场:“万升老哥呀,不要激动成这个样子吗?腿脚站都站不直了。”
阎锡山看到万升想站站不起来的样子,示意他坐下,并且轻松地开玩笑:“唔,不用站起,不用站起,站不起还站甚哩么,这又不是开军事会议。”随后带着一种赞赏的语气说:“这是一种精神,蔑视一切敌人的精神。我们政府的很多官吏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我们的部队也缺乏这样一种精神。”
村长见阎锡山兴致勃勃,就想多介绍杨家的事情,吓得杨龙在桌子下面用脚使劲踢村长。村长不知所以然,刚想说:杨龙,你不也是政府官员吗?正在这时,阎锡山把手一摆,示意村长不要再说什么了。
“侍卫长,让秘书把笔墨找来,我要为这位杨先生正在建设的大院题几个字。杨先生,怎么样?乐意不乐意呀?”
阎锡山的兴致很高,笑眯眯地盯着万升问。
“感谢阎长官,感谢阎长官!杨家三生有幸啊!”
万升听到阎锡山都尊称自己杨先生,打起精神硬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向阎锡山深深地鞠躬。杨龙僵硬的表情也慢慢松弛了下来。
“哗!”大伙不约而同地一起热烈鼓掌。
鼓掌声透过辉映着汽灯、马灯光亮的窗户传到院外,传到身背步枪在宅院周围巡逻的哨兵的耳中。步枪上的刺刀在昏暗的灯影里寒光闪闪。三三俩俩的哨兵在东河村寒冷的冬日夜晚,顶着遥远而孤寂的繁星,忠实地值守在自己的岗位。
屋内,秘书很快拿来笔墨纸张,铺展在阎锡山面前。阎锡山卷起袖子,手执毛笔,蘸满了笔墨,略微沉思一下,便秉笔挥毫,书写四个大字:不凡之家。
写好后,抬头告诉万升:“杨先生,等你宅第竣工,把它挂于门上,让它鼓舞东河村所有的人啊。”
大伙又一次鼓掌。
“好了,大家劳累一天了,该回家休息了。”阎锡山说完,示意侍卫长送客,自己也准备就寝了。
一帮人道过谢后,退出“聚瑞堂”的大院,各自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