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老子之七十三、之七十四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2-02-17 22:44:44 字数:3649
我眼里的老子之七十三
生与死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那么如何才能避死就生呢?李耳老君给出的答案是顺应天道自然。老人家在他五千言的第七十三章开篇就谈到了“杀”和“活”即死与生的因果关系。老君儿从是否顺应天道自然来谈论导致的“杀”和“活”的两种不同结果。那么下面就烦请诸君随我来看具体内容。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这里的“勇”与“敢”尽管词义相近,但还是有区别的。“勇”指勇气,侧重于意志坚定,而“敢”则是一种行为,侧重于果敢的决断。李耳老君说到了两种情况,“敢”和“不敢”。这里的“敢”对应的是李耳老君所谓的“刚强”,“不敢”对应的是李耳老君所谓的“柔弱”。很显然,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勇于表现柔弱者反而能够存活。这就是说,柔弱可以胜刚强。勇于敢者则好争,勇于不敢者则不争,好争就会不顾一切去冒险,冒险当然就会有牺牲,即“杀”;不争就是选择避让或者撤退,这样就能更好地保全自己,即“活”。“勇于敢”是一种大胆的行为,“勇于不敢”是一种智慧和谋略。“敢”并不一定是英勇,“不敢”也并不代表怯懦,选择“不敢”也要靠勇气。如果明知形势不利,寡不敌众,就要“勇于不敢”,不能冒险上阵,死打硬拼。这种“不敢”靠的是智慧,是另一种勇气和决断。所以,“勇于不敢”和“勇于敢”相比较,就更加难能可贵,就更加需要智慧。当然,李耳老君站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方面,很显然他是反对“勇于敢”,赞成“勇于不敢”的。在他看来,“勇于敢”是逆天道自然的行为,是一种主观冒进,是为了争斗得利;而“勇于不敢”是顺应天道自然的不争行为。当然,如果我们把“杀”和“活”放在现实生活中,那就有时候需要“勇于敢”,有时候需要“勇于不敢”,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一种亮剑精神,这就需要“勇于敢”;而在面对敌众我寡局面的时候,就要选择暂时退却,避其锋芒和危险,保存有生力量,这就需要“勇于不敢”。如若把“杀”和“活”放在道义的层面上去选择,在大是大非的生死考验面前,那就需要舍生忘死的“勇于敢”。你不能当懦夫,贪生怕死,变节投降,只能做烈士,慷慨赴死,杀身成仁。
这一番发散思维的议论,话题扯得有些远了,让我们还是回到李耳老君所在的顺应天道自然“频道”上来。上面李耳老君说到了勇于刚强就会丧命,勇于柔弱就会活命,那么他接着说道:“此两者,或利或害”,也就是说,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在对这句话的理解上,又出了叉股头。一种理解为:一个得利,一个受害。也就是“勇于敢则杀”受害,“勇于不敢则活”得利。这也符合李耳老头“以柔弱胜刚强”的一贯主张。另一种理解为:这两种勇的结果,利中有害,害中有利。“勇于敢”为好争,好争可得利,也因此带来杀身之祸,这是因利至害,“勇于不敢”为不争,不好争为害,因而得以存活,这是因害至利。老君有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此,这种理解也符合老君的思维逻辑。那么到底哪种理解更接近老君的本意呢?我看还是没必要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有些事的确不好说清楚,我只能无能为力地说,李耳老头自有正确答案!
