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一、之五十二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2-01-15 21:18:00 字数:4396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一
眼睛望着远方,而心却在想这面前的世界。天上掠过鸟影,远近分布着高高矮矮的树木草丛,这世间万物又是怎样产生、生长、发育、成熟的呢?当然,科学的解释是早有答案的,可是在我的脑海萦绕的却是李耳老先生五千言第五十一章的字句。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是李耳老仙给出的万物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万物的形成发展有四个阶段:首先,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道”是万物生成的唯一动力源,这就是所谓的“道生之”。其次,万物生出之后各自得到了自己的本性,他们通过自己的本性维护自己的存在,这种本性就是“德性”,就是一物不同于他物的特质。这里的“德”就是“道”的呈现,因为“道”本身是无形无声无味的,它通过“德”呈现出来,这也就是“道”为本体;而“德”是它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德”养育“道”所生之物,这个过程就是“德蓄之”。“蓄”在这里作蓄养、养育讲。再次,有自己的本性后,还要有一定的形体,才能够成物,形体形成的阶段就是“物形之”。最后,有了形状的物体,还只是幼苗,需要依靠外部环境对它施加积极的影响,譬如:阳光、空气、养分等,它才能够壮大成长起来,这个过程就是“势成之”。你看这个过程,“道”就像一粒种子,“德”使它发芽,呈现出生机,然后破土舒展成形,再经过阳光、水分、肥力的作用,这个物就可以长大成熟了。在这个过程中,无疑,“道”和“德”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没有“道”万物就无从生,没有“德”万物就失去了本性,因此说,“道”和“德”就像产生万物的父母。作为子女的万物,谁又能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呢?
这里,对于“道”和“德”的关系,有的学者说他们就是全和分、体和用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差异。“道”是全,“德”是分,“道”和“德”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德”是“道”进入物内的部分。而我则以为,“道”和“德”还是有区别的,“道”应该是产生万物的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出的无差别的(混一的)因子,单有“道”,万物还显示不出各自的本性,而“德”是“道”在万物中的呈现(表现形式),它让万物有了各自的本性,也就是万物在特质上的差异性。应该说,不同的物就有不同的“德”,只是“德”因循了“道”的本质特性,即本章下面谈到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特性。“道”和“德”的区别,应该是“隐”(混一性)和“显”(个体本性)的区别,“体”和“用”的区别。“道”是不分层次的,如果“道”和“德”只是简单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我们就不能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的“莫之命”是不施加命令的意思,“常自然”是始终或一直顺应自然的意思。这句话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道之所以尊崇,德之所以高贵,在于它不发号施令而始终顺应自然。万变不离其宗,李耳老人家上面的论述都是铺垫,重点是为了阐明道和德尊贵的根源就在于“无为”,也就是不发号施令而始终顺应自然(物之天性)。李耳老仙的道家学说不像一些宗教学说,没有上帝或神的意志,道和德生养万物,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完全是建立在一种自在自为的自然的状态,这种唯物主义的思想,不得不说,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是非常先进的。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这句话里的“长”是成长的意思;“育”是发育的意思;这里的“亭”是成的意思,也有人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为均匀、协调的意思。他们认为,在自然界中,各物种的生存能力是不受偏袒、机会均等的,其能否发展壮大,在于该物种的自身潜能和对环境阻力的抵抗力量。这里的“毒”是熟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是遏制、侵害的意思。他们认为在生物圈中,一物种的生长壮大是建立在对另一物种的遏制、侵害基础之上的,其遏制程度又受着环境阻力的制约。这里的“养”是抚养的意思,“覆”是保护的意思。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所以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让它们生长发育;让它们壮大成熟;抚养呵护它们。李耳老仙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来赞美道和德对万物就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在万物从产生、发展到壮大的整个过程中,倾注了厚重的爱和温暖的情,然而这种情和爱却没有丝毫的私心和功利。所以,李耳老人家接着给出结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里的“有”是占有的意思,“恃”是凭仗的意思,“宰”是把持、主宰的意思。“玄德”是上德,深妙的德,这种德是“有德而不知其主也”(王弼语)。这句话可以翻译为:生成万物而不占有,扶持万物而不邀功,主导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高尚玄妙无私的大德啊。有人说最后这十六个字和第十章的最后是重复的,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是李耳老仙在文章写到动情处,对“道”和“德”的高尚无私品质的再次讴歌,也就是一种同义反复。
有人认为这一章是李耳老仙的生态系统论,讴歌了大自然的无为之德,老子的道德思想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作为老粉的你又如何认为呢?
