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 第一章 接见乡绅
作品名称:小村风云 作者:吉明亮 发布时间:2024-02-11 11:52:18 字数:3522
1937年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
11月4日,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太原绥靖公署撤至临汾城。
临汾,别称平阳,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鼓楼、铁佛寺是临汾的著名标志。
世传民谚:“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临汾鼓楼位居城市中心,以其壮观巍峨,高大雄伟著称于世。鼓楼门洞上方各镌有石雕匾额,依其四面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概括了临汾的重要地理位置。
铁佛寺,也叫大云禅寺、大云寺,因为寺内高耸的宝塔下供奉着一尊铁铸佛头而得名。铁佛寺位于鼓楼西南,与鼓楼遥相呼应,对峙而立。
11月12日,为躲避日军对临汾日益频繁的空袭,山西省政府、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绥靖公署等军政首脑机关撤出临汾城,进驻距城30里地的土门镇。土门村周围的几个村都住满了机关人员及家属。根据有利地形和交通条件,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直接退至临汾县西山脚下的东河村。
冬天的日头早早的落了山,一缕晚霞还悬挂在吕梁山巅。刺骨的西北风发出凄厉的尖啸声,把地上的碎纸落叶尘土刮得漫天飞舞。
一队全副武装的部队在夜幕降临时开到了村里,要在村里宿营。村长李富提前几天就得到了消息,将几户大院子收拾出来,供重要机关驻扎办公。其它比较多的普通院子则供随军家属住宿,把长期不用的炉灶,重新糊过炉。还组织村民协助部队在空旷的地带安置好了一排排的帐篷。这些帐篷都是部队带的防空帐篷,远远望去,就像一排空地上突然生长出来遍地的干枝枯草。
看样子,要在这里长期驻扎哩。李富做完这一切工作后,向旁边的人说着自己的判断。
听说有大人物要来村里居住,也不管天气寒冷,冷风刺骨,李富带着村里有头有脸的十几个人在村口必恭必敬的迎候。其中,就有杨万升父子和李发。根据在村里的经济实力及地位,李发排在队伍的最后一名。杨家父子排名略微靠前。从排名位置看,当时村里人确实认为两家的家底相差不大。尽管杨家在准备扩建庭院,可是大院毕竟还没盖起,谁也不知道能扩建成个什么规模。
一辆吉普车亮着刺眼的大灯从不远处疾驶而来。开到村口,汽车嘎的一声刹住了。人们以为大人物终于出现了,等候很久的一帮人围了过去。这时,从车里快速下来一个军官,径直走到领头的村长李富面前,在他耳边嘀咕了一阵,又钻到车里走了。
李富回头对身边呼着哈气的众人说:“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今晚要在咱村住宿哩。村里要临时戒严,任何人不得出村。”
听说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要在村里住宿,大家先是感到惊异,继而就兴奋起来:阎锡山,这可是山西最大的人物哇!这个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人物,就要在村里居住,这在平时,谁能想到呢。于是,大家开始互相争执起来,都要阎长官到自己院里下榻。
这个说:“我家的院子最大,房子宽敞。”
那个说:“我家的位置最好,很安全。”
村长制止了大家的吵嚷,说:“刚才副官说了,阎长官的官邸已经安排在李茂林的“聚瑞堂”大院里。李县长听闻阎长官要来东河村,特地从外地赶回来招待,院里一切居住事宜,早安排人收拾停当。大家就不要争执了。”
“啊!李县长不是为了躲避战火,早就从晋北回来了吗?”
“是啊,李县长最近一直在家啊!”
