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 之三十九

我眼里的老子 之三十九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1-12-30 12:13:15      字数:3645

  我眼里的老子之三十九
  
  李耳老人家啊,你著作的每个章节都是这么地让人揣摩不透或拿捏不准,我本来就不富裕的头顶,为思量你“玄之又玄”的著作,又脱落下不知几许珍贵如金的发丝,真是心疼死个人。也难怪有人说儒家浅,佛家稳,道家太难了,并且韩昌黎也在他《原道》一文中指责你,当然,我尽管私下也对你著作的“玄”有些小意见,可对他的指责,我还是不认可的,感觉简直有些简单和武断了。我知道,韩昌黎有他的私心,那就是在为他所在的儒家说话,对那时候天下人兴起的道家热,心里有些羡慕嫉妒。
  我是喜爱你的,这是真心话。所以这几日,我一切不管不顾,只躲在自己的小书房里,一面听着由夏转秋,在急、缓中不断变换着的雨声,一面反复在研读您的五千言著作第三十九章,真是到了“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程度。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对这三段文字,我没有一目了然的真本事,也就只能本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点一点啃下去,兴许可以能够弄明白个子丑寅卯来。那就先看第一段。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看到这段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每句话里都有“得一”一词,也就是说如果把“得一”弄明白了,这一段话就好理解了。李耳老仙呀,可就是因为你老人家这一个词挡住了我前行的车轮,竟然让我几天没能挪动半步呢!为什么能“得一”天就可以清,地就可以宁,神就可以灵,谷就可以盈,万物就可以生,侯王就可以正呢?这个“一”也太牛太厉害了,“天地神仙,十方万灵”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问题就在这一问上,不去深究倒还罢了,这一深究让我马上不知所措。学者们对“一”的理解多有不同,各执一词,争来吵去,让我们一无所知的“小白”如何定夺?可冷静下来想,不论如何,自己也要有个认知呀,不能独树一帜,但在现有的说法中,赞成哪个,反对哪个,最起码要有个立场吧,于是乎我查资料,寻名家,反复比较和思考,来一点一点加深自己的认知。每有一点收获,我都忍不住欣欣然自喜,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对“一”的理解,目前我收集到的观点大概有这几种。
  A说:“一”就是“道”,是“道”的别名。理由呢?没有解释,只是说李耳老仙一直把“一”代表道,如第十四章中的“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二十二章中的“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两句话中的“一”都指代“道”。
  B说:“一”不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啊,“一”为道之子,如果说“一”是道,那不就成了道生道了吗?“一”就是道生的,“一”就是一,一是数之最小者,“得一”就是体悟到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由小到多,由弱到强,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
  A又说:道生道怎么了?我看就可以看作道生自身(这观点是一位现代哲学大家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中说的)。
  于是,A观点和B观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这时候,C出来说话了。“一”就是无为、一德、道之子也。宇宙万物的统一源头始基。如果从宇宙的全息统一角度讲,大道是本源,宇宙整体乃宇宙统一生化场、全息统一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道之德,是真德、全德、大德、朴德。这是德的真实涵义。C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即道之德。
  那么到底应该赞同哪种观点呢?李耳老仙呀,我循着你的著作轨迹思考再四,又认真研究本章的逻辑结构,感觉“一”在本章指代“道”还是有些道理的。请你老人家允许我把看法说在这里,不对之处,请您老在仙界斧正或海涵。
  我们知道,李耳老仙在他的五千言著作的首篇就讲到了“道”有“无”和“有”两种状态。“无”是道的无形质的隐态,“有”是道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之间的状态,而从“无”到“有”也就架起了“道”和这个世界密切联系的桥梁。这里,如果我们可以把“无”看作无极的状态,把“有”看作太极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一”看作道从无极向太极转化的混沌一体的初始状态。也就是无极生太极。这也是从“无”到“有”的运动过程。有了这个混沌“一”体的太极,就有了继生万物的肇始和开端。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作为“道”的“有”的状态。也就是说,“一”可以代指“道”。那么,本段里的“得一”就可以理解为“得道”,或循道而为。还有,这段话里的“昔”是从前、过去、以往的意思,当然也还有人说是“无极”的意思。这里的“神”是天地人万物的灵性和本性,而不是神仙的意思。好了,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把对这一段话的理解说出来了。
