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思路·连载】变迁人间>【思路·连载】难忘的岁月 第一节 跃进的号角

【思路·连载】难忘的岁月 第一节 跃进的号角

作品名称:【思路·连载】变迁人间      作者:平凸      发布时间:2012-11-02 13:38:02      字数:3896

  【第五章 难忘的岁月】
  
  父亲这边领着母亲和姐姐们每天都在挖土,和泥,托坯忙碌着盖房子,那边还要顾及合作社(即生产队)里的事情.生产队的春耕生产正在搞得热火朝天.
  自从一九四八年土地革命以来,这里的农民们经历了几次生产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几年中从以自家独立生产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合作社等几个阶段,特别是农民们加入合作社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理顺与打磨,逐渐地适应了这种生产模式.也逐渐地明确了个人与生产队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五八年成立生产队后,农民们逐渐认识到,生产队才是农民们唯一依靠的最基本的劳动生产组织,而且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生产队的组织机构不断得到完善.建立了队委会组织,设有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会计、管理员、组长等,由这个组织机构负责领导生产。社里的成员统称为社员,男的叫男社员,女的就叫女社员。父亲母亲当然也是生产队的社员了。社员们的劳动开始以分记酬,社员们出工在队里劳动一天,就记一天的工分,一般的男劳动力出一天工要记10分,或者是8分。半个劳动日就记5分或4分,女社员相应地比男社员少一些,记分多少由队长说了算,有时队长一高兴可以每天记工12分,劳动强度大时可以一天记15分。年末根据每个人所挣的工分多少进行分红。生产队打的粮食多,丰收了,全生产队的人分得的口粮和柴也能多一些。社员所挣的分值也会高一点,领粮余下的钱可以存在队里的帐户上或者领到家里。如果粮食打的少社员们分到的粮和柴也就少了,所以农民们把希望与命运都寄托到生产队这棵大树上了。
  
  【第一节 跃进的号角】
  
  (一)
  就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切日趋稳定时,也是人们对合作社未来和前景正在展望时刻,国务院颁发了新的文件,号召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生产大跃进。口号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快速地进入共产主义。”这次社会主义生产大跃进运动像海水涨潮一样,来之迅猛。上级吹响了号角后,全国各地很快掀起了大跃进的浪潮。
  似乎只是一昼夜的时间,生产队到处是标语“人民公社万岁,大跃进万岁,三面红旗万岁……”生产队凡是有人劳动的地方,都插上了红旗,每一辆马车上也插着小红旗。而且凡是能劳动的人,都必须集中到生产队去参加社会主义生产大跃进。为了把所有的人全部发动起来到队里去干活、参加生产建设,各个村队还按照上级的要求成立了全民食堂,家家户户的所有人员都要到全民食堂去吃饭。谁家也不留看家人,不用做饭。凡能劳动的人就要出工劳动、凡能到生产队食堂吃饭的人必须到食堂吃饭。生产队还成立了幼儿园,缝纫组,就这样生产队很快实现了全民劳动化、一切集体化。那真是跃进的年代呀,那步伐、那节奏,人们吃饭走跟都比平时快多了。
  我们全村只有一个生产队,生产队设在村中央,是从前的张家大院,因为走合作化道路的需要,才买下这个院子,这个院子很大,是全村最大的住宅院落。整个院子有三千多平米,五间正房,还有东厢房和西厢房,东厢房做队里的仓库,西厢房做队里的马圈(即马舍)。生产队后院有一棵老榆树,榆树上挂一个带豁牙的旧铁犁做钟。
  生产队长叫季昌。季昌是一九二四年出生,这年他正值三十四、五岁的好光景,1.65米的个子,一张长方脸,总是那样暗黄,一双大眼睛有点往外鼓,显得有点凶巴巴的,家中成分是下中农,解放前读过二年私塾,也算是一个文化人,很符合当队长的条件。他每天起得很早,领导全村三百多名社员,指挥着全队的生产。指派着队委会的所有成员们,他几乎是全队的绝对权威人士,他发号司令谁也不敢怠慢。
  天不亮季昌就把钟敲得叮当响。敲钟5分钟后,谁若是不到生产队,就得挨罚,甚至挨体罚。体罚的形式有立正站着若干分钟,或者是分给最脏最累的活干。有时队长不高兴还要罚来晚的人猫腰撅着若干分钟,就是人站在地上,上身和下身弯成九十度弯,手还要背过身后,那是比较严重的体罚,谁若是受到这种体罚,不用十分钟,就会出一身汗,脚下站不稳,所以人们都很担惊受怕,每天若是不挨罚就是大吉大利了。
  刚刚成立的生产队里车马很少牧力很薄弱,全队共有三百多垧地,牧力远远不够用,就用人拉着铁犁耕地。全队社员划分几个小组,有的组用铁锹翻地,有的用框往地里挑粪和抬粪。有时人也得拉车。那天,生产队在村前那片地里种土豆,二姐惠儿和三姐盈儿站在窗台上,新奇地看着母亲和邻居汪大嫂她们一帮妇女有的拉着犁、有的抬着粪筐,还有的挎着土豆种,有的点种、有的积肥,地头上还插几天面小红旗。真是到处一派大跃进的景象啊。
  
  (二)
  
