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品读范仲淹>第三部 严以律己(二)

第三部 严以律己(二)

作品名称:品读范仲淹      作者:惠风      发布时间:2023-07-09 10:19:52      字数:9215

  为人要有刚正之气,为官要有敢冒斧钺汤镬之隘的精神。
  你一生处处为民着想,但你知道作为一名人臣,在君主专制的社会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救民疾一方,而不能救天下万民,只有朝廷上下都能积极为民着想,为民办实事,天下百姓才能安享太平。因此,你认为应该在官吏队伍中树立良好的典型,以此带动文武百官。这种思想既得自于古人教诲和前朝历史经验,也是你本人久居官场的深刻体会。
  明道二年(公元1033),也就是章献皇太后撒手西去这一年,江、淮、京东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蝗灾旱情。虽然朝廷已令发运使把北方的粮食留下来救灾,但由于地方官吏平时没有对灾害做防备工作,蝗旱发生之后,也未能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致使灾民流亡于道路。此时惟有一个地方对灾情发生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做得好,那就是你的好友吴遵路所管辖的通州。
  吴遵路也是因为得罪了太后被贬到通州作太守的,跟你可以说是同一个战壕走出来的。在你所辖的通州,当蝗旱还没有成灾的时候,吴遵路便募富民出海,到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这些地方购买粮食。通州隔了一条大江,和苏州、秀州遥遥相望。它的东面和秀州一样,都是大海。通州的粮价,一直保持稳定水平。灾荒来了,吴遵路号召老百姓割草打柴,公家收买这些柴草。百姓得钱,用以买官米。那年冬天大雪,公家又以原价把柴草卖给老百姓。”官不伤财,民且蒙利。”你对吴遵路这些做法,非常赞赏。
  通州对于流民,也采取了积极措施,造了一批茅草庐,对他们加以安置。施盐、施菜、施药,使有病的得到治疗,生活也略微有些改善。流民回家,还发给沿途伙食费用,使他们能够顺利到达故乡。
  吴遵路的做法甚得民心,为时人所称赞,堪称为官之表率。抓住这一难得典型你极力向朝廷举荐,说吴遵路为官,素有古人之风,请把他救灾事迹宣付史馆,树榜立标,让百官效仿。
  吴遵路死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你时任副相,在祭文中,你称赞吴遵路“行可师法,言皆名理”,哀叹他“忧国忧民,早衰而死”。吴遵路死后,你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接济他的家属。
  “见贤思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深知这一点。你不仅在现实的人物中寻找、树立典型,还注重从历史的长河里寻找和树立社会需要的典型。
  北宋建国之初,承袭五代纷乱的余绪,士大夫仍然残留着五代的积习,萎靡不振,无视名节。所以宋太祖在收节镇兵权后,崇尚文治,留心激励忠义之气,以矫正颓废之风。宋太祖很解读书人的重要,尊重读书人的习性与人格,并立下遗嘱,告诫后代子孙不得杀文臣和言官。王夫之说:“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宋太祖的用心,就是要“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
  虽然,宋太祖用心良苦,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誓约,然而世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尽管宋太宗、宋真宗时期确实也有如田锡、王禹偶等忠直敢言的谏官,但就整体而言,世风依旧,士大夫们为全身之谋审时度势,见风使舵,求享富贵,甚至到了全不顾君臣之义、廉耻之节的地步。如在章献太后垂帘时,文武百官们卑躬屈膝投靠在她的门下,对她的专权熟视无睹,对她要求仁宗皇帝率百官北面朝拜她,文武百官们明知其做法不妥,但对此并没有任何人敢于提出反对意见。奉献太后死后,百官们又赶快投奔到章献太后所册封的皇太后门下,而把仁宗皇帝搁在一边,这也正是士大夫们的丑行。
  一个时代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文人无耻。文人出身的你实在是不愿意看到世风如此,于是下决心要扭转整个颓废的时代,树天下文人之正气。你除了通过创办学校,培养刚正不阿的人才外,就是在历史中寻找刚正之文人,将其树为时代的坐标,让世上文人向坐标看齐。
  你所找到的第一个文人坐标就是东汉大隐士严子陵。严子陵即严光,本来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也是与光武帝“相尚以道”的故人。但到汉光武帝即位“臣妾亿兆”,许多人趋奔其下谋有作为的时候,惟有严子陵不以故人之旧趋取禄利、窃占名位,而是“以节高之”,“独不事王侯”,坚辞刘秀所授谏议大夫之职,遁于桐庐,改名隐居,垂钓于富春江上。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曾经钓过鱼的地方名为严子陵钓矾。
