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神圣的使命
作品名称:开天辟地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2-12-05 15:07:35 字数:6565
一、人各有志
1919.07.17,周恩来等人获释出狱。但此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迫于反动当局的压力,已将周恩来等被捕学生开除了南大学籍。周恩来陷入失学失业的困境。南开大学校董严修立即向周思来伸出了援手。这南开学校就是1904在严氏学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严修本人在清朝做过翰林和学部侍郎,思想比较开明。
严修,文宗咸丰十年三月二十二日(1860年4月12日)出生于天津盐商家庭,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华世奎、孟广慧、赵元礼共称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与张伯苓同为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南开校父”。直隶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籍宁波慈溪县,是清末巨商严信厚的堂侄。
德宗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殿试位列二甲第十一名,授翰林院编修。1894年(甲午年)任贵州学政,任职四年。任内曾捐资办学,并奏请朝廷,要求废除科举,开办经济特科。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严修辞职回乡,但仍然相信中国必须变法维新,在天津他弃政从教,大力兴办教育。首先在家中兴办严氏家塾,聘请张伯苓任教。
1901年他到日本考察学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严修从日本考察归来,被袁世凯启用为直隶学校司,他在一年的任期中,要求每个府县必须设立一座学堂,同时设立一座师范学校。他主持建立了天津模范小学、天河师范学堂、北洋师范学堂、直隶女子师范学堂、直隶高等法政学堂等校。1904年,他偕张伯苓赴日本考察教育。1904年10月17日,他创办南开中学(最早称“私立中学堂”,继称“敬业中学堂”,后称 “私立第一中学堂”,1907年改称“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为“南开中学校”)。1905年学部设立后,他任侍郎。1908年他辞职,回天津办教育。
宣统初年,他仍主持顺直教育事业。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再任职。1919年9月25日,南开增设大学部,1923年5月大学部迁到八里台的新校址。1923年9月,增设女中部(前身为严氏女塾,后更名严氏女学、严氏女中,1923年更名为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小学部。
他在南开学校设立了严范孙奖学金,周恩来在去日本留学及以后留法勤工俭学时,都得过严修的巨额资助。
1929年3月15日严修逝世。逝世后,南开校友集资在南开中学内兴建了“范孙楼”。此乃后话,且说当时。
严修惜才,拟为周恩来创造进一步进修的机会,便捐资七千银元,设立“范荪奖学金”,举荐周恩来、李福景二人出国留学。此举得到张伯苓赞同,并经南开董事会认可通过。
留学地点,最初考虑去美国,时值世界一战结束不久,美元价高,所以决定改去欧州。十月,周、李二人去严府辞行,拿到了旅费千元和第一年用款,并约定今后每半年汇去学费一次。严修还将一封写给北洋政府驻英公使顾维钧的亲笔信交给二人,信中托其照顾周恩来、李福景。
与此同时,1920.11初,陈独秀、李大钊因张申府要去法国教书,就指示他在留学生中组建旅法共产主义小组。
1920.11.07凌晨,张申府与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杨、李福景等191名赴法的男女青年学生一起从上海登上法国轮船“波尔多”号,离开祖国。
周恩来、李福景二人先抵法国,然后转英国。
1921.01.05,周从伦敦改函严修,告之以英国情况,英镑之价竟高于美元,居全欧之首,在伦敦每年生活约需200英镑,而法国之生活费用不到英国之半。
