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五、之五十六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2-01-17 22:18:20 字数:5233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五
在李耳老人家五千言的第五十四章开篇,他就告诉我们,抱守厚德者,万物不能动摇,一心未尝间断。书接上回,那么这种蓄德深厚的人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还是接着看看李耳老人家给我们的描述吧。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蓄德深厚之人,就像初生的婴儿。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之德,他的一笑一颦,一举手一投足,都符合德行规范,不存在任何的做作和雕饰成分,也就是一种纯天然的状态。这里为什么把初生的婴儿叫“赤子”呢?大致有这么两种说法:一说是初生儿浑身红彤彤的,所以叫赤子;一说是初生儿浑身不穿衣物,一丝不挂,所以叫赤子。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根据“赤”字的含义来的,“赤”既有“红”的意思,也有“裸露”的意思,我们平时也有“赤身裸体”的说法。不但道家的李耳老同志多次拿婴儿来比喻修真养性的人,就是儒家的亚圣孟轲老先生也曾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不但中国的圣人如是说,就是西方的洋圣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你看,无论中外的先哲们,都是把赤子的德性看作与道同体的。因为一旦婴儿长成了大人,耳目为外界所诱惑,心识为成见所役使,原来的纯性至德就丧失了。
我在前边的章节里就说过,纯理论的东西不好玩,一是不好说清楚的;再者,如果单纯说理也容易生涩无味,所以李耳老先生就很擅长用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这不,为了形象表述“含德之厚”的状态,他就拿婴儿作比喻来着。接下来李耳老先生就给我们形象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这种天性自然的状态。
“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里有几个我们平时不常用到的字词需要解释一下。一个是“虿”字,蝎子的别称;一个是“虺”字,毒蛇的称呼;一个是“螫”,同蜇,也就是有毒的蜂虫用尾部有毒的针刺人或动物;一个是“攫”字,用爪子取食物;一个是“搏”字,用爪击物;一个是“牝牡”,指阴阳、雌雄、男女等,雌性为牝,雄性为牡,我们经常会看到书上说,不分牡牝,就是不分公母的意思。一个是“朘”字,指小男孩的生殖器;一个是“号”字,这里是大声哭的意思,那么与之相对的叫“泣”,就是小声哭;一个是“嗄”字,指嗓音沙哑。那么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刚出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螫咬他,恶鸟猛兽不扑抓他。筋骨柔弱但小拳头却能握得结结实实。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小鸡鸡却自然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整天放声哭而声音不嘶哑,这是气极为平和的缘故。
有的人会说,刚出生的婴儿,蜂蝎毒蛇就不螫咬他,恶鸟猛兽就不扑抓他,哪里会有的事呢?如果把他放到荒郊野外,那些狼豺虎豹不把他叼走吃掉才怪。你还别说,在中国古代就有豺狼不伤婴儿的传说。但那毕竟是传说,现在你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倒也想随声附和一下了。我老先生几岁的时候,夏季的晚上因为房子里太热,就在自家院子里的地上露天铺个席片睡觉,就很不幸被蝎子蜇过一次,疼得哭了好长时间,那哭声可真是做不到“号而不嗄”了呢。但话又说回来,我那时毕竟已经几岁了,而李耳老人家说的是初生的婴儿。初生的婴儿,父母都会把他放在室内安全的地方,而且有人看护,况且他也不会去招惹这些蛇蝎猛兽之类,哪里还能让蜂虿虺蛇螫咬,攫鸟猛兽搏击呢?所以说,不是这些蛇蝎猛兽恶鸟不去伤害他,而是伤害不到他而已。对于“握固”一词,我也想多说两句。很有意思的是,婴儿的小拳头常常是紧紧握着的,如果我们留心就会看到,他的“握固”和大人由于气愤发怒或者发誓时候的握拳是不同的。婴儿握拳时的拇指是握在掌心里的,而成人握拳一般大拇指是放在其他四指外面的。这就是婴儿不受外界影响自然而然地握拳和大人受外界影响而做出的某种回应的握拳方法的区别。
你看,到这里我们就完全清楚明白婴儿是一种什么状态了。那就是既不受外来伤害,内里又没有欲望,而且精实气和的纯实自然的状态。