  你贬知睦州后,受严子陵不趋炎附势的精神感召,决定为他建一祠,使他的风节在社会广为流传,让世上的文人都来膜拜他,效仿他。
  你建祠后还专为严子陵作了一篇记,以宣传他的事迹。你在记中说:严子陵这个人,当故人“臣妾亿兆”之时,能“以节高之”,“以礼下之”,真是一位可使“贫夫廉,懦夫立”、“有大功于名教”的人。记之最后便是响彻时代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记作成了,你又请书法名家邵悚用小篆记录成文。在写给邵的信中说:“今先生篆高四海,或能枉神笔于片石,则严子(陵)之风千百年未泯,其高尚之为教也亦大空哉。”在这封信中,你告诉邵,严子陵作为文人的不趋炎附势之气,千百年来没有泯灭,所记诵,其高尚之风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所以你才请邵用你那很高超的篆书,把这篇记刻在石上。
  邵是个隐士,住在丹阳(今江苏丹阳)的山中。你和王琪都向朝廷推荐过他。你来睦州过丹阳时,因为他在山中而未能相见。
  你为了广泛宣传严子陵的事迹,还作有《钓台》诗,诗曰:
  漠包六合网贤豪,一个冥鸿惜羽毛。
  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
  世祖是汉光武,云台是光武帝的儿子明帝图画中兴功臣的地方。有人说严子陵钓台有许多题诗,但你这一首是写得最好的。《诗林广记》后集卷一○,蔡正孙称赞道:“子陵钓台,赋者甚众,如文正此诗,真足以廉顽立懦。”——蔡正孙记述的是严子陵钓台,赋诗的人很多,像你这首诗,是足以让时人中的顽者廉懦者立的。
  在严子陵词中的东壁上,你请了一位叫悦身躬的和尚为唐代处士方干画了像。方干也是一个不猎逐名利的贤士,也可以为时人所效仿。在此为方干画像,意在增强宣传力度。当初路过方干旧居时,你还亲自访问,题了诗:
  凤雅先生旧隐存,子陵台下白云村。
  唐朝三百年冠盖,谁聚诗书到远孙。
  诗中的远孙指方楷。方楷刚刚进士及第回到家乡,你赠给他一首诗:
  高尚继先君,岩居与俗分。
  有泉皆漱石,无地不生云。
  邻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
  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
  你通过诗勉励方楷要继承方干遗风,不与世俗同流,要保持读书人的名节,“终日自清芬”。实际上就是叫方楷要以历史上的名流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叫方楷效仿历史中典型文人,把他们的作风、高尚品德发扬光大,引导文人新风尚。
  你在睦州时间很短,但你树立的历史文人典型对当地士风却产生了广泛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可以算做你在睦州的政绩之一。随后,你便奉命移知苏州。
  苏州是你的乡梓之地,也是春秋时古吴国建都之地,也是伍子胥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伍子胥助阖闾兴吴,最后却被夫差赐剑自刎。你对伍子胥的为人极为倾倒,说子胥“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正直之气像海涛一般汹涌,忠心耿耿像江月一样清明,是家乡人的骄傲。伍子胥在苏州有伍相祠。你曾为伍相祠作诗一首,让家乡人民永远记着伍子胥,以伍子胥作为苏州人的典范,让所有现在苏州人和将来的苏州人效仿伍子胥。你在《伍相祠》中这样写道:
  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
  直气海涛在,片心日月存。
  悠悠当日者,千载只惭魂。
  春秋吴人季札,是吴王诸樊之弟,他多次辞让君位,后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被司马迁称为“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的人。对这样一位高洁之士,你自然忘不了将其树为人中之典型,让世人垂青。你曾游览历史遗迹灵岩寺——传说是吴王的离宫所在,当时即兴赋诗一首:
  古来兴废一愁人,白发僧居掩寺门。
  越相烟波空去雁,吴王宫阙半啼猿。
  春风似旧花犹笑,往事多遗石不言。
  唯有延陵逃遁去,清名高节老乾坤。
  这首诗名为《灵岩寺》,诗中延陵就是季札。
  你为时人树立的另一个重要的典型就是狄仁杰。唐代名臣狄仁杰,弼辅高宗、武周两朝,是一位敢“抗天子而不屈”“拒元帅而不下”的人。唐高宗时,他任大理丞。武卫将军权善才因在昭陵伐柏而坐罪,唐高宗下诏处死,但狄仁杰却抗旨不从。高宗非常生气,说:“你这是陷我于不孝呵!”其他朝臣都劝狄仁杰暂时避一避高宗火头,而狄仁杰却主动上前对高宗说:陛下因为一棵树就要杀一位将军,假如有人从长陵盗土,陛下又以什么处罚来加重治罪呢?臣并非要有意抗旨,而是如此做事会陷陛下于无道!
