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三、之五十四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三、之五十四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2-01-17 22:16:34      字数:4457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三
  
  面对着李耳老仙五千言的第五十三章,头又大了,对着原文反复思考了好长时间,又翻阅对比多家的阐释,在对内容的认知上,各家有各家的理解和解说,真有些五花八门的感觉了。我们无法分清,到底谁的阐释最符合原意,当然李耳老仙也不可能显灵现身,自我做一番最权威的阐述,因此,我能做的也只有遵从个人的理解和心灵,在众口百唇中,挑拣出最符合我的思考的说法。甚至感到都不合适的时候,个人也会在考证对比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阐释意见。当然,能否切中肯綮那就另当别论了,也望解老达人宽容,李耳老仙在天之灵见谅。
  那么接下来,你就跟我来具体品读一遭吧。
  这一章的原文是: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可就是这区区五十余字,你要是能给个标准的答案出来,我是会心悦诚服地喊你一声老师的。对于我来说,能把这段话蛮有把握地说清楚,说到位,实在是太难了。不是我想推卸理解不透、说不清楚的责任,实在是面对老仙的文字,感到迷惑不解,无能为力啊。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会把我的见解写出来,见见公婆的。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这句话里的“使”字,有人解释为“假如、假使”的,也有人解释为“让”的,我支持后者。“介然”一词,有人解释为“稍微”的,也有人解释为“顶天立地”的,我却认为这里作为“坚定不移”讲比较好。“有知”有的人解释为“感悟道理”,有的人解释为“有知识”,我的理解为“懂得、知道、明白”。“行”字,有人解释为“修行”,也有人解释为“行走”,我感觉“行走”比较好。对于这个“施”字,大部分人解释为“邪、斜行”,我查了几种字典,也没有找到这种解释。还有一位大师,把这个“施”理解为“布施”了,我的感觉这里还是作为“施行”理解比较好。不同的理解当然就会对这句话的内涵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且列举一二,大家开开眼界。第一种说法是:使我顿然领悟到一个道理:在宽阔的大道上行走,最怕的是斜行不能走成一条直线。第二种说法是: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第三种说法是:我深明自然之道而坚信不移,在大道的引导下修行,只有妄自施为才是我所害怕的。第四种说法是:要想顶天立地站住,真正的智慧是“行于大道”,做一个光明磊落正直无私于天下的人,但是要知道布施是可怕的。以上是别人的解释,而我结合本章后面的叙述,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吝冒昧写在下面:让我坚定不移地懂得,行走大道的问题,最让人担心的是如何施行。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按照大道的要求,去正确地行走,而不走偏、走邪。而那个春秋时代乃至当下,总是有一些人,不行大道、正道,而愿意走所谓的“捷径”,或者说叫邪路。所以,李耳老先生接着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这里的“夷”是“平坦”的意思。“人”字,有的人解释为“人君”,有的人解释为“老百姓”,我认为就作为“人们”理解即可。这里的“径”字,原意为“小路”,这里可以引申为“捷径、近路”,也有人直接解释为“邪径、邪路”的。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大道多么平坦,然而人们往往喜欢走近便的小路。我认为这句话既是对上面“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的解说,也是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统治者不行大道而走自己私欲的小路,甚至是邪路行为的慨叹。那么,紧接着,痛心疾首的李耳老人家就一气列举或者揭露了七种反映统治阶级上层不行大道或者叫做“非道”行为的劣迹,并痛恨得油然生骂。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这里的“朝”为朝廷之意;“除”,有的人理解为整洁,有的人理解为废弛、颓败,我赞同后者;“芜”为荒芜;“虚”为空虚;“彩”为华丽;“厌”为饱足,也有人理解为厌烦的,我本人不赞成。“盗夸”意为大盗,强盗头子,也有人理解为夸耀盗窃行为的。这里我还是用我对本句话的理解把它解释在下面:朝廷非常败坏,老百姓的田间非常荒芜,仓库也空虚无比;权贵们却服饰华丽,佩戴着锋利的宝剑,饱食丰盛的宴席,有享不尽的财物,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呀。你看,通过朝廷骄奢淫逸和老百姓凄惨状况的对比,再次印证了唐代诗人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直陈揭露之能事的诗歌。李耳老人家这种对奴隶主阶级反动统治深刻而无情的揭露和鞭挞,把他们的奴役和统治行径叫做强盗行为,把朝廷和君主叫做强盗头子,他的内心的情感无疑是在“田甚芜、仓甚虚”的老百姓一边的。有人曾说李耳老人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立场和思想,他老人家上面的这段话就是最好的辩驳,我从中看不出他有丝毫维护奴隶主统治利益的意味。如果这还不够的话,下面老夫子还有一句结论性的言语,那就是:“非道也哉!”真是背离了正道呀!这就是正义的呐喊,这就是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咒骂。这种愤恨是淤积在李耳老人家内心的、同千千万万受剥削的贫苦老百姓心心相通的一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认识,旨在言明:他们的统治是不符合大道的,是不道德的,他们的行为是一种强盗行为,那些统治者无异于强盗头子,他们居住的华美宫殿,享用的锦衣美食,以及拥有的挥霍不尽的财宝,都是从老百姓那里抢劫而来的。
  思考这一章,我突然想到了《诗经》里那篇《硕鼠》的诗篇,李耳老仙的这段深沉的咏叹和揭露,似乎和《硕鼠》诗篇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四
  
