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九、之六十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九、之六十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2-01-22 22:56:04      字数:6057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九
  
  我们通常好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就是解决一个问题,要抓住关键点或者部分。可有时候往往让你尴尬的是,在牵牛鼻子的时候,你搞不清楚如何牵才顺手,才对。这不,李耳老仙在他的第五十九章里开篇就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接着他围绕“啬”进行了一系列递进推理,所以这个“啬”字就该是本章的牛鼻子了,我也觉得,把“啬”字把握好,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要去牵也该先研究一下这个牛鼻子的究竟,明白了其中来龙去脉,牵起来才会顺手。一个“啬”字,基本的内涵有两重:一曰小气,该用的财物舍不得用。从这里可以衍生出爱惜、爱而不用、节省、节俭等等;二曰古同“穑”,收割庄稼。你看,一字多义,我们该按照哪个意思来解读,才能更符合原文的要求呢?为这事,让我从元旦前闹心到跨年,这不,日历刚翻过元旦一页,我就忍不住想来探究一下了。这几天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知道绝大部分研究老子五千言的人都把“啬”字当做“爱惜、节俭”来理解。当然,也有个别的学者,按照“啬”字本意来解读了一番,细细品读感觉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而我琢磨来琢磨去,还是有一种从众心理,认为按照“啬”字的衍生意“爱惜”来解读也许会更符合李耳老仙的本意,这里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了。“治人事天,莫若啬”里的“人”指老百姓;“天”有两种解释,一为身心,一为自然、上天。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治理百姓,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更重要的了。学者们提出,本章里的“啬”是李耳老人家提出的一个自身修养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概念和原则。他认为大到维护国家的统治,小到维持生命的长久,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都要从“啬”做起。如果治理百姓总是能够以爱惜为前提,就不会做出对百姓苛刻的举动,百姓就会安心,国家就会太平,就能够长治久安。如果养护身心以爱惜为前提,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就不会有任何自虐和摧残,锻炼身体和使用大脑就会注意适当、适度,做好精气的保护保养,不因过度而使之受到任何损伤。有人认为,“啬”的真谛就是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归于无为,而我的理解不是完全不用,而是对神形非常吝惜,不做对神形有损的事,注重培植根基,积蓄能量,充实生命力。如果把“啬”字扩而广之,那就是一切当爱惜,一切当节俭,一事当前,先从“啬”字出发,你就会发现,它一定会给你带来那么多惊喜,你就会懂得以前对光阴、韶华,甚至友情、爱情等的挥霍是多么让人痛惜。因此,对这个“啬”字,我们是应该好好玩味的,它会对我们做人和做事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带来改变。
  李耳老同志实乃是作文的高手,下面他扭住一个“啬”字不放,一路向前,层层递进,引导着我们,沿着他思想的路径,把“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道理阐述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段话里的“服”最多的解释为通“备”,“准备”的意思,但是我查了古代汉语字典和一些资料,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后见到一个注释,说郭店简本的“早服”为“早备”,这才算有了一个说得过去的依据。南怀瑾先生认为可以做为“服食”的服解释,他认为现代的人吃药也叫做“服药”,道家的修持方法之一叫做“服气”。所以因为“啬”,节省了精神、生命,就早早地将自己的生命功能保持住。还有一种解释为“服”的本意,就是“顺从”的意思。我本人也比较赞同这种解释。“重”这里为“厚”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数”,就是多的意思。“克”指战胜;“极”指极限、顶点;“有国”一些解释为保国,而我赞同“国家存在”的解释。“母”指根本;“柢”本义为树木的根,引申为基础;“长生久视”意为长久生存和目视,即长久的生命力。因为李耳老仙五千言本身的“玄之又玄”,所以后来的人们在研究和解读的时候,审视的角度不同,当然就会有不尽相同的释义。这里我按照个人的理解,给出这段话的解释:只有爱惜节省,才算作早顺从于道;早顺从于道叫做厚重积德;积德厚重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没有什么不能攻克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国家就可以存在了;有了存在的根本,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叫做根深基牢,正符合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道理。这里,李耳老仙反复强调的还是治国之道,他还是在劝慰统治者要节省爱惜民力民膏,积蓄保全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以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
  以上是对李耳老仙这一章的常规解读。还有把“啬”作为本意“收割庄稼”来解读李耳老仙这个五十九章的。我们不妨也写在这里,以便和老粉们共同探讨。现把该章试译如下:
