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好友闹翻
作品名称:小村风云 作者:吉明亮 发布时间:2024-01-30 22:06:20 字数:4496
李发计划和万升最近一段时间再去晋中一带跑一趟,把晋南今夏打的新麦拉过去,再把制作讲究的平遥推光漆器家具:漆柜、漆箱、条案、茶几、首饰收纳盒、针线盒、果盘盒等实用品,还有屏风、漆画等陈设品拉回来,这是大户人家娶妻嫁女必备的生活用品。一趟短则半个来月,长则二十来天,利润相当丰厚。
这一次,居住在李家巷东头的李大夫还委托李发、杨万升代购太谷产的龟龄集、定坤丹等名贵中药。
龟龄集是明代医家专为嘉靖皇帝研制的。朱元璋八世孙朱厚骢,1521年继位,年号嘉靖。由于体弱无子,广集天下良方。道家方士邵元节、陶仲文根据《云笈七签》中的“老君益寿散”中取长补短,加以增删,并采用炉鼎升炼技术制成了丹药。嘉靖皇帝服用后,果然身体恢复健康,连续生子。龙颜大悦,亲赐药名“龟龄集”,取灵龟长寿之意。邵元节和陶仲文因此得到皇帝的恩宠,位跻三公,龟龄集从此成为内宫“御用圣药”。
这还是李大夫随军驻扎在太谷时,听当地从医者讲的。他还知道,龟龄集的配方珍奇,炮制方法也别具一格。配方中共28味药,包括天上飞的(蜻蜓、麻雀等)、海里游的(乌龟、海马等)、地上跑的(犀牛角、鹿茸等),还有人参、麝香等等名贵药材。整个生产过程需要99道大工艺,360道小工艺炮制而成。其功能益肾助阳,大补真元。主治阳气虚弱,盗汗遗精,筋骨无力,行步艰难,头昏眼花,神经衰弱,妇女气虚血寒,赤白带下。
宫廷“御用圣药”怎么流传到民间的呢?原来陶仲文有个原籍山西太谷的义子,他在邵、陶指导下,为皇帝炼制龟龄集,并兼任皇帝的医药总管。邵、陶死后,告老还乡,将龟龄集处方偷偷带回,自家升炼服用,并馈赠亲友。后来,龟龄集处方辗转传入“广盛药店”。从此龟龄集便成了山西太谷独特的方剂,作为商品流传开了。此等好药,只有太谷“广盛药店”才能制造。
这等好药,自然价格不菲。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它就是闻所不闻、见所不见的稀罕物。李大夫为人看病,只是把此药推荐给当地达官贵人服用,以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
李大夫知道李发和万升他们经常跑晋中一带做买卖,便委托他们代为购买,也省下了不少的路费。
万升一般买卖都不亲自出马了,完全托付给了雇工。利润丰厚的买卖,万升还是看得很紧,一是怕有个闪失,赚不了钱,再赔了本,那就划不来了;二是防着雇工从中作梗,掐头去尾的糊弄你,数目太大,难辨真假,自己做了冤大头。
李发太了解万升了,想着和万升抓紧时间去北面跑一趟大买卖。社会动荡时期,跑长途一定要结伴而行,单枪匹马容易遭遇不测。路途上危机四伏,特别是行至霍州灵石一带,群山巍峨,峻岭耸立;太岳、吕梁两大山脉夹峙,地势险要。在这两山夹河,路悬一丝的咽喉要塞,若遇上拦路抢劫的,跑没处跑,躲没处躲。所以每次长途远行,都要召集足够的同行者。人多势众,迫使那些怀有非分之想者望而却步,这样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无奈形势变化太快,太原很快失守,中国军队且战且退,眼看就要退到晋南重镇一一临汾。
太原失守,晋中一带战事不断,人们诚惶诚恐,无心生计,那些老店东是不是正常营业,也很难说。即使生意做成,两军交战之地,社会动荡,流民四起,盗匪横行,突发意外在所难免。有风险的生意利润必定可观,但风险如此之大,李发也就取消了去晋中做生意的计划。
不跑远路了,自然也就不用搭伴了。李发是个闲不住的人,在这人心惶惶的乱世里,仍然想着生计和商机,独自个就在附近踅摸(临汾方言:根据语境有寻找、思考、耍坏等意思)着做些小买卖。
这天,李发刚吃完早饭,正在屋里一个人抽闷烟呢,万升就进了院子,径直推开屋门,来到李发面前。
“老伙计,闲话少说。今天来跟你商量个重要事情哩。”寒暄的话都省略了,万升屁股还没坐稳,开始说起他的计划:要紧挨杨家老院新建一座规模更大的院子,已经看上村东头的一大片地,涉及到七八户人家的腾挪搬迁问题,需要李发从中调解。
“你是耍戏法哩?”李发被万升的这个计划惊呆了,不相信地戏虐他一句。
“这么大的事,我哪能胡戏耍哩!再说了,戏耍也不能戏耍你呀!”万升还是在强调,“这是说正经事呢!”