上面一番夸张而又生动形象的描述以后,接下来就又到了李耳老仙对所描述现象的归纳说理,得出他的结论的时候了。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段话什么意思呢?我们一句一句来分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懂得和顺自然叫常道,懂得这种常道叫明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所谓“益生”一种解释是通过外在的人为补益企图长寿,另一种解释为对生命有益处;“祥”一种解释为吉祥,一种解释为凶兆、不祥。好了,因为对“益生”和“祥”字的理解不同,那么对这句话就有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贪生纵欲就会有灾殃;一种解释为:对生命有益叫做吉祥。如果单独看,这两种说法都能成立,也都有道理。但是如果结合上下文来看,我认为第一种解释比较合理。因为前边在描述蓄德深厚者时是从外在的毒蛇猛兽不伤害和内在的“精之至”“和之至”两个方面进行的。那么这里的“益生曰祥”和下一句的“心使气曰强”,就分别从外在的“益生”和内在的“心使气”两个方面来论述造成“祥”和“强”结果的原因。在中国,中老年人大多讲究养生,一大特点就是进补,特别是讲究的有钱人会买来许多补品,每日进补不停,近来网络上就不断曝出,一些人因为过度进补,反而使原本好端端的身体被折腾出了毛病,这就是所谓的“益生曰祥”了。“心使气曰强”即欲望支配了和气就是逞强。你看,用声色犬马之享受乃至各种进补之方法,给懒惰懈怠的身体,享受着肥甘的滋养,或者内心追逐功利而不可遏止,犹如自虐其身来获取本属身外之物的名利,这两者均是益之而损,都不符合养生之道。所以,我们没事没非的,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千万别瞎折腾。平日吃饭,汤汤水水,热热乎乎,温饱就好;素常生活,恬恬淡淡,顺其自然,健康是福。那些“甚爱”的“颜如玉”是“大费”之物,“多藏”的“黄金屋”为“厚亡”之祸,还是漠然视之为好。“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过分的强壮就趋于衰老,这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消亡。是呀,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是万古不易的常理,上述的“益生”和“心使气”都是要让自己变“壮”的表现,因此都不符合道的要求,道要求要永远保持柔弱、无为的朴、素状态,这样才不至于走向自己的反面。像这种“益生”和“心使气”的折腾,是不合乎道的行为,不合乎道就要早早完蛋了。
说到这里,意犹未尽,那就再送给同道两句箴言:
风来竹面,雁过长空。风吹过竹林,煞一下子就过去了,绝对不会停留在竹叶上。大雁飞过长空,不留一点痕迹,没有人能看出来大雁飞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心境平和;视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泊自然。
一言以蔽之,我们遇事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六
在前五十五个章节里,不知深浅说过很多话的我,看罢这一章,倒不得不变得踌躇起来。我还要往下说吗?因为,李耳老先生在他的五千言第五十六章开篇就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哪里还敢多言多语呢?唯恐说多了被定义为傻瓜呢。就连李耳老先生本人都受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嘲笑呢,如若不信,有诗为证: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我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如何自著五千文?白香山居易先生写道:爱说话的人不如有智慧者沉默,这话可是我听老子自己讲的呀,如果说老子本人是智者,为何自己还要写出五千言的书呢?当然,人家李耳老君也是在海关关长尹伊先生的强烈要求下,迫不得已才写的嘛,按照“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先生的逻辑,毕竟是写了的,没办法,这事实我老先生也要承认,不然,我今天哪还能有幸感悟李耳老仙的大作呢?可白居易嘲笑李耳老仙的这首诗,对于鄙人好像就没有什么约束力了,毕竟鄙人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智者,也从来没有认为,是能够登堂入室李耳老仙大道之人,充其量不过一枚老粉而已,所以,把看到的想到的就随口说出来,也无伤大雅。
这样的一番自我安慰,心倒坦然了许多,那么咱就还接着说说我对老仙第五十六章品读的感悟吧。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总体来看,这一章讲的是智者的修养方法及其效果。主要讲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前面的第四十二章和第五十五章讲的都是“和”,第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第五十五章讲的“知和曰常”,即以和为事物的常态。这一章接续前章,重点讲的也是“和”。这三章之间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讲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就这一章来看,文字蕴含深广,他论述的“和”,不仅仅是指向执政者,而且也包括日常人们的处事为人。他要求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沉身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阔的心胸和无所偏执的心境对待一切人和物。