  治理人民,事奉上天,没有比发展生产、储备谷物更重要的了。收割储藏谷物就是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就是积累厚德,积累厚德就没有什么不可战胜,不可战胜就没有终极,没有终极国家就可以存在,有了存在的根本,国家就可以长久。所以说,重积德使得国家根深蒂固,这才是使国家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治国之道。从这个角度解释,求得国强民富,这才是最深厚的德,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反之,在治理百姓上耍花样,一味祈求上天,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总之,李耳老人家这一章讲的是治国与养生的原则和道理。李耳老仙讲出了他不同于别人的治国养生之道,他把“啬”当作人修身养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颂扬,而不是仅指财物的爱惜,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李耳老同志认为,“啬”就是在精神上注意积蓄、养护,厚藏根基,培植力量。只要积累雄厚的德,也就接近了道,这就与圣人治国在一个层面上了。当然,也可以把“啬”解释为节俭,因为就李耳老同志而言,他十分重视“俭”德,这也是道家一贯的思想特征。李耳老先生把“俭”当作“三宝”之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啬”与“俭”当然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不过,如果有人非要强调它是一种消极、退守的政治倾向,就未免只从表面形式上看问题,有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就说到这里,我也该对自己的文字“啬”一下了。因为我怕别人说我:“真是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越让我糊涂了。”
  
  我眼里的老子之六十
  
  窗外的阳光格外灿烂,虽然这几日刚遭遇寒潮一路横扫,然而这样的阳光还是会给人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我坐在几案前,眼睛望着窗外,很快产生了想到阳光下轻快地走一走的冲动,然而脑海里正在翻腾着的李耳老先生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又把我拽回到几案前。我很快平静下来,继续思考感悟这句名言的真正内涵。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里的“烹”是指煮,也就是文火炖,是做菜煎炸炒卤炖中的一种;一个“鲜”字也是让我们浮想联翩,这里应该是鲜美的、味美的食物。可是在当今几乎是指各种海产品了,我们美其名曰“海鲜”。眼下与“鲜”字有关的最时髦的词就是“小鲜肉”,一般多指年轻英俊的男性。可本文里的“小鲜”却不是小鲜肉的意思,在古代专门指小鱼。这句名言我们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也看到各级领导者在谈理政的时候常常会加以引用。然而,就我个人来说,以前还真的没有好好考究过它的确切内涵。因此,我不得不说我们多个时候,对它的认识也仅仅是不求甚解,或似是而非。首先,李耳老君为何把治国理政这样的大事拿“烹小鲜”作比喻呢?是不是说治理大国就像小菜一碟,非常简单呢?这好像从情理上讲不通,要治理好一个大国,哪有那么容易呀?如果那么容易,那就没有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说法了。那是不是李耳老君很会做菜,尤其会“烹小鲜”呢?要不,他怎么就悟出治大国和烹小鲜有相同之处呢?有人说这里面有一个拿做菜来比喻治国理政的典故,也许是李耳老君受到了这个典故的启发,才拿“烹小鲜”以喻“治大国”的道理。典故说:夏朝末年的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穷奢极欲,昏庸残暴,惹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当时,商汤是夏朝的属国商国的国君,他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领导者。商汤看到夏桀已失民心,决心推翻夏桀的统治,并为此做了大量准备。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手下虽然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大将,但还缺少一位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栋梁之材辅佐。为此,商汤想尽办法来搜罗人才,结果成效甚微,使得他心急如焚。正在此时,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近来吃的饭菜不是淡而无味,就是咸得发苦,于是就派人询问,结果是商汤的妻子有一个陪嫁的奴隶伊尹,担任厨师之职,虽然平时也算尽职,但这些天伊尹做的饭都是忽咸忽淡的。商汤十分恼火,便派人把伊尹找来大加训斥。伊尹却不慌不忙地说:“我当然知道做饭不能太淡,也不能太咸,只有咸淡适宜、五味调和,吃起来才有味道。这几天我做的菜时淡时咸,其实是有意借此提醒大王,治国与做菜的道理是一样的,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松懈怠。只有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方能如愿以偿。”商汤听了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做饭的奴隶竟能说出这番道理深刻的话,而且还深谙治国之道。商汤略加思考,愈发觉得此人肯定很有来历,于是派人暗中了解伊尹的身世。他很快便惊喜地发现,伊尹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士,还曾做过莘国国君女儿的宫廷教师,只是由于莘国灭亡,伊尹才辗转做了商汤妻子的陪嫁奴隶。毫无疑问,这是一位胸怀大志、精通韬略的奇人。要实现推翻夏桀、建立新政权的宏伟蓝图,伊尹正是难得的栋梁之材。商汤大喜过望,当即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相。从此以后,商汤根据伊尹的建议,先是广造舆论,历数夏桀骄奢淫逸、倒行逆施的种种罪行,号召那些被夏朝统治的部族部落反叛夏朝,归顺商国;对不听规劝的葛伯族出兵讨伐,予以消灭;对夏朝的羽翼,如韦、顾、昆吾等等,则各个击破,使夏朝孤掌难鸣。同时,商汤也采纳了伊尹的统战策略,对部族中的某些人网开一面,促使他们改邪归正。这样—来,商汤美名远播,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戴。