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说电影以及那些有关的事情>说电影以及有关的那些事情(16)

说电影以及有关的那些事情(16)

作品名称:说电影以及那些有关的事情      作者:许建胜      发布时间:2012-10-16 13:13:09      字数:5234

4、英雄儿女(上)
七十年代初,据说是为纪念抗美援朝二十周年,有关方面特别挑选了《英雄儿女》、《奇袭》、《打击侵略者》和《铁道卫士》等四部老电影重映。《英雄儿女》由毛烽、武兆堤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武兆堤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4年
出品。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团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从医院跑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杀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孤军奋战,壮烈牺牲。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得知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她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祖国医治。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也伤愈归队,与王文清三人在前线团圆。王复标将真情告诉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王芳向哥哥学习,当好革命接班人。
《英雄儿女》这部影片在原小说提供的故事框架上,着重充实了王成的故事,突出了这个英雄战士的成长过程以及对广大志愿军战士的影响,并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人物关系情感的渲染和炮火连天的战场气氛的营造,展现了一幅既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充满了人间亲情的宏大画卷。特别是影片塑造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由刘世龙饰演的王成舍身成仁、英勇杀敌,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和手握爆破筒、伟岸屹立于硝烟弥漫的阵地上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几代电影观众。事实上,刘世龙出演王成这个角色,当时并不被长影厂的领导十分看好。时年三十三岁的他相貌朴实,身材中等,显然和想象中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然而,武兆堤导演却认为:刘世龙的参军、入党和打仗的战火经历,完全符合王成这个人物形象,所以力排众异,坚决要他扮演片中这位出场不多、中途牺牲却性格突出、影响全剧的战斗英雄。果然,刘世龙扮演的王成十分令人信服,他的豪迈气概,他的英雄壮举,甚至他的兄妹情深,都在不到二十分钟的表演中淋漓展现。由刘尚娴饰演的王芳清纯漂亮、活泼可爱,既是王成之后的另一位英雄,更是影片后半段的核心关键人物。据说,《英雄儿女》剧组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演员时,二十二岁的刘尚娴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一天,导演谢晋到北京电影学院挑选演员,正巧赶上刘尚娴去道具库借道具,一个照面,谢晋便认定眼前这个有点羞涩的姑娘是王芳最合适的人选,便告诉了武兆堤和毛烽。但因为只是擦肩而过,所以当时连名字也没有问,他们只好挨个屋找。当他们走进一间女生宿舍时,看到一个姑娘正在往床上放东西。武兆堤和毛烽眼前一亮,谢晋也看清正是那位姑娘,从而成就了人见人爱的“战地黄花”。而由田方饰演的王文清则从骨子里透出部队高级政工干部的气质,内敛又不乏激情,威严又饱含慈祥。后来我才知道,实际上在现实中他也确实是个领导干部,是共产党领导下早期从事戏剧电影工作的老革命文艺战士,先后参与筹建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最后官至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一职。他的爱人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他的儿子是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之一的田壮壮。