2月,周恩来、李福景二人转往法国。不久,周恩来由张申府、刘清杨介绍,加入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
在法国,由于周恩来的住址经常变动,所以由国内付来的学费,均是严修交给李福景之父,由李父寄给李福景,然后由李福景转交给周恩来。后来,由于周恩来用于政治活动的开支很大,李福景又考得了别一项奖学金,也转给周恩来使用。
周恩来往返于法、德之间,绝大多部分时间是从事政治活动,只是短期在雷诺汽车厂研究劳工组织及跟一个私人老师学习法语一年,因此有人向严修进言,说周恩来出国后思想改变了,而且又加入了共产党,劝严修不要再资助他。严修正言回答,人各有志,不能相强。并且,嘱咐账房继续给周恩来汇款。周恩来因而不需勤工俭学,全身心地投入了共产主义活动。
周恩来对斯诺和国内师友张希陆、李福景、潘世伦等人,屡次提到严修生前说过的那句话“人各有志,”,表示对严修非常感激,感激老先生对他人格的认识。
1950年,周恩来总理电请张希陆到京一叙,设宴款待。吃饭间,端上一碗清汤来。周恩来说:“范孙老先生就像一碗高汤,清而有味。又像一杯清水,纯结无染,把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足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二、旅欧党团
五四运动后,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有周恩来、邓希贤、徐特立、李富春、陈毅、聂荣臻、蔡畅、李维汉、李立三、萧三、傅钟、何长工、李卓然、赵世炎、蔡和森、向警予、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徐特立、葛健豪等人,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了中共的骨干。
到法国后,张申府一面教书,一面开展革命活动。他发展了第一个党员刘清扬后,注意到同恩来,因为周恩来聪明能干,学外语最快,看马列的书最多。
周恩来除“范荪奖学金”外,主要靠给国内的报纸写稿得到的稿费来维持生活,此外,南开师友也曾予以资助,邓颖超为资助之最,她是竭尽全力而为之。她自己一天只吃一个烧饼,其余的钱都汇给了周恩来。十二月底,周从巴黎到伦敦考察英国社会,并为天津《益世报》写了《欧战后之欧洲状况》等文章和通讯。他初入英国,得到的印象,地势大,人口多,不宜读书,只停留了五星期左右,又返巴黎。
周恩来与蔡和森交往甚密甚深入,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工学互助社。该社人员也力谋自救,一边从事社会主义研究。它无形中成为团结广大留法学生的核心组织。蔡还想以这个组织的骨干为基础,建立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来信说中共已在国内成立,他才放弃这个打算。张申府的眼光盯紧了工学互助社。至此,他已发展了成员刘清杨、周恩来两人为成员。
与此同时,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于1921年也到达法国,在马赛开了一个书店,出售他们父亲陈独秀的《新青年》和其他出版物,也出售法国共产主义者的刊物,书店生意兴隆。不久,这里成了中国留法勤工俭学人员特别是共产主义者的聚会地点。周恩来、赵世炎、王若飞三人在法国期间,常来书店与陈氏兄弟聚会。
王若飞,原名运生,字继仁,1896年10月生于贵州安顺县城的一个地主家庭。5岁时,其父被庶祖母赶出家门,他和母亲、妹妹也被家人另眼相看。两年后,舅父黄齐生将他们母子二人接到家中。从此,他便在舅父抚养下长大成人。早年就读于贵阳达德学校,辛亥革命时积极参加贵阳地区反清运动,加入学生军,担任稽查城防工作,成为反清领导的成员董翰夫、黄齐生、蔡衡武等人的助手。1915年袁世凯复辟,王若飞持黄齐生的信件,赴铜仁劝说当地驻军领导人起兵讨袁。后来,他随黄齐生到南方各省参加反袁活动。
1917年,王若飞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求学。五四运动爆发,他回国投身爱国运动。
1919年冬,他随黄齐生赴法勤工俭学。他流离法国、比利时等许多城市,一面做工以维持生活,一面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赵世炎到巴黎后,五人一起组成巴黎小组(即旅欧共产主义小组),张申府任小组负责人。
有一段时间,他在一家钢铁厂做工,每天搬石、铲土、翻铁砂,做齿轮,做了八小时的重体力劳动,使他筋疲力尽。可是,工余他还挤时间学习。他拟了一张作息时间表,严格照做:
上午:
5:00起床
5:30—6:30读书
6:30后喝咖啡入厂(由宿舍到厂需走一刻钟的路)