  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仍为相。中宗被幽于房陵,武则天想立其侄武三思为嗣,问于朝臣,众皆称善,独狄仁杰不应。武则天问他:“难道你有什么异议吗?”狄仁杰坦率回答:”确实有。以前陛下让三思招募武士,一年之间才招了数百人。之后你换庐陵王招武士,结果数日之间来报名的人超过十倍。臣由此知道人心还是向着李唐的。”
  狄仁杰的这番话等于是说武氏篡国,结果武则天大怒之下命人将他杖笞出殿。以后武则天又数次劝逼,希望狄仁杰能够同意立三思为嗣,狄仁杰毫不妥协。
  到了最后一次,武则天甚至对他说:“朕要立三思为嗣,朝臣们都同意,朕就等你一句话。你答应了,朕保你长久富贵,不答应,也就再不与你见面了。”意即要杀狄仁杰。狄仁杰闻言,从容回答说:“太子为天下之本,本摇则天下动。陛下怎么可以为自己一心之欲而置天下于不顾呢?太宗以百战得天下,传之子孙,三思凭什么得嗣呢?……况且姑与母谁更亲?子与侄谁更近?立庐陵王,陛下万岁之后仍将受到唐之子孙的供奉。如立三思则不然,天下哪有以宗庙供奉姑母之礼!臣不能因为惜命而听从于陛下,就由你随便处置吧”狄仁杰的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节,连武则天也由衷感叹:“岂朕之臣,社稷之臣也!”
  史载,武则天与狄仁杰做这番对答时,太子庐陵王也应召躲在帘内武则天之侧。狄仁杰一番话后,武则天感激泣下,命庐陵王出帘拜谢狄仁杰,称“今日国老与汝天子”,意即:今天的天子之位是国老(指狄仁杰)给你的。
  这样一位为国家社稷敢冒斧钺汤镬的人,你是极其推崇的,把他作为历史上为人之臣的典型,教育当代的官僚士大夫们如何为官。
  宝元元年(公元1038)正月,你不幸丧妻。但此时你又刚接到调任的通知,因来不及治办妻子的丧事,只好携着妻子的灵枢,迎着夹带寒意的春风,自饶州出发,踏上了仕途的新征程,路过彭泽(今江西彭泽),到润州作太守。彭泽有狄仁杰祠堂,狄仁杰曾被来俊臣诬陷入狱,免死后贬为彭泽令。
  泊舟彭泽,你瞻仰狄公祠并作《唐狄梁公碑》。碑文一开头说:“天地闭,孰将辟焉?神器坠,孰将举焉?岩岩克当其任者,惟狄梁公之伟欤!”