我看这部影片大概是1973年的春天,正上高一。看完以后,同学们便掀起了学唱《英雄赞歌》的热潮。“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每当唱到这里,特别是随着那段朗诵:“我们的王成,是毛泽东的战士,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的豪迈气概从哪里来?因为他寄托了对朝鲜人民无限的爱,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和光荣!”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王成、王芳、王文清、王复标等英雄人物的身影,胸中就会涌动着一种汹涌澎湃的革命激情,也暗下决心要把自己锻炼成“毛泽东的战士”、“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而在三十多年后,当我看了一部所谓的大片《英雄》后,脑子里却空空如也,怎么也闹不清楚影片里的人物为什么会被称为英雄。
《奇袭》和《打击侵略者》也都是描写志愿军抗美援朝故事的,两部影片都说的是“奇袭”。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60年拍摄的《奇袭》是讲述朝鲜战场上二次战役中奇袭康平桥的故事,是根据真实战例创作的。对于这一战例,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8军王牌战将》和赵臆鸿的《38军传奇——梁兴初与万岁军征战纪实》两本书中都有详尽的描述。简单说来,就是梁兴初派三十八军侦察科长张魁印率侦察兵、工兵、翻译等携带电台组成侦察支队,化装成李承晚伪军穿插到敌后,炸毁伪七师南逃的必经之路武陵桥,使朝鲜战场二次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另一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65年拍摄的《打击侵略者》则是讲述奇袭白虎团的故事。该片是根据宋之的话剧《保卫和平》改编的。1953年,为了打乱美、李伪军的作战计划,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团长崔凯奉命带领一个加强营执行穿插任务。在通过敌人封锁线时,敌人的炮弹打着了潜伏区的蒿草,执行潜伏任务的丁大勇为了不暴露目标,在烈火的灼烧下纹丝不动。他们在朝鲜人民军地下工作者尹玉善的协助下,出其不意地歼灭了伪军王牌部队白虎团的指挥所,救出了被捕的朝鲜游击队长金哲奎和其他朝鲜群众。之后,他们又插入鹰峰,截断敌军退路。在战斗最艰苦的时候,崔凯身负重伤,阵地上只剩下丁大勇、尹玉善和金哲奎三人,在弹尽粮绝的危急关头,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主力部队赶到,把敌人消灭在鹰峰脚下。影片中由张良饰演的志愿军战士丁大勇为了整个潜伏部队的安全,以坚强的毅力战胜被大火烧伤的疼痛的情节,明显取自人们熟悉的英雄邱少云的事迹。而扮演我志愿军李军长的李炎,其身上确实有着我军高级领导干部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待续)
4、英雄儿女(下)
同样是抗美援朝题材,由方荧导演,印质明、周文彬、宋雪娟主演的影片《铁道卫士》却没有直接表现志愿军与敌人的战斗,而是讲述了一个反特的惊险故事。抗美援朝期间,美帝轰炸鸭绿江大桥阴谋破产后,派遣特务马小飞潜入我东北地区,同暗藏的特务吴济春勾结,指使特务徐福祥颠覆我军用列车未遂后,又将徐暗杀灭口。我公安科长高健发动群众展开反特务斗争。为了弄清敌人的阴谋,高健冒充被我逮捕的特务顾野平,打入敌特内部,并让铁路服务员何兰英充任特务的报务员,掌握了敌人的活动计划和全部名单。马小飞和吴济春阴谋在三处同时破坏我铁道运输线,我公安部门在敌人破环前采取了行动,高健与特务马小飞在列车上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及时排除了马小飞安装的定时炸弹,使我军用列车胜利通过长岭隧道,把大批军用物资运往朝鲜前线,给予美帝以更沉重的打击。
《铁道卫士》是一部以情节表现为主的影片。从影片情节冲突的设置来看,敌特分子预谋实施破坏我铁路运输线和我公安机关为防止敌特的破坏而展开侦查工作,构成了影片中两条方向相对的行动线索,所有人物都分别被拴系在这两条线索上的某一个特定位置,随着剧情的推进,从最初的互不知晓、摸底到逐渐互相掌握、了解的过程,两条线索在这一过程中逐渐靠拢,情节冲突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强化,到最后双方互相摊牌,两条线索终于交汇,情节冲突也达到高潮。从观众观赏影片的角度来看,反特影片注重紧张、惊险效果的营造,而这又离不开悬念效果的生成。《铁道卫士》没有有意识地通过设置谜局来造成悬念效果,而是通过一种展开式的情节结构模式,将双方的人员情况和行动过程清晰无误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情节迷宫中的猜测、推理和分辨,而是更多地集中在思量这两条线索往后将会怎样推进、其结果将会如何等方面,这是悬念效果生成的另一种方式和途径。说到电影的悬念效果,《铁道卫士》在结尾处所使用的悬疑片常用不衰的“最后一分钟的营救”的表现手法,确实给人印象深刻。侦查科长高健和特务马小飞在满载军火的列车顶上殊死搏斗,高健在列车驶入长岭隧道前的最后一刻苏醒过来,排除了即将爆炸的定时炸弹,将剧情推向高潮,从而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
