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开天辟地>第5章 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第5章 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作品名称:开天辟地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2-11-25 16:15:57      字数:5925

1920.08.22,星期日,天气酷热,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戴季陶的寓所里,门窗紧闭。
戴季陶(1891年-1949年),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晚号孝园,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市),生于四川广汉。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党的理论家,曾受到孙中山器重。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五四运动期间,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周刊,对社会主义和劳工问题做过一些研究。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长,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长等职。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的反共活动。同年先后发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右派的“理论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1949年2月,在广州对于共产党人的革命影响感到恐惧,因而心脏病突发过世。此乃后话,不提。
只见陈独秀用力扔掉手中的雪茄:“不等了,就算是在孙中山那里磨蹭吧,现在维经斯基先生已经到了,杨明斋也到了,就他这个主人还不来!我们开会!(环视众人)诸位,今天这个会乃是结朋党之会,朋党为何?只为四万万受欺压、受剥削的中国同胞谋取福利!朋党何名!我与守常商量了,就叫共产党!又新印刷厂已经将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了,首版一千册,现在发给诸位人手一册。”
陈望道:(给每人送上一册,一边送一边作吟哦状)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上海徘徊。
陈独秀:啊,啊啊,对了,(笑着)陈望道此刻口译一句:在上海徘徊,那就是点出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了。我们今日之事,就是要正式地严谨地成立上海共产党!
沈玄庐:对,幽灵进门,水到渠成!维经斯基想说话,向杨明斋勾动一根手指头。
杨明斋:维经斯基同志说,他想说几句话。
陈独秀:请他说。
维经斯基:(让杨明斋翻译)中国现在关于新思想的潮流,虽然汹涌澎湃,但是局限颇多,第一,太复杂,有无政府主义,有工团主义,有社会主义,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五花八门,没一个主流,使思想界成为一个混乱局面。
陈独秀:此言一语中的。
维经斯基:(同前)更大的缺陷,是没有组织。在报纸上写文章的多,在生活中做具体工作的少。中国的革命不是靠空话推动的,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政党的领导。所以,对于陈独秀同志今日筹建共产党,我们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认为是极富远见之举,我们祝愿中国同志成功!(众人悄悄鼓掌,只听咚咚的敲门声,来人正是戴季陶)。
戴季陶:(未语先扑簌簌直流泪)我对不起诸位,对不起诸位!共产主义组织的组建,季陶是全然赞成的。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也是季陶委托的。季陶自有不方便之处。说句底实的话,孙先生在一日,季陶就不能参入别的党。
陈独秀:(送其出屋)走吧,走吧,你自己保重!(戴季陶一出门,陈独秀便砰地把门关上)。
大浪陶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陈独秀看得出,大家的心情也很沉闷。
陈独秀:也好也好,一起步就出现软骨头,也好,怎么不好?好!山高路远的,省得以后骨折。现在,还有没有要掉眼泪的?要声言退出的?沈玄庐,你身居浙江省议会议长之要职,你想不想退出?
沈玄庐:龟儿子才退出!我儿子结婚一礼拜不到,我就跌跌撞撞赶回上海,一脸的喜酒还没醒呢!我图什么?我就图个共产主义,我就赞成俄式革命。我沈玄庐什么人物?我可不是他戴季陶那样的小老鼠!
陈独秀:那么,汉俊,你准备好的红被面拿过来。(李汉俊取出半床红色绸缎被面,与俞秀松一起踩上一张叽叽嘎嘎的太师椅,将之悬挂墙上。)
陈独秀:诸位同志,权当这就是一面赤旗,象征赤色革命,诸位既愿加入共产党,就请诸位宣誓。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人员起先是8位,后来增到17位。他们是: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玄庐、俞秀松、邵力子、沈雁冰、李启汉、杨明斋、林伯渠、施存流、李中、周佛海、沈泽民、袁振英、李秀。
成立会上,大家一致选举陈独秀担任书记,并决定由他约定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又指定李达筹办《共产党》月刊,李汉俊主编《劳动界》周刊。
不过,陈独秀看维经斯基(吴廷康)很乐意包办中共建党一切事务,便提醒他:“中国革命,应该由中国人来领导!”他说这话之意是指自己,在当时确是如此。但他根本未曾想到的是,这个最能承担领导中国革命的人,却是后来在遵义会议上站起来的巨人毛泽东!虽然,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和中共建党初期有很大历史功绩。