众人议论纷纷。
“今天大家说话不要太随便,不知道的,不要乱说,道听途说的,不要乱讲啊!”李富一直在叮嘱大家。
“聚瑞堂”主人李茂林,民国时期历任沁源知事、黎城、晋北等县县长。“聚瑞堂”从他祖父手里开始建设,到李茂林手里进行了扩展,形成占地二十余亩、建筑面积一万五千平米的三进三出的大宅院。宅院四周的外墙都用砖砌,高达十余米,外观坚实雄壮,难以攀爬。墙顶做成城堞式,远远望去,像一座小城堡,居住和防御功能兼备。宅院内建有马厩院、仆人院、客房院、戏台院、大厅、主家院、二层阁楼。砖窑上建的阁楼,主要是女孩居住。
不一会儿,警卫队把从村口到“聚瑞堂”的道路全部上了岗,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随后,在严密保护下,阎长官被很多随从簇拥着进了“聚瑞堂”宅院。
侍卫长见一切安排就绪,让迎候的人回去休息。大伙执意不肯离去。李富代表大伙向副官提出一个要求:想见一见阎长官。并且说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如果不是战乱,阎长官怎么能来到偏僻的乡下;如果阎长官来到偏僻的乡下大伙却没得一见,该是多么遗憾的事啊;再说,大伙也想为抗战出点力,想当面奉送抗战捐银;如果……等等,等等。
侍卫长见村长想见长官的态度如此诚恳,答应进去通报。没想到阎锡山答应的也很痛快。大伙在侍卫长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来到临时布置的会客室。
“哎呀,大家坐呀。”阎锡山显然是刚刚换上一身绸缎便服,他的戎装就挂在后面的墙上。
“刚才侍卫长都告诉了我,各位很想见我。唉,我还真是不想见大家哩。”
阎锡山眯着眼扫视了一圈前面正襟危坐的村民,慢悠悠地说:“我有何面目见大家哩。”
“阎长官指挥太原保卫战,很辛苦哩。国军、八路军抗战有功,我们都听说啦。”村长李富想亲自为阎锡山倒一杯茶,一边说,一边就要起身,但被身后的卫兵制止了。
“你们不完全清楚哩。”阎锡山没想到他眼前这些人也知道太原保卫战的事情,脸上稍微露出一点喜色。“尽管部队浴血奋战,但还是弄丢了太原。我们要把太原夺回来,夺回来,要组织反攻太原。”阎锡山用浓重的五台话坚定地说着。
说到这里阎锡山又陷入忧虑,“太原失守,山西半壁河山沦陷。我们肯定要把它夺回来。现在,重点是要保住临汾,临汾再丢掉,运城也很难保哇,到那时,我们真是无立足之地了。所以,你们要动员年轻人参军,我们要在临汾整编现有部队,扩编新的兵员,好好训练部队,重整旗鼓,准备反攻太原。”阎锡山面对村里的这些头面人物,饶有兴致地侃侃而谈。
“晋南是我省富庶之地,一般人家衣食无虞。你看看你们村的这些建筑,高墙深院,鳞次栉比,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李发听到这里,心里嘀咕:您这只是说对了一半,高墙深院,鳞次栉比没错,东河村三条主要街道两旁确实如您所说,四合院一座连着一座。雕梁画栋,蔚为壮观这倒未必,您再加个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这不就是说李县长的“聚瑞堂”嘛!您再加个古香古色,金碧辉煌,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一下子可就到了皇宫了!呵,在阎锡山面前,李发思想开了小差了。
“吃粮当兵,吃粮当兵,你们这里都有粮吃,人们都不愿意当兵,这我知道哩。现在,临汾的抗日气氛十分高涨,这个晋南重镇现在成了山西乃至华北的抗战中心,青年人积极要求参军参战,补充了我军兵员不足的问题。大敌当前,同仇敌忾,中华民族有希望,我们山西有希望啊。”
“阎长官了解民情。”李富适时的插话,“我们村不少人都参军了。”
“都参加了哪些部队?”阎锡山对此很感兴趣。
“哦,这可多了。去年,有几个人参加了红军,现在很多人参加决死队、八路军,还有参加晋绥军的。不过,老乡们反映,二战区的有时候强行抓人哩。”村长见阎锡山问自己,兴致勃勃地回答。
阎锡山听说还有人参加红军,不禁勃然大怒:“红军去年还东渡黄河来打我阎锡山哩,你们参加红军做甚哩。这要是放到去年,都要把这些红军家属抓来拷问拷问哩。”
看到大家诚惶诚恐的样子,才稍微放缓口气说,“一样啦一样啦,现在一样啦,红军也改编成了八路军,来帮我们守山西哩。依我看呀,八路军是坚定的抗日力量,如果用决心大不大来分,八路军是第一,德邻兄第二。哦,德邻就是李宗仁。我不评价我自己啦,刚才你们不是提到太原保卫战嘛。太原保卫战,打的很惨烈,还有之前的大同会战等等,我们山西的军队也没有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期望。”
阎锡山今天谈兴确实很高,也许他是借机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缓解接二连三的军事挫败带给自己紧张焦虑的情绪。
“最好让青年人参加咱们的部队嘛。”阎锡山接着说:“你们说的二战区主要是指咱们晋绥军吧。你们要做工作哩,大家把自己的优秀子弟都送到晋绥军,他们还抓球甚人哩?抓人影响不好,不抓人又没有人补充,你让他们怎么带兵打仗嘛。啊,哈哈。”
“山西境内的部队不都是在阎长官领导下的抗日部队吗?”村长不解的问。
“不一样哩,不一样哩。同样是抗日,但是不一样哩。”阎锡山把“不一样”三个字,用很重的语气重复了三遍,显得忧虑重重。他顺手端起查杯,呷了一口茶,把宽大的衣袖往上捋一捋说:“这是让我非常担忧的事情哩。我们的军政系统已经被敌人打乱了,晋绥军虽英勇顽强,但终究不堪一击;许多文职官员放弃职守,望风而逃,更有甚者竟趁乱私卷公款逃逸。要保住我们的地盘,光靠晋绥军不行啊。目前还要依靠共产党的力量,依靠中央军的力量。”
阎锡山说到这里,长长叹口气,继续说到:“只能走着瞧哩。”听了阎锡山这一番一会儿一样一会儿又不一样意味深长的话,在座的人如堕云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