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眼里的老子>我眼里的老子之十一、之十二

我眼里的老子之十一、之十二

作品名称:我眼里的老子      作者:沧海云帆      发布时间:2021-11-30 15:58:57      字数:3907

  我眼里的老子之十一
  
  时令已近中秋,透着凉意的微风从窗户吹进房间,给我周身平添了几分舒适。我随手取过放在书桌上的老子的著作,翻阅起来。当读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一句,才突然感觉到属于我的这个用钢筋水泥筑起的空间的作用。没有它,我就没有了遮风避雨的处所,它对我实在太重要。由此,我也思考起“有”和“无”的关系来。我需要的房子,这个实体就是“有”呀,我用的是房子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无”呀。房子的价值,就在于这个我能利用的空间的“无”上。那么“有”和“无”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有”的存在,其中的“无”就没有了“为用”的依托;没有其中“无”的使用价值,“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于是,我就想仔细探究一番李耳老先生对本章的阐述。且让我把本章节的语句写在下面: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可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可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可以看出,李耳老先生本章节主要是论述“有”和“无”的关系。我们还记得,在《老子》开篇的第一章里,不是已经讲了“有”和“无”的关系吗?“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细一探究,这里的“有”和“无”和第一章里的“有”和“无”,不是一个概念。第一章里的“有”和“无”,是李耳老先生站在道的本体的高度来谈论“有”和“无”,“有”和“无”是道的两极。而本章节里的“有”和“无”是讨论的物质实体的“有”和“无”,属于实有的现象界的东西。这里的“有”是指实实在在的可以触摸到的物质实体,这里的“无”是指物质实体的中空部分。我们区分开了他们的不同之处,再回过头来探讨本章的意蕴,就清晰多了。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本句话里的“幅”,为车轮上链接轴心和车圈的木条。“毂”,就是车轮中心的圆圈,供车轴从中穿过。据说古时候的车轮有三十根辐条组成,是取法于每月的天数。该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三十根车的辐条共同以车毂为支点,就是利用了车毂的中空,使车轴穿过,才能起到车轮转动的作用。是呀,如果没有这个车毂中间的空无,也就无法让车轴插入,车轮转动。这里用到的就是轮毂中间的那个“空”,也就是“无”的部分。当然了,中间的空是以轮毂的圆圈的“有”为基础的,如果轮毂圆圈的“有”不存在,那么它里边的“空”的部分也就无从谈起。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为和、揉的意思。“埴”为黏土。这句话可解释为:揉和黏土烧制成陶器,正是因为把陶器做成中空之形,它才有了盛装物品的功用。是呀,有了器皿中间的空无部分,才可以盛放东西。如果弄成个实心的,那就是只有“有”而没有“无”,那它也就一无可用了。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该句子里的“户牖”是门窗的意思。这句话我的解释为: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房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子居住的功用。同样是依托屋墙的“有”,而用凿窗以采光,开门而通行的房间里的“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上边的三句话,李耳老先生为了说明他的道理,举了三个生活现实中的例子,予深奥于浅显,让我们从实例中明白了“有”和“无”的关系。这一句就是对上面三个例子进行抽象的理论总结了。所以“有”是给人们提供物质便利,“无”才是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老子为什么要在这里又说起“有”和“无”的事呢?因为老子看到当时的人们大都重视各种实有,认为他们有作用,而普遍忽视各种空无,未留心他们有什么作用。所以老子说,“有”这些器物,给人们提供了便利,而一切器物的用处又全在于“无”。是呀,不特有这些个器物,就拿中国的国画艺术来说,线条这个“有”勾勒出了物体的形状,真正体现艺术效果的正是它的空无部分。花草虫鱼、山川河流莫不如此。书法也讲究中空、留白,中空、留白就是“无”,正是这种中空、留白,使书法产生了无穷的艺术效果。文学作品也是如此,中国的古典诗词就很讲究意境,而这些所谓的意境又是文字以外的东西,或者说是文字的延伸,靠我们的想象来形成。正是这种文字以外的“空无”部分的意境,产生了美的文学效果。从这里我也可以臆想推测一回:中国的文学艺术大抵是受中国哲学思想影响的。中国的文学艺术讲究含蓄美,这“含蓄”某种意义上就是“无”的妙用。再拿中国画和西洋画作比较,中国画是靠线条内的空无部分来体现艺术效果,而西洋的油画,就是靠“有”来体现艺术效果。油画是色彩的堆砌,是色块的艺术。
  一言以蔽之,李耳老先生还是假物以言道呀,他还是要说明大道是无形无象的,而天地万物均有道生,可见无形无象的大道,真是妙用无穷。一切尽在不言中,“无”的妙用,你懂的。
  
