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开创的一代>第71章 方石岭痛打韩德勤

第71章 方石岭痛打韩德勤

作品名称:开创的一代      作者:远星汉      发布时间:2022-12-09 13:26:26      字数:3608

  九月十四日,国军第九师、第五十二师从兴国县高兴圩一带匆匆赶到白石,一万多人马把峡谷挤得水泄不通,而村庄西北的方石岭隘口仅一丈左右宽,是兴国通往吉安东固的唯一通道。隘口最窄处建了一座供行人遮风避雨的茶亭。一天时间,国军只走完一个师,还剩第五十二师留在白石。天黑了,悬崖边的崎岖山道难行,穿着大皮靴的国军无可奈何地留在白石宿营。
  九月十五日早晨,大雾弥漫。国军第五十二师师长韩德勤前一天晚上派往方石岭隘口茶亭警戒的一排士兵,为了回村里去吃早饭,天刚亮就全部撤了。国军士兵前脚刚走,红军正好后脚就赶到了。看到隘口茶亭无敌军守卫,红四军军长林尤勇大喜,立即下令占领隘口的两座山头,将全部机关枪集中起来封锁隘口。国军做梦也没有料到,天亮后自己刚撤出,这个一丈二尺宽的隘口,已经处在红军几十挺机关枪的严密封锁之下,连一只麻雀也飞不过了。
  国军吃了早饭,已经是上午九点,国军第五十二师列队开进隘口,暴雨般的子弹让国军的士兵成片倒下。韩德勤知道中了红军的埋伏,一时间手足无措,部队乱着一团。为了夺路逃命,韩德勤驱赶士兵拼命冲锋,隘口两边山坡很快躺满尸体。上午十一时左右,红军从四面山上发动总攻。
  这一仗,红军将敌第五十二师全部消灭,缴获步枪四千五百多支、机枪七十多挺、冲锋枪二十多支、骡马两百多匹、子弹一百二十万发。
  其实,方石岭还有一条小路通往东固。如果有本地老百姓带路,国军可以从方石岭附近的大乌山那个方向逃出去。但是由于国军在老百姓心中印象不好,没有人愿意给他们带路。
  韩德勤被俘后,头上包圈纱布扮成伤员。当红军清点俘虏时,红军的一名士兵问韩德勤是做什么的,韩德勤谎称是伙夫。于是,红军给他发了两块大洋做路费让他侥幸逃脱。韩德勤在路上走了四天才逃出苏区。而五十二师参谋长罗铁华则冒名顶替,代韩德勤做了俘虏。
  在方石岭隘口东面,有一道落差二十多丈的瀑布,当时国军逃跑时慌不择路,很多人被挤下瀑布,坠入深潭。
  说起韩德勤的资历,在国军中也是一位中华民国陆军中将。韩德勤字楚箴,江苏泗阳人,早年入南京陆军小学、河北陆军学堂、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跟蒋委员长也是校友。一九一八年毕业后进入北洋陆军任下级军官。后入川军第一混成旅,任旅部参谋、第一团团副。一九二五年负伤归故里。次年到广州,入中国国民党,得顾祝同保荐,任国民革命军新编二十一师司令部中校副官处长。从陆军小学开始,韩德勤就与江苏同乡——邻县涟水的顾祝同在一起,他们关系非常密切,结为“把兄弟”。后随顾的升迁不断晋升。一九二七年任第三师参谋长,同年秋升第九军参谋长。一九二八年第九军缩编为陆军第二师,韩德勤任该师第五旅副旅长,不久调任第三师第七旅旅长。一九二九年改任新编第三旅旅长,同年冬新编第三旅和独立第四旅合编为第五十二师,韩德勤任副师长。一九三零年升任第五十二师师长,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一九三一年年兼任南昌卫戍司令,六月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想不到在方石岭一战中全师被歼灭。
  那由于被俘人员太多,只有在当天予以释放。韩德勤长相粗俗,混在士兵当中还真看不出来。这个堂堂的国军师长,竟然也领到了红军发给的两块银元脱身而去。
  红军在方石岭吃掉韩德勤一个旅的消息使国军对红军的恐惧心理雪上加霜,于是其他各路国军纷纷撤至吉安、永丰、宜黄、南城、南丰、广昌、宁都、赣州等地。至此,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在整个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除高兴圩一仗与敌第六十师、第六十一师打成对峙外,于九月七日在老营盘歼敌第九师一个旅;九月十五日,在方石岭全歼敌第五十二师及第九师一部,又打了两个胜仗。至此,红军六战五捷,击溃敌人七个师,歼敌十七个团,毙伤俘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支,彻底地粉碎了国军的第三次“围剿”。
  反“围剿”胜利后,红军趁势转入进攻,首先在石城、长汀、雩都、会昌四县,开展群众工作,打击地主武装,然后转向武平、寻邬等县开展群众工作,扩大红军,使红军和根据地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央根据地,范围达到二十一个县境,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二百五十万,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造成了更有利的条件。