《铁道卫士》的作者之一王文林说《铁道卫士》是集体创作的。剧中大智大勇的侦查科长高健的生活原型是他的战友,沈阳铁路公安局的一位侦查科长。这位侦查科长在案件侦破后期因病住院了,还是王文林接替他搞完了案子。1954年,沈铁公安处的一名民警提出了要写一个以反特为主题故事的设想,得到领导的首肯后便从处机关和沈阳、安东等公安分处抽调人员组成写作班子,其中有在公安处工作的陈治洪、王文林和从安东公安分处调来的马家骥等为执笔人。电影文学剧本完成后,便在《东北日报》和《电影文学》、《北方文学》、《鸭绿江》等报刊上发表或转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宣部和文化部因此决定将剧本拍成电影。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了拍摄,选择沈阳和安东两个车站、与沈安铁路相连的凤(凰城)上(河口)铁路线、鸭绿江大桥和沈阳市的中街、中山公园及本溪市南芬地区等地点为主要外景地。1960年,电影《铁道卫士》完成摄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阅过关。电影一上映,立即引起轰动效应,成为一部受群众欢迎的经典之作。王文林后来调到公安部创作组。1974年1月15日,我国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了苏联大使馆间谍案。参与案件侦破工作的王文林与新华社的著名记者穆青合写了通讯《苏联间谍落网记》。当天夜里,周恩来总理亲自审阅这篇署名为“新华社特派记者”的稿件。看完后,总理中肯地批评了王文林。总理说:“王文林同志,你是搞公安的,但要学习国际法,你在文中写了‘捕获’苏修间谍谢苗诺夫,这个提法不妥,谢苗诺夫是苏联大使馆的一秘,按国际惯例,是享有外交豁免权的,这样见报后,外国人会笑话我不懂国际法,你说对不对?”后来经当时外交部的安致远、钱其琛等同志反复推敲、商榷,将“捕获”一词改为“拿获””,才避免了出国际洋相。可见,那时从新闻工作者到国家公务员直至国务院总理,其工作态度是何等地严谨!哪像现在网络上的所谓“新闻”,想怎么咧咧就怎么咧咧,想怎样炒作就怎样炒作。
在这部影片中,由印质明饰演的高科长有个习惯性动作,就是经常把手插进口袋里。其实,这是他故意设计的。1958年,在哈尔滨的一次演出时,由于他全神贯注到戏中,误将自己的手用手枪打伤。手术后未精心护养,造成伤口发炎、化脓、引流以致连日低烧,就这样带着伤痕、拖着病体的印质明又进入了《铁道卫士》剧组。在拍戏的过程中,印质明的伤口一直未痊愈,仍在“引流”之中,为避免穿帮,印质明便为人物设计了经常把手插在裤子口袋中的习惯动作。电影中还有个情节令人影响深刻,这就是那个女特务和男“特务”接头时的暗语,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书?”答:“《自由之路》。”只是剧组工作人员疏忽大意,将特务手里拿的道具误为1954年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再版的美国左翼作家法斯特的小说《自由之路》,实际上应该是1950年由文化工作社出版的同名小说,因为小说内容一样,但封面不同。1954年时,抗美援朝已经结束了。这点事,地球人都知道。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政府宣布出兵朝鲜,实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随后,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使其入侵朝鲜“合法化”。侵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面对美国侵略军的大举进犯,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历史性决策。10月19日晚,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进入朝鲜境内,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抗击侵略者。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 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共歼敌二十三万余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美国政府由于军事失败和国内国际压力,不得不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同朝中方面在开城进行停战谈判。但是美国并不甘愿放弃侵略野心,在谈判过程中,一方面提出蛮横无理要求,制造借口拖延和破坏谈判;另一方面不断对我施加军事压力,动员其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近半数的兵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所有现代化武器,企图迫使朝中方面在谈判中屈服。但是美国的政治阴谋和军事进攻在朝中两国人民的英勇斗争面前彻底失败了。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待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