  我眼里的老子之十二
  
  我不喜爱到色彩缤纷的景区去游走,总感觉那嘈杂和人头攒动破坏了对景致的观赏心情。(不知道可以不可以算作对五色不太感兴趣?)但是,如果是一个人能够悠闲地、无拘无束地到一些景色优美的地方去走一走,也还是挺赏心悦目的。我五音不全,所以没有去过歌厅嚎过歌,也不喜爱去听什么阵容奢华的音乐会。(能不能算作对五音的天然不接受?)然而,如果有轻松曼妙的曲子,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中欣赏,也还是为我所乐为的。欢快清新的晨曲,舒缓优美的小夜曲都为我所接受和喜爱。我不喜爱去高档饭店去吃丰盛的大餐(其实也没有机会,这只能算作对五味的无可奈何吧?)我倒喜爱一二好友,弄两碟素菜,一壶老酒,临风凭月作开心畅谈。总之,我喜爱在宁静的氛围和心绪下生活。我更喜爱一个人独处,可以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如果归类的话,我可自作主张地把自己归在宅男之列。我知道,我这番心迹表白,不会赢得李耳老仙的赞许,因为这毕竟和他的倡导还有太大的差距。或者说,我只不过不是个对五色、五音、五味嗜好的明目张胆之徒而已。你看,他老人家是这样描述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里,且让我们逐句看来。
  “五色令人目盲”。这里的“五色”,即青、赤、黄、白、黑。此处指色彩多样。不是说色彩一多就让人眼睛瞎了。“目盲”,有人解释为眼睛功能下降,有人说喻眼花缭乱。在此语境下,我比较赞同后者。我把这句话解释为: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
  “五音令人耳聋”。“五音”,为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节,即宫、商、角、徵、羽。此处指多种音乐。不是多种音乐就让人耳朵聋了,“耳聋”,不是听不见,而是说听觉不清。现实中,如果五种音乐同时在你耳边放,那不就乱套了吗?不就成了分不开瓣的混杂之音了吗?此句话可解释为:纷杂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
  “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不是说滋味多种就令人口感很爽。“口爽”有人解释为舒适、畅快。有人解释为一种口病,引申为伤亡、或缺失。依据“目盲”“耳聋”的含义,我倾向于第二种解释。该句话我把它解释为:混杂的味道使人口感不清。我们也常常用“五味杂陈”来形容说不清的滋味。
  行文至此,我还想赘述一下“五色”“五音”“五味”。古人根据五行的划分,认为与之相对应的,原始的颜色、音节、味道有五种,这些论述在多种中国古代的典籍里有涉猎,尤其中国古典的医理著作《黄帝内经》阐述最为详尽。我列举如下,如有不当,请方家指正。
  五行之木对应的色为青,对应的音为角,对应的味为酸。
  五行之火对应的色为赤,对应的音为徵,对应的味为苦。
  五行之土对应的色为黄,对应的音为宫,对应的味为甘。
  五行之金对应的色为白,对应的音为商,对应的味为辛。
  五行之水对应的色为黑,对应的音为羽,对应的味为咸。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李耳老先生为何在言及色、音、味时,都冠以“五”了。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奔跑;田猎,即打猎,意即纵情玩乐;“心发狂”,即使人内心放荡而不能自己。该句话可解释为:纵马狩猎使人内心狂荡。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行妨,即伤害操行。这句话可解释为:珍贵的财物使人操行损坏。在第三章里,李耳老先生就提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对本章里的该句话也是一个印证,民因难得之货而行偷盗之举,很显然是因为个人的操行出了问题。
  以上,李耳老先生一口气列举了五种现象,都是在强调外物对一个人的干扰和负面影响,下面的一句话,就给出了他老人家想要得出的结论。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腹”,这里指代内在;“目”,这里指代外在的色、音、味、田猎、宝物等各种诱惑。“去彼”,即摒弃对外在的声色犬马的追求,“取此”,即保持纯真无邪的内心。因此,该句话就不难理解:因此有道之人只求内在的恬静,而不逐声色之娱,所以舍弃那些物欲的诱惑,而只求宁静恬淡的无欲生活。
  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词语,叫做“玩物丧志”。就是说醉心于玩赏所嗜好的东西,从而消磨掉了志气。这和李耳老先生所强调的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外面的感官刺激很容易让人沉醉其中,所以李耳老先生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劝导有道之人要固守内心的纯真宁静,而不为外物所迷、所惑、所役。
  我不是什么好汉,没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气,可是我这里还是想为李耳老先生说几句公道话。关于本章的阐述,有人批评他用不看、不听、不为的态度绕开矛盾,说他强调“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是禁绝感官对纷繁多样的物质世界的欲求。我不知道在仙界的李耳老先生是否接受这样的批评?我倒觉得,如果按照后人的思考和逻辑给他上纲上线,是曲解了他的本意。他只是劝诫人们不要过度追求感官刺激,一味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如使心灵搅扰不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志向。
  是呀,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逸荡漩涡中,就越是流连忘返,心灵也会日益空虚。君不见今日欲望都市里的生活,芸芸众生,许多只追求动物性的满足和发泄,灵性的斫伤到了骇人的地步,读了李耳老先生的描述,令人不得不感慨系之!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