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敌人来了
作品名称:山村沧桑 作者:霞中子 发布时间:2022-05-28 17:20:25 字数:3903
1945年初,日本侵略者末日将临,一部分日军向中国西南进犯,他们再进广西作垂死挣扎。他们到处乱窜,到处烧杀虏掠,无恶不作,民兵游击队与他们殊死周旋,顽强抵抗。
当地的人们不懂得管日本侵略者叫“日军”、“日寇”、“日本鬼”、“鬼子”,他们只管叫他们为“敌人”。
在这一带的山区里,经常与“敌人”战斗的是本地的游击队,他们在山区各处关卡要隘的山上,用石块堆垒成垛,装上机关,并埋伏其旁,待日寇来到山下,他们就拉动机关,那石垛顷刻坍塌,数百上千的石块从山上倾泻下去,形成“滚石阵”,直砸得鬼子们喊爹叫娘,抱头鼠窜,死的死伤的伤,不敢冒进。这种石垛,当地人叫“石架”,是日本强盗最为害怕的。然而这种“石架”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放的容易做的难。因为垒“石架”非常耗时耗力,山上的浮石又极为有限,所以一个关卡一般只有一座“石架”,一放就完了。如果鬼子不是大队伍经过,游击队是不轻易放“石架”的。“石架”的这个弱点被鬼子识破了,他们也很精,他们采用“分批过关”的办法,一两个一两个地冲过去,这样一来“石架”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于是鬼子得以在山区里为非作歹。
有一天,家住保安乡的几个村民从接学平原急匆匆地跑回家,他们每经过一屯都大声叫喊:“乡亲们!敌人来啦!快躲起来啊!”凡听到消息的村民都奔走相告,于是屯中的人不论男女老少,就都纷纷躲到山里去了,人们各自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山洞里躲藏起来。
那一天,一队身穿黄泥色衣服,头戴猪耳帽的日军从弄敢东坳走下来,他们只是三十多人的小分队,个个扛着“三八大盖”长枪。他们来到山脚下,见有一间民房(那是元修的房子),一个鬼子便随意朝它放了一枪,只听得“哐啷”一声响,鬼子们“呵呵呵”狞笑起来,以为玩乐。后来元修说,是“敌人”打破了他家煮猪食的大锅了。
鬼子们来到弄敢屯中间,对那些民房胡乱放枪,但什么反应都没有。他们知道屯子里的人都逃光了,于是就肆忌惮地进入民家乱翻一气。那年头山区农村老百姓家中能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呢?什么都没有,只有那些罈罈罐罐、破衣烂衫。鬼子们虽然发现有的家有牛或猪或羊,可这些又带不走,开枪打死这些牲口嘛又浪费子弹,要抓鸡嘛鸡都放在庄稼地里,要抓住一只也是不容易的。要粮食嘛,都是玉米粒,不好煮食的。鬼子们只要银元、大米,玉米面,鸡蛋、腊肉之类。临走时他们也忘不了大搞破坏之事。他们乱砸一气,用竹篙乱捅人家的屋瓦使屋顶破漏,有时还放火烧房子。经过一番折腾破坏之后,他们又到另一个屯子去,重复着这样的恶行。他们进屯的主要目的是要搜寻和消灭游击队,同时抢村民的食物和抓妇女。
却说保安乡的那几个村民经过吞团时,照例地喊道:“敌人到弄敢屯了,快跑啊!”他们重复喊了几遍,就急急地翻过庙山那边去了。
吞团人得到消息后,立刻将家中值钱的东西藏好或带在身上,然后迅速往高山深林里躲起来。桂元公和景春知道吞团西北方向的弄壬屯,在元禄公房屋的后面有一个绝对隐秘的山阿,这个山阿不论在屯中任何方位都是发现不了的,这山阿能容纳上百人,是躲藏的绝好去处。桂元公指挥他家和桂松妻家共七人一同到那儿去躲藏。
