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之六十七、之六十八

我眼里的老子之六十七、之六十八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2-02-05 20:23:55      字数:5504

  我眼里的老子之六十七
  
  一提起李耳老君所谓的“道”是什么,不免让人眉头紧皱,所以善解人意的朋友,你可千万别来问我这个敏感的问题,因为没有办法用一句话两句话就能够把“道”解释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所以,你要来问我,我情愿买一本五千言送给你,由你自己来领会好了。形而上的东西有时候真是让人费解,“道”给人的感觉就是恍兮惚兮,窈兮冥兮,不知道是“有”还是“无”,是大还是小,因为你说它“有”和“大”吧,它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你说它“无”吧,它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你说它小吧,它却“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可以为天下母”,“强之为名曰大”。弄了半天,这“道”到底算个什么东西呢?李耳老人家到底是智者,他就猜到天下人也许对他所说的“道”犯嘀咕,有疑问,所以他自己就主动出来解释这个问题了。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他说: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很大,却不像任何东西。正因为它太大了,所以才不像任何东西。若像某种东西,它早就变得渺小了。这一下我们就应该明白了,道本来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是万物之母,你只要说出它的具体样子,那就是道所生的孩子了,就不是道本身了。任何具体的东西都是可以用语言描摹的,而道是无边无际的,再大、再多的东西,整个宇宙,道都可以包容进去。所以,我们只能说道就是道,“可以为天下母”,“强之为名曰大”。道就是“大”,不能再说下去了。
  所以,李耳老君开门见山就讲“道”的大。下面接着讲了他持有的三件法宝的妙用。有学者认为这二者之间没有联系,毫不接应,上面讲的“道大似不屑”显然是它章错简,认为可以移到三十四章,“故能成其大”句下。可我不这么认为,我却和另外一些学者一样,认为这上下、前后两层次是有呼应和内在联系的。李耳老君想要告诉天下人的是,对于这个不像任何东西的道,你不要去怀疑它的作用,它有三件法宝可以用于政治和军事,这个含义就应该是上下两个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李耳老君说:我有来自道的三件宝贝,一直守持而且保全它:一叫做仁慈,二叫做节俭,三叫做不敢自己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为何称“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呢?因为“慈”是爱心加同情心,这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入则守望相助,出则疾病相扶,战则危难相惜。“俭”与“损”“啬”等字在李耳老君这里大致意思相同。皆指含藏培蓄,不妄为,不奢靡,俭以治人,则民不劳;俭以治身,则精不亏。“不敢为天下先”即为谦让不争。谓圣人虽居于人民之先,却主动退避谦让,清静自正,利益面前,先人后己。你看,有了这“三位一体”的宝贝,何愁自身的道德素养不能“明德”“至善”呢?总之,“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三宝”,是李耳老君对于“道”和“德”的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总结。老君身处乱世,目击了太多的残暴征战场面,深深感觉到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宝”,因而才极力加以阐释弘扬。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里,李耳老先生又拿出了他的李氏辩证论述的法宝。你看他说,仁慈所以能够勇武,节俭收敛所以能够扩展,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才能够成为万物的首长。就连西方的洋圣人也在《圣经》中说:“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仁义大爱是勇武的根本,以仁慈为本,官兵才能上下同心,以仁义济天下,才能师出有名,正义才能勇武;因为节俭收敛,不伐其性,所以积聚了用于扩展的物质和精神力量,这是拥有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基础;因为自己谦让、退居、善下的厚德,才能负载万物,包容天下,天下归附,才能成为万物首领。这就是老君的辩证思想。李耳老君提倡“不敢为天下先”,这似乎和我们现时代倡导的要“敢为天下先”背道而驰。可当我们静心想想,二者并不矛盾。李耳老人家的“不敢为天下先”是强调的做人,现时代倡导的要“敢为天下先”是指做事,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悟出,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做人上要谦虚谨慎,先人后己;做事上要敢为天下先,勇立潮头,做时代的弄潮儿,大胆创新,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李耳老人家上面论述了秉持和保全“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宝就能成就事业,而让他惊心怵目的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呢?李耳老人家无比心酸地说:现在舍弃了仁慈只求取勇武,舍弃了俭敛只求取扩展,舍弃了退让而只求取占先,必定走向死路啊!是呀,当政者舍本逐末,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为所欲为,这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怎么会不走向死亡呢?舍弃了法宝,灭亡就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果。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最后,李耳老人家对“三宝”之首的“慈”,做了结论性的强调:仁慈用于征战就能取胜,用于防守就能坚固。上天要救助谁,就用仁慈来护卫他。是呀,以仁慈为本,从仁慈出发,具有仁慈胸怀者就是得道者,得道者多助,你以仁慈自助,同时天道也会用仁慈来帮助保护你。所以,坚守仁慈之德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到这里,人与道由“慈”来贯通统一。由此可知,这“慈”可为道家的三宝之首,乃宝中之宝。关于“慈”,不仅仅是道家就此一家,别无分店,其实,释家、儒家都强调这样的道德理念。释家强调“慈悲为怀”,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一个“仁”字就道出了慈爱的真谛。道家所倡导的政治用兵“三宝”,在儒家的店铺内,我们都能看到,而且品种更加齐全呀。如以“慈”为品牌,我们能够得出的一个有趣的结论是,这道、儒、释三家开的可是加盟连锁店呀。如果你再到欧洲和西亚、北非看一看,也有以“慈”为品牌的分店,《圣经》里就有:“追求公义仁慈的,就寻得生命、公义和荣誉。”《古兰经》里也有“慈爱动物,蒙真主的慈爱,即使宰牲也当减轻其痛苦”。你看,人家把慈爱的品牌都延伸到了一般动物的身上了呢。这样看来,这以“慈”为品牌的连锁店在亚、非、欧都有分布呀。看起来,仁慈是对人性的根本要求。
  李耳老君呀,看在我追随你这么久的份上,你不妨也把你店里的“三宝”给我个量贩价格,让我多批发一些,一部分作茶自用,可以每日在品饮之中,使心灵得到颐养滋润,另一部分不加分文利息转手推荐给亲朋好友,让我们大家都能从这“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法宝中汲取修心养性的营养,悟出做人和做事的真谛。
  