于是,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发表宣言,挥师伐夏,终于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那么,本章里李耳老君把“治大国”比喻为“烹小鲜”,二者的相同点又是什么呢?我想还是先不急着要答案,结合五千言第六十章上下文来先细致地捋一捋,也许能够找到更贴切的答案。李耳老君在这句话后面紧接着就说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所以,对“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理解还是要符合老先生“道”的要求。如果结合李耳老君的无为而治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中,老君所要表达的治国之道就很明确了,就是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
  当然,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许多学者和老粉都做了多角度的探讨,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有的人解释为: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有的人解释为: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也有的人解释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还有人解释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要特别小心,要慢一步,不能匆忙大意。这些从“烹小鲜”中得到的启发都符合情理。其实“烹小鲜”,最为讲究的是拿捏分寸,掌握火候;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正所谓急不得,也慢不得。不仅仅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对待许多事都应该有烹小鲜的态度,要有长远观点,要顺应自然,要稳得住,要拿捏好分寸,不要来回折腾。
  那么治国要拿什么作为根本呢?李耳老君在第一句话中尽管没有明确讲,但是一个“若烹小鲜”就暗示了“为无为”的道的思想要求。因此,在第二句话他就开宗明义说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这里的“莅”是“到”,有尊敬的意思;“鬼”指恶人或邪恶的势力;“神”指施威或显灵;“圣人”是指统治者。这句话就是说:用道来治理天下,邪恶的势力就不灵验了;不是邪恶的势力不灵验了,而是显灵也伤不到人了;不只是邪恶势力显灵不伤人,统治者也不伤人。李耳老君文笔也够讽刺幽默,你看他把“鬼神”和“圣人”捆绑到一起,并且用讥讽的口吻讲到“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这说明通常伤人的会有两股势力,一个是邪恶的“鬼神”势力,一个是统治者。为什么用道治理天下,鬼神和统治者就都不伤害人民了呢?因为道代表着自然正义。大道为公,无为而行。用这种静虚无为、公平正义的大道治理天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则“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统治者不需要再用宗教麻醉人民,鬼怪当然也就“其鬼不神”,无法兴风作浪了。这里就道出了为什么李耳老先生把统治者和鬼魅相提并论的原因所在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家的创始人是蔑视和否定鬼神的,他强调的是以道为本的客观自然力量。儒家的创始人孔老夫子也是对鬼神持否定态度的,他强调:“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以说中国的文化是理性文化,中国从来没有过西方或中东因宗教或者叫做彼岸价值观而进行的战争或者屠杀。
  其实,鬼神在哪里?在人心里,也就是说鬼神是人杜撰出来的。所以中国有俗话说“信则有,不信则无”。这里说说钟馗,道教俗神,专司打鬼驱邪。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神像辟邪除灾,从古至今都流传着“钟馗捉鬼”的典故传说。《历代神仙通鉴》里记载:钟馗系陕西终南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年间,赴京城应试,却因相貌丑陋而落选,愤而撞死殿阶。帝闻之,赐以红官袍安葬。到了天宝年间,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在临潼骊山偶患脾病,久治不愈,一晚梦见一相貌奇伟之大汉,捉住一小鬼,剜出其眼珠后,将其吃掉。大汉声称自己为“殿试不中进士,钟馗”,皇帝梦醒,即刻病愈。于是,唐玄宗命吴道子将梦中钟馗捉鬼情景作成一幅画,悬于宫中以避邪镇妖。
  再说说“鬼避姜三莽”的故事。有一个叫姜三莽的人,为人莽撞,心眼直。有一天,听人讲到宋定伯捉鬼卖钱的故事,很高兴地说:“我现在才知道鬼可以捆绑啊!那好,如果我一天夜里捉一个,吐唾沫使它变成羊,早晨牵到肉市上卖了,就可以够一天酒饭钱了。”于是打这以后,他天天夜里拿了绳子,带着棒子到乱坟岗,躲到废墟和坟墓旁,像狩猎的人等待狐狸兔子一样去捉鬼。可是,一连去了好几个晚上,连一个鬼影也没有见到。后来他又到人们传说常闹鬼的地方,假装醉酒,躺在那里等鬼,结果还是一个鬼也没见到。一天傍晚,他隔着林子看到很多磷火,很兴奋地跑过去:还没到那里,磷火就灭了。他很后悔地回来了。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没有收获,于是便停止捉鬼了。原来鬼欺负人,常常趁人们害怕的时候出现。三莽相信鬼可以被绑起来,心里已经觉得鬼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他的这种气焰足以使鬼屈服,所以鬼反而躲避他。你看,鬼就怕正义和不信邪的人。从另一面也说明,哪里有鬼?都是自己害怕时产生的幻觉而已。
  闲话少叙,我们接着说说这一章的结语。“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句话比较好理解,翻译过来就是:鬼怪与统治者都不伤害老百姓了,所以他们的功德恩泽就都归向了老百姓。也就是说老百姓就可以享受到“德”的恩泽了。
  一言以蔽之,李耳老人家强调的是,统治者如果能够依道治国,符合自然的公平正义就会大行天下,就使得那些潜在的邪恶势力无机可乘、无恶可作,老百姓就能安稳自在地生活。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