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风簾翠幕柳耆卿>第五十三章 波澜不惊(一、二、三)

第五十三章 波澜不惊(一、二、三)

作品名称:风簾翠幕柳耆卿      作者:自咏诗      发布时间:2022-01-25 22:40:53      字数:5195

  一
  连着两晚,皇上在酒宴上慨叹,可惜柳永没在。
  入内都知史志聪察知皇上意,急急差人找柳永,未找到,他想到孙可久最近与柳永有来往,便亲自风风火火地赶到孙宅。
  孙可久告诉他,自己也不知道柳永在哪儿,但向史志聪出示一首《醉蓬莱》词,让他先用这词顶上,说这也是新词,皇上一定会高兴的。
  史志聪高高兴兴地回到宫内,准备呈给皇上。他却不知,就在他出去的这会儿,事情发生逆转。
  接着前面话头,皇上用罢御膳,来到御花园,心情尚很轻松。
  见清澈的夜空中有一颗星很明亮,问道:“这是颗什么星?”一旁的司天官吭吭吃吃叫不上名,嗫嚅着道:“可能是北斗星。”
  皇上有点儿不高兴:“亏你还是天官,这样一颗亮星都叫不上名字,还怎么观测天象!”
  一名内侍道:“这是南极星!南极星出,必降祥瑞。”
  那个司天官正在惶恐,对内侍却不客气,沉着脸道:“这不是南极星,南极星只在八月呈现,如今已是九月深秋,决无九月老人星出现之理。”
  皇上厌烦地斥退二人,本来还有兴致的皇上,一下子沉闷下来。
  这时陪同的翰林学士孙抃见皇上沉默不语,凑上前去禀道:“臣已将《进祔李太后赦文》起草完毕。”皇上道:“那就读给朕听。”
  孙抃在文中盛赞李太后,称这位生前从未想过会立庙受祭的妃子“为天下母,育天下之君,不逮乎九重之承颜,不及乎四海之致养,念言一致,追慕增结。”
  皇上边听边掉眼泪,他对孙抃道:“这多年来,只有卿能道出朕心中事,这是为何?”
  孙抃告诉皇上,他自幼因是庶出,兄弟们都很歧视他,经常拿他取乐,受到的照顾极少,从小孤苦伶仃。皇上听了,想到自己身世,又止不住落泪。
  书已至此,必须对当今皇上的身世有个交待了。于是有读者会说,你这不是扯淡么!可我要说,这真不是扯淡。
  也许读者会问,一个皇帝的身世还有什么可说的,无非是龙子龙孙,天授神权。这话不错,我们这位皇帝确实是真正的龙子龙孙,但他却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隐秘身世。可能有些读者也早已猜到,笔者只在这里简略说个一二。
  正因为这位皇帝在身世上的特殊经历,才可能发生本书前面提过的皇帝与太后的仪礼之争、皇帝与柳三变的谈词论道、临轩放黜、奉旨填词等许许多多故事。
  也关系着柳永一生仕途坎坷、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涯和呕心沥血填词度曲,创造宋词辉煌的人生道路。
  