  你赞扬狄仁杰:天地关闭了,谁能把它辟开呢?神器掉下来了,谁能把它举起来呢?有这么大的伟力能担当此项任务的,惟狄梁公莫属呵。
  接下来,在《唐狄梁公牌》文中,你叙述了狄仁杰对父母的孝顺,以为孝是忠之本,称赞狄仁杰对朋友能忧其忧,处君臣之际就更无须说了。最后概括狄仁杰的功业,说他“抗天子而不屈”,“拒元帅而不下”,“及居相位,而复能废主,以正天下之本”,标榜他“刚正之气,出乎诚性,见于事业”。
  你所作的碑文,实际上就是要求在朝为官的时人要以狄仁杰为表率,倡行刚正之气。这正是你一生为人的写照。
  善于发现人才,是政治家自身德才的体现。
  在重视兴学育才之外,你视人才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正缘于此,你才不辞辛劳,一生中尽最大的努力去发现、培养、奖掖人才,使他们能够各尽其能,为国家效力。
  天禧年(公元1017)你在亳州当节度推官期间,与时任亳州知州的上官佖很要好,上官佖经常携子上官融到你处拜访。上官融举止谈吐文雅,虽然年纪很小,却知书达礼,你一见就喜欢上他了,认为他决不是一个等闲少年。你说上官融有议论,不敢以子弟器之。后来,上官融果如你所料,成为京师很有名的才子,为时人所称赏。当时的名士蒋堂、吴遵路、段少连都很器重其才华。不过,儒生多薄命,上官融只活了四十九岁,就撒手人世,你为此悲伤不已。凭这一点,可看出你对人才的天生敏感,能够察人生于未然之形。
  你慧眼识才的本领,不只在上官融这件事上才得以表现,对北宋大政治家富弼的发现也足以证明你这方面的特殊才能。
  富弼是北宋名臣,两次不辱使命出使辽国,保全了大宋江山,在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与文彦博并相,天下称“富文”。富弼与你相识于泰州。天圣元年(公元1023),你在西溪监盐仓时,富弼前去拜谒你。这年,富弼年届二十岁,比你小十五岁。你经几次接触,认为其有“王佐之才”,日久必成大器。你很赏识这位青年,经常鼓励、教导他。后来,富弼追忆这件事时说:“昔某初冠,识公海陵,欣我誉我,谓必有成,我念公德,亦已服膺。……始未闻随,公实告之,未知学文,公实教之。”
  在你的鼓励和教导下,富弼学习进步很快。天圣八年(公元1030),富弼参加了科举考试。三月份,富弼在进士科考试结束之后,不敢参加七月份的制科考试,认为自己没达到参加制科考试的资本,决定返回故里。途中你到耀州省亲经过河中府,当时你在河中府作通判,富弼自然要去拜望你这位自己很尊敬的老师,师生相见自然会好好相叙一番。在得知富弼不敢参加制科考试,对自己没有信心时,你不愿让这位良才就此埋没,因此你极力鼓励富弼去参加制科考试,而且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听从老师的劝告,富弼打道回府,在制科中果获全胜,被派遣到河南长水县任知县。
  如果说富弼是你发现的政治俊才,那么张载则可以说是你发现的学问天才。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青年时期喜欢谈兵,打算结合一伙人攻取洮西之地,曾上书求见当时任陕西边帅的你。见面后,你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才,但不赞同他的经武之志,劝告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教他研读《中庸》,张载深受感动,从此走上了钻研学问的道路。后来他又和程颢、程颐讨论《易经》,得到启发。他的学说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他探讨宇宙的本源,得出气一元论的结论,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著有《正蒙》《西铭》等书,后来成为理学中关陕学派的宗师,世称横渠先生。如果没有你的指引和启迪,张载又怎能在理学领域成为一跃千里的良驹呢?!
  世间自古就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常无”的遗憾。其实,伯乐之少在于识人之难,要善于识别人才并非易事。孔子说:“人有五类,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人,有贤人。”能够鉴别这五类人,就可以算是掌握了治人之道了。
  姜太公在《六韬•龙韬•择将》中认为要善于识别人才,须掌握八种方法: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说;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姜太公提出识别人才须考察你的八种才能和品质。即善谈与否、善变与否、诚实与否、品德高尚与否、廉洁与否、贞节与否、勇敢与否。