“光搬迁腾挪这么多家户,少说也得万把块大洋呀。再说了,人家愿意不愿意给你腾挪,这都是很难办的事情哩。还要在一大片地上再建起一座特大院,没有几十万能行哩?”李发听万升说完,心里已经计算出了所需大致费用,“老伙计,该不是说胡话哩?”李发话里意思很清楚:你当你是阎锡山哩,自己还开银行哩。
“有钱了就省着点花吧,这年头挣钱越来越不容易了。”李发感叹着眼下的局势变化。
“再说了,你这院子还小吗?说实话,你这么大的院子压着我,我心里还挺不高兴。原先还想攒着劲再翻改一下,和你的院子扯平了。别人看着也顺眼,自己看着也舒服。可如今这形势,能安稳的过日子就不错了。可你,怎么能有这个想法呢!”李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在听天方夜谭的故事哩。
“咳,跟你说正经事哩么,咋就听不进去呢!?”万升急得面红耳赤。
“这是啥正经事哩么!正经事也得有正经说法哩么!就你这,一见面就一股脑地看上哪儿哪儿的地啦,需要张三搬啦,李四挪啦。好家伙,东河村都放不下你了吧?!”李发数落着万升。
“咋的了,有几个钱就要显摆显摆了?也不看是啥时候吗?你自己说,你这不是烧包是啥哩么!”李发还是不相信杨万升是真要重新盖一座宏大的院子,一点迹象也没有啊,太突然了。
万升见李发一脸惊疑,也觉得今天以这样的方式说事有点唐突,连忙解释:“事情紧急,之前也来不及跟你老兄沟通沟通,都怨我,都怨我。”稍作停顿后,加重了语气说:“老兄的院子靠我这边的一部分,也在我规划范围内哩。你估估价,我加倍给你钱。你跟别人不一样哩。”
“喂,喂,你掘地掘出金子来,也不至于这样烧包哩。你今天喝多了吧?咋没闻见你身上有酒味哩。”
“啥酒味不酒味哩。咱哥俩关系咋样哩?”
“先不说关系咋样不咋样,你让我出卖祖宗留下的房产地基,我是不能答应的。我不能出卖祖宗哩。”
“看把你说的严重的。不就是一小部分地基的事?!”
“不管多大的部分,都是祖宗艰难创业置办下来的。”
“拉倒吧,你这院子原来还不姓李哩。”
“现在姓李!在我手里决不能丢了哩。”
“呦,呦,呦,呦……看把你激动的。咱们多少年的关系,我愿意加倍给你钱的,又不是抢你哩!”
“你就是给我个小金人,我也不愿意,再逼人和抢没什么区别哩。你就不要在我身上打主意了!”
两个人越说嗓门越高,最后竟争吵起来。
万升本来是过来和李发商量事来了,没想到两个人竟然先干了起来。万升心想:李发原来也不是这种暴脾气的人呀!都怨这混乱的局势,搞得这么有修养的人都成了火毛子(临汾方言:指易燃易爆的物件)脾气,一点就着。
想到自己来的任务,他先冷静下来了,又反反复复地、压着气尽量平静地说着他的计划。李发只管抽烟,任凭他把嘴皮子磨破,也不抬头搭理他,万升才悻悻地走了。
好亲不如近邻,这道理,李发懂。好歹活了半辈子的人了,走南闯北的,也经历了些世面。像今天这样对朋友撕破脸皮的争吵,那是绝无尽有,更何况对方既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呢!
做买卖的人讲的是诚以为道,信以为商。李发的经商能力和为人处世,在他们的小圈子里有口皆碑。“和气生财”,李发永远忘不了父亲的教诲。
为了勉励和警醒自己,李发还拜访了孤居杨家巷一院落的善武把式杨老伯一一杨宏彪老人,请杨老伯挥笔赐墨。杨老伯收徒练武,名声在外。但他书法精湛,却少为人知。
李发常想,一个没了家庭远离尘世之人,如杨老伯者,当为一方奇人。很多人都不理解,杨老伯原先在城里当着警察,有家有室,过着多么安逸的日子。可偏要和别人闹别扭,辞了职,回到这山下的小村庄。弄得婆娘也另嫁他人,只好一个人过着类似鳏夫的生活,该是怎样的孤独呵!虽说收徒传艺,院里也经常人来人往,不乏喧闹。然而大多时候却是夜深人静的寂寞孤独。可在李发眼里,杨老伯的生活非常充实。观杨老伯的精神状态,他沉浸在独特的兴趣爱好中,自得其乐,真是独而不孤啊!
