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说电影以及那些有关的事情>与电影有关的事情(5)

与电影有关的事情(5)

作品名称:说电影以及那些有关的事情      作者:许建胜      发布时间:2012-10-08 17:39:08      字数:3559

4、地道战

  那时,反复放映和观看的另一部军事教育片是《地道战》。该片讲述的是: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为了敲钟报警,高老忠壮烈牺牲,地道也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传宝带领群众及时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鬼子妄图对高家庄进行报复,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之后,民兵和群众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田却企图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高家庄的民兵将计就计,与八路军主力及武工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说起来,地道战在中国自古有之,宋、明、清数代都曾有记载,但只有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那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才被我们的前辈发挥到了极致。那时,地道战开展最普遍、打得最好的就是冀中平原的保定地区,在保定地区打得最好的就是正定县的高平村,它是著名的“抗日先锋村”。1945年5月,高平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村里七八十个民兵利用地道打退了一千多个日本鬼子的围攻,而且还打死了五十多个敌人。但战斗结束后他去打扫战场,结果被敌人杀了个回马枪而英勇牺牲。1963年,为了拍摄一部关于地道战的教学片,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编创人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到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地的二十几个村庄寻找拍摄素材,直到到了正定县的高平村才产生了灵感,并就地进行采访、创作、体验生活。也就是说,高平村就是《地道战》中的高家庄,刘傻子就是《地道战》中高老忠和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但由于当时高平村新修了许多房屋而没有适合的拍摄场景,所以后来编创人员又在清苑县找到了另一个因为地道战而有名的村庄——冉庄,尤其是冉庄的十字街头和街心的三棵老槐树,很有古朴村庄的风貌,再加上邻近的唐庄有三棵三百多年的古杨树、李庄有很古朴的砖房和整齐的街道,最后就把这三个村庄合而为一,定为“高家庄”的主要外景地,于1965年拍摄完成了《地道战》。
  《地道战》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为主要线索,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道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方式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影片一经上映,就与《地雷战》一起引来观众如潮,说观看此片的人次达数亿之多一点也不为过,绝对超过现在我们拍摄的任何一部所谓的大片;时至今日,在网上观看此片的人数也多得惊人,充分说明了它的魅力。在我看来,《地道战》之所以能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百看不厌的银幕经典,除了当时由于可看的影片寥寥无几而被反复放映和观看的客观情况以外,从影片本身来说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
  其一是有一个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影片讲述了高家庄的人民群众在与黑风口据点的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怎样由只能藏身、被动挨打的地道变成又能藏又能打的地道,再到又能藏又能打还能防水防毒的地道,最后发展到户户相通、村村相连、使敌人处于四面楚歌的地道网络体系,从而一步步改变了敌我的力量对比,最终战胜敌人的精彩故事。其中老村支书跑向大槐树下敲钟报警和敌人乔装成我武工队进入地道等一系列的惊险情节的安排,更是使影片产生了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的效果。
  其二是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影片中由朱龙广扮演的高传宝智勇双全,尽管在今天看来有点“高、大、全”的味道,但那时在我们幼小的心里,却确实是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大英雄。还有临危不惧的高老忠,在紧急时刻冒死报警,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使我们肃然起敬。尤其是刘江扮演的汤司令,和他后来扮演的胡汉三一起,已经成了反派人物脸谱化的经典,一句“高,实在是高”的台词连同那双几乎鼓出眼眶的大眼珠子给人们留下了永远的记忆。刘江,原籍辽宁辽阳,1925
年生于哈尔滨一个城市家庭,很早就到社会谋生,曾当过学徒,做过邮电部门的职工。十六岁时,他参加了哈尔滨北斗业余实验剧团;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加入松江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同年年底随文工团编入野战军主力部队十二纵队三十四师政治部文艺宣传队,历任宣传员、分队长、副队长等职。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刘江除了演出《白毛女》、《血泪仇》、《刘胡兰》、《战斗里成长》等剧目外,还参加了攻打德惠、四平,围困长春,解放沈阳,以及平津、衡宝等战役。1952年,刘江由野战军独立第二师文工队调到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即现在的广州部队话剧团),曾先后演出《是谁在进攻》、《无名英雄》、《曙光照耀莫斯科》、《新局长到来之前》等中外剧目,为他进入影坛奠定了基础。1958年,刘江由广州军区话剧团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了其电影演员生涯,先后参加了《海鹰》、《回民支队》、《赤峰号》、《突破乌江》、《鄂尔多斯风暴》、《苦菜花》、《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火娃》等多部影片的拍摄,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反面人物形象,成为新中国影坛上以善于扮演反面人物著称的电影演员之一。
  其三是巧妙地引导广大观众积极的投入和参与其中。这部影片是一部军事教育片,但并没有从简单的说教入手,而是从要不要挖地道到如何挖地道,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从村落地道到地道网络等,这些问题随着故事的展开一个接一个地提出,让观众在“寓教于乐”中随剧中人一道思考、共同解决,使广大观众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获得一种参与的紧张和成功的快感。特别是在狡猾的敌人发现了隐蔽的地道口,用抽水机轮番往地道里灌水、用鼓风机往地道里吹放毒气时,解说员那幽默而又富有磁性的声音让我们悬着的心又放回了肚子里:“水是珍贵的,应当让他流回原处;烟是有毒的,不能放进一丝一缕。”
  其四是优美动听的音乐大大强化了其艺术感染力。影片中高老忠跑向大槐树时的音乐和鬼子进庄时的音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成为表达紧张心情和日寇进犯时典型的旋律;特别是随着主题歌“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歌声的响起以及远镜头、大场面的运用,那种处处是战场、人人都是战斗员的场景令人心潮澎湃,充分表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还有那首由邓玉华演唱的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高亢嘹亮、豪情万丈,更是四十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广泛传唱。
  当时,看了影片后,一些经典的台词很快便被人们广泛流传和借用。例如:称赞一个人特别好或是称赞一个主意特别妙时,就会伸出大拇指很汤司令的说:“高,实在是高”;要试试某个人到底怎么样或是某个点子效果如何时,就会说“看看高家庄的地道里究竟能盛多少水”。还有,我们曾积极向高传宝们学习,不辞辛苦的挖地道,当然不是在地下,而是在生产队打麦场上的麦秸垛里。“地道”挖通后,通常是分成两伙,一伙扮作是民兵,一伙扮作是鬼子,轰轰烈烈地展开“地道战”,一会儿喊“各家各户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会儿喊“关起门来打狗,关起门来打狗”!其认真严肃的态度,比现在进行某某学习和开展某某活动要强上百倍,而且不厌其烦,乐此不疲,把地道战的精髓演绎的惟妙惟肖,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恐怕谁也不曾料到,七、八年后的1975年冬天,我居然能够随部队来到地道战的故乡——冉庄进行革命传统主义教育,设身处地的感受当年地道战的氛围。冉庄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三十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日寇,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三十二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房上房下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抗战期间,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八路军主力等对敌作战一百五十余次,歼敌两千余名,从而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称号。现如今,冉庄地道战遗址仍保留着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又修复了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充分展现当年的情景,使人如置身于战争的岁月。这里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不,你亲自去参观参观?         (待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