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之七十一、之七十二

我眼里的老子之七十一、之七十二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2-02-11 21:41:52      字数:4151

  我眼里的老子之七十一
  
  李耳老先生到底是文字高手,他往往能像变戏法一样,将几个普普通通的文字,颠来倒去,巧妙组合,玩得玄之又玄,奥妙莫测。你看他用“知不知”“不知知”“病病”“不病”为主题词,说了一段简短而不简单的“绕口令”,可谓言简意赅。如果没有点文字功底和判断能力,面对着它,还真是洋鬼子看戏傻了眼呢,因为,一时半会的,你很难拿捏准内中含义。说到这里,假如你对这段“绕口令”也感兴趣的话,那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李耳老头的五千言第七十一章,共同玩味感悟一下吧。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怎么样?光读文字,也挺简单的,甚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不会有生字出现,可是读完了会马上产生一种熟悉而陌生的迷茫。甚至头脑会有一阵短暂的眩晕,就这么三言两语,似乎有瞬间傻眼了的感觉。所以,中国文字的奥妙,不在于用词的生冷险僻,而在于对文字的巧妙组合,高手的功夫往往就在这组合上。那么,这段话他老先生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仁兄,此时此刻,你一定不能心急,你要稳住心神,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琢磨,定会有所悟的。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这里的“知不知”,解老家们一般有两种解释。一说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两种解释似乎都说得通。“尚”通“上”。“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病”,缺点、弊端、毛病等意思。这句话我们可以解释为: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老君这里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对人对事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一知半解就不知道天高地厚,甚至有的人不懂装懂,自吹自擂,无限拔高自己,有的人,懂一点别人不懂的冷僻知识,就把自己包装成享誉天下的专家、大师,以至于时间一长,他自己也被自己骗了,似乎相信自己真的神通广大,不可一世了。说到底,这是一种德行和廉耻问题。所以,李耳老君说,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这就叫做自知之明。说明这个人做人做事是谦虚的,低调的,冷静的,客观的,自省的,因为他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有的人懂却不显山露水,懂还装着不懂,有的人不懂却在人面前吹吹呼呼,不懂装懂。
  这里我们也顺便发散思维一下,相信不会惹得李耳老头不高兴吧?那就是我们对“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来个望文生义,来个歪解,也许能够生出一个新的枝丫来。知道装着不知道,这是聪明人;不该知道却非想知道,这就是有毛病。譬如你的上司或者老板与情人幽会被你看到了,这时你知道了一定要装着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不知道,更不能对外散布宣传的事,这就是聪明人,不然,会有你的好果子吃的。可有的糊涂蛋本来不该他知道的事,他非想挤扁脑袋探进头去,弄个清清楚楚、水落石出,而且随后就小喇叭开始广播了,那么,他的结局可想而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不是有毛病吗?还有,如果该你知道的,不该你知道的,你都知道了,你都要操心,那你非被弄出毛病不可。或者你是一个有下属的管理者,下属的一点小毛病,有时候你也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知道的装着不知道,来几两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也会很不错。因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嘛。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这里李耳老君给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那就是得道的高人,即圣人,他们就不会犯这样的毛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向来把不知而自以为知当作毛病加以自省,所以他们就不会再犯这样的毛病。孔圣人的学生曾子都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你看看,人家一天里边就多次对自身进行反观自省,哪里还会让缺点留存呢?那么,作为圣人的孔老夫子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李耳老君这里要强调“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呢?因为一般的俗人做不到这样的自知之明。自己觉悟达不到,哪里会知道自身有许多毛病和不足呢?一般的人往往是把罗圈当镜子,看见人家却看不到自己。对别人的毛病一清二楚,对自己的毛病则一无所知。甚至于会把毛病当优点,浑然不知,招摇过市,洋洋自得。所以,有自知之明的人都是明智的高人。一个人,只有有自知之明,才能自警、自律、自重、自强,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成为超脱凡俗的圣贤之人。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是老君最后给出的结论。你只有把存在的毛病当作毛病来对待,切实加以克服,这样才不会有毛病。
  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力地位,招摇过市,便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对于这些人,李耳老人家大不以为然,并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从这一章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当世,就是李耳老君所在的那个春秋时代,就有很多没有自知之明、不知天高地厚的权贵们,不然李耳老君也就不会有“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也”的格言了,也就不会让当时的人们向有道的圣人看齐了。
  盖英雄所见略同,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孔夫子也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的话。其实,这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李耳老君看来,真正悟“道”之精髓的圣人,对事物都抱定谦虚谨慎的态度,把已知当未知,不轻易下断语,更不会妄自臆断。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使人步履踏实,不犯错误。所以李耳老君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短暂,大千世界的知识学问却是无止境的,一个人这一生所能了解的、知道的东西和未知的东西比起来,实在是太有限了。因此,我们骄傲不得,自满不得,要永远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要虔诚地做到“知不知”,坚决避免“不知知”,要不折不扣地做到“夫唯病病”,才能“是以不病”。这就是先哲李耳老人家五千言的智慧给我们的启示。
  不用再多说了,对于毫无建树的吾辈,没有任何在人面前昂首挺胸的资本,只有笃定“知不知”“唯病病”,永远慎终如始,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方可能有一个“不病”的来日,这姑且算一点自知之明吧。
  