  在朱总司令和毛政委等方面军总前委的领导下,中央根据地军民经过三次大规模反“围剿”,取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红军的作战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在敌人“围剿”开始之前,积极作好反“围剿”的准备;在强敌“围剿”开始时,一般是先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造成反攻的条件,尔后转入战略反攻,打破敌人的“围剿”;在战略反攻时,慎重初战,实行歼灭战的指导方针,作战形式以运动战为主,并与游击战相结合,在战役战斗上实行速决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敌人“围剿”被打破转入守势时,红军转入进攻,依托根据地向外发展,并适时准备打破敌人新的“围剿”等。这些作战原则,是在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十六字诀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的作战原则。
  蒋中正从前面三次对红军的围剿战争中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尤其是第三次对红军的围剿战争,蒋中正是花了很大力气的,自己亲自担任总司令,还请来了几个国家的顾问团,帮助蒋中正制定了周全的作战计划,调集了红军十倍的兵力,蒋中正自己的嫡系部队也上了阵,担负着主攻任务。蒋中正自己认为这一次围剿作战取得彻底胜利是板子上钉钉——稳稳当当。想不到刚刚跟红军对阵就连续在莲塘和良村吃了大亏。和国军出动的庞大兵力相比,这两次战斗对国军实力打击尚属有限,但红军居然可以在绝境中反戈一击,却让一心渴望胜利而又向来三心二意的蒋总司令心间蒙上浓厚的阴影,使其清楚地认识到“剿共”必须要付出重大代价。就在八月十日,蒋总司令在南昌行营二楼东面的私邸写下了自己的下一步行动计划:
  “今后作战应注重据点,不多追剿,俾得节省兵力,免得疲于奔命也”。
  想不到就在第二天晚上,蒋总司令又收到关于毛炳文在黄陂战斗中大败的急电,蒋总司令的精神又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这天晚上他彻夜未眠,自从对红军第一次围剿以来的许许多多让他失眠的烦心事一幕幕在脑海涌现。
  张辉瓒师长的被杀是对他的一个不小的打击。问题不是张辉瓒的性命怎么重要,重要的是张辉瓒的被杀对国军官兵在心灵里产生的重大副作用。首先是让国军将领们在心灵里产生的恐惧心理,由于有了张辉瓒的先例,国军将领们害怕自己步张辉瓒的后尘,因而许多将领在行动上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其次是对广大国家士兵在心理上对红军的畏惧。张辉瓒是国军的王牌整编师,装备精良,士气旺盛,居然让红军来了个一锅端,说起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但是事实就是那样,张辉瓒的十八师就那么完了。
  第二次围剿中,虽然有胡祖玉师长在广昌战斗中牺牲,有副师长王庆龙和王懋德旅长在白云山的战斗中为国捐躯,但是最让蒋总司令受不了的还是刘和鼎五十六师在建宁的惨败。那可是全部德式装备呀,就那么一次建宁战斗,一个师的德式装备就那么没了,蒋总司令心痛呀。
  蒋总司令整整一个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第二天,他在私邸办公室写下了他的感慨:
  “剿匪之难,甚于大战,彼利用地形熟识,与民众协从,故避实击虚随其所欲,而我官兵则来往追逐疲于奔命。”
  蒋总司令再一次修改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如欲剿灭赤匪,决非一朝一夕之故,必集中兵力,构筑据点,开阔道路,发展交通,使匪无所藏窝,而官兵行动自如,乃可制其死命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蒋中正的进剿信心已严重动摇,不再期望一举“剿灭”红军。
  蒋中正之所以如此突兀地修改其“进剿”思路,军事上的挫败及“剿共”遇到的困难自是直接诱因,正如他在日记里面写的那样:
  “各部追剿队皆乏盐与药料,淡食已数日,运输不便,匪又节节阻碍,地形不熟,民众附匪,落伍兵与病兵皆在途中为乡中农匪所杀害,故各部视剿匪皆为畏途矣”
  同时,在第一线实地接触中共后,蒋中正对红军原来多少存有的轻视心理终于一扫而空,意识到解决红军绝非一朝一夕所可致。更重要的,正如他发动“围剿”与政治需要密不可分一样,其立场改变和政治考虑也息息相关。无论表面唱出多少高调,蒋内心其实很明白,此时对其最高统治地位形成直接威胁的并不是中共,而是国党内有可能取而代之的地方实力派。就蒋而言,如果能在“剿共”战争中轻松取胜,形成在国内政治斗争中的重大加分因素,自然求之不得。但如付出实力代价又并无多大进展可能,则一定要细加掂量。所以,蒋中正在接到两广方面指责他“剿共”不力时大声喊冤:
  “闻粤伪府已下讨伐令谓余联共,谓余剿匪不力,呜呼,天下尚有此忍心之叛徒,以诬陷人过至此者乎!”
  但两广方面的这种说法其实也未必没有根据,就连他的亲信部下陈诚对其态度似乎也并无把握,陈诚在“围剿”期间曾在家书中说到:
  “对中共如能继续追剿,不出一月当可根本肃清。惟不知中央能具此决心否?”
  蒋中正从第三次对红军的围剿作战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教训,下一步蒋中正将怎么走,请看下面的故事发展。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