  二
  四帝赵祯是真宗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前五个儿子陆续都死了。作为真宗皇帝唯一在世的儿子,他理所当然的在九岁时册立为皇太子,十三岁时登基作了皇帝。
  赵祯虽然是真宗的亲儿子不假,但他的生母却不是刘太后,他的亲生母亲是李宸妃。
  但当他知道生母是谁时,李宸妃已经死了,而他也已经二十三岁了。常言说母以子贵,可是这位可怜的母亲生前却不能与亲生儿子相认,更不要说享受特殊的待遇了。
  赵祯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此时的刘太后还是德妃,心计很深的德妃考虑到真宗老而无子,东宫虚位,而自己偏偏生不出个儿子来,她便让自己身边的一个姓李的侍儿侍寝真宗。
  庄重寡言、持重心细的李氏很得真宗的喜爱,不久果真怀孕。李氏有一次随真宗外出,头上的玉钗不小心掉落地上。真宗想到几个儿子都没了,又想到弄璋弄瓦的传说,他在心中暗暗祝告:玉钗若是完好,当为生男。命左右取来看,果然完好无损,真宗大喜,对李氏更加看重。
  站在一旁的德妃却心怀叵测,担心一旦生下龙种的李氏会危及自己的地位,自此之后始终监视着李氏,再不让她离开自己视线。直到李氏生下一子,德妃便将这个男孩据为己有。
  为皇权和国祚考虑,真宗也默许了刘娥这个女人不很光彩的做法。由于李氏生育有功,被封为二品的顺容,但是从此以后,刘德妃再也不允许李顺容单独地见到皇上。
  两年后,德妃戴上了皇后的凤冠成了刘皇后。刘皇后将男孩窃为己有,却不屑于亲自抚养照料,她的心思全用在对权力的追逐上,据有皇子只是她取得、巩固皇后地位的手段。
  于是这个抚养皇子的任务就落在杨淑妃的身上,杨淑妃倒是心甘情愿、尽心尽责。杨淑妃与刘德妃虽然同是妃子,但杨妃对德妃心服口服、言听计从。
  在宫中,幼时的赵祯称呼刘皇后大娘娘,称呼杨淑妃小娘娘。但他从未想过父皇嫔御中有个整日沉默寡言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也很少能见到她。
  直到天圣十年(即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二十六日,李顺容病故,时年四十六岁,死前一天才封为一品的宸妃。
  皇上身世的这一秘密,在皇宫内保密了二十多年,人们畏惧刘太后的权威和手段,没人敢说这件事,皇上始终被蒙在鼓里。
  这个谜直到刘太后去世,方才大白于天下。
  事实上,当时的开封城里散播着各种关于皇宫大内的流言,其中也有这则秘闻,只是惮于开封府的严厉压制,才没有酿成大波。正是因为皇上身世的这个秘密,后世小说家们才演绎出“狸猫换太子”、“包公陈州放粮救李妃”的传奇故事。
  按宋朝内宫制度,宫妃们分为五个等级:最低一等的是五品,五品中包括才人、贵人两级;美人是四品;婕妤为三品;仪容为二品,二品仪容最多,分为十六级,包括大仪、贵仪、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容、充媛;第一品的是诸妃,分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级。
  刘氏是个颇有野心和手段的女人,她于景德元年(1004年)选为美人,五年后升为修仪,不久后进为德妃,距离皇后的位子仅差一步之遥,可见真宗对她的宠爱和她的心计手段。
  按说一个女子能混到妃子的位置也就算到头了,可是上天却格外垂青这个颇有心计的女人。年纪轻轻的郭皇后竟在从幸西京的路上染病身亡,郭皇后死时年仅三十二岁。
  郭皇后的突然亡故,为刘氏打开了一扇金光灿烂的大门。病中的真宗已经离不开刘氏,他不顾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将德妃刘氏立为皇后。刘娥在两年前将龙子据为己出,当时播下的种子这时获得大丰收,真宗坚持立她为皇后不能说与此没关系。
  刘太后与皇上一同垂帘听政,随着皇上年龄越来越大,而自己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强夺他人之子这件秘密成为她心中最大的隐忧。所以,当李顺容将死之时,她还想将这事索性隐瞒到底,勉勉强强给她一个宸妃头衔,决定以寻常宫人之礼治丧。
  宰相吕夷简得到消息,觉得此事非同一般,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此时草草葬埋,早晚会石破天惊。李宸妃虽然死前一天才得到宸妃的头衔,没有皇太后这个身份,她却是货真价实的皇上生母。生前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和尊重,不意味着死后也没有资格享受皇太后的身后待遇,特别是在真相大白后。此事千千万万慎重,万万不可草率行事!
  眼瞅着刘太后越来越老,还政皇上已是指日可待。一旦皇上独掌朝纲,这件秘密迟早要被皇上知道,到那时欺瞒皇上二十多年的罪行,恐怕知道内情的人一个也跑不了,都会受到严惩,朝臣之中他肯定是第一个脱不了干系的。
  吕夷简心思缜密,早朝后找了个借口独自留下来,他向太后禀道:“太后若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倘若还关心刘氏,李宸妃的丧礼宜厚葬。”奏完后,吕夷简就走了。
  刘太后听了吕夷简这席意味深长的话,初时还不以为然,过后再想,猛然醒悟到吕夷简所说以刘氏为念的真实意思,所谓刘氏不就是自己吗?宸妃安,则刘氏安。想通这层意思,她的脊背都被冷汗浸湿了。她赶紧召吕夷简回来商议,答应在大内的皇仪殿为李宸妃治丧,以一品礼殡于洪福寺。
  说通了刘太后,吕夷简又找到入内都知大宦官罗崇勋,对他就是明确的指明具体怎么做了,他说道:“宸妃应当以皇后服饰盛殓,用水银充实棺内,不照我说的做,出事时莫怪我没有提醒。”
  