桂松妻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对于她来说,她家仅有的一小缸玉米粒是最为值钱的,那是她们母子三人的救命粮啊!在情急之中,她只好将那小缸玉米就近藏在元纪家后的茅谷的一个石洞中。桂松妻的这个行动,被先躲在山上的元纪妻吴婆子看见了。
京道觉得最重要的是他的一件旧棉衣,因为没有它冬天就会冻死。他一听说要去“躲敌人”便迅速将那件旧棉衣放进一只竹筐里背着,然后跟着他伯父桂元公一起奔跑。
再说那些日本鬼子在弄敢屯闹腾了一阵之后,就兵分两路,三分之二的人往敢上屯方向进发;三分之一的人往吞团方向走去。
十多个日本鬼子窜到吞团屯之时,他们看到十六间大房连在一起,他们判断这一定是个大户人家,他们只怕其中设有埋伏,又怕寡不敌众,所以不敢过去袭扰,只好提心吊胆地翻过庙山去了。那些在山上躲着的人,见敌人走了,他们暗暗庆幸此是一场虚惊。鬼子过去后他们再呆半个时辰看看,因不见再有什么动静就陆续下山回家。
躲在弄壬屯山阿里的有桂元公家族,也有本屯的一部分人,元禄公家族的人也都一同在那里躲着。众人躲到黄昏时分,大家都焦急着想知道敌人的情况,于是,他们派一个胆大心细的人,悄悄摸索到屯口侦察,当他看到吞团屯中人们正在屋前屋后正常活动时就知道没事了,于是迅速去山阿里报告。
桂元公等七人一同回到了家,他们一回到家就各自去取回所藏的东西。桂松妻去茅谷石洞那里取那小缸玉米,她发现缸中的米少了四五斤。她很气愤,她知道这一定是吴婆子偷的。她正想发作,转念一想,算了,这吴婆子实在不好惹,况且又没有证据;再说了,若还鬼子真的进家扫荡,那损失又何止这几斤米呢;前年两家为了孩子打架的事闹得天昏地暗,如今桂安与京舍都没了,各家心中的伤痕至今尚未愈合,何必又因这点小事再与她结怨呢,忍一忍就算了。
那吴婆子明知道桂松妻一定知道是她做的手脚,但桂松妻却没发觉被偷一般的平静,这使她感到意外。由此可知桂松妻有不想再闹的意思,这情况倒让她觉得有些不安起来,因为过去和现在,她实在有不少对不住桂宗妻的地方。她想:倘若前年她没有挑起那场群童吵架风波,也许她的儿女就不会一同夭折的。想到此,她有所愧疚。
又过了半月,这一天桂宗妻正在“外谷”自己的“开荒地”劳作,忽听得吞团东坳上有喝斥之声,她举头望去,只见两个身穿黄泥色衣服、头戴猪耳帽、扛着长枪的“敌人”正在追逐两个游击队员模样的人。那四人齐向坳下飞奔,那两个“敌人”一边追赶,一边“叽哩咕噜”地乱嚷嚷什么,她听不懂。
桂宗妻的“开荒地”,离大路边只有数丈远,开荒地边有一个通到地下河的消水洞,那洞口的直径约八九尺,黝黝的,边沿长满了蓬蒿荆棘。洞口离地面五六尺的洞壁是垂直的,五六尺之下是倾斜的泥地,不算很陡,沿此泥地渐渐深入下去,黑咕隆通的不知其状,但一定是通到地河的,然而自古以来不曾有人下去探察过。
对于日本鬼子的凶残和可怕,桂宗妻听说得多了,眼看着“日本鬼子”就要来到她附近了,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她别无选择,她心中一急,来不及多想了,为了保命,她不顾一切地纵身跳下那个可怕的消水洞中,只听得“扑”的一声,好在落地点没有石头,虽然此时腰腿疼痛,头晕目眩,但并无大碍。为了防备鬼子看见,她尽量往黑暗的拐角里靠。此时的她,全然顾不了什么鬼怪蛇虫野兽的可怕了。试想一个柔弱的妇人孤独的面对如此险恶的地处,她能不恐怖吗?