  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你可以说是对姜太公识别人才的八大定律烂熟于心,招之即来,挥之不去。你深知慧眼识才对国家的重要性,在你看来,辨别出“人中之英”“人中之豪”“人中之杰”,使他们能被国家所用,是每一个臣子的首要工作。国家社稷的安稳,王者统治的安逸,无不决定于对人才英明地鉴识和妥当任用。
  段少连是你发现的一名守边将领,曾参与你、孔道辅谏止皇帝废郭后的斗争,受到处罚,还上书以为谪逐你等人是塞谏诤之路,“断来者之说”,后在广州任知府,他特别善于管理。有一回,广州蕃市失火,段少连正在宴客,僚属请他罢宴,他说:“救火,不是有主管的人吗?”结果继续宴饮不辍。不久,火被扑灭了,老百姓连一根簪子也没有丢失。
  你认为段少连“临事无大小,无难易,决发如流,明而不苛,和而不随”。也就是说,在你看来,段少连做事果断迅速,不优柔寡断,不拖泥带水,政令明确但不苛猛,为人随和,但不随便苟同。这种人是有将帅之长。后来你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向朝廷推荐段少连“可仕边要”。
  在陕西担任经略副使,坐陲边阵时,你还发现了两位贤能之士:种世衡、张去惑。
  种世衡、张去惑是在修筑防城时被你发现的。当时,修筑边防城是你采取对西夏人侵的防御策略的重要内容。在筑城的过程中,种世衡负责筑青涧城,张去惑负责筑大顺城。种世衡在边境的羌族部落中很有威望,“素得民心”。张去惑则遇事不避艰苦,办事又快又好。
  筑青涧城的任务很艰苦,“且战且城,要争大,争地,还要争人”人们以为这个地方很险要,应派兵士守卫。但因为没有水,不能驻兵,故在此筑城要先打井取水。结果凿地一百五十尺,只见石头不见水,石工不肯打下去,说:“井是打不成的。”种世衡认为石块下面必有水,鼓励石工打下去,说:“把石块打碎,一畚一畚拉上来,上来一畚,赏一百金。”在重赏之下,石头打碎了几层,泉水涌出来了。青涧很快筑好,种世衡被任命为知城事。城四周土地被垦辟,守城士兵且耕且战。还借给商贾本钱,叫你们从外面运进货物,进城交易。
  种世衡在青涧城,非常重视和羌族搞好关系,亲自到羌人的部落中去,结交头人,向羌人问暖问寒,像对家里人一样和你们交谈,有时候还解下自己的佩带送给那些酋长。后来你调往环州(今陕西环县),素以倔强著称的牛家族首领奴讹亲自出迎郊外。对种世衡说:“你名气很大,我听说了才来的。”这个人过去从不肯出见朝廷派来的长官。种世衡说第二天要去回访,奴讹听了,将信将疑。当夜天降大雪,深三尺。部下劝种世衡不要去了。种世衡却说:“讲好了去,不能失信。”大雪之时,奴讹也以为种世衡不会来了。当种世衡出现在奴讹之前,奴讹不胜惊叹地说:“我们世世代代住在山里,汉官没有敢来的,难道你一点也不怀疑我吗?”种世衡十分豪气地讲:“我以真诚待你,想必你也是一个讲信义的人。”
  自此,种世衡得到少数民族的信服。你独到地看准了他这方面的意识和才能。刚筑大顺城时,开始有夏兵骚扰,人心浮动,要求停止修筑。张去惑被派去做工作,将士才一心一意,不分日夜地兴工苦干。大顺城依山为险,功料需要多,工程量大,张去惑措施得当,精心设计,连防城的战具都无一遗漏,办得又快又好。后来,你当枢密副使时,就向朝廷推荐张去惑,主持在京榷务的工作。
  晚年时,你知青州,你又向朝廷推荐张讽为青州观察判官厅公事,李厚为两使推官兼管句安抚司机宜文字。青州是个节度州,其幕职官有观察判官厅公事和两使推官,知青州例兼安抚使,安抚主管军政,故又有管句(主管)机宜文字一职。对于这两位被推荐的人,你荐文中说张讽不仅有为人所慕的文学美才,还为人纯正;李厚是“素有文行,涉世且深”,说自己“受国寄任,日忧旷阙,得此二人,助其不剥,庶无败事”。是非常敬重的。
  综观你的一生,可以说,你走到哪里,就能在哪里找到贤能之士。由此可见,人世间不乏英才,关键在于还有一双识别英才的慧眼。
  居安必须思危,忧患意识是长治久兴之智。
  《尚书》中引用了一句名言,这就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不患。”
  这是春秋时晋国功臣魏绛向晋悼公说的一句话。意思是生活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要考虑到危险,考虑到有危险便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有祸患。确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在处于危险之时一般都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摆脱困境,而一旦步人顺境,便容易贪图享受,腐化堕落不思进取,走上绝路。这就是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深知这一道理,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