如此,便可以得到天下人的尊崇。孔丘老夫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是不是借鉴了李耳老仙所论述的“和”的理念呢?有心者可以仔细品味一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里“知”通“智”,“言”当然就是说话。这句话有几种解释,内涵相差不太多。一是: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二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三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四是: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能描述出来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本质。这里的知者和言者构成了对立:不言的知者是知的,而不知的言者则是无知的。这句话是老子一句名言。智慧之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之人,多无智慧。在人际交往中,老子践行“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说,圣人用无为来处理事情,用不言来施行教化,因势利导,潜移默化。这句话的内涵一是说明,道是不需要说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了;二是说明语言有它的局限性,也许说多了,甚至一说出来就变味了;三是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四是夸夸其谈者都是爱显示自己,爱张扬的人,太过张扬就不是明智之举了。智者的话一句顶庸者一万句,庸者的话一万句难顶智者一句。这就是老子的智慧:不要多说话,不要乱讲话。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塞其兑,闭其门”,在第五十二章我们已经解释过这句话,就是要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挫其锐,解其纷”,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和其光,同其尘”,意为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对“玄同”的解释,也存在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有的人认为“玄”此处也是指“道”,“玄同”的意思是:就和道一致了,或者符合道的要求了。也有的人认为“玄同”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也有的人认为所谓“玄同”就是道深远玄妙的万物大同。我比较认同第二种解释。
在老子看来,修养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够“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达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塞兑”就能堵住欲望的孔窍;“闭门”就能堵塞情欲的门径;“挫锐”就可以避免折断的危险;“解纷”就可以达到意见的统一;“和光”就可以照顾到阴阳两面;“同尘”就能沉身于尘世,不独自清高,真心面对现实。这才是达到了与玄妙的“道”齐同的境界。这也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韬光养晦的精神。
达到了玄同的境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李耳老先生总结如下: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段话的句式各句大致相同,关键是把“不可得”的意思搞清楚。“不可得”就是得不到的意思,可以引申为放下、没有。“而”在这里表修饰,没有实际含义。所以这段话就可以解释为:所以没有亲,没有疏;没有利,没有害;没有贵,没有贱,因而为天下人所尊贵。当然,对这段话还有其他解释,写在这里,以便借鉴。一说为:(对于世间万物)不要以能够得到它就亲近他,不能得到它就疏远他;不要以能够得到它以为利,不能得到它就以为害;不要以能够得到它就尊重他,不能得到就轻视他。所以说“道”的这些行为才是天下最尊贵的!另一说为:所以没法亲近他,也没法疏远他;没法给他好处,也没法损害他;没法抬高他,也没法贬低他。所以他才真正成为天下最可贵的。再一说为:因此(对待他人)不可因其对己亲近就亲近他,不可因为其与己疏远就疏远他,不可因为曾有利于己而还利于他,不可因其曾有害于己而害他,不可因为尊敬于己而尊敬他,不可因为轻贱于己而轻贱他。因此,就能够得到普天下人的爱戴。
是呀,这种“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对一切事物,一切人都能平等对待,怎么能不为天下人所尊敬呢?庄周老同志的《齐物论》阐述的道理似乎与此相同,如有兴趣不妨参读。
总之,修道的人,要严于律己不露锋芒,处世不标新立异。要以不同之妙慎独俢身;以大同之妙处世做人。以平等之心对待世间万事万物。这才是人生处世的智慧和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