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说电影以及那些有关的事情>与电影有关的记忆(6)

与电影有关的记忆(6)

作品名称:说电影以及那些有关的事情      作者:许建胜      发布时间:2012-10-09 15:33:17      字数:4223

5、南征北战
在同一时期,与《地雷战》、《地道战》并称为“老三战”之一的就是《南征北战》。影片讲述的故事为: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对我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华东部队于苏北七战七捷后,为有效歼敌,作大踏步的后撤。对此,部队与老百姓中有好些人想不通。为保证战事胜利,高营长和女村长赵玉敏分别向战士和群众将上级的作战意图作解释说明。敌人误以为解放军败退,集中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合围解放军,意欲与共军决战。我军在大沙河阻击敌人六个昼夜,然后向凤凰山运动围歼已被我军包围的国民党李军长所属七个师。高营长奉命抢占摩天岭高地,以阻击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张军长部,保证了我军全歼李部,活捉了李军长。之后,高营长又奉命率部担任包歼敌张军长部的先锋,抄小路偷渡大沙河,与赵村长率领的民兵一起切断敌人的退路。陷于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张军长部企图以炸毁水坝阻挡解放军大部队,赵玉敏带领民兵切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住了水坝。我大部队顺利渡过大沙河,全歼敌张军长所属部队,生俘张军长等高级将领。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战争故事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51年春,中央电影局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争片,作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的献礼影片。成荫由于在此之前成功拍摄了《钢铁战士》而被点名担任该片导演。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了一支创作班子,由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部队作家负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并组成了以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组组长王晓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剧组根据上级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指示,确定了既要能从宏观角度、全景鸟瞰式地把握与展现重大事件的全局,使影片场面宏伟壮观,又要能使剧中人物在观众中“立”起来的指导思想。为了写好剧本,沈西蒙率创作组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打磨,终于写出了剧本,并上交电影局审查。当时负责“电影指导委员会”的江青看了稿子后很不满意,认为剧本里高营长和女村长的爱情描写损坏了人物形象,必须要删去。尽管剧中爱情描写的分量并不多,但它却涉及全剧结构,成荫和沈西蒙改来改去,总是难以圆满。一晃半年时间过去了,剧本仍未改好,编导急火攻心,厂领导也急得团团转。情急之下,他们又找来了导演汤晓丹来“救火”,于是就出现了两个摄制组同拍一部片子的奇特现象。但到拍摄时他们大体做了分工:成荫重点拍解放军方面的戏,汤晓丹重点拍国民党方面的戏,两套班子齐头并进。
《南征北战》的拍摄也引起了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的关注,他将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敌我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沈西蒙等很快就在原来剧本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写和加工。新剧本送审后得到了林彪、陈毅等军队高层领导的认可,林彪还对其中我军师长的一大段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剧本定稿后,立即调集精兵强将,组成强大的演员阵容:由陈戈饰演我军师长,冯喆饰演高营长,张瑞芳饰演女游击队长;项堃饰演敌张军长,白穆饰演敌参谋长,杨华饰演敌李军长。
1952年春节刚过,成荫和汤晓丹便率摄制组来到了第一个实地拍摄现场——山东益都,也就是现在的青州。参加电影拍摄的步兵、骑兵、装甲兵、炮兵等纷纷涌向小城,受到了老百姓的夹道欢迎。然而,当扮演“国军”的队伍从大家面前走过时,许多人禁不住失声惊叫:“怎么国民党军也来了?”一位拄着棍子的老太太抡起棍子就朝一个戴钢盔的“国军”头上打去,还有人朝这些“国军”扔起了石头。其实,一开始,战士们也都不愿演“国军”,所以个个哭丧着脸、垂着头,任凭当官的喊破嗓子也走不整齐。后来经过教育知道是政治任务,才来了精神,认真扮演。不过那些扮演支前民工的群众演员倒是非常积极,开拍时间还没到,就纷纷从各村涌向拍摄地,有推着小车的,有抬着担架的,有挑着铺盖的,还有扛着门板的……那时刚解放不久,他们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战争年代里的衣物和用具,而且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参加过支前,所以用不着化妆、说戏,“来之即战,战之即胜”。
由于场面宏大,技术条件又很差,所以拍起来比较费力,进度快不起来,眼看着夏天快到了,可许多冬天的戏还没拍。瞅着绿油油的田野、花红叶绿的果树,导演急得直跺脚。想到山区夏天可能来得晚一些,两位导演连忙召集大队人马向大山里奔去。可到现场一看,大家都傻了眼:山区的夏天虽不及平原来得早,但此时也是桑树吐绿,杨树枝头上也吊起了一片片毛絮,哪里还有一点冬天的影子呢?这时,一位姓董的团长出了个主意:把能拍进镜头的树上的叶子全部捋掉!这样才解决了“冬景”的问题,大家便很快投入到紧张的拍摄之中。拍着拍着,真正的夏天便来到了。夏天拍冬天戏,其艰苦可想而知。三、四十度的天气,战士们却仍旧穿着大棉裤、大棉袄,而且还要顶着骄阳,跑步攻山头,一场戏下来,大家都汗流浃背。影片不仅拍得艰苦,而且还险情丛生。因为当时拍片用的炸药都是真的,雷管也是用紫铜做的。拍摄时为防意外,相关人员都要在埋炸药的地方画上保险圈。尽管如此,在战争中从未负过伤的导演成荫还是挂了彩,腿上被弹出的雷管崩了两个小窟窿。更令人痛心的是,在拍摄一辆坦克开过时,路边围观人群中有个十三、四岁的小孩突然窜上前去想看个仔细,不幸被坦克履带卷了进去。另外,一次运输道具的大卡车在途中爆胎,翻到沟里,几个押运员也受了伤。