不一会儿,她就听到了地面上有急促的追逐的脚步声和“叽哩咕噜”的嚷嚷声,而且这些声音渐渐的向吞团“内谷”的方向移去,渐渐的变小了。她虽然是躲下了,但她心中却极为不安,因为她不知道“内谷”中的家人们晓不晓得“敌人”来了呢?他们是否来得及躲藏呢?她最担心的是京道和亚莲,他们是她的命根子啊!万一出了什么事,她可就不愿活了。
却说元规公正在“内谷”东边的瓦窑边割羊草,忽听得吞团东坳上有“叽哩咕噜”的嚷嚷声,他下意识的抬头望去,见是日本鬼子扛着枪在追逐两个不拿枪的人,他们正从坳上疾奔下来。他心中道,“不好!敌人又来了!我得尽快报知屯中的人!”于是,他拔腿跑到屯中间大声呼叫:“敌人来了!敌人来了!大家快躲啊!”屯中人听到喊声,就都立即上山,躲到树林中去了。
元规忙奔回屋,立即拿起他那杆沙枪就急急向后山奔跑。由于他年事已高,又因为跑得太急,他“朴”的一声摔了个嘴啃泥,那杆沙枪从他手中脱出,弹飞老远。他急忙爬了起来,拾起沙枪,也顾不得疼痛,一边跑一边骂道:“麻皮的!都是鬼子闹的!搞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差点跌死我了!”
元规早年就买了这杆沙枪,他买它的目的是为了赶羊,凡是见羊进入他的庄稼地,不论是谁的羊,包括他家的,他都朝天放一枪,那些羊听到枪响就都吓跑了,这样他就免于下地赶羊的辛苦。自从上次日本鬼子进屯之后,他的这杆枪就转为防身之用。他在枪膛中灌入火药和铁砂子,并用纱纸团塞好枪口,将它放在床头,时刻准备着应急使用。
元规跑上山后,在一块大石头边隐蔽着观察敌情。正瞭望间,只见两个腰带间别着“短火”的人,被两个鬼子追赶着急匆匆来到了“内谷”地面,鬼子离他们只有十来丈远近。他判断,被鬼子追赶的那两个一定是游击队员,估计他们是没有灌火药的机会才拼命奔跑的。
那两个游击队员忽然一拐,跑到屯中那个豪猪洞口边一溜烟就钻进洞里去了。那两个鬼子追到洞口,因见洞口黑洞洞的,只怕里面有埋伏,又怕洞中是游击队的大本营,遂在洞口犹豫徘徊,不敢进洞。元规看得出来,那两个鬼子胆怯怯的,他觉得这是个下手的最好时机。他想,我得放枪吓唬吓唬他们,将他们赶跑才行!若不赶跑他们,只怕他们进入“十六连房”中捣乱,如果他们再放一把火,那十六间连房必定被烧个干净,若那样整个家族的人可就惨了。他知道现在的日寇末日将临,其势已是强弩之末,于是壮起胆来,朝那两个鬼子“砰”地开了一枪。
随着一声巨响,那两个鬼子顿时魂飞魄散,抱头鼠窜,没命地跑回去了。元规自语道:“嘿嘿,我这一枪还真管用!把两个狗日的吓得屁滚尿流,跑了!”
元规在装第二枪火药,他想再放一枪,转念一想:不行!见好就收吧!万一让他们看穿只我一个人、只我一条枪那就糟了,他们会反扑过来的,那样反而弄巧成拙、反招祸害。
元规默而不语,保持镇静。两鬼子摸不着头脑,猜测不透,只好一个劲地逃离吞团,翻过东坳那边去了。
天将黑了,桂松妻还不敢爬出洞来,她本想待天完全黑了再悄悄出洞,绕道回家。京道和亚莲见妈妈还没有回家,便到“外谷”寻找,他们不停地呼唤:“妈妈!妈妈!您在哪儿啊!”桂松妻在洞中听到儿女的叫声便知道没事了,便高声应道:“孩子们,我在这儿!”她慢慢爬出洞口,跟着孩子们一同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