  到了夏季,大跃进正是掀起高潮时刻,那真是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万马奔腾啊,村子里到处是一片紧张热烈的劳动气氛,“总路线万岁!大跃起进万岁!三面红旗万岁!”标语贴得满村墙都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口喊得更响了,而且人人都要背诵这些口号,谁若是背诵不下来这些口号,就要挨罚,扣工分不用说,而且还要大会批评或遭严重的体罚。
  一天早晨,出工劳动的社员们来到队里已经排好了队,季昌队长来了,他先问大家:“大跃进的号是什么?都背下来没有?”有的能背诵一句半句的,有的一句也没背下来,吓得低头不敢看季队长。这时季昌来到赵大臣(大家经常叫他赵老大)跟前,用手指着赵大臣说:“赵老大你说,大跃进的号是什么?给我背一遍!”赵老大从队伍里向前迈一步,结结吧吧地说:“鼓,鼓,鼓大劲,多上油,不是.鼓大劲,多加油……往下背不下来了。”季昌一听赵老大背得吭吭哧哧的,也没背下来,就上前冲着赵大臣的大腿当当踢了两脚,还一边骂到:“都是他妈的猪脑袋呀,背得驴唇不对马嘴的,都给我听着!今天收工回去后都给我背诵大跃进的口号,大队要来检查了,谁背不下来,看我怎么收拾你们!……”男女社员们看到季队长这阵势,都被吓得像必猫鼠似的,谁也不敢吭声,浑身上下的神经绷得紧紧的,都担心着自己背不下来大跃进的口号会倒霉的。就一边干活一连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小组长孟生也背不下来,他总跟赵老大的错句顺拐,嘴里也总是唸着:“鼓大劲,多加油……”身边的张富小学六年级文化,他背诵起大跃进的口号来,还真的不那么费劲,当他听到小组长孟生背错了,就提醒他:“你怎么跟赵老大学的呢,‘鼓大劲,多加油’找着挨踢呀?”张富纠正了好几遍,孟生才改正过来。
  到了晚上,累一天的父亲已经睡下了,可是母亲给我和弟弟们洗完衣服后,没有睡觉,在屋地中央来回走着背诵大跃进的口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句话,母亲背得很吃力,就一次一次地背。父亲一觉醒来抬头看看母亲在背诵口号,便说:“睡吧,不用费那么大的劲,就那么三句话,关键你得理解它的意思,就能记住。”父亲给母亲解释了一遍,母亲听了父亲的逐句解释后说:“我明白了,那么说挺容易记的。”然后又重复背诵一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母亲觉得自己背得很熟了才睡下。
  第二天,大队干部真的检查来了,真的提问了几个社员背诵大跃进的号号,多数社员都答上了,其中就提问到母亲了,母亲真的回答得很利落。大队干部对生产队长季昌很满意,认为季昌是全大队表现最积极的队长,狼大队长还说他是标准的生产队长,工作有态度,做事有办法,完成任务有力度。的确,在那个时代,季昌当队长是那样的称职,真好像是时代的选择,季昌真的很适合那个时代的要求,做起事情来是那样的有威力,人人都惧他几分。
  
  (三)
  
  父亲和母亲每天都十分紧张地跟着时代的步伐,一点也不敢松懈,更没时间顾及家里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家的房子只能停工了,不能与生产队的生产争工争时。在那大跃进的年代谁敢为盖自家的房子不去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呢?如果不参加队里的劳动会被打成大跃进的垫脚石、坏分子等。所以全家人只能全力以赴地参加生产队劳动。姐姐琴儿也跟着父亲和母亲一起参加队里干活。房场中放着盖房子的一些门窗和零碎木料,白天父亲就让二姐和三姐她们看着,晚上父亲就在还没垒完墙房子中住宿,看着一切备用材料。
  那房基地的东北不到半里处,就是屯子里老任家的坟墓,而且有很多坟,有的坟中还有洞,有人说那洞里住着狐狸呢,还有的人说那里住着山狸子或住着狼等等。二姐和三姐白天在那看房场很害怕,因为离村子远,总也看不见人影,能劳动的人都到生产队里劳动去了,不能劳动的人谁也不去村外,如果邻居家的房基地来人了,她们就会高兴一会。人家走了,她们又回到那恐怖的世界。
  那年二姐惠儿九岁,三姐英子七岁,每一天小姐妹俩都觉得是那样的漫长。后来二姐说什么也不肯看房场地了,非要去队里干活挣分,她认为跟大人们干活人多不害怕,既使是累一点,也比在新房子中当看官孤独寂寞强,看房场子虽然不累,但连人影都看不见,太恐怖了。她就扛着铲头和父亲母亲还有大姐一起到生产队铲地去了。母亲不让她去队里干活,怕她挨累跟不上大人们,可是父亲母亲和大姐琴儿他们去队里,二姐就跟在后面。因为年龄太小根本跟不上大人们走路和干活的速度,到地里铲地和间苗不一会就被大人们拉得很远。她就站在后看着大人们哭。母亲让她产半拉子(就是干半个人的活),她还死活不干,无奈母亲只能把自己的垅铲到前边就回过头来去帮她铲,累得母亲喘不过气来,就让她回家去跟三姐盈儿哄弟弟们,可是她仍然不肯。后来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她只好铲‘半拉子’。就是大人产一条垅,她就产半个垅,铲一段看着被大家拉在后面时就扔下一段,跑到大家的前面去铲,就这样铲一段扔一段,等大人们产到地头转回再重新认垅时,她再沿着原来的垅,把原来扔下每一段没铲的地方再接着铲。后来谁见了二姐不叫她惠儿,只叫她“半拉子”。她一赌气就跑回家再也不去队里铲地了。(待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