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说电影以及那些有关的事情>说电影以及有关的那些事情(21)

说电影以及有关的那些事情(21)

作品名称:说电影以及那些有关的事情      作者:许建胜      发布时间:2012-10-26 15:58:52      字数:4101

第三篇 曾经的辉煌
核心提示:从1976年秋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国家度过了一个非常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乱刚刚结束,大治尚未开始;沿着原路前行的脚步虽然已经收住,但却还来不及转过身来;文革的“脏水”可能连同“孩子”一起被彻底泼掉,而清澈纯净的水源还没有找到,于是,盆子里空了。当时的电影也是这样:凡文革中生产的影片不问青红皂白一律禁演,正在拍摄的当然也一律下马或另打鼓、重开张,而新影片的酝酿和创作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多少新的优秀影片问世。然而,这却是我看电影最多的一个时期。随着文革前的老电影一批批解禁,平均每周至少也要看上两、三部影片,尤其是我在空军四六七医院体检期间,每晚上都要溜出去到隔壁的研究所看上两、三部,属于“忍饥挨饿”后的“暴饮暴食”。所以,在这一个并不算太长的时间段里,我等于把文革前十七年的相当一部分优秀影片集中进行了一次大检阅。

1、历史风云(上)

  在十七年的电影中,有一大批影片是反映历史题材的。由于特殊的原因,我首先记住了《武训传》,我当时因为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影片能引起毛主席如此重视,并且称其为开创了“利用电影反党”的历史,所以,看的就格外上心。

  《武训传》是由孙瑜编导、赵丹及黄宗英主演、昆仑影业公司于1950年摄制的。影片取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真实人物武训以“行乞办学,
让百姓读书”的经历,显示了中国电影自问世以来厚德载道、注重社会内涵的文化传统。虽然由于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实际上跨越了新旧中国两个时代,但从整体上看,《武训传》仍然是一部叙事完整、具有深刻涵和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特别是在情节设置上,影片以武训的兴学经历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细节化的场景,既突出了武训这个支撑起全剧的核心人物,也在剧情片的样式中融入了较为写实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影片一开始,是1949年12月5日,即武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日。在平原省堂邑县(现山东省冠县)柳林镇武训的祠堂和坟墓前,一位女老师正在向孩子们讲述着故事……当然说的是武训的故事。武训靠着乞讨聚钱,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了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所以冯玉祥称颂他是“千古奇丐”。

  《武训传》的原剧创作于1944年。最初的主题是歌颂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的义举。影片于1948年7月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但在完成三分之一的摄制工作后因经济困难而停拍,最终由昆仑影业公司买下了拍摄权和已完成的胶片。1949年7月,导演孙瑜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深受鼓舞,在晚宴上,他就《武训传》的拍摄问题征询了周总理的意见,回厂后又对原剧本进行了重大修改,在肯定武训的义举的同时,使武训的兴学之举以悲剧告终。同时,新剧本中还增加了周大发动武装起义的情节,以和武训的改良行为进行对比。1950年,《武训传》上映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当年十部最佳影片之一。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之后,新中国电影史上展开了第一场对电影的大规模的批判。以康生等为首的一些政治人物为捞取政治资本为影片罗织了种种罪名,使影片的创作者乃至历史人物武训长期蒙受不白之冤,也开启了以简单的政治视角粗暴干涉电影艺术的先河。直到1986年,影片才基本得到平反。

  本片也是著名演员赵丹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赵丹以精湛的演技,亦庄亦谐、亦喜亦悲地塑造了武训这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历史人物,堪称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成就最高的银幕角色之一。赵丹,山东肥城人,1915年6月生于江苏南通。1932年步入影坛,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拍摄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多部经典影片;解放后,他又主演了《为了和平》、《李时珍》、《海魂》、《聂耳》、《烈火中永生》等优秀影片。由于他既热爱表演艺术,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极有表演天赋,从而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位艺术大师级的人物2、大浪淘沙(上)

  新中国建立之初,与《武训传》一样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影片还有《白毛女》。前者是因为受到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点名批评而首开政治直接干预电影艺术的先河,后者则是因为很好地体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命题而成为一部非常形象化的进行阶级斗争教育的教材。

