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之七十八、之七十九

我眼里的老子之七十八、之七十九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2-02-22 23:08:57      字数:4281

  我眼里的老子之七十八
  
  要说心爱之物,人人都有。李耳老君在做学问上的心爱之物,毋庸置疑,水,绝对得算上一个。你要问为什么,那就用老君自己的话告诉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特性最近似于道,所以说,这水,在李耳老君心里绝对算个宝贝。如你对我的看法还有疑问,那就请看看接下来老先生的五千言第七十八章,老人家又娴熟而轻巧地拿水的事例来说明“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道理了呢。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指天下的事物。“莫柔弱于水”是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攻”字,许多人注解为攻击、进攻,我感觉作“攻克”讲更好些;“莫之能胜”是说没有能够超过它(水)的。这句的意思是说,水的性情虽然是天下最柔弱的,但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比得过水。柔能胜刚,这是李耳老先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议题。他在观察事物,阐明道理时所引用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水。李耳老君曾经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有一奇特的现象——水滴石穿,可以为证。我们一般人都见到过,高处山崖上的水滴,就那样轻轻柔柔、不紧不慢地滴下,可经过岁月的侵蚀,它能够把处在低处的坚硬无比的石头,穿出一个个深深的坑洞。有时候,那些“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柔弱的水滴,一旦聚集为洪流,其气势更是锐不可当。你看,洪水泛滥时那淹没田舍、冲毁堤梁的势头,更是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难以阻拦的。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法理。“无以易之”里的“以”是“用”的意思;“易”是交换、代替的意思。没有可以用来代替它(指水)的。的确,像这样的以柔弱克刚强的东西,还有什么比水更强呢?当然,你要是仔细想一想,还有一样东西,也具有和水差不多的以柔克刚的特性,那就是光。平日里,一束阳光是柔和的,可是当你用凹镜把它聚焦起来,当把可燃物放在焦点上,它可以把可燃物点燃,甚至可以把坚硬的金属融化,这也应该算是以柔克刚的现象和事例吧。
  上面老君以水为例说明了“柔弱可以胜刚强”的道理后,接着慨叹道:“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去实行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大抵爱面子,讲虚荣,在人面前,都想让人看到自己是顶天立地的,最起码是不会轻易低下高贵的头的,你要是示弱,那不让人认为是熊包一个吗?对这种世俗的人,我也只能说他不懂得李耳老君辩证法蕴含着的无上的智慧了。他不懂得用柔、用弱是比勇武、刚强更为锐利的武器。这里李耳老君强调的“柔”和“弱”真心不是软蛋和熊包,而是一种可以在人生和事业上很管用的“武器”,让你把姿态放低一些、弱势一些,这是一种策略和方式。你如果用得精致、灵活,你就可以成为王者的。你看,生活中有些精明的女人就很会用柔。有人说女人征服男人最强有力的武器是眼泪,只要是她们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用好了这款武器,就是多么勇武刚强的男人也会被她们的柔弱融化,不肯让她们继续流泪,而动情地把她们拥入怀中。也许有人会搬出“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句话来反驳我,可是有多少男人会心硬如铁石呢?相反,如果一个女人和男人闹别扭时,在男人面前不肯示弱,使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硬招来,也许你也只有独自闹下去的份了,因为,硬碰硬,没有几个男人肯理睬你的。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他是根据《哈姆雷特》的剧情发出的真情的慨叹。可是,我们的女士们在现实中要来辩证地看待这个“弱”字,不能让它成为一种可怜的懦弱,而要把这个“弱”顺势而为,成为战胜刚强的武器。这个话题有些跑偏了,就此打住。
  上面李耳老君发了一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慨叹,这发牢骚并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还是要用上面的事例来为他的政治主张服务,来说明他希望统治者能培蓄水一样的德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这句话里的“受”字为:承受,承担;“垢”为屈辱。“受国之垢”即为:承担国家的屈辱。一说垢作“责怨”讲,受国之垢,即承受国人的责怨。“社稷”:社本指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故社稷后来便成为国家的代称。“是谓社稷主”:这才叫做国家的君主。“不祥”指灾难,承担国家的灾难。这里李耳老君由水的现象推而广之,认为柔弱、谦下这类品质,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和劣势,实际上却占主动、处于优势。因此做国君的也应当像水这样,保持谦下、柔弱,承担一切屈辱和灾难,好像地位最低下,实际上却可以牢固地保持统治地位。其实,这还是表现其以“不争”争,以“无为”为的思想和主张。
  最后还有一句话,叫做:“正言若反”,即:正面的话(听起来)却像反面的话一样。这可以说是李耳老先生从现象世界所存在的大量对立统一事物中总结出的一个普遍原则。在他的五千言里,这样的话语就有许多,像“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白若辱”“上德若谷”“大方无隅”“大象无形”等等,都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阐释,这类语句,在他的五千言著作中,可谓随处可见、俯拾皆是,充分体现了李耳老人家思想的辩证性与深刻性。
  那么,这一段话概括翻译一下就是: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我眼里的老子之七十九
  