7:00—11:30做工
11:30—12:30午餐
12:30—1:00阅读
下午:
1:00入厂
1:30—5:00做工
5:30—6:00晚餐
6:30—9:00读书
这张表,保证了他每天四小时,第年一千多个小时的学习。
与此同时,周恩来也殊途同归,与他们聚会。聚会前,周恩来于1921.01到伦敦对英国进行考察。英国此时正处于世界一战后经济危机之中,资本家剥削工人,煤矿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同盟罢工。这使周恩来感到“劳资战争,舍根本解决外其道无由”,2月,他回到法国,他解析了工团主义、行会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派思潮,终于认定,中国应该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于是,他主动向巴黎小组靠拢,而张申府、刘清扬也正在物色他。
张申府与蔡和森、赵世炎、王若飞等人一起组织过工读互助社。张申府选择了延年兄弟的书店为聚会点,以工学互助社的核心成员为物色对象,于1921.04建立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王若飞、刘公培等。
张申府,号申甫,河北献县人,1895年生。赵世炎号国富,四川酉阳人,1901年生。旅法共产主义小组中,周恩来是1921.03月经张申府、刘清杨介绍而加入的。旅法小组是中共八个发起组之一,周恩来也是中共创建人之一。就从此时起,周恩来成了职业革命家。后来旅法组小又在旅德、旅比等国的留学生中发展了一些成员。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旅法小组于1921.08扩大为中共旅欧总支部。下设旅法支部、旅德支部和旅比支部。
在八个共产主义小组中,周恩来独树一帜,专门设立了军事部,这在中共中央和其他地方党组织都是没有的。早在中学时期,周恩来已注意军事问题,在南开学校建立敬业乐群会时,他曾在会中设立军事研究团,发起组织“军事演说会”,请人来讲军舰—炮台——陆路专题,引导青年们学习军事知识。周恩来对德国革命家卢森堡关于“我们无军队,便不能革命”
的说法,极为赞成,所以,他一加入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就把军事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1921.06的一天,周恩来觉得张申府发展党员的范围很小,就建议把范围扩大到旅欧学生中。他和赵世炎约李维汉见面商量,然后分头进行,周恩来在德、法之间频繁来往,贯彻党组织的意见,启发、动员旅欧青年的革命意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为旅欧总支部)由周恩来任支部书记,同时经中共旅欧支部书记,并主持领导党团工作。
周恩来奔波于法、德、比、英等国,既使党团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又积累了革命斗争经验,更认识了邓小平、朱德、李富春、陈毅、聂荣臻等一批中华英才。与中共中央及所有地方党组织不一样,周公率先重视武装斗争,在中共旅欧支部下设了军事部,开始研究军事工作。
1921年冬,由赵世炎、周恩来发起,组建了旅欧“少年共产党”,与会团体的代表会后到欧洲各国建立了少共的基层组织,赵世炎、李维汉等在法国,周恩来在柏林,刘伯坚、聂荣臻在比利时。
赵世炎,四川省酉阳县(今属重庆市)龙潭镇人,1901.04.13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工商业主的家庭。殷实的经济条件和父母对子女的厚望,使子女都有各自的追求。其二哥赵世钰是同盟会会员,他经常给弟弟妹妹寄回一些描写民族英雄、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书籍。赵世炎从二哥那里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他对二哥寄来的书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又效法二哥剪去长辫,不当清廷的顺民。他在龙潭高小读书时,教地理的王老师在讲课时讲到列强用坚船大炮打进中国,逼迫中国割地赔款,很多同学当堂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悲愤交加,潸然泪下,甚至失声痛哭。唯独赵世炎怒目圆睁,一声不吭,只在心中恨恨地刻下八个字:打倒列强,振兴中华!