  古来凡是得到道这个“一”的: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神得“一”而灵妙;河谷得“一”而充盈;万物得“一”而生生不息;诸侯君王得“一”而成为天下的首领。各位老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有这么大的神通的也只能“惟道是从”了。
  得道如此,那么不按照“道”行事呢?接下来的一段论述,就告诉你可怕的结果了。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这段话里的“其致之”是什么意思呢?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先,是从段落的划分上,有的版本,把“其致之”划到了第一段,放在“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的后边,意思为:他们都达到了目的。还有的版本,不但把“其致之”放在第一段话末,而且改成了“其致之,一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他们达到了目的,都是因为“得一”的作用。这种说法也都有各自的道理,作为我们研究李耳老仙五千言著作的参考吧。最后,要说的就是把“其致之也”放在该章第二段的段首,在这里“其”可理解为若、如果,“致”可理解为推及。这段话里,几乎每句话都有“无以”这个词,我考虑它在这里作为“不能、没有(办法)”来理解比较好。那么这段话我们就可以解释为:推而言之,天如果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要崩裂;地如果不能保持宁静,恐怕就要陷塌;神如果不能保持灵妙,恐怕就要消失:河谷如果不能保持盈满,恐怕就要涸竭;万物如果不能保持生长,恐怕就要灭绝;侯王如果不能保持首领的地位,恐怕就会亡国。
  这第一段和第二段从正反两面,阐述了“道”发挥作用的普遍性和极端重要性。到了这里,如果我们细心查看思考,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两段的最后一句都落脚到了“侯王”的身上。列举的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前五种都是自然现象,只有侯王涉及到了人。因此,我们可不可以认为,李耳老先生从正到反说来论去,还是由物推及人,重点还是在治理邦国的侯王如何施政上。万事万物以道行事,就可以归其本性,达到目的;若失去了“道”,则会身毁政息,万劫不复。这无一不是对侯王要“得一”守道的告诫。
  那么,侯王要尊道,应该如何做呢?李耳老仙接下来就给出了自己的说法。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段话里的几个重点词汇。“孤、寡、不榖”这都是诸侯君王们对自己的谦称。不榖,榖通谷,不榖就是“五谷不分”,不认识谷物,引申为没有见识。“琭琭”形容玉石的华美,“珞珞”本意形容石块的坚硬,但常用于璎珞一词,表示一种玉石类的颈部饰品。对于这段话的理解,除了“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一句外,前边各句话的意思大家大体还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先来说说大家理解不一致的地方。“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大部分人都解释为:因此不愿意如玉一般华美,而宁可像石块一样坚实朴质。可是,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结构,它显然是顺承前边语句的结语。而且这句话在“琭琭如玉”和“珞珞如石”两词之间也没有表示转折的词。我的一孔之见是,这句话不存在前后比较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所以不愿意晶莹华美像宝玉,奇异坚实如佩石”。我这样的说法不知道能不能自圆其说。至于在上界的李耳老仙对我的理解会做何反应,那就更不得而知了。那么下面我就大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对这整段话解释一下。
  所以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为这个道理,侯王才自己谦称为“孤”“寡”“不榖”。这不就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须夸誉的。因此,(人君)不想如宝玉一般华美,如璎珞一样奇异。
  这最后一段,上来就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乍一看似乎很突兀,和前边两段好像不搭茬,可是当你抓住关键词:侯王与道,这一切就顺溜了,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段说“侯王”得道的结果是“为天下正”,第二段是说“侯王”若不守道其结果是“将恐蹶”,第三段是说侯王要按照“道”处下、谦卑、无为、质朴的本质特性低调为政,而不追求赞誉和浮华,唯如此,才符合高贵以低贱为根本的原则。
  这一章节,李耳老人家虽说是意在劝诲为政者,实含有爱民之深意呀,老粉们请深思之!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