  其实,李耳老人家和诸子百家的其他人一样,提出自己的学说和主张,不是他的终极目的,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如何让他的思想观念和主张深入人心乃至发扬光大上。也就是说,要倡导用他的学说和主张来改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世界的存续状态。因为每位思想家都认为他的思想是最合理的,最适合这个世界的。按照现在的时髦话讲,都认为自己的理论能够给人们给社会带来最大的正能量。这不,李耳老仙在他的五千言第五十四章中就大力倡导人们要让道和德的观念入脑入心,抱定无为道德的观念不动摇,而且还要子子孙孙发扬光大。同时他还阐述了以德修身、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的积极效用,并提出了观察其身、其家、其乡、其邦乃至天下的德行化育方法和途径。这无疑是推广其学说主张的一段出色的论述。我们且来具体品读一二。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纯粹的理论语言是枯燥无味的,所以理论高手们在阐述自己的理论时,为了能够吸引人们阅读的兴趣,大多采取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同时采用生动活泼的叙述语言。我本人就非常喜欢马克思的许多政治宣言,因为他的语言是那么有气势、有文采,能够吸引眼球,震撼心灵。这不,李耳老头也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论述他的立道于心,坚定不拔的主张呢。
  “善建者不拔”,从字面上讲,就是善于建造的人建起来的东西是没法毁坏拔除的。因为根基太牢固了,所以没法动摇它,撼动它。那么,善于立德于心者,因道德规范深深扎根于其内心,则外物就无法动摇它、拔除它。正所谓天地不能改,鬼神不能移,阴阳不能易。
  “善抱者不脱”,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说:善于抱东西的人是不会让抱的东西脱离自己的。因为他是用心在抱,岂会让物脱身呢?深层的意思就是善于抱定道德准则者,一旦你抱定于心,则会须臾不可间断,因此何能脱离呢?
  “子孙以祭祀不辍”,这句话字面意思是说,子孙也会以此来祭祀不停止。所谓祭祀者,当然就是以庄重的仪式来缅怀先辈的恩德和功绩,并发扬光大先辈所固有的美德。这里的一个“以”字,就说明了祭祀不辍的内容,那就是根植于内心而“不拔”“不脱”的道德。因此,子子孙孙也会遵循、守持这个道德,那么就永远不会断绝。
  所以,这段话就是阐明要牢固树立道德意识,并一代代继承发扬光大。当然了,你要求人们牢固秉持道德的立场和原则,人们为什么会听你的呢?没有益处的事相信人们也不会去做。李耳老仙深明其道,接着,他就阐述了守道立德的好处。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里的“修”字,其本意为“修饰、美化”,我认为在这里作“完善”讲比较好。那么这句话既可以翻译为:以德性完善自身的,他的德性就纯真;以德性完善自家的,一家的德性就富裕;以德性完善自乡的,一乡的德性就尊崇;以德性完善自邦的,一邦的德性就丰硕;以德性完善天下的,天下的德性就伟大。这样说来,道和德的确是功德无量,作用强大,它不但可以用于自身修养,而且是治国安邦的有力武器。这里李耳老仙阐明,贯彻“道德”的原则不但可以修身,而且可以齐家、治乡、安邦、平天下。并且,道之所趋,德随之增长、普及。套用现在一句政治用语来讲,就是贯彻弘扬德性修养,意义不仅现实而且深远。
  那么,又如何来检验一身、一家、一乡、一邦乃至天下的德性完善贯彻情况呢?李耳老先生给出了自己的办法和思路。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里李耳老仙给出了办法,可是在如何吃透精神,正确理解执行上,还是会有所疑惑的。在对于“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理解上,有的人认为是以自身的德性来观察自身,以一家的德性来观察一家,以一乡的德性来观察一乡,以一邦的德性来观察一邦,以天下的德性来观察天下,这是说反观自照的方法。也有的人理解为用自身之德来观察他人之德,用一乡之德来观察他乡之德等等,这次两相比较的方法。还有人认为应该用已修之身、家、乡、邦、天下的标准来观察检验,也就是说拿是否达到了“真、余、长、丰、普”的标准来检验观察。遗憾的是,李耳老人家没有深入细致地进一步阐述,也没有宣讲人员在准确把握,深入领会他老人家原文的基础上为后人解读,我们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李耳老头给出的检验办法呢?我的理解是和第一种情况比较接近。我们仿佛看到李耳老仙用充满肯定的神情说,想要检验和观察一身、一家、一乡、一邦乃至天下的德性情况,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拿你自身现在的德行情况来看就可以知道你的自身了,拿你一家现在的德行情况来看就可以知道一家了,拿你一乡现在的德行情况来看就可以知道一乡了,拿你一邦现在的德性情况来看就可以知道一邦了,拿天下现在的德性情况来看就可以知道天下了。
  到这里,李耳老仙满为自信地说道:“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用现在的话说: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是这样的呢?就是靠这个方法。李耳老仙那个时候,也许是自问自答地说,你要问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就来告诉你,没有别的,我就是用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办法而已。
  本章说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使人不禁想起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谓“八条目”。这也是从一身讲到天下。但是道家与儒家在修身问题上存在着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在如何修身的方法上,道家的认识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的自然发展;而儒家则是有目的性地去执行。也就是说道家是用自然的方法,儒家则用自持的方法,这是儒、道之间的不同之处。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