  三
  吕夷简对刘太后的忠告和对罗崇勋的警告,不久后一一得到验证。
  这个吕夷简也是进士出身,但与出身贫寒的范仲淹等人不同,他是高官子弟,其伯父吕蒙正是太宗皇帝钦点的大宋朝第一位状元,真宗朝时著名的宰相。
  范仲淹看不起吕夷简,后来吕夷简成了庆历新政改革派的对立面。吕夷简此人未见有多大能力,但其在处理李宸妃丧礼的处置上还是很恰当很有远见的,避免了一场可能祸及社稷的宫廷之乱,是应该肯定的。
  话题不想扯得太远,不过他的伯父吕蒙正有一首《命运赋》还得顺便提一提,这篇赋非常有名,还在吕蒙正在世时就传播开来,很值得后人拜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
  蛇。家鸡翼大,飞不如鸟。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
  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文章盖世,孔子尚
  困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盗跖年长,不
  是善良之辈。颜回命短,实非凶恶之徒。尧舜至圣,却
  生不肖之子。瞽叟顽呆,反生大圣之儿。张良原是布衣,
  箫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为齐国首相。孔明居
  卧草庐,能作蜀汉军师。信无缚鸡之力,封为汉朝大将。
  冯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无封。李广有射虎之威,终
  身不第。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虽弱,却有河
  山万里。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
  有先富而后贫,有先贫而后富。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
  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
  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
  得时,利运不通。
  昔时,余在洛阳,日投僧院,夜宿寒窑。布衣不能
  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
  贱也。余曰:非吾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余及第登科,
  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
  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秧,思衣则有绫罗锦缎,思
  食则有山珍海味,上人宠,下人拥,人皆仰慕,皆言余
  之贵也。余曰:非吾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盖人生在
  世,富贵不可捧,贫贱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环,终而复
  始者也。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二十九日,刘太后归天,皇上下令以太后服饰装殓。
  四月初,皇上终于得知了这个可怕的身世秘密。人们猜测,可能是由隐居十余年的皇叔燕王赵元俨最先告诉他的,这个赵元俨就是后世传说中八贤王的原型,燕王对皇上道:“陛下是宸妃所生,宸妃死以非命。”
  赵祯皇帝听到自己的出身真象后犹如五雷轰顶,一向以仁孝修身的他,连一天也没能在母亲身边尽孝,让他痛不欲生。在经历极度的震惊、激愤、痛苦后,对于母亲的死因产生极大的怀疑和愤怒。他火速派亲信内侍去查验此事,并派兵围住刘氏宗亲的府邸。
  赵祯甩下燕王,匆匆跑到殿外,也顾不上安排车轿,拦住一辆来宫内送菜的牛车,便乘坐牛车赶赴停放宸妃灵柩的洪福院。
  当棺木打开后,他看到母亲安详地躺在水银浸泡的棺中,容貌如生,服饰庄重,看不出有生前遭受虐待的痕迹。他一下子扑倒在棺木上,泪水泉涌而出,恍忽中,眼前闪现出偶然见到李顺容时她眼里流露出来的慈祥目光。
  悲痛万分、愤怒至极的皇上慢慢地冷静下来,知道皇叔燕王所听说的李宸妃是被毒死的传言不实。皇上趴在棺木上一边痛楚地想着母亲生前的凄凉,又悲哀地叹道:“人言岂能全信,大娘娘自今日起一生清白矣。”
  吕夷简此前的布局,消弭了一场刘太后死后可能爆发的宫廷大乱,不能不说颇有远见卓识。如果当初以宫人身份草草葬埋了李宸妃,此时宸妃死于非命的谣言无法澄清,这场宫廷大乱肯定发生,刘太后的身后事,她的亲族,所有知情的官员、内侍,以及刘太后重用的官员统统都会受到牵连,遭到清洗。
  吕夷简在李宸妃死后不久就被罢相,被贬到地方任职。洪福院事件发生后半年,他被召回京城重新出任宰相一职,他的远见卓识得到了回报,他为自己在关键时刻为皇上着想而沾沾自喜。
  但是有个人就没有吕夷简的这份心情了。
  李宸妃和刘太后相继故去后,皇上于明道二年(1033年)四月初七下诏,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改葬永定陵,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后改章懿)。
  晏殊受命为皇上生母李宸妃撰写《章懿太后神道碑》。
  碑文以刘太后为尊,并颂两位太后为“五岳峥嵘,昆山出玉;四溟浩渺,丽水生金。”士大夫都称赞晏殊比喻得好,文彩华丽。盖言诞育圣躬,实系章懿皇太后。只因皇上平夙以母仪事章献明肃刘太后,膺先帝拥祐之托,故此难以直书皇帝系章懿皇太后所生。
  晏殊的譬喻颇受朝中大臣的赞誉,那些有文才的馆阁之士更夸其善比也。晏殊写此碑文实在煞费苦心,皇上的生母是李太后,而刘太后是经真宗同意后收养皇上的,二十多年来皇上始终以母仪侍奉刘太后,这都是实情,却又不便对天下明言,只能在碑文中这样并颂,请皇上采纳。
  尽管朝臣们都认为这样写最好,只有皇上心中不悦,他对晏殊道:“何不直言诞育朕躬,使天下知之?”晏殊将上述想法上奏皇上。
  皇上不满道:“碑文事卿宜搁置之,你刚才说的理由小小不言,就是直言说朕为章懿太后所出,天下就会大乱?容待改之。”皇上意思很明确,这样写不妥,先放一放,等想清楚了再定。
  可能晏殊很得意自己的这篇碑文,他直截了当地打消了皇帝另当别议的念头,态度生硬地回道:“臣已将草稿焚于神寝之前了。”说白了,晏殊就是告诉皇帝,我写的没错,现在让我改,晚了,已经祭告鬼神了。
  碑文中还有一句话,更让皇上耿耿于怀,碑文称:李氏“生女一人,早卒。无子。”这句话无疑是和晏殊的解释相矛盾的,前面还可解释为,这个隐瞒了二十多年的母子关系不好明说,后面却直接否定了李太后是当今皇上的亲生母亲。这简直是错上加错,犯下了难以饶恕的罪过,让本就不满的皇帝愈加愤怒。
  加上晏殊早年依附刘太后,使得皇上虽爱晏殊之才,却始终对他抱有成见。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