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银溪沟的旅游开发
作品名称:乡村扶贫 作者:郑安怀 发布时间:2021-10-12 07:48:31 字数:3659
县旅游局局长李平,四十多岁,大学毕业,以前在县政府机关工作,洛西县成立旅游局,李平从众多竟聘者中间脱颖而出,任局长。在任第一届,成功开发县境内道教盛地——老君山景区,使老君山成为国家4A级景区。工作有魄力,思路与全国发展形势合辙,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第二届选举,便获连任。
走进银溪沟,李局长首先欣赏的是泉水。清澈的溪流,干净的河床,时而聚水成潭,潭里游鱼畅游。时而跌落成瀑,訇訇回响。入葛藤峡,峡谷两岸,危崖耸立,其上古腾盘绕,其下泉水叮咚。李局长掬一捧清泉入口,大声赞叹:“好清甜的泉水,简直就是不花钱的矿泉水!”
贾文化说:“不然,咋叫银溪沟呢,这么美的地名,肯定是有来历的。”
“我可以初步确定,银溪沟开发搞旅游,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李局长兴奋地说。随行的几位工作人员忙于拍照,记录,对每一个新的发现,或赞叹或尖叫。
出了葛藤峡,进入森林区。两旁高山,半山以下,古木参天,以松和橡树为主,其间夹杂着正开花的棠梨、杏及不知名的杂木。半山以上,是灌木林,树叶未发,遥望仅可见一丛丛金黄的连翘花。贾文化介绍说:“山顶的灌木,几乎都是黄栌,中秋以后,黄栌叶红,所有山头,红如野火。”
“你手机里保存有秋天红叶的照片吗?”李局长问。贾文化回答说:“有。”他翻出手机里,去年秋天拍的照片,李局长一张张看。
就近走到一处树木深处的农家小院,小院大门紧锁,门前的空地蓬蒿及膝。土木结构的房子一正一横,七间房。正屋四间,为立柱砖封的老式房屋,两层结构,雕花木格窗户,黑漆大门。横屋夯土墙,偏厦结构,比正屋低。鳞鳞青瓦上,遍生青苔,可以看出,旧时,这儿居住的是殷实的大户人家。有钱人家把家安置在山里,是旧时代的特点。门前的平场,当地人称道场,足有半亩地大,一旁有废旧的猪圈、鸡舍等。房屋及道场四周,核桃、柿子、香椿等大树环绕。下方一角,还有一株当地不常见的百年香椽树,树叶碧绿,华盖亭亭。
“这房子在百年以上了。”李局长说。
“应该有。听说当年是有院子的,花门楼,青石门礅和门枋。男人中过清后期的秀才,当地人叫戴过顶子的。清河镇大河边有良田数十亩,解放时划为地主。秀才的儿子挨了几十年的整。秀才孙子长大了。逢着改革开放,出去闯荡,几年便发了。如今在省城买了房,一家老小再不回来。”贾文化讲叙房子的历史,李局长再看老房子,从房脊上看出过去曾经的荣耀。房脊是青砖沟缝的脊,砖面有灰泥塑过的缠枝莲花型,虽然大半剥落,却留有不同颜色的痕迹。脊头是砖塑昂首的兽头型,脊中人形的塑雕,可以断定是整块青石雕成,这镇宅的塑像,无疑是姜太公。
“这样的老房子,银溪沟还有几处?”李局长双眼放光。
“还有两处。一处是贾家老屋,品字形三处院落,依坡而建,廊沿两米宽,高门大屋,廊柱汉白玉柱础。最上头一处是谭家大院,端端正正的四合院建筑,可惜已经老旧了。”贾文化说。贾家老屋的一处院落,是他爷爷的家。父亲年轻时活道,把家搬到宽展的村委会那条沟。
李局长已经迫不及待:“快带我去看看。”
沿溪旁公路上约一里许,拐过一个山湾,湾里的缓坡台上,树木环绕之中,隐约露出品字形三院瓦舍。跨过搭在公路边的小桥,一条缓缓而上的青石板小路,两三尺宽,直达下边平行的两处瓦房。两处瓦房前的道场,小路相连,中间隔一圃半亩地菜园。菜园之上,同样的青石台阶,直通高处的第三处院落。高处院落外侧,一株如伞的大橡树,曲枝苍遒,顶端枝桠间,一箩筐大的喜鹊窝。有成对的喜鹊在枝桠间起落。
只有第一处院落,大门洞开。门外一侧,有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坐墙根晒太阳。贾文化紧赶上前,叫了声“小婆”。老妇人细看,认出是大房头的孙子,欢喜地应了一声,便要起身。贾文化忙阻止道:“小婆您别起来,我们是来看看房子,没别的事。”
“我给娃烧水喝。”老妇人说。贾文化回道:“不用您起身,要喝水,我来烧。”
一行人逐个看老房子。三个院落基本相似,一正两厢的房屋结构,正屋五间,厢屋各两间。宽敞的廊沿足足六尺宽,正、厢相连。直溜溜的廊柱,柱下斗大的汉白玉柱础,雕刻着蝠纹和石榴。石榴多子,蝠谐福音,意喻多子多福。夯土墙面,曾经泥过石灰,下半部多已剥落,上半部暗黄褐色,其间隐约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留下的红漆标语,时代特色显著。三处院落,只要在两头厢屋间筑道墙,再立一门楼,便是严谨的四合院。当初的主人为什么不封墙?