上海小组,陈独秀这位书记和发起者七人永远不会磨灭!发起组一成立,即着手扩大组织。1921.02,发展了沈雁冰,邵力子;5月发展了沈泽民(沈雁冰之弟)、李启汉,稍后又发展了李中、高语罕。一些途经上海的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如留法勤俭学的赵世炎、武汉律师刘伯垂、留日学生周佛海,广州的教员李季、袁振英等,还有林伯渠、金家凤等,也由陈独秀介绍入党。加上由联共(布)党员杨明斋转为中共党员,当时上海小组共20人。到中共一大前,因陈独秀去广州,赵世炎去法国,施存统、周佛海去日本,沈玄庐矍年退党,上海小组共16人,由李汉俊代理书记。
在中国建立共产党,并取名“中国共产党”,最初提议者除了陈独秀、李大钊,还有蔡和森。
1920.09.16,蔡和森从法国勤俭学之地给毛泽东写信,最早提出和使用“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并提出建党四大步骤:组织团体并出版刊物;普遍联络各处;严格物色确定党员;宣布一种有力的出版物,就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经陈望道翻译、陈独秀审阅并深表满意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由又新出版社以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不仅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会上人手一册,而且通过先进的人群迅速向全国发行传播。这本小书的发行,终于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声音,通过一个个方块字,在中国的大地上爆响,书中的 “有产者”、“无产者”、“阶级斗争”这样的词句,使许多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进步人群,获得了难以估计的力量。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是在阅读这本书以后开始确立自己的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是催生剂,它催生了中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不久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
上海发起组成之后,陈独秀约李大钊在北京建立组织;通过山东省议会秘书长,曾经统销《新青年》的王东平,约常去购阅《新青年》的王尽美和邓恩铭在济南建立组织;约毛泽东在长沙建立组织;约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汉建立组织。对于武,陈独秀特别重视,他除派刘伯垂去并找包惠僧协助外,让李汉俊也去做了工作。这样,上海发起组事实上就成了一个总部。另外,陈独秀还约施存统在日本东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又约张申府在法国巴黎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0.08,在维经斯基亲自指导下,华俄通讯社在上海成立。同年秋,为了培养干部,输送革命青年去苏俄学习,维经斯基还在上海创办了外文学社,由杨明斋任校长,库兹涅佐娃讲授俄文,李达教中文,李汉俊教法文,李震瀛教英文。学生多的时候达五、六十人,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李启汉、肖劲光、彭述之、任作民、汪精卫、许之桢、傅大庆、周北秋、梁百达、卜士奇、袁达时、廖平化、柯庆施、汪奉华、王一飞、马念一、许之桢等人都是从这所学校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的。上海发起组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务由俞秀松主持。
1921.03,维经斯基一行回国,向俄共远东局汇报了中国之行。1923.04,维经斯基升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东方部副主任,后又数度来华。
上海小组成立后,着重搞宣传工作,同时也在谨慎发展。陈独秀决定,《新青年》从8卷1号开始,作为党的公开宣传刊物,同时,于1920.11.07创办了《共产党》月刊,作为党的秘密宣传刊物,李达为主编。
李达、字永锡、号鹤鸣,哲学家,湖南零陵人,1890年生。早年毕业于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2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他在《共产党》第一号《宣言》中,号召中国人民“举起社会革命的旗帜,建设劳工专政的国家”,“跟着俄国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该刊着重宣传了列宁的建党学说和有关共产党的知识,介绍了十月革命的经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第一次在中国树起了共产党的旗帜。
李达在《共产党》第5号的《短言》里明确宣告:“共产党在中国两大使命,一是经济使命,二是政治使命。”
不久,《共产党》停刊。停刊之事,由陈、李矛盾引起。
1920.12,陈独秀去广州,把上海小组的书记职务交由李汉俊担任,《新青年》杂志交李汉俊、陈望道主编,李达负责编《共产党》月刊,这份杂志的稿子主要由《新青年》社供给。当时上海小组的工作经费,每月仅需大洋200元,大家却无力负担,因为当时上海小组的成员大都没有职业,不能挣钱,而搞工人运动没有钱不成。《新青年》社在法租界大马路开了一家“新青年书社”,生意很好。李汉俊向陈独秀写信,提议由新青年书社按月支200元做党的经费,陈独秀没有答应。陈独秀临去广州,与李汉俊约定,《新青年》每编出一期,即付编辑费100元。后来,李汉俊未能按月付出,该社即不给编辑出版费;李汉俊不讲自己工作任务未完成,反怪陈独秀私欲太重,大不满意。
上海小组经费无着,只好由上海的党员卖文章来维持。往后因为这经费越来越困难,《共产党》月刊就中止了。
陈、李矛盾却并未因《共产党》月刊中止而中止。
1921.02,陈独秀起草了一个党章寄到上海。李汉俊看到草案上主张党的的组织采取中央集权制,又对陈独秀大为不满:“他要党员拥护他个人独栽,不行!”因此,他也起草了一个党章,主张地方分权,中央只不过是一个有职无权的机关。陈独秀看了李汉俊这个草案,大发雷霆,从广州来信,责备李达一通,说上海的党员都反对他。其实李达当时对陈、李矛盾的底细并不清楚。