我眼里的老子之五十二
尽管季节已经入冬,但是从物候看,真正的冬天似乎还没有到来。很久没有下雨,北风微弱,雾霾转土重来。我于是把自己关在室内,泡了一杯茶放在案头,于宁静中又把李耳老人家的五千言请了出来。在反复品读着他的第五十二章的字句,脑子里又开始思考人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来认识天下万事万物的问题。两千多年前,老聃先生就以其智慧阐述了他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问题,我们不妨具体来探究一下。
李耳老先生首先阐述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里的:“有始”是先于天地的初始。始,起始,源起。“以为”是把……当作。“天下母”是产生天下的母体,亦即天下的根本,就是李耳老头所谓的“道”。他在前边的第二十五章说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既”是已经,在……之后。“得”这里是“把握、掌握”的意思。“其”,代词,前一个指代“天下万物”,后一个指“道”。“其子”就是道之子,即天下万物。“复守”即又坚守、操持。“没身”:终身。“殆”:危险。是呀,天下有初始,也就是有源头,这个源头和初始,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天下的母体或者根本。得到了它的“母”,即根本,当然就可以知晓它的“子”,即具体事物的特性。我们从遗传学的角度来分析,也是讲得通的,孩子一般像父母,所以,知晓了母亲长啥样,当然就知晓了它的孩子的大致面貌。了解了孩子的特性,即知晓具体事物的特性,再把握住它的母体,即坚守住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出现差错了。这里李耳老先生告诉我们,要认识事物,就首先要追根求源,当我们把握住了事物最本质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认识和区分万事万物的现象,了解他们的特性。我们在充分区分和认识万事万物的同时,要牢牢守住根本,这样才不会舍本逐末,才可以抓住核心和坚持原则,居中守正,始终不偏离轨道,哪里还能有什么危险呢?这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你抓住了根本的东西,当然就可以提纲挈领了。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李耳老人家对认识事物的真知灼见了。
接下来,他老人家又说道:“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这里的“塞”是堵住、堵塞。“其”为不确指代词,它、它们。“兑”《说文》:兑,说也。研究过《周易》的都知道,兑卦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八卦之一,八卦应用到人体上,各代表一个部位,即乾为首、离为目、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艮为手、坤为腹,《易·说卦》:“兑为口。”口,言之所由出,故“兑”为“说”的本义。门,出入之口。“勤”大部分人理解为:辛劳,辛苦,劳碌。结合下句的“终身不救”,我同意这里的“勤”通“瘽”,为“病”的意思。“开”为打开。“济”为帮助。“事”,用作动词,为行事、做事。“救”为挽救、救治。你看,这句话的表面含义就是:你只要关闭出入口,不和外部接触,就终身不病,你要是敞开出入口,靠外在的帮助来做事,那一定终身无可救药。这种说法也是非常符合现实的。就拿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说。我们中国采取了严格的“塞其兑,闭其门”,也就是戴口罩和足不出户,居家隔离的措施,中国的疫情很快得到了较为彻底的控制,达到了“终身不勤”的效果。反观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他们却“开其兑,济其事”,也就是不强制人们戴口罩,甚至实行所谓集体免疫的措施,美国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到了失控的状态,每天确诊人数达到十多万甚至几十万人,死亡人数也急剧增加,真是到了“终身不救”,也就是无可救药的地步。这样的东西方在面对人类灾难时的态度和采取的应对方法,似乎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李耳老人家就预料到了。我们中华民族靠我们的东方智慧,取得了战胜疫情的胜利。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呢?地球人都知道,这里的伯仲就不用再分了吧?
当然,李耳老人家的真意还更深入。他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是要人们堵塞情欲的孔道,关闭情欲的大门,使得情欲无从产生,而能保持心灵的宁静,这样终身都不会有忧患;而一旦开启情欲的孔道,助长情欲的产生,那终身都不可救药。人有了欲望就会为欲望争斗,甚至铤而走险。君不见许多贪腐的官员,当初也曾经勤政廉政过,后来经不起外在的各种声色犬马的诱惑,因此才舍去本真,去追逐欲望,误入歧途,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所以,贪欲会迷失自我,人们要懂得自警自省,像孔老夫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李耳老人家最后强调:“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这里的“见”,有的人理解为发现、察见;有的人理解这里应该读:xiàn,即:表现、显现的意思,我倾向于后者。“见小”与后一句的“守柔”都是主观能动表现出来的态势。何谓“见小”?就是俗话说的“不显山不露水”。“见小”与“守柔”角度是一致的,都是自身外在的表现,而不是对外物如何,如果以“见”为“jiàn”,“小”就成了身外之物了,体现不出本身。“用”为使用,保持着。“其”为自己的,指“道”。“光”是光亮,比喻道的能量。“复归”为又恢复。“明”为明亮。“遗”,为动用法,为……留下。“身”,自身。“殃”,灾祸,灾难。“袭”,承袭,“常”,永恒不变的道理,即“常道”。这句话用我自己的理解可以解释为:呈现出微小才叫明智,保持着柔弱才叫刚强。保持着自己的光,回复自己本来的明亮,这样就不会给自己留下灾祸,这叫做因循常道。
李耳老人家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把握原则。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但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则将会离失自我。在认识活动中,要除去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面对着李耳老人家的认识论忠告,我们不能自作聪明,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内蓄、收敛,否则就是很危险的事情,就会给自身带来灾祸。“无欲而刚”,我们还是在修身上多下功夫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