  我眼里的老子之七十二
  
  统治和被统治历来是一对矛盾,且会在矛盾双方不平衡时而趋于激化。李耳老君在他的五千言里,曾从不同角度论述到这对矛盾。本章他从威权的高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统治者进行了劝慰,然而话一出口,就立马引起了不同关注。有的人说,你看这个李耳老头,处处为统治阶级站台,唯恐统治者被人民推翻;也有人说不容易呀,李耳老人家是要通过说服统治者少欺压百姓,从而使老百姓少受奴役的苦难。这种争论,似乎在好多章节里都可以找到端倪。这里我们先不要为他所走的路线来空争论什么,还是通过具体的内容多加以体会吧。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这八个字,如果可以让我们随意发挥的话会有不同解释。关键词就在一个“威”字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威权、威严,有人据此解释为,你的威严不让老百姓担惊受怕,那么最大的威严就随之而来。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威严让老百姓担惊受怕,过不好日子,那样的威严就不再是威严,而是威压,你的威严是能够让老百姓顺顺当当过日子,那你才可以保持真正的威严。还有一种对“威”字的理解就是威压、逼迫。据此可以把这句话解释为:一旦老百姓不再害怕统治者的威压,那么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威压也就来了。中国有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物极必反”,如果一种压迫到了人民不能承受的程度,他们就势必会起来反抗。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就是在这样的威压之下发生的,一旦被置于绝境,人们就会起来反抗。他们在生命垂危的关头,发出了“等死,死国可乎”的呐喊,于是揭竿而起,应者云集。李耳老君是看到了统治者对人民无限度的威压逼迫,同时也看到了老百姓势必在不堪忍受时潜在的反抗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来,再结合下文的进一步劝慰,我本人赞成第二种解释。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对这句话的理解,解老诸家又各有各的不同。有人说,这里的“狎”是玩弄的意思,也有人说是狭小的意思,也有人说是逼迫的意思。“厌”有人说是压迫、堵塞的意思,有人说是厌恶的意思。据此,可以有几种解释。其一为:不要玩弄社会大众,不要堵塞百姓生路。其二为:不要让他们的居所狭小,也不要厌恶他们的谋生手段。其三为:不要逼迫百姓的居所,不要压迫他们的生活。对本章综合考虑,我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解释。因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所以这里李耳老先生告诫统治者,不要对老百姓无限施压,不能逼得老百姓不得安居没有活路。如果把人民逼上了绝路,那统治者受到的威胁(危险)真的就要来了。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这又是让人多有争论的八个字,所争尽在一个“厌”字上。有人说,本章节中“厌”字共出现了三次,三次的内涵前后应该是一致的,统统作“厌恶”讲,也有人说未必,可以根据语境不同含义有所区分,“夫唯不厌”的“厌”可以作压迫讲,“是以不厌”的“厌”就可以作厌恶、讨厌讲。据此对这句话就有三种解说。其一为:只有统治者不讨厌人民,人民才能不讨厌统治者。其二为:唯有不压迫人民,所以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其三为:只有不压迫,人民才感受不到被压迫。是呀,只有人民感受不到压迫,统治者才不会遭受被迫反抗的危险。我感觉第三种解释还是很能自圆其说的,也能做到本章节里“厌”字的三处出现,含义一致,都做“压迫”讲。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这段话由两句话组成。前一句话的意思为: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炫耀,自爱自重而不自以为高贵。这似乎没有太多歧义,而后一句“故去彼取此”,大家的理解就又不太一致了。有人说是舍弃“自现”“自贵”而取“自知”“自爱”,也有人认为是舍弃威压之政而取“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的“无为”“不争”之政。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圣人清楚自己的使命,但从不在老百姓面前表现功劳。圣人自爱于自己的德行,但从不自恃为高贵。他有治国平天下的盖世功劳,却心甘情愿地隐身百姓之后之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这是道最高品德,圣人效法玄德,以无为无事取天下。
  总之,这一章李耳老同志的政治论。指出了人民不惧怕统治者的威权,所以统治者用威权压迫人民,是行不通的。而且人民也会起来反抗,所以统治者用威权压迫人民是自取失败。相反,统治者不压迫人民,才是有自知之明,才是自爱之道。这里老君的真知灼见是认识到人民的无畏精神,又认识到人民的反抗力量。
  暴政必遭暴亡!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