  电影《白毛女》是由水华、王滨、杨润身根据贺敬之、丁毅的同名歌剧改编,王滨、水华导演,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50年摄制的。影片主要讲述的是:贫苦佃户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并与邻居王大婶及其儿子大春互相照顾、融洽和睦。见喜儿和大春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二老商定秋后为他俩完婚。恶霸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大年除夕,杨白劳终因无力还债,被黄世仁威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签字画押。杨白劳痛不欲生,回家后饮盐卤自尽。喜儿被抢入黄宅后,受尽折磨,并被黄世仁伺机奸污。大春救喜儿未成,投奔红军。怀有身孕的喜儿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离虎口,独居深山老林,餐风宿露,一头青丝变成白发。因她常至破庙中取供品充饥,被村人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八路军回到家乡的大春为发动减租减息、提高群众觉悟,亲往深山老林跟踪查探“白毛仙姑”的真相,竟在山洞中与喜儿相逢。最终,黄世仁、穆仁智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白发换青丝,和大春喜结良缘。

  影片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恶霸和贫苦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行,热情歌颂了共产党和新社会,形象地诠释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喜儿既是贫苦农民的代表,又是善与美的象征,影片巧妙地将贫农与地主的斗争和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不动声色地使政治、伦理与审美融为一体;同时,影片在充分展示劳苦大众刚刚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又演绎了一出富有传奇色彩的浪漫故事,很好地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紧密结合,从而更符合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另外,该片在出色地运用了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段的同时,大量保留了原歌剧中优美动听的唱段,特别是《北风吹》更是成为民族歌曲的经典。影片一经上映,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并于1951年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可以说在当时,还没有任何一部文艺作品能像此片那样如此充分地发挥艺术的政治教育和感化功能,从而使其成为新旧社会交替过程中的民族寓言和传奇。

  在影片中扮演喜儿的田华尽管是第一次登上银幕,但凭借着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朴素的阶级感情,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赢得了影界内外的一致好评,获得了
文化部颁发的金质奖章,并从此成为中国影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田华,原名刘天花,1928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县,1940年参加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1950年主演了《白毛女》之后,又先后出演了《花好月圆》、《党的女儿》、《江山多娇》、《碧海丹心》、《夺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猎字99号》、《法庭内外》、《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部影片。田华在众多的人物创作中,不仅在演技上逐渐成熟,而且也注意了她自身的气质与角色性格之间不同的再挖掘,以其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成熟的艺术经验,为新中国电影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感情逼真、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的新东方女性。近年来,虽然年事已高,但仍以高昂的激情,在各类重要社会活动中频频露面,发挥着一个老演员的余晖。

  然而,若就电影《白毛女》塑造的人物在民间的影响力大小而言,鄙人认为,杨白劳、大春甚至包括喜儿等正面人物的形象,恐怕都要逊于黄世仁、穆仁智以及黄世仁他妈等反面人物形象。由陈强饰演的黄世仁几乎成了旧社会中地主恶霸的代称,“黄世仁他妈”也成为人们咒骂尖刻毒辣之妇的最狠毒、最解气的词。以至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生活中的有些人稍不留神就被戴上“黄世仁”或“黄世仁他妈”的桂冠。

  陈强,原名陈庆三,1918年出生于河北宁晋。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表演理论和表演技巧,1939年毕业后参加晋察冀边区联大文工团、西北战地服务团等戏剧演出活动。1945年在大型歌剧《白毛女》中饰演恶霸地主黄世仁,因以精湛演技刻画了黄世仁凶残丑恶的嘴脸而一举获得成功。1947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参加了《三年早知道》、《红色娘子军》、《魔术师的奇遇》、《海霞》、《大河奔流》、《瞧这一家子》、《二子开店》、《父子老爷车》、《爷俩开歌厅》等影片的表演创作。陈强擅长饰演反派人物,他一反脸谱化的表演手法,从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入手,以多种手段揭示本质,使人物形象真实自然,并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地主南霸天而于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64年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那一时期,我看过的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影片还有《农奴》、《半夜鸡叫》等。《农奴》以强巴一家的血泪史为主线,通过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展示了西藏农奴制的野蛮、残酷和农奴要求翻身解放的尖锐矛盾。这是我国第一部用影像讲述西藏的故事、第一次在银幕上塑造藏民形象的影片。《半夜鸡叫》是根据高玉宝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木偶故事片,尽管也是表现地主老财贪婪、狡诈、盘剥成性的故事,但此片却另辟蹊径,通过小宝和长工们运用自己的智慧使自作聪明的周扒皮自作自受,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从而让观众对地主老财的仇恨在笑声中得到释放,“周扒皮”的名字也得以长期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借用和调侃。前几天,看到一位博友的漫画很有意思,画的是周扒皮与一位妓女在一起,妓女问:“周老爷,回去还半夜鸡叫吗?”周扒皮答道:“现在不半夜鸡叫了,变成半夜叫鸡”。 (待续)
。 (待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