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七、之五十八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2-01-19 21:02:39 字数:5634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七
李耳老君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对于他所生活的春秋晚期社会政治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也当然会产生他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在他所著述的五千言著作的第五十七章,就更进一步深入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关于这一核心主张,他已经在前边的篇章里多次提到过。在第二章、第五章和第十章里,老君已将天道自然的思想,推之于人道,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第三十七章里,又对“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做了进一步的解说。那么这一章,老君从正反两方面对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阐述得更加透彻。赘言不述,言归正传。让我们走进李耳老仙的第五十七章一探究竟。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句话,我们还是需要先来搞明白几个关键字词。“正”一般认为是清静、无为之道,我认为应该是端正而不歪斜,正常而不奇异。它和“奇”字应该是相对的。“奇”指奇巧、诡秘,能够随机应变。“无事”是指不生事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而不是像有人认为的无所事事。“取”这里是赢得、获取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治理。
“以正治国”,就是要以正道来治理国家,要规规矩矩,不能耍权术,不能用手段,不能虚诈,不能作假,要用真诚的德行。当然它还有“正常”的含义,那就是不能朝令夕改、变来变去,要常态化。
“以奇用兵”,就是要用奇谋用兵,出奇制胜。《孙子兵法》曾讲:“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用兵就要出奇兵,要出其不意,趁其不备。有人会说,李耳老仙在前边的篇章里的论述,不是反对战争的吗?怎么这里又谈用兵之道呢?可以肯定地说,他老人家是反对因征伐无度,使民不聊生的不义战争的,可是反对战争并不等于李耳老仙不懂用兵之道,不等于不能拿“用兵”来和“治国”的方式方法作比较,从而更能说明取胜的路径不同。
“以无事取天下”,就是不生事端,不打扰民众,不瞎折腾,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以此来获取天下人的信任。
关于“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借鉴,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给它略作改变,变成了“以正做人,以奇做事,以无事创业”。那就是做人要正派正气正念正行,做事要斟酌兵家的权变,在千变万化中,抢占先机,不与俗同,以巧妙、新颖、独到的视角、适当的端口,准确切入,出奇制胜。创业就要无私无欲、清静无为,在赢得众人的信任基础上自然天成。
这是李耳老仙开门见山,就如何“治国”,如何“用兵”,如何“取天下”写下的断语。当然了,你不能空口说白话呀,这样说是要有根据的。正如我们所虑,李耳老仙就无事取天下给出了自己的论据。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就凭这些。凭什么呢?老君接着列举了四种情况加以论证。一是“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忌讳”本来是指不能直说直讲的事,就是禁忌,这些在中国古代,从民间到朝廷都普遍存在。譬如说皇帝的名字有那个字,那么作为臣民就不能使用或者直呼此字的。如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名字因为有一个“秀”字,所以“秀才”这个名词,就不能再用了,以后的秀才就要改称“茂才”。唐玄宗李隆基,因为这个“玄”字,以后李耳老仙五千言里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字,就统统改成了“元”字。以前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张九和李九两个人提着酒去邀请一个也叫“九”的老朋友去喝酒,碰巧此人不在家,张九和李九就告诉这位叫“九”的人的儿媳妇说,等你公爹回来了告诉他一下,就说我们二人请他去喝酒,“九”的儿媳妇就点头答应了。等老公爹回来了,儿媳妇要把这个事完整告诉他呀,可是因为公爹名字叫“九”,所以儿媳妇是不能直接说“九”和“酒”字的,而来的两个人都叫“九”,手里边提着的都是“酒”,请公爹去喝的也是“酒”,这可怎么办才能既注意避讳而又能把事说清楚呢?这位儿媳妇很是聪明伶俐,你看人家是怎么给公爹陈述此事的。“张三三,李四五,手里提着马莲醋,来请爹爹喝一壶。”三乘以三得九呀,四加五也等于九呀,因为是老朋友,公爹自然能够明白,马莲醋是酒的别称,请爹爹喝一壶,当然也是说的喝酒呀。就这样,人家一个“九”和“酒”字都没有说,就滴水不漏把问题说清楚了。高手在民间,真是有道理呀。那么这个“忌讳”在这里就被李耳老仙引申了,此处就指各种各样的政令和禁令了。天下各种政令、禁令一多,老百姓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行,无所适从,所以民众就会更加贫穷。二是“民多利器,国家滋昏”。这一句话里边的“民”,有的版本为“人”,有的版本为“朝”。“利器”有人认为是指锐利武器,也有人认为指权谋。