他崇拜岳飞,常常朗声吟诵:“上下五千年,古今第一人。”
1914年,他以优异成绩在龙潭镇高小毕业,1925年考入著名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设中学。他在该校名列前茅,校方请一位外国人来校讲演,赵世炎担任翻译。他那个准确而流利的口译颇显才华,赢得了会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他关心时事政治。别人专看报上的游戏小品,他却总是看时事新闻,从中分析局势,明辨事理,关心国家大事,探索救国真理。
1917年,赵世炎结识了革命青年的导师李大钊,熟读了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李大钊看重赵世炎,觉得他非常活跃、能干,经常邀请他参加一些政治活动。
在五四运动中,05.07,附中成立同学会,赵世炎被选为干事长。他遇事沉着冷静,总是站在斗争的前列,深得同学们的爱戴和拥护。
同年7月,赵世炎从附中毕业,不久,李大钊等介绍他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这个组织是五四时期全国性的社团。该社团的宗旨是:本着科学的精神,开展为社会活动,创造一个少年的中国。其信条是:“奋斗、实践、坚韧、俭朴。
赵世炎以校友身份,在附中发起组织少年学会。发展了二十多名会员。他在《少年》半月刊上发表文章,讨论如何做一个二十世纪少年的问题,引导大家信仰马克思想主义。
1919年秋,赵世炎进入北京法文专修馆学习。他把目光投向了远方的欧洲。
1920.05,19岁的赵世炎告别了祖国和送别的同学、亲友,远涉重洋到了法国巴黎。这个美丽的世界名城,并不到处都繁花似锦,而是充斥着贫困和失业。赵世炎一时无法找到工作,就刻苦攻读法语,同时热心地为附近华工服务。直到8月,赵世炎才进一家铁工厂当勤杂工。他每天除参加八小时繁重的体力劳动外,始终坚持学习三小时,勤奋学习法文版《资本论》和法共中央出版的《人道报》等刊物,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破旧不堪的厂房前,赵世炎头戴便帽、身穿朴素的便装独坐在一张木椅上专心读书,不到黄昏,决不释卷。
他和周恩来等人共同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之后,他当选为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成立时,他担任总支部法国组的负责人。
周恩来同赵世炎一起,在旅欧的勤工俭学生中和华工中进行建立共产主义统一组织的工作,并同法共、德共取得联系。一切准备工作就绪,1922年6月下旬,在巴黎公开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代表大会。与会代表二十多个,都是旅法,德、比等国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周恩来和熊锐以中国留德学生的身分出席了大会。大会在巴黎西郊布伦涅森林中的一个广场上召开,由赵世炎主持。关于这个组织的名称,周提议定为“共产主义青年团”,但多数代表主张定名为“中国少年共产党”。在讨论组织章程时,周主张新团员入团应当宣誓。有的代表反对,说这是宗教的色彩。周解释说:“我们宣誓不是宗教信仰,而是带有政治约束力。比如,袁世凯曾经宣誓忠于民国,但他以后做了皇帝,人民就说他叛誓而讨伐他。”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三名委员,赵世炎任书记,李维汉任组织委员,周恩来任宣传委员。此外,还决定出版一个内部刊物《少年》。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就设在赵世炎住的小旅馆里,即巴黎南部十三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十七号。
大会结束后,周回柏林,从此他全力做团的工作,还为《少年》杂志撰写文章。不久,旅欧“少共”组织与国内取得了联系。
1922.10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举行总投票,一致赞成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改造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周恩来、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等五人当选为执行委员。11月20日,在周、赵积极推动下,旅欧少共写信给国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愿附属于国内青年团为其旅欧支部,并委派罗迈为旅欧少共代表,携带此信回国,与团中央联系。十二月,周恩来又获悉陈独秀亲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团抵莫斯科,因赵当即去信与陈联系,并说明“少共”加入国内青年团案已正式向国内团中央提出。
1923年1月,旅欧少共接到赴莫斯科参加国际第四次大会的代表团提出把旅欧少共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
2月17日至20日,旅欧少共在巴黎郊外召开临时代表大会,出席代表四十二人,其中新增代表有邓小平、聂荣臻、陈乔年、傅钟等人。大会专题讨论的结果是:“少共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了,名称定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选举周恩来为执行委员会书记。”
以后,周又从柏林移居巴黎,专门领导党团工作,不久接国内指示,旅欧共青团正式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在此时,周、赵又把居住在法、德、比的中共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中共旅欧总支部,周是负责人之一。这时期,周的工作更加紧张繁重了。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有团员72人,其中旅法支部58人,旅德支部8人,旅比支部6人。
中共旅欧总支部成立后,除了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华工中开展工人运动外,还向莫斯科东方大学输送了一批学员。
除旅欧总支部外,在旅欧勤工俭学学生中还活跃着其他几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团体,主要有新民学会旅法会员组织、工学世界社、劳动学会。这些组织也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进行了许多革命活动,实际上是旅欧总支部的外围组织。
刘伯坚后来从比利时到了巴黎,继赵世炎、周恩来为旅欧总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