  我眼里的老子之六十八
  
  如果一个人能够遇事不急躁、不冲动,平心静气地认真思考,细心分辨客观现象,就可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反之,若在急躁冒进中想问题、做事情,往往会在不冷静中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对于这个问题,两千五百多年前李耳老先生就用对带兵打仗的相关情况,进行了透彻地论述。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真正的勇士不会杀气腾腾;善于打仗的人不用气势汹汹;神机妙算者,不必与敌交锋;善于用人者,常在谦下之中。这里的“士”,有人解释为将帅、将士,有人解释为士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低级阶层的人。南怀瑾先生说是上古政治制度下的农业社会,地方上乡里之间,十个青年之中,推选一个出来为公家做事,为大众谋福利,这个被选出的人称为“士”。古代的士是文武两方面都要学的,上古的知识分子文武兼备。若采用南怀瑾先生的说法,那么,这里的“士”就该是勇武之士了。
  “善为士者,不武”意思是:真正的武士不露杀机,不炫耀武力,没有粗暴的行为。“止戈为武”,真正的“武”是用来阻止兵戎相见的,而不是战争的工具。“善为士者”,都是慈爱人民,不忍生灵涂炭,不逞兵强之能。因为逞强者必遭天谴,所以真正的勇士会把自己的威严藏起来让人察觉不到它,收敛自己的勇武让人感觉不到它。不炫耀武力,而是以慈善作为勇武的根本,这才是真正的武。因为只有慈心才可以感动天地,才能得天地万物的相助与呵护,所以他的力量强大无比,用来战斗自然能够取胜,用来防守自然能够坚固。这样看来,那些好耀武扬威、耍威风、一脸骄横的人,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个外强中干的黑社会或者地痞流氓等末流货色而已,他们和外表谦卑、藏真功夫于内而不轻易外露的勇士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呢!
  “善战者,不怒”的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都很冷静地观察思考,从不随便发怒。《孙子兵法》上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两军对阵,不审敌我力量,不察天时地利,而轻出怒心,必有忘乎所以、轻敌冒进、轻用其锋之过。这样,则易失必胜之宝——仁慈心,而招致失道丧德。因此,善战者,不以力服人,而以德服人。心怀正气,运筹深谋,在战略上轻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必待知己知彼,条件具备,胜利在握,且是不得已而战时,则战必胜,何须要生怒呢?不仅用兵“不怒”,即使做人处世也应该如此。寻常人要做到不怒很难。即使常见的下棋娱乐,也常为一子一着而恃气相争,忿然相怒,何况遇到剧烈的利害冲突时,更易感情用事,大发怒气。真的,劝别人不生气容易,劝自己不生气就难。
  “善胜敌者,不与”的意思是:善用兵的人,从来不选择与敌人正面交锋、死打硬拼,他们懂得避其精锐和锋芒。正如孙子所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以道胜敌者,以仁德取胜。不与敌人强争,先避敌人之锋芒;不与敌人硬拼,以慈善感化敌心。树立自我必胜信心,激发自我勇气,这样就会不战而让敌人屈服。“与”字,有人解释为给人看,有人解释为对峙,也有人解释为交锋,还有人解释为给与,我认为这里引申为交锋比较合适。有德之人,都深沉稳重,不轻言,不妄动;一言一行皆伺机待时,言行皆不出道德。世俗之人,言则滔滔不绝,行则锋芒毕露。凡事惟恐人不知,到处宣扬,争胜好强,这种人办事难有大的成就和作为。