  我们通常爱说一句俗话“冤家宜解不宜结”,那么既然解怨就说明有怨,一旦有了怨恨,即使想办法和解了,心里总是还会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留有阴影。正如我们平时不小心擦伤了皮肤,即便非常轻微,伤处愈合后,也会留有疤痕,很长时间都用肉眼看得出来。那么,要是大的伤口,留下的疤痕就会更长久,甚至终生可见。这大的伤口就像是大怨,留下的大的疤痕也就像是余怨了吧?也就是说,如果有了怨恨,不管是大怨还是小怨,总似乎会留下一些余痕的,不可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所以,李耳老人家在他的五千言七十九章里就谈起了结怨和为善的话题。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这句话里的“和”是调和、调解的意思。“安”是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调和了大的怨恨,也必然还会有残余的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怨恨,哪里算得上善举呢?是呀,等到结下了大的怨恨,才想着做几件好事来回报、消解,这是行善的合适之举吗?显然不是。因为“怨”和“德”二者是不相符的,不对等的,因此,即便是能够做到“报怨以德”,也不可能达到“投桃报李”的效果。一是你来做点好事想消解怨恨,对你怨恨的另一方不一定就领情买账,就是表面上有了和解的表示,内心里的怨气也不一定就完全消解。二是你用所谓的恩德去回报结下的那些怨恨的时候,心里面也不一定就完全情愿,也许只是碍于大势,不得不去做做表面文章而已。而要真正“为善”,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结怨,更不能结“大怨”。所以,李耳老人家接着阐述了下面的话。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这里的“执”是持有、拿着,“契”是契据、“左契”。在古代借贷财物一般要立一个契据,契据用竹木制成,中间刻横画,两边刻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劈为两片,左片即为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这里的“右契”像开出的票据栏;“左契”像票据的存根栏。“责”,这里是索取所欠,即债权人凭借自己所持有的左契向负债人索取所欠的财物。那么这句话就是说:因此圣人握着借据的存根,却不向欠债人讨还。圣人就是这样,手里拿着存根,不管欠债人是否偿还,但是从来不向欠债人讨债。不讨债,更不逼债,这样就不会和欠债人结下怨恨。从根本上善良,不结怨,这才叫做真善。到这里,面对现实生活,我说一句插科打诨的话。那就是“小人好做,圣人难当”。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偿还能力却欠债不还的大有人在,自己逍遥自在,却完全把欠别人的债忘到了脑后,债权人要是向他提起欠债的事,那他就由借债时的孙子变成了现在的大爷,马上和你翻脸。所以,许多人就不无感慨地说:“欠债的是大爷,要债的是孙子。”你看,这是不是小人好做呀,因为赖账就行了;圣人难当,如果你不去要债,那就真的你什么时候都别指望小人来主动还账了。当然,我说的这种现象是当下民间的一种不知感恩,或者说恩将仇报的现象,与李耳老人家上述所说的“和大怨,必有余怨”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他那是说给统治者听的,况且老百姓本身并不欠统治者什么债务,统治者去索要的都是些硬加给老百姓头上的苛捐杂税,以及严酷的统治打压,不堪重负的百姓当然会对他们有怨,而统治者靠所谓的一点“以德报怨”的小恩小惠,是没法平息老百姓的怨气的。因此,李耳老人家接着说道: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这里的“司”是掌管、管理的意思。“彻”本意为撤除、撤去,也有人说是周朝的一种税赋名称。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着契据而不去向借债者讨要一样宽容,而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敛的人那样苛取。也有人把这句话意译为:有德的人专门为人撮合契约,帮人渡过难关,无德的人却是专门把这些拆毁,而给人造成困难。也就是说要成事,而不要坏事。真正有德行做善事的人才是圣人。这也是在劝慰统治者做有德行的圣人,不要一味地去欺压苛取百姓。
  最后,李耳老人家意味深长地给出结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的“常”既可以理解为通常,也可以理解为恒久;这里的“与”是给与、帮助的意思。这句话按照我的理解可以翻译为:上天并没有偏爱,但是它永远都是站在有德行的善人一边。“天道”即是自然的规律、法则,所以他没有偏爱的情感,所以他并不会因为偏爱去帮助谁,善人之所以得助,是它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这就是告诉统治者,就是没有任何情感的上天也会去眷顾有德、为善的人的。
  提倡“德”“善”,这不仅仅是道家一家,儒家也提出了“明德”“亲民”“至善”的主张,当然入乡随俗的释家也提倡惩恶扬善。作为宗教典籍的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和基督教的《圣经》里也有许多要求人行善的箴言。这不得不说“善”是全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之一。
  总之,李耳老人家警告统治者,和老百姓关系若是搞僵了,积下大怨,那就很难和解,即使和解了,也会有余留的怨恨。哪怕做几件好事,来笼络人心,那也不是行善的良策。统治者应该像圣人那样,手持借据,而不逼债,对百姓宽容。“人在做,天在看”,上天是公正的,你的善恶之举终究逃不过它的法眼。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对行善的人它会施以援手,对作恶的人他自然会进行惩罚。这句话尽管李耳老人家没有明说,但我们从中也可以体味出有让统治者好自为之的意味。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