上面一段言论之后,李耳老君接着发出了一句慨叹: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这里的天,不是道教的老天爷,也不是西方基督教的上帝,不是佛教的佛祖,也不是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而是自然意义上的天。上天所讨厌的,谁能知道内中缘由?因此,即便是得道的圣贤之人也难以弄清楚这些。上天自有上天的好恶,它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所以,世俗之人谁能明白它的常道呢?世俗之人只知道趋利避害,很少有人能懂得利之为害的道理。别说常人了,就是得道的圣人对此也是为难啊。天呀,这利和害的关系的确是有些复杂呢,我们不得不小心谨慎地辩证分析,不然就会成为天之所恶。这里,李耳老头尽管发出上述慨叹,只不过卖了个关子而已,对天道自然变化规律的把握,他还是胸有成竹的,你看他如是说: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自然的法则是,无需争夺却能够取胜,不用言语却能做好回应,无需召唤自然而来,安然散漫之间就能做好谋划。“不争而善胜”,当真正地达到什么都不屑去争夺的境界之时,就没有人可与之相比了,那你自然而然就是胜出者。“不言而善应”,一切尽在不言中,因为需要表达的已经在行为之中自然流露出来了,已经自然而然做出了回应,何必再用去多言多语呢?“不召而自来”,真正属于你的,不需要召唤和祈求,应该来的自然会准时悄然而至。不属于你的,你就是怎么祈求也不会向你走来,一切尽在天意,上天自有安排。“繟然而善谋”,你不必煞费苦心,自然的法则看似散漫而无绪,但就在这散漫之中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你看,自然法则发挥作用,不需要世人惯常使用的“争”“言”“召”等外在的手段,它只需要依照各种事物之间的自然内在关联,加以调节,就可以得到“善胜”“善应”“自来”和“善谋”的结果。所以,李耳老头最后深沉而洒脱地总结道: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自然广阔无边,看似宽疏却绝无一丝漏失。自然法则看似散漫,其实不然,世间一切的善恶,都逃不过天道自然的大网,他会把芸芸众生的一切作为都一网打尽。你平时感觉不到它,只是由于其太过博大,以常人的眼光根本就无法视其端倪罢了。所以人们常说:“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这就是说,人在做,天在看,你行的善,作的恶,都躲不过苍天,早晚会有回报的。
李耳老人家所讲的这种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细细读来,颇能启迪人的心灵。因此,人们呀,一定要顺应天道,不悖自然,否则,必定会遭受挫折和凶险。
我眼里的老子之七十四
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其实还是怕死的。譬如说,面对重大疾病时,绝大多数人往往会产生其危及生命的恐惧心理。但是,随着生存的外在条件发生改变,则会驱使人们改变这种怕死的正常心理状态。有的人明知贩毒会被杀头,可还是会去做,这是受到利欲的诱惑,有的人面对敌人的死亡威胁,仍然会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这是为了追求正义和真理。那么,本章李耳老人家所谓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又是因为什么呢?我们与其空谈猜测,不如结合原文来做具体的剖析,您说呢?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里的“畏”当然就是害怕的意思;“奈何”是为什么;“惧”指恐吓、吓唬。民众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恐吓他们呢?李耳老先生这样说,是不是表示那时候的老百姓都不惧怕赴死呢?还是我前面说过的,一般情况下,人们是都惧怕死亡的,既然不怕死肯定另有原因。庄子说“适来,时也;适去,顺也”,人生在世,理应享尽天赋的寿命。但在那个奴隶主专政的春秋晚期,苛政酷刑弄得民不聊生,甚至生不如死,这种情况下,谁还害怕死呢?因此老百姓就有各种不满而引起抵抗暴动,既然老百姓已经不怕死了,你再用死来恐吓他们,还起作用吗?所以李耳老人家接着说:“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若使”即倘若、假使的意思;“为奇”就是走异端、做邪恶事的意思;“得”这里表示能够、可以;“执”是捕捉、逮捕的意思。倘若民众一贯都怕死,那么对胆敢胡作非为、逆天行事的人我即可抓来杀掉,还有谁敢妄动呢?是呀,如果老百姓都怕死,那就把敢于犯上作乱的人抓起来杀掉,这样就没有人再敢妄为了,可当时的社会局面恰恰相反。那么什么情况下老百姓才怕死呢?当然是政通人和,他们可以安心生活,他们才会求生怕死。言外之意,李耳老人家就是在批评和谴责那些奴隶主贵族统治者们对老百姓的滥用杀戮政策,老百姓敢于犯上作乱,都是他们逼迫的,用这种生杀予夺的苛政酷刑来维护他们的统治是行不通的,恰恰适得其反。那么,如果有该杀的“为奇者”应该怎么办呢?李耳老人家在下文也谈到了这种情况。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这里的“司杀者”是指专管杀人的人,“代司杀者”是指代替管杀人的人。“大匠”指大工匠。“斫”指砍削木料。“希”指稀少、少有。这句话我给出的翻译是:通常杀人应该由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就像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伐一样。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伐,很少有人不会伤到手的。杀人的事是应该有专门管杀人者去杀的,那么,李耳老头强调这样的“司杀者杀”,是不是也赞成统治者应该杀人呢?这显然不是。李耳老头所说的司杀者是天道自然,人只要违背了天道常理,自然会受到天的惩罚。因为生死存亡,本来就是要符合天道自然规律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而不应该以人的主观意志生杀予夺,以主观意志剥夺别人的生存权,滥杀无辜,就是一种违背天道常理的事情。所以李耳老头认为,统治者代替天意擅自杀人,摆出一副替天行道的样子,其实不然,这就好像不知技巧而去替木匠砍斫木头一样。凡是代木匠砍斫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言外之意就是统治者奉行杀戮政策是违背天道的,违背天道杀人无异于为自己掘墓,绝没有好下场。“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这句话不仅是李耳老人家对当时的统治者们发出的警告,也包含了对统治者滥杀无辜沉痛的谴责和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