成荫,原名成蕴保,1917年出生于山东曹县。1938年赴延安在陕北公学、鲁迅艺
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转入一二O师政治部战斗剧社工作,先后任导演、副社长等;1945年后任晋中吕梁军区政治部、西北野战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1947年起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1949年编导故事片《回到自己队伍来》;1950年改编并导演的影片《钢铁战士》于1951年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之后,又先后执导了《上海姑娘》、《万水千山》、《停战以后》、《女飞行员》、《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拔哥的故事》、《西安事变》等。1982年曾荣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82年,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成荫的作品着力于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以真实地再现历史环境、史诗般的宏伟气魄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刻画而在新中国的影坛中独具特色。
《南征北战》表现战争的场面拍得很精彩,不仅战争气氛营造得真实、浓烈,而且战争规模之大、参战人员之多,在当时战争片中也是空前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和将军庙争夺战这两场戏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导演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生动地体现了双方从两侧分头抢占摩天岭的紧张场面,而且在解放军抢先一步登上制高点后,采用了一个跟移拍摄的长镜头,将镜头不间断地移到即将冲上来的国民党军队那里,完整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争分夺秒的紧张场面;在表现将军庙车站争夺战的大场面战斗时,除了采用分切手法外,也大量地运用了移动镜头,真实完整地再现了整个战斗的激烈情景。此外,在电影音乐方面,作曲家葛炎在创作中很善于把握画面背景,使音乐与画面浑然天成,营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其中攻占摩天岭一段音乐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分秒必争、激烈战斗的场面,堪称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
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成功,从士兵、下级军官一直到两军的高级将领,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避免了概念化和脸谱化的描绘方式。其中特别是由冯喆扮演的高营长,在军人的刚毅、果敢性格中,着重突出了他的温厚、智慧,甚至是带有书卷气的一面,是新中国早期电影中不可多得的军人形象之一。由陈戈扮演的我军师长,儒雅、干练,带着四川味的演讲鼓动性特别强。尤其是项堃扮演的敌张军长,演出了狡诈、骄横、不可一世的个性,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令人历久难忘的经典银幕形象。
经过全摄制组近一年的艰苦奋斗,1952年八一前夕,电影《南征北战》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与“文革”前的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南征北战》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不知是影片特别优秀、影响极大还是由于江青亲自“关心”过的缘故,总之在文化大革命其间也没有被停演。每次放映此片,都会使“看热闹”的老百姓特别是像我们这些喜欢看战斗片的半大小子们大呼过瘾,也吸引着我们跟随放映队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南征北战”,甚至风雨无阻。
说到“南征北战”地看电影,就想起了许多有趣的事儿。例如,那时到外村看电影,我都是像个跟屁虫似地跟着比我大四五岁甚至七八岁的大哥哥们走。电影散场后,有时他们就故意一路狂奔,想拉下我。此时,荒山野外,月黑风高,我害怕极了,只有撒开腿拼命追赶。历经数年N次地反复追赶,到我上高中时,倒把自己“追赶”成校田径队的中长跑运动员了。还有,看电影遇上雨后赶夜路时,路面上到处是坑坑洼洼的水坑,一开始我总是找发白的地方落脚,结果就蹚到泥水里了,后来才慢慢有了经验,专找发黑的地方落脚。总之,再苦再累也要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得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和台词几乎背得滚瓜乱熟。“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得靠我们步兵”,“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吧”,这些经典的台词,每每都会被我们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就在去年的一次老乡聚会上,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兵还站在椅子上,很“师长”地将陈戈站在坦克上发表的关于“坛坛罐罐”的那番大段演讲一字不差地表演了一遍,可见人们对于《南征北战》的印象有多深刻!
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重新拍摄了这部影片。尽管此时的摄制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观众看完后的反应是“很一般”,不如老电影“跟真的一样”。究其原因,一是此时影片中的人物多了脸谱化的倾向,缺少了鲜明的个性;二是观众看惯了黑白片那浓重的战斗气氛,看彩色片就如同看演舞台剧一样。但不管怎样,好像那是我看的第一部用双机放映的电影,而且还是宽银幕彩色故事片,是在距我家十二华里的流水头村由驻扎在这里的拉练部队给观众放映的。       (待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