李达觉得上海小组刚才发起就闹起分裂来,太不像话,只得居间调停,要大家加强团结。结果是调而不停。陈、李矛盾越来越尖锐,烈痕愈来愈深。
李汉俊分裂态度极为坚决,一不当书记,二不编《新青年》。他把党的名册和一些文件移交给李达,要李达担任书记。为了党的团结,李达只好接受了。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位与李大钊齐名,却不愿在党中央担任领导职务,同样被国民党暗中杀害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就是李汉俊。二李以高超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人民永远怀念。
  李汉俊于1890年在湖北省潜江市袁桥卢家渊出生,父亲李远来是位教书先生。李远来先后送次子李书城、三子李汉俊一块儿去日本留学。1918年1月19日,李汉俊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这年农历岁末回到了祖国。居住在法租界的霞飞路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7号)他胞兄李书城家里(李书城是国民党元老,解放后任第一任农业部长),他从日本带回了一大批英、德、日文的马克思主义书刊,回国后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利用在《星期评论》工作的便利,又联络《觉悟》、《妇女评论》、《建设》、《劳动界》、《小说月报》等杂志,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了九十余篇译文和文章。
  在《星期评论》上,李汉俊发表的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文章最多,共计38篇文章,积极宣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声称“只有发动广大民众起来,进行阶级斗争,实行彻底的改造”,才达到推翻封建社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阶级论,并且是以阶级斗争的学说提出来,完全与改良主义相悖。
李汉俊通晓日、德、英、法四国语言,十分勤奋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稿子送到陈独秀手里,陈独秀那时号称南国理论权威,可他不敢作主,马上转给李汉俊,李汉俊一一校正完毕,并一一作了修改,才让其顺利出版。李达翻译《唯物史观》遇上了困难,李汉俊又热情相助,难怪李达在附言中写道:“那些外遗的地方,大得了我的朋友李汉俊的援助。”
  李汉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大贡献,是组建和担任了外国语学社的工作,他自任教师,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干部。1920年共输送了三十多名共青团员去苏联学习,并且是《星期评论》出资让他们去,这批人中有的后来成为中共的高级领导干部,如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等。满怀信心地组建了多个共产党支部。
在创建中国共产党上,李大钊和李汉俊是公认的二大功臣,以前许多文章只提到了李大钊,这一点有点不公正。应当说,北方受李大钊影响,南方受李汉俊的影响,特别是一大代表中,十三人中就有五个湖北佬(董必武、陈谭秋、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说明李汉俊功不可没。
李汉俊协同陈独秀创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实际上是后来的共产党支部,由于陈独秀的事务多,后来又出任广东省教育厅长,上海的党支部工作一直由李汉俊负责。在中共中央没成立之前,上海党支部在指导和组建中国共产党时起了决定性作用。各地的代表来上海开会,是李汉俊一一暗中通知。又一一从《星期评论》刊物中拿出费用,寄给代表做路费。
  李汉俊在组建了上海支部后,对湖北、湖南和山东的共产党支部组建也起了很大作用。首先是湖北,董必武1917年春和张国恩从鄂西去上海认识了李汉俊,李汉俊介绍了许多马列的书让董必武学习。后来董老回忆说:“李汉俊是我的马列主义学说的老师。”可见对李汉俊的评价多么高。
  李汉俊不只是传播马列主义,而是让董必武回湖北后,组建湖北党组织,还专程回湖北,与董必武一起组建了湖北的第一个党支部。又支持毛泽东等人组建长沙党组织。山东的王尽美,在李汉俊支持下创建了济南党支部。李汉俊一生中介绍了许多人加入共产党,特别是介绍了沈雁冰入党。  
这位新文学的巨人,与李汉俊建立了革命友谊。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吐露出心声,他是李汉俊介绍入党的,应当是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因战争原因与党失去了联系,盼望死后仍承认他是党员之一。这年的8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他的党籍的决定,明确指出:“1921年沈雁冰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的一批党员。”这一正确结论,也是对李汉俊革命功劳的肯定。
上海小组成立后,于1920.08.15创办《劳动者》周刊,对工人群众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李启汉在沪西小沙渡公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工人们觉梧提高了,开始组织起来。1920.11.21,成立了上海机器工会。这是在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的第一个工会,随后又成立了上海印刷工会,组织工会等。并出版了工会刊物《机器工人》与《伙友》。
上海机器工会在上海公学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陈独秀等人都到会祝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陈独秀说:“我希望这个工会到了明年今天,就是几千或几万的会员,建设一个大力量的工会。”该会聘请他为“名誉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