贾文化解释说:“过去是有院墙和门楼的。学校缺桌凳,大队扒了大门去支为桌子。后来生产队种地缺肥料,又扒了老院墙,将陈墙土背地里做肥料了。我先人成分高,贫下中农扒院子抬大门,我先人尾巴夹紧,哪敢吭声。”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鲜明特征。看来,这些老房子,不仅有故事,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贾主任是文化人,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老民居?”李局长问贾文化。贾文化回答:“修缮保护起来。三十年以后,到我们的孙子辈,再也见不到这种住房了。”
“修缮不难,长期保护难。这不是最恰当的方法。站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角度,我建议,修缮以后,加以利用。刚看那秀才院,我们仍叫他秀才院,开避成一个读书、下棋、抚琴、品茗的文化院落。那么幽静的地方,青山合围,树木环绕,再在两旁的树林里,修两条通往幽林深处的小路,林子里建一处读书亭或抚琴轩之类,就是城里人想往的世外桃源。这儿修缮装修,保持老房子特色,只改善室内卫生,室外环境。菜园仍是菜园,加一圈好看的篱笆。石板路仍是石板路,路边装一道原木护栏。三处院落连体打造,做成饮食与住宿功能完善的山庄。老橡树下开避成娱乐广场,可以搞各种文化娱乐项目。如此综合开发利用,即有效地保护了古民居,也为乡村旅游增添了亮点和地方特色。你觉得如何?”李局长侃侃而谈。贾文化唯有敬佩。
谭家大院是个完整的四合院,单门独户,建在沟垴一处平坦的簸箕形山窝中间。公路至此已是尽头。除了院子左侧一坡十来亩耕地,四围皆密林环伺。这儿正是去村委会找杨晓要贫困户的谭奎家。院子占地近一亩,大小十三间房,两正两厢。两正后五间,前四间。前边中间一间房建成大门楼。两厢各两间。中间长方形空地,方砖铺就,宽廊四围,接檐水的明渠连着一角暗渠。下雨天,院里不会有积水。夯土墙墙根,皆二尺青砖墙垫底。以前住谭家三兄弟,老二、老三搬靳河镇了,只剩下谭奎一家。
谭老爷子坐四合院内剥玉米棒,儿媳在河沟里洗衣裳。院外的草地上,几只鸡在悠闲地找食、追逐。望见家中来客,儿媳忙赶回来。
“我倒是羡慕有这么一处好院落,远离喧嚣红尘,退休了,住在这儿,种菜养花,做闲云野鹤。”李局长感叹。贾文化笑道:“做惯了官,到这儿住,只怕会寂寞死。偶尔来住一两天还可以。”
“你说得对,就是让人偶尔来住一两天,或官场失意舐舔伤口,或情场受挫放飞心情,或商场跌足养精蓄锐。这儿按星级标准改造,取个好名字,一次接待三五人,公路边修一停车场。真正的世外桃源呀。”李局长异常开心。
今天天气晴好,碧空如洗。幽静的山林间,偶尔可闻一两声鸟鸣。风过时,松涛阵阵。
一行人步行返回其间,李局长兴奋地对贾文化说:“银溪沟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备开发乡村旅游的要素。我回去做报告,要资金,你们准备与农户协商,大家携手做好这个项目。”
送走李局长一行,杨晓、张治国、贾文化等村上几位负责任在一起,针对银溪沟旅游开发,商讨具体实施方案,忙到午夜。对农家院落,张治国主张各户自己改造,将来经营和收益,村上监管和收取管理费,这样节约资金。贾文化跟了李局长一天,受到很多旅游专业知识的熏陶,认为农户自行改造,难以高标准形成统一特色,主张统一筹资打造,与农户签订经营收益分配合同。
杨晓经过深思熟虑,同意贾文化的意见,否定了张治国的想法。他解释道:“开发乡村旅游,在袁家村、我市金丝峡等地,已做得红红火火,但在我们这块儿,是新项目,群众如何看,是配合还是抵制?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广大农民,恐怕对农村的开发,仍停留在种植、养殖等传统思维中,在此项目没见成效之前,让农民投资,只怕是与虎谋皮。贾主任的想法我赞同,虽然在资金方面压力大些,矛盾方面压力却小。但必须时刻把握一点,按旅游标准打造,不是给农民改造住房,方案不能僵化,思维时时更新。因地制宜,站在游客的角度衡量打造标准。为开拓视野,我建议,贾主任明天就去袁家村、金丝峡等地考察学习。”
第二天上午八点半,杨晓才从家里到村支部,电话便响了,拿到手中一看,是西安地区来电,陌生号码。接通电话,交谈片刻,杨晓的脸上笑容绽放。在院里走来走去,十分兴奋。文书赵虹骑电动车进大门,见支书一脸高兴的神态,大声问:“支书,大清早的,初恋约你了,一脸春光灿烂?”
杨晓回答:“咱农村有句俗话,瞌睡了有人送枕头来。你说,人是该高兴呢,还是生气?”
“那当然是高兴了。”赵虹支好车。赵虹非常注重穿着与修饰,今天,穿一件白兰方格的半长毛呢外套,下配黑色半长裙。白羊皮高跟鞋,肉色打底裤。长及背心的头发用一根杏黄丝带拢成一束,脸上化了淡妆。在乡村,赵文书的形象就像院子里正盛开的紫玉兰,艳丽而不流俗。她的长相不算最出众,但经过她的妆扮,走到哪儿,都鹤立鸡群。“是啥高兴的事儿,分享分享呗。”
“是该分享给大家。”