“滋”指增添、加多;“昏”有人认为指昏暗,也有人认为昏通“混”,指混乱。所以这句话就有两种解释。其一:民间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会越混乱;其二:人的权谋越多国家就会越昏暗。从上下文的逻辑看,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但是,并不等于第一种说法没有道理,你看美国的民间可以公开买卖枪支弹药,所以美国的社会各种枪击暴力事件就不断发生,社会变得异常混乱。三是:“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这里的“伎巧”是指伎俩巧智,是玩弄虚伪奸诈,而不是指各种技艺。这里的“奇物”指邪事、怪事,而不是指新奇的物品。人的各种伪诈越多,邪恶的行为也就更多兴起。有的学者据这句话给李耳老先生戴了一顶反动没落的大帽子,说他是反对科技进步,反对人们拥有技艺,国家拥有越来越多高精尖科技产品。这样说,用一句现代的时髦话来讲,我也实在无语了,也只能说你未免有一些狭隘了。四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里的“彰”是明白、明显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法令越彰显严苛,盗贼就越多。这也说明,法令越严苛越证明问题的严重性。这里,李耳老先生列举了四种“多”的情况,这四种“多”都反映了“有事”,有事的结果造成了“民弥贫”“国家滋昏”“奇物滋起”“盗贼多有”。这也从反面说明李耳老先生上述的“以无事取天下”的断语是正确的。这是李耳老人家对国计民生的具体思考。
有了上面的论述,李耳老仙接着就托名圣人下了一个结论,当然观点的专利权还是老君本人的。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我”指圣人,也就是讲道德的统治者。“自化”是指自我化育,“自正”是自然端正,“自朴”是自然淳朴。翻译一下这句话就是:“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静定,人民就会遵纪守法;我不生事端,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总之,这一章是李耳老君对“无为”的社会政治观点的概括,针对当时社会动乱不安的现实,使他感到统治者倚仗权势、武力、肆意横行,为所欲为,造成天下“民弥贫”“国有滋昏”“奇物滋起”“盗贼多有”的混乱局面,他提出了“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治国理念,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不可能被执政者所接受,也绝对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望和幻想而已。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反复默读着李耳老人家的这句几乎尽人皆知的千古名言,陷入沉思。我在想这句名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当时,老君是经历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在怎样的心境下,经过怎样的思考,才有了这样的辩证思维,用精炼准确简明的言语,总结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变化发展规律,也想着它的思辨哲理千百年来对国人的影响。
上一章李耳老人家提出了他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政治主张,本章老人家仍然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思考和阐述着他的为政治国方略。可以想象得出,他一颗希冀天下和平安宁的古圣先贤之良苦用心。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句话里的“闷”字,有不出声或者声音不响的含义,民间形容那些不爱说话或者什么事都含混不清的人为“老闷儿”,那么“闷闷”两个相同的字叠在一起,就是一种闷声不语,或者混沌之貌,这里指宽厚包容之意;“淳淳”是一种淳厚貌;“察察”是严厉苛刻之貌;“缺缺”是狡黠之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为政宽厚包容,那么民风就淳朴厚道;如果为政严厉苛刻,那么民风就奸诈狡黠。你看,这简短的十六个字,运用对比的方法,形象深刻地陈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政方法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效果。这里想强调的是,“闷闷”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状态,李耳老仙在他的五千言第二十章里就说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通常的人都貌似精明和明察秋毫,只有我看上去昏头晕脑,沉闷不语的样子,这其实是对“闷闷”之貌的一种肯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原则是要讲的,但不能斤斤计较,要有宽宏大量的包容之心,这样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为政和做人一样道理,“暴君酷吏”型的严苛政治,会让民众无所适从,从而失去民心。当然,李耳老人家希望看到的是第一种情况,即“其政闷闷”,平时不指手画脚,强迫命令,让民众顺其天性,自然而为,这就是一种“无为”政治,那么相对的“其政察察”,平时什么事都论得很真,靠严苛的政令法令去管束,不给民众以释放天性的自由,这就是一种“有为”政治。“无为”施政的结果是民风淳朴厚道,“有为”施政的结果是民风奸诈狡黠。这看似不够认真的“闷闷”其态,却有着看似非常严苛的“察察”其状没有的好的结果。这里边就蕴藏着一个不容置疑的思辨哲理,也就是接下来李耳老人家要隆重推出的“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的相互包含与转化。我是很感兴趣继续揣摩揣摩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这句话里的“倚”为倚傍、依靠的意思;“伏”为潜伏、隐藏的意思;“其无正也”的“正”是标准、准绳的意思;“正复为奇”的“正”指端正,“奇”指怪异;“善复为妖”里的“善”为善良,“妖”为邪恶。这段话用现代汉语说就是:灾祸呀,是幸福的依身之地;幸福呀,是灾祸的藏身之所。谁知道他们变化的究竟?它们难道没有准绳?端正可变为怪异,善良可变为邪恶。人们的迷惑,由来已经很久了。