  景德元年(公元1004),宋真宗采纳寇准建议,与兵临城下的契丹人缔结了澶渊之盟之后,停息了北方的战事。于是宋廷上下都沉溺于升平之乐中。宋真宗也决定开始大兴土木,诏建玉清宫以藏天书。
  玉清宫始建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经过六年落成。宫殿大小房间总共二千六百多间。对朝中此种奢侈之风,你甚是不安,认为这样下去国家必然会危机四伏。你不因为自己官职卑微,决定上书皇太后,针对当时长时期天下太平导致的文质俱弊、武备废弛、三馆虚设、言路不畅等积弊深表忧虑。
  为求国家长治久安,在呈给皇太后的《奏上时务书》里,你提出了国家当务之急在于:文质相救,以厚风化;恢复武举,安不忘危;重理三馆,为国储才;广开言路,劝进忠谏。
  安危穷达与得失祸福都只是相对而言的,随时都有可能互相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你熟通六经,尤擅长《易经》,连你的老师晏殊在《易经》方面也自感不如。由于深知安危、得失之间的玄机,你能在平安中思虑潜伏着的危机,在通达向上之时思虑穷困逼近之日。尤其是在国泰民安时,你认为,为国之君更应该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取得胜利时思虑巩固胜利的艰难,在享有福分的时候提防着潜伏的危机,不忘记福兮祸所伏的古训。
  古人讲,作为贤明的君主,要安不忘危,得不忘失。在历史上,周武王战胜了殷商,进入殷都后还未下车,就命令封黄帝的后代于铸,封帝尧的后代于黎,封帝舜的后代于陈。下车后又命令封大禹的后代于杞,立汤的后代为宋国君,承续桑林祭祀。这样做后,周武王仍恐惧叹息流涕,命周公旦请来殷商遗老,表达自己希望恢复商的中兴君主盘庚时代政治的愿望。周武王经过努力,于是恢复了盘庚时代的政治:散发米粟,布施钱财,克除债务,救济贫困,以向人民表示无私。还释放、解救了拘囚的罪犯,修葺了比干的坟墓,彰明箕子的住宅,标示商容的宫里,让士过此加快步子,车过此下车致敬。三日之内凡参与谋划的贤德之士皆封为诸侯,对大夫们都赏给土地,普通士人皆减免赋税。然后才渡过黄河,回到丰镐文王庙内报功。由此可见武王伐商获胜之后举止言行之谨慎,惟恐疏忽,不敢有丝毫的妄自尊大。所以周易说:“愬履虎尾,终吉”——举止总是小心谨慎,终究吉利。
  赵襄子派辛穆子伐翟获胜,攻下了左人和中人两座都邑。辛穆子派使者回来报告赵襄子,赵襄子正在吃饭,听到汇报后面有忧色。身边的人问:“一朝攻下两城,理应高兴,君王怎么面现忧愁呢?”襄子回答说:”长江黄河涨水,三日便会退落,疾风暴雨一日之中不过顷刻。现在我们赵家德行积累不厚,却一朝攻下两城,恐怕灭亡的命运随时会降临我身呢。”襄子听到胜利捷报却有这么深沉的危机感、忧患感,实在让人敬佩。
  尽管动机良好,忧心甚切,然而你上呈太后的《奏上时务书》却如石沉大海。天圣五年(公元1027),在丁忧期间,你向参知政书王曾上书。
  你在上宰相长达万言的《上执政书》里。分析当日的情况,说:“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平矣,兵久弗用矣,士曾未教矣,中外方奢侈矣,百姓反困穷矣。”
  指出弊病之后,你又接着指出危险所在。说:“朝廷无忧则苦言难人,天下久平则倚伏可畏,兵久弗用则武备不坚,士曾未教则贤才不充,中外奢侈则国用无度,百姓困穷则天下无恩。苦言难人则国听不聪矣,倚伏可畏则奸雄或伺其时矣,武备不坚则戎狄或乘其隙,贤才不充则名器或假于人矣,国用无度则民力已竭矣,天下无恩则邦本不固矣。”
  你在这封上书里非常详细地分析了国家无忧、天下太平所潜伏着的危机。你认为天下和平时间长了,则潜伏着可怕的危机,一些奸雄将会伺机而起。大宋江山的太平盛世是不久就可能到尽头。果不久,西夏王乘大宋边境武备松弛,大肆骚扰,搞得朝廷上下惶恐不安,这正应证了古人所说的“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思想。
  王曾非常欣赏你,认为你非等闲之辈,有大治之才。你的一番良言虽没有引起皇太后的高度重视,但你这一安不忘危,但求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是可以鉴于后世的,你的忠贞爱国之心也由此而为人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