李发知道杨老伯对一些贫穷的练武者分文不收,不由对杨老伯心生敬意。常常在一些喜庆节日,捐赠一些款物,以示对杨老伯行为的赞赏和支持!杨老伯收到捐款捐物,脸部表情依旧淡然,不亢不卑,非同凡人。李发越发地对杨老伯敬重有加。
得到杨老伯的笔墨后,倍加珍惜。把散发着墨香的“诚信和善”条幅找人制作成精美牌匾,悬挂在客厅的正墙,随时都能望一眼,视为自己行事的座右铭。
多年的生活磨练和修为,形成开朗温和性格的李发,今天发这么大的脾气,真是少见呐。
“乖乖,这才几日不见,万升咋像换了一个人,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烧包嘛!胃口还这么大!”李发感到很纳闷,他怎么也想不通。莫非万升是被哪方大仙点了身,肉身突然变成了金身了?
万升家的家底确实比自己厚。可也不能才几天功夫就有了天壤之别啊。前些年,万升还向自己借钱哩。
那时,他家老二杨虎在临汾城开了当铺。没想到当铺红火的生意影响了附近一家大当铺的盈利,惹恼了这家大当铺的掌柜。掌柜派人摸清了杨虎的底细,决心挤跨杨虎的当铺。于是,每天派人到杨虎的当铺典当东西。先是典当手镯、耳环之类,连当十天。柜上伙计还以为遇上了好买卖哩。没过几天,来人又拿来一个小金人,典价很便宜,伙计美滋滋的,整天乐得合不上口。那想又连续十天,那人每天典当一个小金人。伙计这才瞪了眼,感到事情蹊跷,赶紧报告了杨虎。
杨虎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不想就此罢手,将杨家所有现金调到铺里应急。万升还向李发等有钱人借了好几万哩。不想那人像个魔术师,小金人从他手里源源不断地变换出来,如此连续一个月,一天典当一个小金人,把杨家当铺的资本几乎用光了。杨虎这才着了慌,但这时也没了招,忙请来人进屋喝茶,询问情况。来人说:“我看你也是个精明人,不需要绕弯子,不妨就直接明了地告诉你,我家主人不想你在这儿挡他的财路。”
杨虎大吃一惊,问清来人的主家,方知自己被临汾城里最大的典当商当成眼中钉、肉中刺,非拔掉不可。
杨虎感到倒霉透了,以前只听老人们讲过,明清时期,平阳府有个“亢百万”,资产达千万银两,堪称当时山西首富。亢氏是个大盐商、大粮商,也是个大典当商,亢氏产业遍布大江南北、京畿边塞。据说,亢氏在原籍平阳府开设有一大当铺,后来有人在亢氏当铺附近也开设了一家当铺。亢氏眼见自己开办的当铺盈利被别人抢夺,很不甘心,决心挤跨这家当铺。于是,每天派人到这家当铺典当一个金罗汉,典价银1000两,连续典当三个月,还有500多尊等着典当。面对这来势汹汹的竞争者,这家人怎么办?如果不是有神仙相助,那就只有一条道:关门歇业。
想不到啊想不到,这样的传说,竟然应验到我杨虎身上,杨虎气得能把牙咬碎。但咬碎牙也得吞到自个肚子里。杨虎自知不是对手,只好托人与人家协商,请将所有典当物品赎回,自己将当铺从城里搬到土门镇上,继续惨淡经营。
杨虎的这段经历,曾经是东河村人茶余饭后的笑谈。直到现在,说起这件事来,没有人不知道的。通过这件事,也大概能猜出杨家的家底——十万家当撑死了。可你看看刚才万升那神态,居高临下,不容商议,恨不得一口吞了你。大发越想越气,脑门子上的青筋都爆突出来了。直到婆娘叫了好几次吃午饭,他都坐在原地没动弹。
婆娘把饭碗端到他跟前,宽慰着他说:“人家愿意建多大的院,盖多大的房,是人家的事,犯得着你生这么大的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