李耳老先生从“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两种施政方式中,观察到了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在同一个矛盾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李耳老仙就用“祸”和“福”这一组对立统一的事物进行形象的比喻,精准地阐明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哲学命题。他通过列举“祸”与“福”、“正”与“奇”、“善”与“妖”相互倚重、相互包含、相互转变的现象,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的认知,都不能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当下,要看本质,看长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遇到灾祸的时候不要悲观绝望,因为灾祸的尽头就是福气;在幸福之中时不要忘乎所以,因为在你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时候,也许灾祸正向你悄悄走来。“乐极生悲”,一个人做什么事都不能过了头,就算你高兴时大笑,有时候都会岔气,何况太高兴时,一股热血蓬勃涌流,引起心脑血管破裂,会要了卿卿性命。对于事物,把握分寸很重要,譬如善恶,有时候就在一念间。在战争年代,一些革命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为保守组织机密,有的宁死不屈,杀身成仁,这就是走向了永远的善,有的经不起严酷的考验,叛变投敌,这就是走向了永远的恶。西方人有一个幽默笑话,叫做“上帝和狗只有一步之遥”。你看上帝的英语单词为:God,狗的英语单词为:Dog,字母一模一样,只把字母“g”和“d”的排列顺序变了一下,至高无上的上帝就立马成了一条可怜的狗了。有时候,世事也是如此的奇妙,你千万不要忽略了一些哪怕是细微的变化。要时刻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居危思变,因为“安则危,危则变,变则通”。所以,这样的辩证思维对我们太重要了。那么,这样的祸福、正奇、善妖转变有没有规律和准绳呢?李耳老仙也是用了个疑问句式。但是,从他的字里行间告诉我们,这种变化是有准绳和规律的,那就是世上万物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它变化的条件就是到了顶点和极端。李耳老同志也在文中慨叹道,对于“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样的变化的道理,可惜的是人们长久迷惑不解啊。当然,这里说的“人之谜”,主要是说给那些“其政察察”的各级统治者听的,他们没有看到平静表面下隐伏的危机。那么,作为我们普通的人,如果能够懂得这种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理,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不就更加能够预见未来、把握大势吗?
一个好郎中,就不但能够看透病,还要能够开出治病的方子。老子找到了他那个时代社会治理的弊病,那么他能不能开出治病的方子呢?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一定有自己的治病绝招,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曜。”这句话里的“方”仍然是方正的意思;“割”这里是损害的意思;“廉”这里是棱角的意思;“刿”指用刀尖刺物,这里是刺伤的意思;“直”这里是正直、直率的意思;“肆”这里是放肆的意思;“光”这里是光亮之意;“耀”这里是耀眼、炫目之意。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因此圣人方正而不损伤别人,有棱角而不刺伤别人,直率而不放肆,光明却不炫耀。这就是李耳老仙给出的治病的良方。他看到社会矛盾激化带来的弊病,所以治病的药方就要避免激化社会矛盾,避免事物由好向坏的方面转化。当然作为“圣人”的各级统治者、管理者,是不能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的,对自己切实要做到“方”“廉”“直”“光”,这也是积极人格心态的体现,能做到这些才能算作严于律己。可是仅能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能够宽以待人。对别人要做到“不割”“不刿”“不肆”“不耀”,这就叫作外圆内方,也就是做事不能太过,一定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但对待别人要宽厚,不能刻薄,不能拿框自己的框子框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走极端,不激化矛盾,这也符合中国人做事的“中正”原则。总之,李耳老仙提出这样的解决问题的原则是在告诫统治者,要积蓄社会政治的正能量,在治国理政上,不要逞强,不要使民众受到伤害,唯有如此,才可以做到“其政闷闷”,达到“其民淳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