  “善用人者,为之下”的意思是:善于用人的人,必先有谦下之德,才能得到别人的诚心辅佐。善于用人的人从来不趾高气扬,他们的态度都很谦卑,懂得礼贤下士。犹如江河之处下、川流自然归之一般。领导者若高高在上,目中无人,则属下必不肯忠诚效力。好逞能者,有才能的人必不肯与其相处共事。“善用人者”,不显露其能,不自以为是。不自恃其才,虚心求教,集思广益,就能聚集众人智慧为我所用。不自夸其能,甘处于下,善用众人才智,如是,可聚天下智慧于一身,天下有何事不可成?何谋不可就?以德为重,以众人为上,礼贤下士,恭敬下属。敬人者人必敬之,贤能之人必愿为其效力。刘邦筑台拜将,得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这都是“善用人者为之下”很好的历史实例啊。你看,李耳老人家用四“善”、三“不”、一“下”说明了“不武”“不怒”的自然平和的心态,“不与”的冷静客观妙算,和“为之下”的礼贤下士的胸怀。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做人做事也是一个非常非常之好的启迪啊。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善于用人,这叫做符合天道,这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是谓不争之德”是对上面四句话的结论性总结。上文所说的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皆是“不争之德”。善为士者,不自用其武,不以武相争。不争之人,其心性涵养必深。善战者,不以怒加人,是不以怒去争;不争就可进退自如,攻防有法,运用自然。善胜敌者,不轻易与人正面交锋,不争于“与”,则韬略必精,指挥若定。善用人者,必先具备谦下之德,不和下属争地位、争荣誉、争尊崇,下属才能拥护服从,愿为其效力。这四个方面,都是在论述不争之理。不争之德,上可以合天意,下可以顺民心,处处可用善,深得“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之德,无论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必能随心应手,不争而自得,不劳而自成。其实细想想,这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该来的去不了,该去的留不住,哪一件是争来的?现实中许多现象,看似人为争取的,其实内中自有必然所在。自然规律中没有的,即使争得头破血流,也终归是枉然。本无官运去伸手,甚至以钱换权;本无财运去争抢,甚至去贪去盗,到头来必然是钱权两空。凡是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必失。得失之理,惟在一个“德”字上。所以李耳老君总结说:“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是说:不争之德,不但具有以上四德之美,又言“是谓用人”之妙。此句又深入一步,继续阐明不争之理。“用人”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德心。凡是自高自大者,都不会得人心,自高者人必远避,自大者必是孤家寡人。虽欲求用于人,而人心疏远,难以凝聚其心,其力必难为我所用。惟有不争之德,甘居人下,才能用人。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是说能行不争之道,其德符合天道。“古之极也”,是说古先圣们,虽有大德,但不自以为有德,亦不是有意为德,更不显露其德。做了大善事、大好事,天下人受益无穷,但却不知是圣人所为,更不知圣人如何而为。这种德叫“玄德”,也就是“极德”,也就是天下再没有能高过此种德行的极高之德。天以无为生成万物,圣人以无为之德养万民,这“无为”就是“不争”。天之所以为天,古圣人之所以能全其至极之理,皆是无争之德全备的必然。
  总之,该章是李耳老君借用兵之道,告诫世人做人处世之道,不可粗暴逞勇,不可急躁冒进,不可争名夺利,因为这是一条自取败亡之路!成大事者当以道德修身,深沉内敛,韬光养性。李耳老君以兵事喻不争之理,不仅揭示了交战的战略战术原则,而且寓示了世间万物万事之理及处世之道。这些道理告诫我们,要在复杂纷争的世道中学会“不争”,处下自谦,夹着尾巴做人。遇逆境时,要避免正面冲突,善以不争之德化解矛盾。在顺境中,要处处以谦下之德合人心,用人力,以“不争”而达到“争”的目的。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